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地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俊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地名学
  • 民俗学
  • 传统文化
  • 历史文化
  • 文化遗产
  • 风俗习惯
  • 地域文化
  • 中国历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97875044989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46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的地名多姿多彩,生动有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大地的辽阔幅员、多样地理、悠远历史和丰富人文信息,值得让人细细体味。《中国古代地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了古代地名的形成方式与演变历程,揭示了许多古老的地名负载着的不同时代的历史印记与历史渊源。

作者简介

  王俊,男,1970年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1989年服役于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1990至1993年就读于空军大连通信军校。毕业后又先后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在职)。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地名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地名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地名的变迁
地名中隐藏的时代印记
古代地名的传承特点和规律
第二节 多姿多彩的中国地名文化
古代地名中的历史和人文信息
中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地名的宗教文化内涵
地名与古人的社会心态

第二章 中国古代地名的命名
第一节 古代地名命名综述
中国古代地名命名的形式
五花八门的地名命名
第二节 政治性命名的地名
帝王年号、称号与地名的命名
皇帝亲赐地名显示荣宠
地名中包含的政治意图
古时侨置制度下的地名变化
第三节 历史性命名的地名
记录历史事件的地名
记录历史会盟事件的地名
源自古国之名的地名
第四节 人文性命名的地名
以德治国话地名
历史名人与地名
百家姓氏冠地名
第五节 自然性命名的地名
自然资源人名来
植物与中国古代地名
动物与中国古代地名
第六节 改名与重名现象
为尊者讳而改变的地名
王莽新朝的改地名风潮
令人头痛的重名现象

