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

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祥俊 著
图书标签:
  • 秦汉史
  • 价值观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学术著作
  • 中国古代史
  • 秦汉时期
  • 社会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01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17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字数:2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以儒家经学基本价值观的确立与演变为根本线索,考察秦汉时期价值观变迁的历程,将其概括为秦及西汉初年基本价值观的建构、“独尊儒术”与儒家经学基本价值观的确立、两汉之际儒家经学基本价值观的修正与批评、东汉后期价值观的变易与多元呈现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基本价值观逐渐确立到内部修正再到走向衰微的历程作了细致考察。
  《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对秦汉时期基本价值观的确立与演变历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系统而有深度的梳理,着重探讨了价值观转型、大一统社会政治格局下的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法古求变的社会历史观、尊天敬祖的信仰等,将价值观变迁中的历史演进与思想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将秦汉社会定位为家庭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将基本价值观的确立、变迁与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动联系起来,将价值观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现实与价值观的互动中把握价值观变迁的内在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将价值观研究放到思想史、学术史、政治史、社会史的多重维度中加以考量,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研究上提出了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

  李祥俊,男,1966年7月18日生,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中国哲学史、中国书法史。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宋哲学的学派冲突与问题争论”、“南宋哲学的学派冲突与问题争论”、“秦汉时期基本价值观的确立与演变”、“熊十力思想体系建构历程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转化创新研究”等。出版专著《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道通于一:北宋哲学思潮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与现时代》、《熊十力思想体系建构历程研究》,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等,入选教育部2008年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秦王朝的创立与新型价值观的自觉建构
一 皇帝至上观念的确立
二 以吏为师:分封制与郡县制消长下的官本位价值观
三 以法为教:政治治理的规范化与伦理道德的法制化
四 “焚书坑儒”对传统价值观的激烈否定

第二章 西汉初年统治阶层价值观念的转型与建构
一 “马上”得天下的价值观冲击
二 “下马”治天下的新规矩
三 治国之道的探索与黄老之学的盛行
四 社会政治新格局下的价值追求

第三章 列国余习与秦汉新风
——秦汉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融合
一 宗族的天下与家庭的天下
二 亲亲尊尊与君为臣纲
三 社会力量与皇权政治的博弈
四 百家争鸣与学术一统

第四章 “独尊儒术”与儒家经学基本价值观的确立
一 儒、道互绌
二 中央与地方的学术斗争
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五章 董仲舒与秦汉初期体系化思想的建构
一 法天地: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天道论体系
二 作新王:以《春秋公羊传》为代表的王道论体系
三 大一统:董仲舒对秦汉初期体系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六章 董仲舒家庭伦理思想的三种论述形态
一 《春秋繁露》中依托《春秋》学的家庭伦理论述
二 《春秋繁露》中依托“天的哲学”的家庭伦理论述
三 《春秋决事》逸文中关于家庭伦理的论述

第七章 董仲舒与秦汉时期君臣关系新范式的确立
一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君臣地位确定论
二 从差异到等级的“君为臣纲”论
三 君道、臣道分合与“霸王道杂之”

第八章 董仲舒《春秋》公羊学政治论义发微
一 大一统论:宇宙、社会、政治一体化的世界图景
二 天人感应论:政治主体实践行为的调控机制
三 三纲六纪、德刑义利:阴阳五行观念下的社会管理理论
四 人性的善恶、等级:政治教化的理论依据
五 三统论和三世说:古今循环、递进的社会政治演化模式
六 华夷之辨:种族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第九章 秦汉时期的家庭伦理与社会生活
一 秦汉时期儒家家庭伦理的确立
二 秦汉时期的家庭伦理与皇权
三 秦汉时期的家庭伦理与治道
四 秦汉时期的家庭伦理与民众生活

第十章 从《盐铁论》看后汉武帝时代的价值观冲突
一 《盐铁论》的时代背景考察与思想脉络梳理
二 《盐铁论》中关于道义价值与功利价值的论争
三 《盐铁论》中关于价值主体间关系的论争
四 《盐铁论》中关于国家作为整体的价值秩序论争
五 《盐铁论》中围绕边境问题展开的价值观论争
六 《盐铁论》价值观冲突的实质内容与历史影响

第十一章 两汉之际今、古文经学与谶纬的价值观异同
一 古文经学的兴起与今、古文经学论争
二 今文经学的价值观演变
三 古文经学的价值观新义
四 谶纬盛行及其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五 《白虎通义》对儒家经学基本价值观的维护

