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原名黄鲁,资深出版人、文化杂志专题撰稿人。曾出版《八十年代的记忆——中国名人谈改革》(九州出版社)等。自2016年主编出版《古都之美日历》及相关文创产品,《古都之美日历2017》,由中华书局出版。
2018年1月胡同里的古老歌谣
2018年2月买张年画儿过春节
2018年3月天棚鱼缸石榴树
2018年4月大杂院的人情味
2018年5月什刹海荷花正开
2018年6月小小子儿坐门墩儿
2018年7月夏天离不开芝麻酱
2018年8月庞各庄的西瓜叫京城
2018年9月闹市中静若尘埃
2018年10月最是人间留不住
2018年11月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
2018年12月我曾住过这么一条胡同
1.大杂院的人情味
提起北平的大杂院儿,就会想起暖暖的人情味儿。
大杂院里住着左邻右舍,门挨门都不锁,放心吧,准丢不了东西。院子里经常听到的是问候,打招呼。回来了,临出门都会招呼。用“一家有难,八方支援”来形容大杂院邻里的关系,再恰当不过。一家遇到事,人手不够,全靠街坊邻居了。
2大白菜的记忆
冬储大白菜是早年北京百姓物质匮乏的生活记忆。一到冬天,一车一车的白菜运往菜站,售货员都穿着蓝大褂,卸白菜。家家户户就忙活起来,往自家搬白菜。窗台、墙角、过道,院子里到处码的都是白菜。冬储大白菜也透着浓浓的人情味,胡同里住着好多户人家,有五保户、有军烈属,还有家里正巧没有劳动力的,都不用担心,街坊邻居都会主动地帮助搬白菜。
3. 自行车
自行车在北京普遍起来大概是宣统年间,那时有一首诗形容自行车风行的情景:“臀高肩耸目无斜,大似鞠躬敬有加。噶叭一声人急避,后边来了自行车。”
老北京人对自行车都是有特殊感情的。百姓家多见的是“永久”和“飞鸽”,也有人家会买“凤头”。大街上的车行很多,修车的铺子也多,修车师傅都是北京人,去修车感觉就像去邻居家串门,补个车胎修个车铃,捎带着把轮胎气也打了。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的孩子大多是骑自行车去上学。那时柏油路面也好,路边的树阴浓郁,特别是胡同里。叮铃铃,一阵车铃,胡同里三五成群的半大小子忽地从身边骑过去。无论是去哪儿,都是相约一起骑车去。去颐和园踏青,去香山看红叶,还是去卢沟桥赏月,年少不觉疲惫。
北京话管骑车带人叫“坐二等”,在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坐二等很普遍。
恋爱中人更是肩并肩,慢慢骑,有说有笑。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就会经常会看到自行车大梁上带着女朋友,那种爱恋或许是一生一世忘不了的。
4. 夏日的儿歌
早年间,四合院里、胡同里常常有孩子们玩耍。跳绳、砍包、跳房子。也常常听到孩子们的儿歌。
最有趣的是夏天突然一阵雨来,孩子们就会唱到:“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饶是有趣。
好听的儿歌怕是在几场雨后,唱水牛儿的。“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
水牛儿就是蜗牛,雨后的四合院湿漉漉的,鱼缸外面、墙角上面、大树根下常常会有蜗牛,背着透明的壳翘着犄角慢慢爬。孩子们把它抓在手里,盯着它看,一边唱着儿歌,声音稚嫩而美妙。
5.小人儿书
小人儿书就是连环画,大多是64开的小开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因为开本小,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所以俗称“小人儿书”。
小人儿书的内容涉及很广,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神话故事、英雄人物传记,还有根据电影剪辑下来的。画小人儿书的有很多大家,很多作品都是经典。比如刘继卤的《河神娶妇》、刘旦宅的《屈原》、程十发的《画皮》、陆俨少的《牛虻》,还有任率英、戴敦邦等画家也创作小人儿书。那个年代,谁要是有很多小人儿书,足以在小伙伴们中间显摆,引以自豪。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华书店还有租小人儿书的业务,一分钱看一本,但是不让拿回家。那会儿新华书店也没有座椅,下学以后,跑到新华书店租一本书,就蹲在地上看完了回家。
六零后七零后都是看着小人儿书长大的,小人儿书是他们认知世界、价值观形成的启蒙读物。至今还有对小人儿书挥之不去的情结。
6. 糊窗户
糊窗户是体味老北京人生活情趣的一件事儿。大杂院、四合院的平房,传统大玻璃窗户上面都有木格窗框,糊窗户就是用高丽纸把窗框糊上,挡风御寒。
老北京人很讲究,一年糊两次窗户。一次是秋天,天气渐凉的时候。第二次是春夏之交,天气转热的时候,把窗户纸撕去,做卷窗。
7. 老北京粮店
计划经济那会儿,老百姓买粮食就是通过粮店或者粮站,买粮食得拿粮票。当时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有一些粮店,也有一些比较大的字号,比方说在前门外珠市口有一家叫大和恒粮店。粮店里柜台前头有一排不锈钢的大漏斗,顾客都是拿布口袋兜在漏斗下边,售货员撮粮食往漏斗里倒。
8. 老北京书楼
作家徐城北有这样一段回忆:有一次朱家溍先生应邀在京味书楼演讲。到场的人挺多,我也去了。讲座结束后,主人请朱老和我们一些人在对面的回民饭店共进午餐。主人请朱老点菜,朱老也不推辞,点了豆汁、葱爆羊肉和炒麻豆腐几样“最普通”却又是“最基本”的回民菜。大约刚被引进京城文化的深处,我由此去品尝豆汁,结果就喝了“进去”,而且觉得“还不错”。此后再遇到“豆汁”之类,就不再觉得是障碍了。这就是说,带着北京文化的“余韵”去吃,是能吃“进去”的。
9. 老舍茶馆
一说起北京的茶馆,就令人想起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写的就是北京“大茶馆”,它起源清末,随后在庚子年(1900)就面临衰亡。
老舍茶馆的京味儿不仅体现在八仙桌、宫灯、书画楹联等陈设上,更为可贵的是老舍茶馆开张至今,马三立、谢添、于是之、骆玉笙、李维康等艺术家都曾在此登台演出。茶馆内每天还上演地方优秀传统节目,如关学曾的北京琴书、孙书筠的京韵大鼓、马增惠的单弦、马玉萍的河南坠子等。
