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传媒艺术学文丛 “乐”者乐也:音乐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主要以意识形态和方法论两个层面为出发点,论述了何谓音乐、为何学音乐、如何学音乐以及音乐的社会学研究意义。
《传媒艺术学文丛 “乐”者乐也:音乐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专业的素养和对音乐的执着态度,试图帮助音乐求学者和从业者建立对音乐的深层次认知,培养对音乐虔诚和热衷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音乐的方法,树立正确的音乐行业从业理念。
作者简介
宋迪,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讲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技术理论硕士。曾于1999年、2001年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音乐创作比赛一等奖、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等。出版译著《认识音乐》(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版),主编钢琴曲集《走近神秘园》《琴迷班德瑞》等六册。孙中泽,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北京华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音乐总监。代表作品有:诗画套曲《长乐未央》、室内乐《迷宫与镜子》等。曾为网剧《总而言之(中国版)》、电影《火车大劫案》、大型纪录片《诗意中国》作曲。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乐”者如斯
第一节 “乐”者何谓
一、音乐的定义
二、音乐的要素
三、音乐的类别
第二节 何以从乐
一、何事从“乐”
二、何以从“乐”
第三节 “乐”者如斯
第二章 苦中作“乐”
第一节 视唱练耳
一、练耳(听辨)
二、视唱
第二节 钢琴(器乐)演奏
一、钢琴演奏技巧训练
二、钢琴作品演奏分析
三、钢琴练习曲目选择
第三章 “乐”在其中
第一节 和声
一、和声的概念
二、和弦(纵向规律)
三、声部进行(横向规律)
四、和声进行
五、和弦外音
六、和声织体(实际写作)
第二节 曲式
一、曲式构成的单位
二、音乐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曲式的三大重要因素
四、一部曲式(乐段)
五、单二部曲式
六、单三部曲式
七、复三部曲式
八、回旋曲式
九、变奏曲式
十、奏鸣曲式
十一、曲式总论
第四章 “乐”此不疲
第一节 音乐的社会功能与城市音乐产业化研究
一、音乐艺术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研究
二、经济视域下的城市音乐产业化研究
第二节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新思考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从乐者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关于音乐的功能与作用,许多经典的论著都有不同的解释,克列姆辽夫在《音乐在艺术中的地位》一书中阐述道:“音乐能够通过自己动态结构的特长,来表现生命经验的形式,而这点是极难用语言来传达的。情感、生命、运动和情愫,组成了音乐的意义。”
音乐,作为一种不同于人类语言之特殊的符号系统,在其看似简单的外表下,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音乐是由音符构成的。作为承载音乐意义的载体,音符与语言中的文字代码不同,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而文字中的每个词组、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与指代性。音符的高低、疏密与节奏的快慢、结构的控制都是驾驭音乐作品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对于音乐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感性的领悟层面,还要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以增强自身理性的思考力与判断力。
市面上关于音乐类的书籍数不胜数,包括理论类、乐谱类、技术指导类、读物类等。理论类书籍中主要包括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学、复调、作曲技术理论等,这些书籍基本以教材或教辅的形式呈现。此外还包括音乐中西史论书籍、音乐哲学与音乐美学相关书籍等。在中国,很多音乐的“求学者”或“从乐者”都是从小拜师学艺,以一件或多件乐器入门,然后继续深造其他的音乐基础学科理论.如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学、曲式等课程。每门课程都会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教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将重要的、基础性的内容汇编于一册,主要有关于音乐本质的解读、乐者何以从乐;实践部分包括如何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和钢琴(器乐)训练;理论部分对音乐基础学科和声学、曲式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结合音乐人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相关论述,因此本书适合于音乐的求学者、从乐者与爱乐者阅读。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把自己多年来从最初音乐的求学者转变为音乐的从业者的经历、积累和相关思考总结出来。也想把多年从教对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梳理出来,探索一种新型音乐教学的理念。音乐的学习应遵循分层教学法,由浅入深,实现由感性领悟至理性思考的过程。谨以此书送给想要学习并正在学习音乐的人或是不同领域的音乐从业者共勉。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乐”的本质是——“和”;周公旦制“礼”作“乐”;“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中正和谐是乐的准则。