第十二章 王充的人生价值观及其批判精神
一 《论衡》的根本问题意识及其义理结构
二 反思人生境遇的性命论
三 天道自然观念下的性命自主论
四 人性向善、崇尚知识创造的人生价值观
五 “疾虚妄”对外在决定论的批判

第十三章 东汉后期的社会矛盾与价值观念变迁
一 社会政治格局变化与豪强势力的扩张
二 “党锢”事件及豪强势力的价值诉求
三 统治思想的危机与社会批判思潮
四 皇权政治的崩溃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呈现

第十四章 汉代士人隐逸现象析论
一 西汉时期隐逸的儒、道思想影响
二 东汉时期隐逸之士与皇权政治的博弈
三 汉魏之际隐逸的多元化倾向

附录 2008-2012年中国传统价值观研究综述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
  第一章 秦王朝的创立与新型
  价值观的自觉建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一统帝国。秦王朝的创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混乱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统一的时代呼唤统一的学术形态、意识形态,同时也在呼唤作为学术、思想核心的统一的价值观。秦王朝接续了春秋战国以来冲决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网罗的大趋势,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新的社会政治格局出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面貌,从而也在价值观上呈现出新的追求。对于秦王朝创立的意义,传统的研究从政治、社会、思想变革的角度有丰富的研究,但缺乏从新型价值观的自觉建构这个维度加以考察,本文试图对这一历史大变革中价值观念的变迁加以梳理,总结其中的是非得失和发展规律。
  一 皇帝至上观念的确立
  中国传统社会在夏、商、周三代达到了相对的统一,但这三个王朝实际统辖的地域有限,并且在政治上实行的是松散的封邦建国制度。就王权来说,它来源于血缘宗法制度,同时又受制于此,尽管有着商代侧重兄终弟及和周代侧重宗子继承的差别,但王的个人专制集权始终是有限的,这个意义上的王权可以说是属于整个宗族的。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衰微,各诸侯国在政治权力拥有上仍然延续着宗法制,只是在列国纷争的历史形势下,这种宗法政治也在发生变化,它逐渐从以宗族为基础转换到以家庭为基础的专制王权制度,这也是各国变法运动中的重要内容。
  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历史变革的核心即是宗法制度的解体,而秦王朝的创立则是这一趋势的发展结果。秦王朝实现了夏、商、周三代都没有实现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政治统一,确立了皇帝作为最高政治权力代表的神圣地位,它将过去君子、小人二分格局中的君子们统统从政治主权拥有者的地位上打落下来成为臣民,形成新的君、臣民二元结构,君是高高在上的最高统治者,臣是皇帝统治民众的工具,民则以三代以内的家庭为依托,编户齐民的小农经济成为经济生产、社会组织的主导形态,“传统中国政治社会的基本单位到这时才出现”①。秦王朝所开创的社会政治格局是以皇帝为中心展开的,皇帝成为凌驾于所有臣民之上的超越的、绝对的、最高的主宰者,徐复观将其与古今、中西专制者相比较后定义为“一人专制”②。作为秦王朝的创立者,秦始皇和他的臣僚们对此有清晰的认识,他们在价值观上的首要努力可以说就是确立了皇帝的至高无上。
  首先,从古今之变的维度凸显皇帝的至高无上。秦始皇以秦国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发挥历史人物的主体能动性,消灭东方诸国一统天下。在秦始皇和他的臣僚们眼中,秦始皇创造了三皇五帝都无法达到的功业,超越历古圣王、圣贤,是千古一帝,所以要使用“皇帝”这样最崇高的称号。“秦初并天下,……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日:‘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日: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日朕。’王日:‘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他如议。”’③秦始皇拥有的权力是无限的,这样的权力还要在皇帝的血缘家庭之中永久地传承下去,而且从皇帝至上的立场出发,不允许臣下为死去的皇帝立谥:“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④
  ……
《风云两汉:制度重塑与思想交融的时代印记》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时期——秦汉大一统时代,其政治制度的奠基、演进与文化思想的碰撞、融合。这并非一本单纯梳理史实的流水账,而是力图通过对核心制度的解构与再分析,以及对社会思潮的细致梳理,来呈现一个波澜壮阔、充满活力的历史画卷,并揭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代启示。 第一部分:大一统的基石——秦制之奠 秦朝,这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以其短暂却颠覆性的改革,为后世奠定了制度框架。本书将重点剖析秦朝在中央集权、郡县制度、法律体系、度量衡以及文字统一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 中央集权的顶层设计: 我们将细致考察秦朝如何打破分封制,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系。丞相、御史大夫、九卿等中央官职的设置及其职能,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的任命与考核机制,都将被置于显微镜下进行审视。秦朝的中央集权,其核心在于将权力从诸侯手中收归中央,并将其分解、分散于庞大的官僚系统之中,确保皇权的绝对至上。本书将辩析这种制度设计的内在逻辑,以及其在巩固统一、推行政策方面的效率。 郡县制度的深远影响: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秦朝最伟大的制度创举之一。我们将分析郡县制如何打破血缘和地缘的藩篱,建立起一套基于行政区划和政治任命的统治模式。郡县的设立、管理,以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将成为重点考察对象。通过对比之前的分封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郡县制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优势。本书将深入探讨郡县制如何成为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标配,其生命力如何延续至今。 严酷的法治精神: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法律严苛,刑罚残酷。本书将重点梳理秦朝的法律条文,如《秦律》,并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刑法、民事法律、经济法律等方面。我们将深入探讨法家思想的“以法治国”理念是如何在秦朝得到实践的,以及这种严酷的法律体系对社会秩序的塑造作用。同时,本书也会审视其局限性,以及为何这种极端严酷的法治最终导致了王朝的速亡。 统一的度量衡与文字: 度量衡的统一和文字的统一,是秦朝在巩固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举措。本书将阐述这些统一措施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在打破地域隔阂、便利商业往来、传播统一思想方面的巨大作用。