10.北海划船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唱起这首歌,就想起朝气蓬勃的孩子在北海划船的画面。北京的孩子都会有在北海划船的经历。学校组织春游,北海划船一定是保留节目。每年天暖了以后,孩子们就盼着小船下水。早年,只有那种手划浆的小木船,通常是男生女生搭配分组,四个人划一条船。一边划船一边嬉笑,遇到同伴的船划过来,比比速度。
不仅是孩子,成人喜爱划船的也很多。成人划船多是享受阳光,暖风熏人,波平浪静。把小船划到游船不多的湖面,任凭它自由飘荡,三两好友或恋爱中人,享受静谧和安详。
后来,慢慢有了脚踏船、电动船,不过要说起来,还是手划的更有意思,更有划船的乐趣吧。
11. 放鸽子
北京人养鸽子讲究,看毛色、看起盘儿、讲哨子。就是说要看鸽子品种,欣赏鸽子飞翔,听鸽哨声。还得叫得出名堂,北京话叫“上谱”。点子、玉翅、凤头白、两头乌、小灰、酱紫、银尾子,珍贵的品种有短嘴、白鹭鹭、白乌牛、铁牛、七星、凫背、铜背、麒麟、紫乌、紫点子、铁翅、玉环等。
讲究的还给鸽子系上鸽哨。鸽哨是管状的,有竹的,也有银的,系在鸽子的尾部,飞的时候,借着风吹,哨子发出呜呜的声响,就是“鸽哨声”。
养鸽子的人都勤快,一早起来打开窠门,放飞鸽子。看鸽子在自家上空盘旋飞翔,听一听掠过的鸽哨声,美好的一天就开始了。
12.滑冰
旧时冬天,北京大约有三四个冰场。中南海东湖面上、北海漪澜堂、道宁斋前,还有一个在北海五龙亭前。一到上冻的时候,冰场就陆续开门了额。每天溜冰结束之后,管理员用个皮管子接上水龙头往冰面上洒水,待冻上一夜,第二天冰面就又像镜子一样了。北京人喜欢滑冰,滑累了休息的时候还会到冰场岸边的茶座、点心铺子、包子炒面摊位买点吃食。三三两两的同伴开心极了。
13. 溜鸟
北京人喜欢养鸟。养鸟的人一般有是三种:一种是为了看,样红绿鹦鹉、虎皮鹦鹉、芙蓉鸟、倒挂鸟、碧玉鸟、珍珠鸟等。还有是为了听,喜欢养画眉、百灵、黄雀。第三种是为了玩儿,专门养那些可以训练的鸟,像交嘴鸟、八哥。
一早起来公园里就有了遛鸟的人。遛完鸟回来去茶馆泡壶茶,吃个早点。互相攀比,谁的鸟好。
14. 从前的露天电影
一片空地,一个幕布,一束光打出一个世界。晚风中回荡着大人孩子们的欢笑声。
露天电影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流行起来。那个时候,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文化生活都十分贫乏,特别是农村,看露天电影便成了百姓的乐趣和享受。一经提起,总是带着浓浓的怀旧情结。
夏夜、星空、蝉鸣,还有淘气的孩子站起来在银幕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随着社会的进步,露天电影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前些年有部门专门组织这种形式,也许是为了情结,但是味道已经全然不同了。
《古都之美日历:2018》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古都。我一直认为自己对这座城市并不陌生,但翻开这本日历,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我从未留意过的细节。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展示,更像是一种引导,让我去主动发现和感受。我喜欢那些关于古都节日习俗的介绍,它们让我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在特定的日子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例如,某个节日里提到的祭祀活动,虽然仪式繁琐,但背后却蕴含着对先祖的感恩和对丰收的祈盼,这种情感连接,让我感触颇深。日历的设计也很有趣,每天都呈现出不同的主题,有时是建筑,有时是人物,有时是自然风光,有时又是生活用品,这种多样性让每一天的阅读都充满新鲜感。我甚至开始尝试模仿日历中的一些生活方式,比如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学着古人那样,泡上一杯茶,静静地坐在窗边,感受那份宁静。它让我慢下来,去品味生活,去感受时间流逝的美好。
评分用《古都之美日历:2018》来形容一年的时光,我觉得再贴切不过了。它不仅仅是记录时间,更是将时间赋予了意义。我被它所呈现出的古都的四季变化所吸引,春天桃红柳绿,夏天绿树成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每一种景象都充满了诗意。日历中的文字,也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些景象,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节日习俗的介绍,它们让我看到了古人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在特定的日子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它让我意识到,时间不仅仅是流逝的,更是可以被赋予意义的,可以被用来承载美好和情感的。这份日历,就像一位老友,陪伴我度过了2018年的每一个日子,让我对时间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深的敬意。
评分《古都之美日历:2018》让我重新审视了“美”的定义。我之前可能更多地关注外在的、表面的美,而这本日历则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深处的、内在的美。它不仅仅是展示古建筑的宏伟,更是挖掘了那些建筑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和情感。我被那些关于古代普通人生活的细节深深打动,比如他们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日历的编排也很巧妙,将一年中的365天,都与古都的某种美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体验。我甚至会因为某个日子的介绍,而对某个历史事件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它让我明白,美并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精神的滋养。它鼓励我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美,去品味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韵味。
