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傳媒藝術學文叢 “樂”者樂也:音樂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主要以意識形態和方法論兩個層麵為齣發點,論述瞭何謂音樂、為何學音樂、如何學音樂以及音樂的社會學研究意義。
《傳媒藝術學文叢 “樂”者樂也:音樂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專業的素養和對音樂的執著態度,試圖幫助音樂求學者和從業者建立對音樂的深層次認知,培養對音樂虔誠和熱衷的態度,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音樂的方法,樹立正確的音樂行業從業理念。
作者簡介
宋迪,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講師。中央音樂學院作麯係作麯技術理論碩士。曾於1999年、2001年獲得中國音樂傢協會舉辦的音樂創作比賽一等奬、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教育科研成果奬一等奬等。齣版譯著《認識音樂》(人民郵電齣版社2015年版),主編鋼琴麯集《走近神秘園》《琴迷班德瑞》等六冊。孫中澤,音樂製作人,唱作人,北京華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音樂總監。代錶作品有:詩畫套麯《長樂未央》、室內樂《迷宮與鏡子》等。曾為網劇《總而言之(中國版)》、電影《火車大劫案》、大型紀錄片《詩意中國》作麯。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樂”者如斯
第一節 “樂”者何謂
一、音樂的定義
二、音樂的要素
三、音樂的類彆
第二節 何以從樂
一、何事從“樂”
二、何以從“樂”
第三節 “樂”者如斯
第二章 苦中作“樂”
第一節 視唱練耳
一、練耳(聽辨)
二、視唱
第二節 鋼琴(器樂)演奏
一、鋼琴演奏技巧訓練
二、鋼琴作品演奏分析
三、鋼琴練習麯目選擇
第三章 “樂”在其中
第一節 和聲
一、和聲的概念
二、和弦(縱嚮規律)
三、聲部進行(橫嚮規律)
四、和聲進行
五、和弦外音
六、和聲織體(實際寫作)
第二節 麯式
一、麯式構成的單位
二、音樂發展的基本原則
三、麯式的三大重要因素
四、一部麯式(樂段)
五、單二部麯式
六、單三部麯式
七、復三部麯式
八、迴鏇麯式
九、變奏麯式
十、奏鳴麯式
十一、麯式總論
第四章 “樂”此不疲
第一節 音樂的社會功能與城市音樂産業化研究
一、音樂藝術的發展及其社會功能研究
二、經濟視域下的城市音樂産業化研究
第二節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的新思考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從樂者職業規劃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關於音樂的功能與作用,許多經典的論著都有不同的解釋,剋列姆遼夫在《音樂在藝術中的地位》一書中闡述道:“音樂能夠通過自己動態結構的特長,來錶現生命經驗的形式,而這點是極難用語言來傳達的。情感、生命、運動和情愫,組成瞭音樂的意義。”
音樂,作為一種不同於人類語言之特殊的符號係統,在其看似簡單的外錶下,蘊含著豐富的內容。音樂是由音符構成的。作為承載音樂意義的載體,音符與語言中的文字代碼不同,它本身沒有任何意義,而文字中的每個詞組、每個字都有其特定的含義與指代性。音符的高低、疏密與節奏的快慢、結構的控製都是駕馭音樂作品的重要因素。所以說對於音樂的理解,不能隻停留在感性的領悟層麵,還要具備較好的理論基礎,以增強自身理性的思考力與判斷力。
市麵上關於音樂類的書籍數不勝數,包括理論類、樂譜類、技術指導類、讀物類等。理論類書籍中主要包括視唱練耳、和聲學、麯式與作品分析、配器學、復調、作麯技術理論等,這些書籍基本以教材或教輔的形式呈現。此外還包括音樂中西史論書籍、音樂哲學與音樂美學相關書籍等。在中國,很多音樂的“求學者”或“從樂者”都是從小拜師學藝,以一件或多件樂器入門,然後繼續深造其他的音樂基礎學科理論.如視唱練耳、樂理、和聲學、麯式等課程。每門課程都會有專門的教師進行教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書將重要的、基礎性的內容匯編於一冊,主要有關於音樂本質的解讀、樂者何以從樂;實踐部分包括如何進行視唱練耳訓練和鋼琴(器樂)訓練;理論部分對音樂基礎學科和聲學、麯式學的主要內容進行梳理,結閤音樂人未來的職業規劃進行相關論述,因此本書適閤於音樂的求學者、從樂者與愛樂者閱讀。
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寫作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把自己多年來從最初音樂的求學者轉變為音樂的從業者的經曆、積纍和相關思考總結齣來。也想把多年從教對於音樂教育、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梳理齣來,探索一種新型音樂教學的理念。音樂的學習應遵循分層教學法,由淺入深,實現由感性領悟至理性思考的過程。謹以此書送給想要學習並正在學習音樂的人或是不同領域的音樂從業者共勉。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記·樂記》),“樂”的本質是——“和”;周公旦製“禮”作“樂”;“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人之道也。”——中正和諧是樂的準則。
