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道德风险与法律责任 全球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一个理论维度

金融创新、道德风险与法律责任 全球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一个理论维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卓武扬,彭景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创新
  • 道德风险
  • 法律责任
  • 金融监管
  • 全球金融
  • 体制变革
  • 金融法
  • 风险管理
  • 金融伦理
  • 监管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89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0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4
字数:21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对美国次贷危机主要原因的反思,大多归结为过度的金融创新和缺乏监管,以及宏观经济失衡和信用过度膨胀所产生的美国房地产泡沫。而从经济伦理立场出发,金融创新过度或者说过度金融化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是引发危机的深层原因。道德风险的控制应着眼责任机制,以责任来抑制道德风险行为及其后果。2008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展开了深层次、大动作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在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组织体系和法律框架上,较之以往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这样的理论与现实背景下,研究金融创新、道德风险和法律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以法律责任机制控制金融道德风险以及保护金融创新,就显得必要而有价值。

内容简介

  《金融创新、道德风险与法律责任:全球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一个理论维度》借鉴了法理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法与金融理论、金融制度以及金融风险理论的相关理论逻辑和分析模式,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分析金融创新、道德风险和法律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分别阐释金融创新的道德风险及法律责任的有关机理。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一个金融监管理论维度即规制道德风险与保护金融创新的法律责任制度,并通过介绍后危机时代全球主要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实践来加以验证和说明。最后分析法律责任理论维度下的中国选择,即中国如何在法律责任维度下实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创新。

作者简介

  卓武扬,四川泸州人,经济学博士(后),法学博士后。现为西华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法律制度、法与经济学分析等。
  彭景,四川绵阳人,现为西华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控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金融创新的内涵与机理

第二节 道德风险的含义、成因和控制机制

第三节 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中的责任

第四节 金融创新、道德风险与法律责任的逻辑关系


第二章 金融创新的道德风险

第一节 金融机构创新动因与风险状况

第二节 金融创新效应与风险机理

第三节 金融创新的道德风险成因

第四节 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


第三章 金融创新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法律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第二节 金融创新的法律演变