评分坦白讲,我买《古都之美日历:2018》的初衷,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想借此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一些古都的风土人情。让我意外的是,这本日历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时间的工具,更像是一本浓缩的文化读本。每一天的内容都经过了精心的策划,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张照片配几句说明,而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甚至是与该日期相关的诗词歌赋。我被那些关于节日习俗的介绍深深吸引,原来每一个节日背后都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例如,在某个特定的日子,日历上会详细介绍与这个节日相关的传统活动,比如祭祀的仪式、宴请的方式,以及人们在这一天的情感寄托。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许多传统文化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只是需要我们去发掘和传承。日历的编排也很有条理,按照时间顺序,将古都的四季变化、节庆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我甚至会因为某一个历史事件的介绍,而特意去查阅相关的书籍,进一步了解那段历史。这种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是我购买这本日历时未曾预料到的。
评分这本《古都之美日历:2018》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最初拿到它,只是觉得它作为一个日历,至少在视觉上应该赏心悦目。然而,当我翻开它,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吸引了我。它并非简单地将城市风光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艺术、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每一页都仿佛是一个精心打磨的微缩画卷,展示着古都独有的韵味。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关于老建筑的故事,那些斑驳的墙壁、精美的雕花,在文字的描绘下,仿佛有了生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不仅仅是宏伟的宫殿庙宇,即便是那些隐藏在街巷深处的老宅,也因为日历的呈现而焕发光彩。我开始留意到城市里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原来它们如此美丽。日历的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色彩的搭配,都透露出制作者的用心。每天翻开新的一页,都是一次与古都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洗礼。我甚至开始习惯在每天早上,一边品着茶,一边欣赏这一页的图文,为新的一天注入一份宁静与雅致。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发现了许多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美。
评分《古都之美日历:2018》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并非高高在上地展示着历史,而是以一种亲切、自然的方式,将古都的魅力融入我的日常生活。每天早上,当我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过往的思考。那些描绘的场景,无论是巍峨的城墙,还是静谧的庭院,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生活方式的细节描写,比如古人如何饮茶、如何赏花、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古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引发了我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同时,而忽略了生活本身的美好?日历中的一些文字,用词质朴而富有诗意,仿佛一股清流,涤荡着我内心的浮躁。我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那些属于“古都之美”的元素,哪怕只是在阳台上摆一盆兰花,或者在周末静下心来读一本书,都仿佛是在与这本日历的灵魂产生共鸣。它不仅仅是2018年的一个时间标记,更像是一个精神的伙伴,陪伴我度过了这一年。