文字的统一,尤其是在书写载体和字体上的规定,更是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制度的完善与思想的嬗变——汉承秦制与儒风渐盛 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 汉初的休养生息与黄老之学: 经历秦末战乱,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本书将分析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在恢复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成效。与此同时,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治”,为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我们将探究黄老思想在当时的政治实践中的体现,以及其与秦朝法家思想的差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转折: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本书将重点梳理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以及其如何为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将深入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出台,以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并非简单的思想压制,而是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的意识形态,与政治体制紧密结合,形成了后世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 儒家思想的中国化与世俗化: 儒家思想在汉代的传播,并非是对先秦儒学的简单复述,而是经历了一个“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过程。本书将探讨儒家思想如何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社会结构相契合,如何被纳入到国家意识形态之中。通过对《论语》、《孟子》等经典在汉代的传播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是如何被赋予新的内涵,如何与家国情怀、伦理道德等相结合,从而深入人心。 其他思想流派的演变: 尽管儒家思想独尊,但其他思想流派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在汉代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并发生了演变。本书将简要介绍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在汉代的代表性人物和思想主张,分析它们如何与儒家思想并行,或在某些领域发挥作用。例如,法家思想在汉代的某些制度实践中仍然有所体现,道家思想则更多地体现在哲学思考和隐逸文化中。 第三部分:制度与思想的互动——秦汉社会的运转逻辑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着力于揭示秦汉时期制度与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官僚体系的儒家化改造: 随着儒家思想的独尊,官员选拔和教育也逐渐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本书将分析察举制等官员选拔制度的出现,以及其对官员素质的要求。同时,也将探讨太学等教育机构的设立,以及儒家经典在官员培养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官僚体系的儒家化改造,不仅塑造了官员的行为规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法律体系的儒法结合: 尽管汉朝奉行儒术,但其法律体系并非完全摒弃法家思想。本书将分析汉朝法律中儒家伦理观念的渗透,如“父子相隐”等原则的出现,以及法家严苛刑罚的保留。我们将探讨这种“儒法结合”的法律模式如何适应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情世故,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秦朝法律的极端性。 社会生活的儒家伦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礼”、“孝”、“悌”。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伦理观念在秦汉时期的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如宗法制度的强化、家族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强调。我们将分析儒家伦理如何成为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重要力量。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本书将简要梳理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制度与思想如何对此产生影响。例如,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有利于商业发展,而儒家思想对“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结论:秦汉印记与历史的回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秦汉时期制度与思想变迁的核心内容,并对其历史意义进行深入阐释。我们将强调秦朝奠定的制度框架,汉朝在制度上的完善与思想上的革新,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帝国。同时,也将探讨秦汉时期的制度与思想对后世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以及法律体系中“儒法结合”的模式。 最后,本书将尝试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溯,探讨秦汉时期的经验与教训,思考其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逻辑,认识到制度与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审视当下与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史论稿”的书籍,最吸引人的往往是作者如何建构自己的论证体系,以及其批判性的视角。《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这个标题,暗示了作者的立场可能不是简单地赞美儒家的最终胜利,而是会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整个变迁的得失。我很好奇,作者是否将秦代的法家思想视为一种必要的“催化剂”或“清道夫”,为后来的思想整合扫清了障碍?在汉代,当我们谈论儒家价值观时,它与西汉早期推崇的“无为而治”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张力?这本书若能有效地揭示出这种表面和谐下的深层结构性矛盾,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学术探索。它不应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应是洞见的展现,让读者明白,历史上的观念演变并非一帆风顺的进步,而是在不断的妥协、修正和遗忘中艰难前行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既有历史厚度又不乏时代反思的独特解读。