第三章 华夏各地地名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渊源
“九州”的由来
省的由来
县、乡、村的由来
其他行政区划单位的由来
中国各地域名称及简称的由来
第二节 华东地区地名渊源
山东地名渊源
安徽地名渊源
江苏地名渊源
江西地名渊源
浙江地名渊源
福建地名渊源
上海地名渊源
台湾地名渊源
第三节 华南地区地名渊源
广东地名渊源
广西地名渊源
香港地名渊源
澳门地名渊源
海南地名渊源
第四节 华北地区地名渊源
北京地名渊源
河北地名渊源
山西地名渊源
天津地名渊源
内蒙古地名渊源
第五节 华中地区地名渊源
河南地名渊源
湖北地名渊源
湖南地名渊源
第六节 东北地区地名渊源
“东北”与“满洲”名称的由来
黑龙江地名渊源
吉林地名渊源
辽宁地名渊源
第七节 西北地区地名渊源
陕西地名渊源
青海地名渊源
甘肃地名渊源
新疆地名渊源
宁夏地名渊源
第八节 西南地区地名渊源
四川地名渊源
贵州地名渊源
云南地名渊源
重庆地名渊源
西藏地名渊源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地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地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都与其特定的时代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远古时期,虽然黄帝号令天下,“方制九州”,但全国境内大大小小的部落各自独立,不下“万国”。为了各自的生存与利益,大家你杀我夺,征战不断。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尧、舜、禹等领导人为此十分焦虑。为平息战乱,大家互相结盟,“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经过协商,有相当一部分诸侯国实现了结盟联合,诸侯国由上万个减少到三千多个,一直到周武王时期还有“千八百国”。现在浙江的诸暨、上虞等地名,就是由于大禹在此分别会盟诸侯而得名的。据史书记载:诸暨是指“禹会计而诸侯毕及也”,上虞是因为“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日上虞”。这些地名充分反映了尧、舜、禹时期的政治特点。这种政治理念和治乱方略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得以进一步延续,到西周时,周武王曾大会诸侯于孟津(今河南孟州市),甚至为秦王朝统一中国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强权政治,大刀阔斧地实施郡县制改革。据统计,秦朝全境分设48郡(最初只有36郡),郡名至今还作为政区地名沿用的有19个。诸如秦淮河、秦皇岛等名称,足以反映秦始皇不可一世、气吞华夏的政治宏图。秦淮河是为了断绝、消除金陵的“王气”而人工开凿的,秦皇岛是因秦始皇人海求仙“尝驻跸于此”而得名的。
  西汉既继承了秦的郡县制,又在部分地域恢复分封制,先后设置了103个郡国,其中有近40个郡国名称现今仍作为政区地名在使用。汉高祖为了进一步巩固疆域,实现国泰民安、“广大汉业”“扩大汉疆”的目标,以显示自己的宏图大略,从而于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立了广汉郡(今四川广汉市)。
  唐朝时,为了对广阔的疆土实施有效控制和管理,在政区设置上也多有创新,实施了分层管理与分类控制,既设立了道州郡府,又设立了都护府及边州都督、节度经略使、羁縻州等。武则天比较崇尚武力,自己又姓武,所以武则天时期新设的郡县多冠以“武”字,现在浙江的武义县、河北的武安县、重庆的武隆县以及江西的武宁县等,都是由此而得名的。
  宋朝时,行政区划及名称的设置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全国共分为十五路,下设“府州军监”。其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皇帝的“潜邸”(又称潜龙邸,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后来几乎都成为了府。如宋高宗即位前的封地原名康州,高宗即位后升为德庆府;宋徽宗即位前的封地原称端州,即位后改名为肇庆府;宋光宗即位前的封地为恭州,他即位后升为重庆府。这种将“潜邸”升府的现象,说明宋朝的统治者迷信“发迹之地”,表示不忘“故土之恩”,显示出强烈的怀旧意识。
  ……
《风华千载:寻踪中华大地》 这本书并非关于中国古代地名或传统民俗文化,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脉络中,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勾勒出这片古老土地上,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影响了历史进程的独特“符号”。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旅程,一次对构成中华文明肌理的物质与精神元素的深度探寻。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如同剥洋葱般,层层深入,揭示出中华文明不同层面的精髓。 第一部分:山河为骨——刻印在土地上的文明印记 此部分并非简单的地理介绍,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对中华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地理空间。我们不只是提及一座山、一条河的名字,而是去探究它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赋予意义,如何在神话传说、文学艺术、政治格局中扮演关键角色。 黄河与长江:文明的摇篮与动脉。 这里将深入探讨这两条巨河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水道,更是孕育和滋养了中华早期文明的母亲河。我们会分析它们的水文特征如何塑造了早期农业的模式,例如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如何孕育出以粟为主要农作物的文化,而长江流域则以稻米文明著称。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这些河流如何成为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战略要道,如何承载了无数次的迁徙、贸易与文化交流,以及它们在古代文献和诗歌中的丰富意象,如何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原与盆地:独立的文化单元与交流的桥梁。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独特的地理单元,它们如何孕育出相对独立的文化传统,例如藏族、彝族等高原民族独特的信仰与生活方式,以及塔里木盆地绿洲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的辉煌。同时,我们也会审视这些相对封闭的空间,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交通的开辟和民族的融合,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枢纽,例如丝绸之路上的驿站与城邦,以及它们如何促进了物种、技术和思想的传播。 山脉与关隘:屏障与咽喉的辩证统一。 巍峨的山脉,如秦岭、阴山,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阻隔,更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分界线。我们会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历史上无数次发生在关隘之地的军事对抗与民族融合。同时,也会关注那些作为交通要道的关隘,如山海关、嘉峪关,它们如何成为帝国边防的屏障,如何见证了王朝的兴衰与民族的交融。 岛屿与海岸:海洋的召唤与边疆的拓展。 台湾岛、海南岛以及沿海地带,它们如何从边缘地带逐渐融入中华文明的版图,海洋的资源如何被开发利用,以及近代以来,海岸线如何成为抵御外侮的前沿,塑造了沿海地区的商业文化和开放心态。 第二部分:器物为魂——承载历史的物质载体 此部分将聚焦于那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物质器物,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或装饰品,更是承载着技术、信仰、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活化石”。 青铜与陶瓷:工艺的巅峰与时代的烙印。 从夏商周的精美青铜礼器,到宋元明清的各色瓷器,我们会深入剖析这些器物背后的铸造与烧制技术如何不断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这些器物在礼仪制度、社会等级、宗教祭祀中的象征意义,例如青铜器的鼎、爵如何代表王权与宗法,而陶瓷的碗、盘则如何反映了日常生活的便利与美学追求。 丝绸与纸张:物质的革命与文明的传播。 丝绸,这一“东方奇迹”,如何从最初的皇家御用品,逐渐走向平民,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媒介。而纸张的发明,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伟大贡献,它如何极大地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加速了文化的普及和思想的交流,为后世的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建筑与服饰:空间与身份的表达。 从宏伟的宫殿、精巧的园林,到朴素的民居,古代建筑如何体现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居住习俗。