“乐者如斯”,乐者,乐也……
传媒艺术学文丛 “乐”者乐也:音乐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图书简介 本丛书致力于深入探讨传媒艺术领域的理论前沿、实践创新与未来发展趋势,涵盖从媒介技术、艺术表达、传播效果到跨学科融合等多个维度。本卷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音乐素质教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一、 时代背景与理论溯源 在全球信息爆炸与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大众媒介对个体认知和情感塑造的影响日益深刻。在媒介素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独特且强大的非语言传播媒介,其在个体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亟待重新审视与强调。本卷首先追溯了音乐素质教育的历史脉络,从古代的“乐教”思想,到近现代西方音乐教育流派(如柯达伊、奥尔夫、铃木教学法)的传入与本土化,构建起一个跨文化、跨时空的理论框架。 我们探讨了“素质教育”在当代语境下的内涵,将其置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框架内。音乐素质,不再仅仅是技能的习得,更是一种审美认知能力、情感理解力、创造性思维和文化认同感的综合体现。本卷详细剖析了社会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对音乐感知与学习机制的研究成果,力图为音乐素质教育的科学性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 音乐素质的核心构成与内涵解析 本丛书的特色之一在于,对“音乐素质”进行了系统性的解构与重塑。我们认为,音乐素质应至少包含以下五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1. 感知与理解能力: 深入分析听觉敏感度、音高、节奏、和声、曲式结构的辨识能力,以及对不同音乐风格(古典、民族、流行、世界音乐等)背后的文化语境的理解能力。 2. 审美与评价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使受教育者能够超越个人偏好,运用科学的艺术标准对音乐作品进行独立、深入的价值判断,认识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3. 表达与创造能力: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包括但不限于演奏、演唱、即兴创作、音乐编配等技能的培养。尤其关注如何激发个体的原生创造力,而非仅仅模仿既有范式。 4. 情感共鸣与调节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本卷深入探讨了音乐如何影响情绪、压力管理和人际交往,强调音乐教育在促进心理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5. 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引导学习者认识音乐在全球与地方文化结构中的位置,理解音乐作为文化记忆和身份构建工具的意义,并鼓励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时代的新探索。 三、 实践路径的革新与探索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践之中。本卷的第二大部分着力于构建一套适应现代传媒环境的音乐素质教育新范式。 1. 基于媒介融合的教学创新: 我们系统考察了数字技术对音乐学习的影响。从互动式教学软件、虚拟现实(VR)音乐体验,到算法推荐与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课堂的物理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沉浸式学习。特别是针对“媒介素养中的音乐辨识”这一新兴领域,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模块,指导受众如何辨别音乐在广告、电影、短视频中的功能性与潜在的操纵性。 2. 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音乐素质教育不应孤立存在。本卷提供了详尽的案例研究,展示了音乐与语言文学、视觉艺术、数学逻辑乃至编程思维的有效结合点。例如,如何通过分析巴赫的复调音乐来理解结构性思维,或如何将音乐节奏应用于戏剧表演的空间调度。这种整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触类旁通的能力。 3. 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估体系重构: 认识到教师是教育实践的核心驱动力,本卷对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涵盖了技术应用能力、跨文化理解力和课程设计能力。同时,针对传统僵化的考试评估体系,我们提出了一套以“过程性评价”和“作品集评估”为主导的多元化反馈机制,旨在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受教育者的音乐素养发展水平。 四、 音乐素质教育的未来展望 最后,本卷展望了在人工智能(AI)生成音乐日益普及的未来,音乐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核心议题聚焦于:人类在“AI作曲时代”的独特价值何在?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任务将更加侧重于培养人类独有的情感深度、审美直觉和基于复杂生活经验的艺术阐释力。 本书不仅是面向音乐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的专业参考,也是所有关注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的教育工作者、媒介理论研究者以及对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有追求的社会大众,不可多得的深度读物。它呼吁回归音乐教育的初心——“乐者乐也”,即通过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实现个体生命状态的充实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