评分

这部论稿的题目,让我联想到史学界对于“汉代儒学独尊”的经典讨论,但“变迁史论稿”的提法,显然预示着作者不会满足于描述一个终点状态,而是要还原一个充满张力的“过程”。我猜测,全书的行文风格可能会比较克制、审慎,毕竟处理“价值观”这种抽象概念,需要极高的论证技巧以避免空泛。或许,作者会精心挑选一些关键的文本,比如汉代诏令、地方志记载,甚至是出土的简牍文字,来作为分析的切入点。我期待看到的是对“士人”阶层在这一变迁中角色的深度挖掘:他们是如何在保持学术独立性与迎合政治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秦汉之交的动荡,无疑是思想家们面临的最大考验。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学派在这一历史关口所做的选择与妥协,那么它对于理解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形成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这种对细微学术脉络的梳理,远比宏观的结论来得更令人信服。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的著作,虽然我没有直接读到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从书名和主题的宏大性中,足以窥见其探讨的深度与广度。这本书似乎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秦汉之交,探讨了这一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如何经历剧烈重塑与演化的。我猜想,作者必定是深入剖析了秦朝短暂而激进的法家思想如何与汉初的黄老之学进行碰撞、融合,乃至最终被儒家思想体系所主导的复杂过程。这种变迁绝非简单的思想替代,而是社会结构、政治实践、民众心态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例如,秦朝的统一必然带来了对“中央集权”和“功绩主义”的推崇,这无疑是对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的巨大冲击。而汉代建立后,如何从秦朝的覆灭中吸取教训,寻求更持久的统治哲学,必然是全书的核心议题之一。我期待作者能细致描摹出,是哪些关键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推动了这种价值观的转向,又有哪些社会阶层是这种变迁的主要受益者或受损者。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强大帝国的精神内核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塑造和固化的,从而为我们理解后续两千年的中国历史提供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石。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无疑能带给读者极大的历史洞察力。

评分

光是书名《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仿佛能闻到故纸堆里散发出的历史尘埃味。我推测,这本书绝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通俗读物,而是一部严谨的史学研究。它必然会深入挖掘那个时代人们“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核心信念体系。想象一下,从战国时代那种思想空前解放、百家争鸣的“百花齐放”状态,到秦朝的强力推行“统一标准”的单一化管理,再到汉代在实践中摸索出“外儒内法”的微妙平衡——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思想斗争史。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处理“变迁”这一动态过程中的“连续性”与“断裂性”。例如,儒家思想的抬头,是否完全否定了秦朝和汉初的某些有效治理手段?还是说,那些被吸收进新价值观中的元素,只是换了一种更具道德光环的外衣?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详实的文献支撑和精妙的论证链条,那么它将不仅是一部历史专著,更是一部关于权力、道德与社会稳定关系的深度剖析。期待它能展现出历史学研究的扎实力度,让读者领略到思想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聚焦于“价值观”的探讨非常感兴趣,因为它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史或军事史的范畴,直指社会心理的内核。《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这个名字暗示了一种对“精神内核”的追溯。秦汉时期,对于“忠孝”、“仁义”、“功名”的理解,一定与我们今日大相径庭,而这种差异的产生机制,正是本书的看点所在。我设想,书中或许会花费大量篇幅来解析“天命”观念在秦亡汉兴中的作用,以及“大一统”思想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政治口号,转化为深入人心的文化认同的。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比如土地兼并、人口流动)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更迭联系起来,那就太棒了。比如,在小农经济成为社会基础后,维护家庭伦理和宗法制度的儒家思想自然会占据上风。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为什么会这样”的解释框架,而不是仅仅描述“发生了什么”。它要求我们换位思考,真正进入那个时代,感受思想的重力是如何牵引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

评分

书很棒,快递很快,一贯的好

评分

价值观都是现代词,不知道怎么就套用到古代了。

评分

汉代河西经略史

评分

书很棒,快递很快,一贯的好

评分

价值观都是现代词,不知道怎么就套用到古代了。

评分

¥69.50

评分

很好的书,正品,推荐阅读,很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正品,推荐阅读,很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正品,推荐阅读,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