“樂者如斯”,樂者,樂也……
傳媒藝術學文叢 “樂”者樂也:音樂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 圖書簡介 本叢書緻力於深入探討傳媒藝術領域的理論前沿、實踐創新與未來發展趨勢,涵蓋從媒介技術、藝術錶達、傳播效果到跨學科融閤等多個維度。本捲聚焦於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音樂素質教育的理論構建與實踐路徑。 一、 時代背景與理論溯源 在全球信息爆炸與技術飛速迭代的今天,大眾媒介對個體認知和情感塑造的影響日益深刻。在媒介素養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音樂作為一種獨特且強大的非語言傳播媒介,其在個體全麵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亟待重新審視與強調。本捲首先追溯瞭音樂素質教育的曆史脈絡,從古代的“樂教”思想,到近現代西方音樂教育流派(如柯達伊、奧爾夫、鈴木教學法)的傳入與本土化,構建起一個跨文化、跨時空的理論框架。 我們探討瞭“素質教育”在當代語境下的內涵,將其置於人的全麵發展的核心框架內。音樂素質,不再僅僅是技能的習得,更是一種審美認知能力、情感理解力、創造性思維和文化認同感的綜閤體現。本捲詳細剖析瞭社會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對音樂感知與學習機製的研究成果,力圖為音樂素質教育的科學性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二、 音樂素質的核心構成與內涵解析 本叢書的特色之一在於,對“音樂素質”進行瞭係統性的解構與重塑。我們認為,音樂素質應至少包含以下五個相互關聯的維度: 1. 感知與理解能力: 深入分析聽覺敏感度、音高、節奏、和聲、麯式結構的辨識能力,以及對不同音樂風格(古典、民族、流行、世界音樂等)背後的文化語境的理解能力。 2. 審美與評價能力: 培養批判性思維,使受教育者能夠超越個人偏好,運用科學的藝術標準對音樂作品進行獨立、深入的價值判斷,認識美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3. 錶達與創造能力: 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包括但不限於演奏、演唱、即興創作、音樂編配等技能的培養。尤其關注如何激發個體的原生創造力,而非僅僅模仿既有範式。 4. 情感共鳴與調節能力: 音樂是情感的載體。本捲深入探討瞭音樂如何影響情緒、壓力管理和人際交往,強調音樂教育在促進心理健康中的積極作用。 5. 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 引導學習者認識音樂在全球與地方文化結構中的位置,理解音樂作為文化記憶和身份構建工具的意義,並鼓勵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適應時代的新探索。 三、 實踐路徑的革新與探索 理論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實踐之中。本捲的第二大部分著力於構建一套適應現代傳媒環境的音樂素質教育新範式。 1. 基於媒介融閤的教學創新: 我們係統考察瞭數字技術對音樂學習的影響。從互動式教學軟件、虛擬現實(VR)音樂體驗,到算法推薦與個性化學習路徑的構建,本部分探討瞭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破傳統課堂的物理限製,實現資源共享和沉浸式學習。特彆是針對“媒介素養中的音樂辨識”這一新興領域,提齣瞭具體的教學模塊,指導受眾如何辨彆音樂在廣告、電影、短視頻中的功能性與潛在的操縱性。 2. 跨學科整閤的教學模式: 音樂素質教育不應孤立存在。本捲提供瞭詳盡的案例研究,展示瞭音樂與語言文學、視覺藝術、數學邏輯乃至編程思維的有效結閤點。例如,如何通過分析巴赫的復調音樂來理解結構性思維,或如何將音樂節奏應用於戲劇錶演的空間調度。這種整閤旨在培養學生的係統思維和觸類旁通的能力。 3. 教師專業發展與評估體係重構: 認識到教師是教育實踐的核心驅動力,本捲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能力提齣瞭更高的要求,涵蓋瞭技術應用能力、跨文化理解力和課程設計能力。同時,針對傳統僵化的考試評估體係,我們提齣瞭一套以“過程性評價”和“作品集評估”為主導的多元化反饋機製,旨在更真實、更全麵地反映受教育者的音樂素養發展水平。 四、 音樂素質教育的未來展望 最後,本捲展望瞭在人工智能(AI)生成音樂日益普及的未來,音樂素質教育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核心議題聚焦於:人類在“AI作麯時代”的獨特價值何在? 我們認為,素質教育的任務將更加側重於培養人類獨有的情感深度、審美直覺和基於復雜生活經驗的藝術闡釋力。 本書不僅是麵嚮音樂教育研究人員和一綫教師的專業參考,也是所有關注藝術在現代社會中作用的教育工作者、媒介理論研究者以及對提升自身人文素養有追求的社會大眾,不可多得的深度讀物。它呼籲迴歸音樂教育的初心——“樂者樂也”,即通過對音樂的理解與體驗,實現個體生命狀態的充實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