系方大曾外甥女-张在娥发言
方大曾,20世纪30年代的一位天才摄影家,在创作活跃的两三年里留下了大量在摄影技艺上可与其同时代的摄影大师布列松、何奈?布里、尤兰史?密斯齐相媲美的作品。他是首位到达卢沟桥事变现场的摄影记者,他拍摄的大量具有玛格南图片社风格的影像是当时国内主流媒体,乃至西方媒体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手信息。1937年9月,时年25岁的方大曾赴当时战事紧的保定采访后失去音讯,并从此被湮没,不为人所知。尽管他留下的抗战影像时常被使用,但罕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中国摄影史》对他的记载寥寥无几。
本书作者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冯雪松,通过对方大曾生命历程,特别是作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生涯的寻找与发现,将他推向公众,向读者展示了一位不为暴力、权力、金钱驱使的,用生活做背景,用生命做胶片的摄影家的人生故事。
冯雪松,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副总监,高级编辑,南开大学硕士。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央电视台驻澳门首席记者。
主要作品:大型纪录片《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史》《使命》《世纪女性》等。1999年底开启寻找方大曾之旅,拍摄纪录片《寻找方大曾》。18年来,曾多次前往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蠡县等地寻访,查询大量史料,采访百余人,数易其稿,完成了首部反映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DI一人的专著《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主编出版《解读方大曾》。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特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学国家学会奖”组委会特别奖等奖项。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看过他拍摄的抗日战争的画面,曾被他留给我们的影像所打动,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知道他是这些作品的主人。
一个消失半个多世纪的伟大摄影家、报道卢沟桥事件、中国的罗伯特·卡帕——方大曾的故事。
一个位央视纪录片导演长达18年的跨越时空的寻找与发现的旅程。
方大曾与范长江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一个长于文字,一个长于摄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书。
——方汉奇 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我一直怀念着这个英俊干练的青年。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小方会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对于过早地失去了这样一个年轻轻的伙伴,一个新闻战线上的尖兵,时刻悲痛着,时刻叨念着:他会归来吗?
——方殷 诗人、记者、编辑
他突然失踪了,他的那种消失,几乎是没有声音的消失,用博尔赫斯的比喻,像是水消失在水中一样,无影无踪的那种消失。而后,他曾经生活的这个世界,所对待他的态度,已经完全凝结在方澄敏一个人的身上了,通过她多年来保存的记忆和照片,我们才得以知晓,在三十年代还有这么伟大的一个摄影师。
——余华 作家
我原以为卡帕活得短,只有四十岁。方大曾呢,失踪时可能二十五岁……在战争中失踪可能就是死了……连个胸牌都没有,无名烈士,名都不知道,更可悲的是,几十年来,没人再去想着他。
——唐师曾 摄影记者、战地记者
当天晚上,这些样片铺满我旅馆房间的床,在昏黄的床头灯下,我一张张地检视这位无名摄影家的遗物,尽管这些样片的浓度、反差都处理得很糟糕,但我立刻就知道,我面对的是位天才。
——阮义忠 摄影家
我老实告诉她,我一心只记挂着左胸口袋里的五十张底片,觉得我对不起它们的作者小方。这位可能是当时中国优秀的摄影家,将随着我的死去而使他的作品永不为世人所知。他已经够倒霉地失踪,且被遗忘了五十多年,这下子,岂不如同他又死一次!
——阮义忠 摄影家
小方不但是摄影家,还是旅行家,他总走,说不定什么时候回来,所以,最初和他失去联系后,也没太当回事,只不过日子久了,才渐渐地有了不祥的预感,我没有看见他遇难,总想他还活着,至少活在我的心里。
——方澄敏 方大曾的妹妹
他年轻的脸庞儿径直贴近冰冷的生活,缝穷者、人力车夫、纤夫、矿工等底层劳力者频繁进入取景框,逐步显示他作为一个优秀的纪实摄影家的可贵品质。
——午马 导演、编剧、第20届华鼎奖中国电影终身荣誉奖得主
从知道他到今天,已经十八年了,这些年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总感觉他如同亲人伴随着我,时而给我激情,时而给我思考和力量,方大曾业已成为我此生挥之不去的一个牵挂。
——冯雪松
在冷静的照片的背后,我们读到了一颗滚烫的心,他用生活做背景,他用生命做胶片。
——冯雪松
我们的寻找从是寂静中开始的,时光倒流七十年,照片中的影像流动,人们看到了已经消失了的码头和工厂,看到了生活在今天的老人们的青春时光,看到了20世纪30年代国际国内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景象,看到了一个叫方大曾的年轻人背着相机走过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瞬间。
——冯雪松
存在过和存在着是我们寻找过程中的关键词语,无论是方大曾的照片和文字,还是他走过的集镇和城市,凭籍影像我们会看到存在过的过去和存在着的今天,泛黄的照片和崭新的城市让我们发现了事物之间有着惊人的暗合与延续的永恒,生生不息。
——冯雪松
序一 方汉奇
序二 他是中国的卡帕 陈 申
一 一部偶然的纪录片
二 方大曾和时代
三 灰房子时期的报道
四 融入生命的黑白片
五 一个人的绥远之行
六 改变命运的战事
七 纸张上的战地足迹
八 zui后的消息
九 与青春相连的记忆
十 寻找 以致敬的方式
十一 几乎触碰到的气息
十二 底片的命运和归宿
十三 没有完成的句号
修订版后记 从寻找到追随
方大曾生平及研究年表
序一
方汉奇
冯雪松的这部专著《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把湮没了八十多年的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摄影记者方大曾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让他的名字开始为公众所知晓,这是对中国新闻事业史人物研究和中国战地新闻摄影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方大曾有关卢沟桥事变和抗日军事活动的一大批新闻照片,是对伟大的全民抗战的忠实纪录。它体现了抗日军民抵御外侮敌忾同仇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士气和斗志,也保存了许多拍自第一现场的珍贵画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我们为历史上有过如此杰出的新闻摄影记者感到骄傲。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方大曾与范长江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一个长于文字,一个长于摄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书。