而服饰,从冕服、袍衫到襦裙,则不仅仅是蔽体之物,更是等级制度、社会身份、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其材质、颜色、纹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农具与武器:生计与战争的时代侧影。 简陋的石器、精进的铁器,农具的演变直接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冷兵器时代的刀枪剑戟,以及火药武器的出现,则记录了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进步,以及战争形态的变迁,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和国家力量的直观体现。 第三部分:精神为脉——流淌在血液里的思想基因 此部分将超越物质层面,深入挖掘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儒道释的交融与演进。 儒家思想如何从治国理念,渗透到社会伦理、家庭关系,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道家思想如何以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理念,影响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艺术审美。佛教传入后,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催生出禅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我们将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与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多元光谱。 诗词歌赋与绘画书法:情感的寄托与审美的升华。 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的辉煌,再到宋词的婉约,诗词歌赋如何成为中国古人抒发情感、寄托情怀的重要方式,也成为研究社会生活、历史风貌的珍贵文献。而中国画与书法,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以形写神”、“笔墨意趣”的哲学追求,它们如何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 节日与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春节的团圆,端午的纪念,中秋的思念……那些代代相传的节日与习俗,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式,更是中华民族家族观念、感恩精神、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我们将追溯这些习俗的起源,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 民间故事与传说:集体记忆的载体。 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如牛郎织女、白蛇传、愚公移山等,它们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善恶报应的朴素认知,以及对改造自然、不屈不挠精神的赞颂。 《风华千载:寻踪中华大地》并非一本简单的知识汇编,而是一次深度的对话,与这片土地对话,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话,与他们的智慧、情感、创造力对话。它旨在打破学科界限,将地理、历史、工艺、艺术、哲学等诸多元素融汇贯通,以一种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方式,展现中华文明独特而又璀璨的魅力。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国符号”,发现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与精神力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们民族所走过的非凡历程。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的过去,也为我们观察现在、展望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一本分成了两部分的百科全书。前半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地名进行的详细解读,这部分的内容严谨、系统,逻辑性很强。作者仿佛是一位考古学家,耐心地挖掘着每一处地名背后的历史信息,从地理、行政、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对于一些曾经辉煌却如今已不为人知的古地名,书中给予了详尽的考证,让它们重现于读者的眼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州”、“郡”、“县”等行政区划名称的演变过程的梳理,这不仅是语言学上的考证,更是历史学上的重要课题。通过地名的变迁,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地方行政管理的不断调整。同时,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地名故事,比如某个地名因一句诗而得名,或者某个地名是当地神话传说的载体。这些故事让枯燥的地名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文色彩。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丰富但不统一”。在地名部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学术功底和严谨态度,每一条地名的考证都像是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将历史的迷雾一点点拨开。那些充满古意的地名,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它们不再只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承载着一段段尘封的记忆,诉说着一段段沧桑的过往。我常常会因为书中对某个地名由来的精彩阐释而拍案叫绝,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次考古发现。比如,书中对“扬州”这个名字的解读,从“广陵”到“扬州”,涉及了不同朝代的行政设置和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变化,这让我对这座古城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对于“地名”与“人文”的结合,作者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介绍某个以历史人物命名的地名时,会顺带提及这位人物的生平事迹,让地名和人名在历史的长河中交相辉映,这种写法非常有代入感,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名叫《中国古代地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书,说实话,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了,觉得光是“中国古代地名”几个字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更是让人联想到各种有趣的节日、习俗和传说。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取名虽然涵盖了两个看似独立但又息息相关的主题,实际的内容却像是两条平行线,各自精彩,却鲜有交织。 首先,关于“中国古代地名”的部分,内容做得相当扎实。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笔墨去考证不同地名的由来,从大禹治水时期的命名,到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变迁,再到一些地方因山川形胜、物产特异而得名的故事,都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一些著名古都变迁的章节,比如长安、洛阳,不仅仅是介绍了它们不同时期的名字,更重要的是,通过地名的演变,折射出王朝兴衰、都城迁移的历史脉络,以及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书中对于一些偏僻地名的溯源也颇有见地,往往能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或地方传说,让这些原本只是地图上的符号瞬间鲜活起来。例如,关于某个山村名字的由来,书中详细考证了当地一个古老的部落传说,以及这个名字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被不同民族、不同朝代的人们沿用或修改,这种细致入微的挖掘,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见证了历史的沉淀。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地名背后的地理环境因素,比如“XX溪”、“XX山”这类直接点明地理特征的,作者会结合古代的地理学知识进行解释,分析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根据自然景观来命名,这对于理解古代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非常有帮助。读到这里,我常常会拿起地图,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去想象当年的地理风貌,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评分