第三节 金融创新的法律责任

第四节 风险与创新的法律平衡


第四章 规制风险与保护创新的法律责任制度

第一节 规制风险的法律责任

第二节 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

第三节 法律责任维度的金融监管:理念与路径


第五章 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监管体制变革

第一节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方向

第二节 欧洲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政策

第三节 亚洲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政策

第四节 全球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实践与思想对比

第五节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的总结和展望


第六章 法律责任维度下的中国选择

第一节 我国金融道德风险的表现和成因

第二节 我国金融道德风险的政策治理

第三节 我国金融风险的法律规制与监管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后记
深度解析:金融秩序的重塑与全球治理的未来 本书聚焦于全球金融体系在过去数十年间经历的深刻变革,着重探讨了金融自由化、技术进步与地缘政治变迁如何共同作用,重塑了国际金融监管的蓝图。它并非直接探讨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创新实践,而是从宏观的制度演进和治理结构的角度,剖析驱动这些变化的深层次力量与潜在的结构性矛盾。 第一部分: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冲击 本书首先梳理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思潮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并分析了其在不同经济体中显现出的复杂效应。作者细致考察了资本账户开放的先后顺序、金融机构功能边界的模糊化,以及监管套利行为的兴起,如何为后续的系统性风险积累了势能。 关键议题包括: 监管套利机制的演化模型: 剖析金融机构如何利用不同司法管辖区之间的监管差异,设计复杂的金融产品和交易结构,以规避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率等核心监管要求。本书通过对一系列跨国金融交易的案例重构,展示了“一国之善法,他国之漏洞”的现实困境。 “太大而不能倒”的制度化: 深入分析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的界定标准、监管溢价及其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书中探讨了危机后各国政府在救助与处置机制设计上的分歧,以及这些分歧如何影响了全球金融的“道德选择”。 影子银行体系的结构性扩散: 聚焦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贷中介活动,特别是资产证券化市场和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扩张。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些非银行金融中介(NBFI)如何通过复杂的表外工具,将传统信用风险转化为系统性流动性风险,及其对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的挑战。 第二部分:全球治理框架的碎片化与再整合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投向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机制的构建、失效与重塑过程。面对跨国金融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全球监管合作显得尤为迫切,但地缘政治、国家主权诉求与利益集团的博弈,使得统一监管标准的推行步履维艰。 核心分析内容: 巴塞尔协议系列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张力: 详尽对比了巴塞尔I、II和III在风险计量方法论上的迭代,重点阐述了在引入“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计量后,模型风险(Model Risk)如何成为新的监管焦点。书中论证了监管资本要求与银行实际风险管理能力之间的内在脱节现象。 国际金融监管机构间的权力再分配: 审视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以及各国中央银行在危机前后角色的变化。特别关注了FSB在协调全球标准制定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其决策过程对新兴市场国家(EMEs)的“外部性影响”。 金融主权与数据治理的冲突: 探讨了随着金融科技(FinTech)的兴起,金融数据跨境流动与国家安全、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本书分析了不同国家在数据本地化要求上的政策分歧,以及这些分歧如何阻碍了统一的跨境金融监管合作。 第三部分:技术革命对监管范式的颠覆性影响 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信息技术对金融生态的重构,特别是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和人工智能(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对现有监管模式构成的全新挑战。 重点探讨领域: 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监管真空: 书中并未直接分析DeFi的具体运作机制,而是侧重于分析现有法律框架(如反洗钱、投资者保护法)在面对无国界、无中央权威的数字金融协议时所面临的“管辖权失效”问题。分析了监管当局尝试将“功能监管”原则应用于DeFi生态的理论障碍。 算法与市场操纵的新形态: 研究了高频交易(HFT)和算法交易的普及,如何改变了市场微观结构,并引发了新型的市场失灵(如“闪电崩盘”)。书中重点分析了监管机构如何试图穿透算法的“黑箱”,以识别和制裁潜在的市场操纵行为。 监管科技(RegTech)的潜能与局限: 评估了监管科技在提升监管效率和合规性方面的潜力,但同时也批判性地指出了过度依赖自动化工具可能带来的数据偏差、系统性误判以及对人类专业判断的削弱。 结语:迈向更具韧性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 本书的结论部分提炼了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目前所处的“范式转换”阶段。作者认为,未来的金融稳定不仅依赖于更严格的资本要求,更依赖于全球治理结构能否在主权利益与共同稳定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本书呼吁对现有的国际金融法律框架进行一次彻底的“压力测试”,以确保它能够应对下一轮由技术驱动或地缘政治引发的系统性冲击。 全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审视全球金融秩序演变脉络的全新、非技术性的理论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想到了最近几年金融市场的一些现象。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从加密货币到各种衍生品,确实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金融格局。但与此同时,各种金融丑闻和风险事件也屡见不鲜,这背后往往都存在着“道德风险”的影子。而“法律责任”的追究,虽然一直在进行,但似乎总是滞后于创新的步伐。这本书将这三者放在一起,并且强调“理论维度”,这让我觉得它是在试图构建一个更深层的理解框架。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金融创新”对“道德风险”的催化作用的?是否越是复杂的创新,越容易滋生道德风险?而“法律责任”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仅仅是一个事后惩罚的工具,还是说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和警示作用?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一些关于监管“滞后性”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理论上的突破,来预测和防范新的风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等经典理论在现代金融创新中的具体体现很感兴趣。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逻辑严谨的理论分析,解释这些看似松散的概念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那么它无疑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深度和现实的关怀。“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驱动力,但它也常常伴随着“道德风险”,而“法律责任”则是试图为这种风险划定边界。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金融创新的热情,可能会让我们忽略了其潜在的阴暗面。这本书似乎正是要直面这个问题,并且从“理论维度”去剖析。我好奇的是,作者对于“金融创新”的分类和理解。它是否会区分那些真正促进效率和普惠的创新,以及那些纯粹是为了规避监管或者放大风险的“伪创新”?而对于“道德风险”,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其根源,比如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的扭曲,甚至是人性中的贪婪和投机心理?在“法律责任”方面,我期待作者能够探讨如何在复杂的金融产品和交易链条中,准确地界定各个参与者的责任。这其中涉及到大量的法律理论和实践难题,比如如何证明因果关系,如何量化损失,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惩罚机制。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提出一套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金融创新、道德风险和法律责任之间的动态关系。如果能够如此,那么这本书将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可能为我们理解和管理未来金融风险提供重要的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选题非常宏大,从“金融创新”、“道德风险”和“法律责任”这三个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全球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理论维度”。我一直对金融领域的理论性探讨很感兴趣,尤其是当它触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时。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金融监管改革都是就事论事,针对具体危机或漏洞进行修补,但这本书似乎试图构建一个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和预测这些变革的动因和方向。我特别期待书中对“道德风险”的分析,这个概念在金融领域真是无处不在,从高管的激励机制到普通投资者的羊群效应,都与道德风险息息相关。而“法律责任”的界定,更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如何在创新层出不穷的金融世界中,既能鼓励创新又不至于让风险失控,同时又能明确各方的责任,这绝对是一个需要深邃思考的议题。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梳理历史上几次重大的金融危机,并尝试从中提炼出共性的理论规律,然后将这些规律与当前的金融创新浪潮以及全球监管的调整联系起来。如果作者能够成功地构建起一套自洽的理论体系,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学术研究,甚至可能为未来的金融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我对书中可能提出的新视角、新模型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金融创新与风险平衡的讨论充满期待。

评分

读了这本书的目录和前言,我感觉作者是在试图打开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我一直觉得,金融监管就像是在不断变化的河流中筑坝,试图控制水流的方向和速度。而“金融创新”就好比是不断涌现的新水源,有时候是涓涓细流,有时候是洪水猛兽,而“道德风险”则是隐藏在水流之下的暗礁和漩涡,随时可能吞噬堤坝。这本书将这三者联系起来,并强调“理论维度”,这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对现有问题的罗列,更是对金融监管本质的追问。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区分“金融创新”的,它涵盖了哪些具体的领域?比如,是仅仅指那些技术驱动的金融产品,还是也包括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交易方式?另外,对于“道德风险”,书中是否会区分不同层级的道德风险,例如个体层面的不当行为、机构层面的逐利冲动,以及系统层面的“大而不能倒”问题?而“法律责任”的讨论,我想应该会涉及如何界定因创新而产生的风险,以及如何追究相关方的责任,这其中可能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来佐证其理论框架。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逻辑,解释金融创新如何诱发道德风险,以及法律责任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引导这种关系,那将是非常有启发的。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所承诺的“全球金融监管体制变革”这个宏大的背景。我们生活在一个金融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政策相互影响,也相互博弈。这本书似乎试图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这场变革的本质。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金融创新”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影响的?它是否会带来新的监管套利机会,或者促使监管政策的趋同?而“道德风险”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又呈现出怎样的共性与特性?是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的道德风险有本质区别,还是说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驱动因素?我尤其关注“法律责任”在全球监管框架下的考量。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追究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法律责任的尺度和方式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如何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国际性的协调机制,比如巴塞尔协议等,以及它们在应对金融创新和道德风险方面的局限性?如果本书能够分析这些全球层面的互动和张力,并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见解,那么它将对理解和应对未来全球金融监管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引用大量的国际案例和学术研究,来支撑其理论构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