作者系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初读《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剪影,一个摄影师的目光穿越历史的迷雾,试图捕捉那些被遗忘的瞬间。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宿命感,仿佛在探讨艺术家的生命轨迹与作品的命运沉浮。我不禁去想,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方大曾这样一位摄影师?他的镜头下,究竟记录了怎样一个“消失”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他得以“重现”于我们眼前?这种“消失”与“重现”的张力,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引人入胜。我常常在想,那些被时间洪流淹没的故事,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奋斗与挣扎,是否也能在方大曾的作品中找到一丝踪迹?他是否像一个沉默的观察者,用快门记录下时代的潮起潮落,人间的悲欢离合?想到这些,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探寻那个远去的灵魂,去感受他镜头里的温度和力量。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摄影师是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留下一份宝贵的影像遗产。他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一个历史的拾荒者,他的作品,是对过去最好的纪念。
评分“消失与重现”这个主题,总让我想起许多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洪流中,总有一些闪光点会被暂时忽略,甚至湮没,但优秀的艺术作品,如同钻石般,即使蒙尘,其光芒也终究会透过缝隙,照亮世人。方大曾,这位摄影师的名字,或许在某些年代的文献中并不显赫,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记。我非常好奇,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消失”?是战争的摧残?还是政治的遗忘?抑或是个人命运的沉浮?而他的作品又是如何“重现”的?是偶然的发现?还是有心人的搜寻?这一切都充满了悬念。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抽丝剥茧,追溯方大曾的生平,解读他的影像,将一个被遗忘的灵魂重新带回公众视野。这不仅仅是一次对摄影师的重新认识,更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一次对被忽略的时代印记的挖掘。我想象着,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与方大曾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思考,他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的责任。
评分每当看到一个关于“消失”和“重现”的故事,我都会被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和时间的力量所震撼。方大曾,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场景:或许是在某个战乱的年代,一位年轻的摄影师,怀揣着记录真相的理想,冒着生命危险,用相机捕捉下时代的印记;又或许是在平静的年代,他的作品被遗忘在某个角落,直到多年以后,才被某位有心人重新发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消失”可能是一种时代的悲剧,是对个体才华的压抑,而“重现”则是一种历史的补偿,是对被遗忘的价值的肯定。我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展开叙述,是侧重于方大曾个人的经历,还是更宏观地展现他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是否像一位孤独的行者,用他的镜头,记录下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捕捉下那些平凡人的悲欢离合?我想象着,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将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过方大曾的人生道路,感受他作为一名摄影师的坚持与不易,品味他作品中蕴含的深邃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总能勾起我无限的遐想。那或许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模糊的轮廓里藏着一段尘封的往事。又或许是一种象征性的构图,预示着一段传奇的陨落与新生。我尝试着去想象方大曾的创作状态,在那样的年代,摄影器材或许并不普及,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弥足珍贵。他是否带着一颗赤诚之心,去记录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他镜头下的普通人,他们的眼神里是否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命运的无常?我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年轻的摄影师,背着沉重的相机,穿梭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或是宁静的田野,用镜头捕捉下历史的脉络。这种“消失”并非彻底的消亡,而是一种暂时的隐没,等待着被重新发现,被赋予新的生命。而“重现”则是一种轮回,是对过往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启迪。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方大曾的世界,去感受他对摄影艺术的热爱,对现实的关怀,以及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我相信,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影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民族记忆的守护。
评分《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单单是这个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它暗示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一个被历史尘封的谜团,以及一个被重新揭开的真相。我设想,方大曾或许是一位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因为种种原因而“消失”了的艺术家,他的名字、他的作品,一度被时间的长河所吞噬。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扇尘封的门,让方大曾和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得以“重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凭借严谨的考据,搜寻散落的线索,还原方大曾的真实面貌。他是一位怎样的摄影师?他的镜头下,究竟记录了怎样的画面?那些画面,又承载着怎样的历史信息和情感温度?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认识方大曾这个人,更能让我通过他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段被“消失”的历史,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呼吸与脉搏。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摄影师的书,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探寻,一次对被遗忘的价值的重新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