而书籍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这部分内容同样丰富,涵盖了节庆、饮食、服饰、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作者试图展现中国传统民俗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但遗憾的是,这两部分内容之间似乎缺乏一条坚实的桥梁。在民俗文化部分,我读到了许多关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也了解了一些地方性的民间传说和生活习俗。文字的风格也从前半部分的严谨考证,转变为更为感性、生动的描述。然而,这些民俗的介绍,似乎更多地是一种“文化百科”式的呈现,而没有与“古代地名”这个核心要素产生更紧密的联系。我期望看到的是,例如,某个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或历史事件而形成的独特民俗,或者某个地名本身就与某种特定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这种能够将“地名”和“民俗”有机结合起来的深入分析,在书中显得相对不足。

评分

坦白说,我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同时阅读了两本内容互补但主题略有分离的书籍。前半部分关于中国古代地名的部分,让我大开眼界,它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古代中国的地理版图和名称演变。作者的考证细致入微,从甲骨文中的地名,到唐宋元明清的行政区划,他都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地名背后隐藏的地理、人文故事的挖掘,比如某个地名是因为当地特殊的矿产资源而得名,或者某个地名与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关。这些故事让冰冷的地名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文关怀。在这一部分,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而另一部分,关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虽然也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但给我的感觉却是略显零散,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宏大叙事。书中涉及的民俗内容非常广泛,从春节的各种习俗、中秋的月饼故事,到端午的龙舟竞渡、清明的扫墓祭祖,再到一些地方性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都有提及。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这些民俗活动的场景,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渊源。比如,在讲述春节习俗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年夜饭的讲究、红包的寓意、贴春联的由来,甚至还提到了不同地区在过年时的一些细微差异,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新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描述祭祀活动时,作者也尽可能地还原了当时人们祭拜祖先、祈求丰收的场景,文字充满了虔诚和敬畏。然而,让我觉得有些遗憾的是,这些民俗的介绍更多是“是什么”、“怎么做”的层面,而对于它们如何与古代地名产生更深层次的联系,则鲜有深入探讨。例如,书中提到了某个地方的特定节日习俗,但并没有详细说明这个习俗是否与当地的地名、地理环境或历史事件有直接的关联,这种联系的缺失,让民俗文化的部分显得有些孤立,不如地名部分那样有机的整体感。

评分

然而,当切换到民俗文化部分时,阅读的流畅度和沉浸感就略有减弱。虽然内容本身是引人入胜的,但总感觉缺乏一种将所有散点串联起来的线索。书中对民俗的介绍,往往是罗列式的,虽然涵盖面广,但深度上稍显不足,更多的是对现象的描述,而不是对现象背后深层文化逻辑的挖掘。比如,在讲到某个地方的婚俗时,书中详细描述了彩礼、嫁妆、婚礼流程等,但对于这些习俗为何会形成,以及它们在当地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中扮演的角色,却点到为止。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民俗如何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受特定历史事件影响而形成和演变的论述,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民俗的生命力。书中对于节日习俗的介绍,也多是通用性的,缺少一些能够与特定古代地名产生共鸣的独特性。如果能将某个地方的特定节日习俗,与该地名的历史渊源、地理特征或者传说故事联系起来,那么这本书的“地名”和“民俗”这两个主题就能真正实现融合,产生更具吸引力的阅读价值。

评分

而后半部分关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部分,虽然也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但总的来说,与前半部分关联不强。我期待的是,能够将地名与民俗文化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某个地方的独特民俗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或者由于某种历史原因而形成并流传下来。书中虽然提及了一些地方性的民俗,但大多是孤立的介绍,缺乏与地名的深层互动。例如,提到某个节日时,会介绍它的通用习俗,但如果能结合某个古代地名,去讲述这个地名区域特有的节日习俗,并分析其背后的地缘文化原因,那样会更有意思。目前的民俗部分,更像是一本独立的民俗辞典,虽然内容充实,但未能充分发挥“古代地名”这个主题的联动效应,使得整本书的整体性稍显不足,略感遗憾。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名时,他的笔触是严谨的、学术化的,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极致追求。他会引用大量的古籍、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对于每一个地名的由来,都会进行多角度的考证和推演。这种写作风格让我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图书馆,与历史学家们一同探讨地理的变迁和名称的演化。他对于一些已经消失的地名,比如某些朝代的郡县名称,都能进行详细的解释,并且追溯其历史渊源,这对于对历史地理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我也注意到,作者在讲解地名时,经常会提及一些与该地名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这使得地名的介绍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融入了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评分

然而,当他开始讲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时,这种严谨的学术风格就明显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轻松、叙事性的笔调。他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介绍各种民俗活动,比如春节的由来、元宵节的灯谜、七夕的传说等等。这些内容读起来很有趣,也很容易理解,但总感觉缺乏一些更深层次的学术探讨。例如,在介绍某个节日的起源时,他会列举一些流传较广的说法,但对于这些说法的真伪、以及不同说法的文化内涵,则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辨析。这让我觉得,民俗文化这部分内容,更像是一种对现有民俗知识的梳理和呈现,而没有像地名部分那样,展现出作者独特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深度。书中对于民俗的介绍,更多的是展现了“是什么”,而对于“为什么”的探讨则相对较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