评分我想说,《古都之美日历:2018》是一份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全新认识的礼物。我之前对古都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课本上的知识或者名胜古迹的表面。然而,这本日历以一种更加细腻、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古都的灵魂。它不仅仅是展示宏伟的建筑,更是深入挖掘了与这些建筑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点滴。我被那些关于古代匠人技艺的描述深深打动,他们如何用双手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那种专注和敬业的精神,在如今的快节奏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日历中的一些图片,更是我之前从未见过的,它们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古都最迷人的瞬间。我甚至会对着某些图片,想象着当时的场景,试图去感受那些逝去的时光。它让我明白,古都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形态,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这份日历,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去发现、去理解、去热爱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宝藏。
评分这本日历,可以说是《古都之美日历:2018》,是我今年收到的最惊喜的礼物。它不仅仅是一份日历,更像是一本随身携带的文化指南。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历史文化时,所使用的语言风格,既不失严谨,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它让我不再觉得历史是枯燥的,而是鲜活的、有趣的。我被那些关于古代文人墨客的故事深深吸引,他们如何在那个时代,用诗词歌赋来抒发情感,记录生活。我甚至会因为某句诗词,而对某个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日历的图片质量也相当高,每一张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拍摄,将古都最美的瞬间定格下来。我常常会在睡前,翻看几页,让自己的思绪沉浸在那些美好的画面中,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它让我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美、关于生活、关于情感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
评分《古都之美日历:2018》是一份充满惊喜的文化大礼。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古都的魅力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被它所呈现出的那些古老的建筑、精美的工艺、以及充满智慧的生活方式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展示,更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我开始留意到身边的那些被忽视的美,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在日历的启发下,都仿佛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我甚至会因为某个日子的介绍,而对某个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它让我明白,美并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一种内在的气质,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这份日历,就像一位启蒙者,引导我去发现、去理解、去热爱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宝藏。
评分我不得不说,《古都之美日历:2018》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古都的新大门。它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古都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我被那些关于古代生活场景的描绘深深吸引,它们让我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日历的图片质量也相当高,每一张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拍摄,将古都最美的瞬间定格下来。我常常会在睡前,翻看几页,让自己的思绪沉浸在那些美好的画面中,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它让我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美、关于生活、关于情感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这份日历,就像一位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深入古都的内心,去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
评分实在没忍住,直接开封了!好漂亮,纸张质量超赞!可还有一个半月才能用,怎么办?!
评分一周一星座,我很喜欢,特别是附赠的贴纸
评分东西很好下次还买东西很好下次还买东西很好下次还买
评分别人买的。现在买日历是一种趋势。很棒,很赞。挺好的。有趣。也可以记一点有意思的事情
评分中国文化就是精深,一诗一词一日子,让你觉得过诗一样生活!很好,纸质,印刷质量皆精品。好好好!
评分收获此件,非常的喜欢。店家良心产品。包装安全措施到位。快递小哥的服务态度真的很好???
评分京东图书,优惠多多。
评分好喜欢~尤其里边的水墨~京东自营速度快~
评分挺好的商品,包装精美印刷清晰,用来送礼,很不错的小礼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