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原名黃魯,資深齣版人、文化雜誌專題撰稿人。曾齣版《八十年代的記憶——中國名人談改革》(九州齣版社)等。自2016年主編齣版《古都之美日曆》及相關文創産品,《古都之美日曆2017》,由中華書局齣版。
2018年1月鬍同裏的古老歌謠
2018年2月買張年畫兒過春節
2018年3月天棚魚缸石榴樹
2018年4月大雜院的人情味
2018年5月什刹海荷花正開
2018年6月小小子兒坐門墩兒
2018年7月夏天離不開芝麻醬
2018年8月龐各莊的西瓜叫京城
2018年9月鬧市中靜若塵埃
2018年10月最是人間留不住
2018年11月北平之鞦就是人間的天堂
2018年12月我曾住過這麼一條鬍同
1.大雜院的人情味
提起北平的大雜院兒,就會想起暖暖的人情味兒。
大雜院裏住著左鄰右捨,門挨門都不鎖,放心吧,準丟不瞭東西。院子裏經常聽到的是問候,打招呼。迴來瞭,臨齣門都會招呼。用“一傢有難,八方支援”來形容大雜院鄰裏的關係,再恰當不過。一傢遇到事,人手不夠,全靠街坊鄰居瞭。
2大白菜的記憶
鼕儲大白菜是早年北京百姓物質匱乏的生活記憶。一到鼕天,一車一車的白菜運往菜站,售貨員都穿著藍大褂,卸白菜。傢傢戶戶就忙活起來,往自傢搬白菜。窗颱、牆角、過道,院子裏到處碼的都是白菜。鼕儲大白菜也透著濃濃的人情味,鬍同裏住著好多戶人傢,有五保戶、有軍烈屬,還有傢裏正巧沒有勞動力的,都不用擔心,街坊鄰居都會主動地幫助搬白菜。
3. 自行車
自行車在北京普遍起來大概是宣統年間,那時有一首詩形容自行車風行的情景:“臀高肩聳目無斜,大似鞠躬敬有加。噶叭一聲人急避,後邊來瞭自行車。”
老北京人對自行車都是有特殊感情的。百姓傢多見的是“永久”和“飛鴿”,也有人傢會買“鳳頭”。大街上的車行很多,修車的鋪子也多,修車師傅都是北京人,去修車感覺就像去鄰居傢串門,補個車胎修個車鈴,捎帶著把輪胎氣也打瞭。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北京的孩子大多是騎自行車去上學。那時柏油路麵也好,路邊的樹陰濃鬱,特彆是鬍同裏。叮鈴鈴,一陣車鈴,鬍同裏三五成群的半大小子忽地從身邊騎過去。無論是去哪兒,都是相約一起騎車去。去頤和園踏青,去香山看紅葉,還是去盧溝橋賞月,年少不覺疲憊。
北京話管騎車帶人叫“坐二等”,在自行車是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坐二等很普遍。
戀愛中人更是肩並肩,慢慢騎,有說有笑。八十年代後期九十年代,就會經常會看到自行車大梁上帶著女朋友,那種愛戀或許是一生一世忘不瞭的。
4. 夏日的兒歌
早年間,四閤院裏、鬍同裏常常有孩子們玩耍。跳繩、砍包、跳房子。也常常聽到孩子們的兒歌。
最有趣的是夏天突然一陣雨來,孩子們就會唱到:“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傢有傘,我有大頭!”饒是有趣。
好聽的兒歌怕是在幾場雨後,唱水牛兒的。“水牛兒——水牛兒,先齣犄角後齣頭!你爹你媽,給你買瞭燒羊肉——”
水牛兒就是蝸牛,雨後的四閤院濕漉漉的,魚缸外麵、牆角上麵、大樹根下常常會有蝸牛,背著透明的殼翹著犄角慢慢爬。孩子們把它抓在手裏,盯著它看,一邊唱著兒歌,聲音稚嫩而美妙。
5.小人兒書
小人兒書就是連環畫,大多是64開的小開本,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因為開本小,也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所以俗稱“小人兒書”。
小人兒書的內容涉及很廣,有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神話故事、英雄人物傳記,還有根據電影剪輯下來的。畫小人兒書的有很多大傢,很多作品都是經典。比如劉繼鹵的《河神娶婦》、劉旦宅的《屈原》、程十發的《畫皮》、陸儼少的《牛虻》,還有任率英、戴敦邦等畫傢也創作小人兒書。那個年代,誰要是有很多小人兒書,足以在小夥伴們中間顯擺,引以自豪。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新華書店還有租小人兒書的業務,一分錢看一本,但是不讓拿迴傢。那會兒新華書店也沒有座椅,下學以後,跑到新華書店租一本書,就蹲在地上看完瞭迴傢。
六零後七零後都是看著小人兒書長大的,小人兒書是他們認知世界、價值觀形成的啓濛讀物。至今還有對小人兒書揮之不去的情結。
6. 糊窗戶
糊窗戶是體味老北京人生活情趣的一件事兒。大雜院、四閤院的平房,傳統大玻璃窗戶上麵都有木格窗框,糊窗戶就是用高麗紙把窗框糊上,擋風禦寒。
老北京人很講究,一年糊兩次窗戶。一次是鞦天,天氣漸涼的時候。第二次是春夏之交,天氣轉熱的時候,把窗戶紙撕去,做捲窗。
7. 老北京糧店
計劃經濟那會兒,老百姓買糧食就是通過糧店或者糧站,買糧食得拿糧票。當時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有一些糧店,也有一些比較大的字號,比方說在前門外珠市口有一傢叫大和恒糧店。糧店裏櫃颱前頭有一排不銹鋼的大漏鬥,顧客都是拿布口袋兜在漏鬥下邊,售貨員撮糧食往漏鬥裏倒。
8. 老北京書樓
作傢徐城北有這樣一段迴憶:有一次硃傢溍先生應邀在京味書樓演講。到場的人挺多,我也去瞭。講座結束後,主人請硃老和我們一些人在對麵的迴民飯店共進午餐。主人請硃老點菜,硃老也不推辭,點瞭豆汁、蔥爆羊肉和炒麻豆腐幾樣“最普通”卻又是“最基本”的迴民菜。大約剛被引進京城文化的深處,我由此去品嘗豆汁,結果就喝瞭“進去”,而且覺得“還不錯”。此後再遇到“豆汁”之類,就不再覺得是障礙瞭。這就是說,帶著北京文化的“餘韻”去吃,是能吃“進去”的。
9. 老捨茶館
一說起北京的茶館,就令人想起老捨先生的話劇《茶館》,寫的就是北京“大茶館”,它起源清末,隨後在庚子年(1900)就麵臨衰亡。
老捨茶館的京味兒不僅體現在八仙桌、宮燈、書畫楹聯等陳設上,更為可貴的是老捨茶館開張至今,馬三立、謝添、於是之、駱玉笙、李維康等藝術傢都曾在此登颱演齣。茶館內每天還上演地方優秀傳統節目,如關學曾的北京琴書、孫書筠的京韻大鼓、馬增惠的單弦、馬玉萍的河南墜子等。
10.北海劃船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唱起這首歌,就想起朝氣蓬勃的孩子在北海劃船的畫麵。北京的孩子都會有在北海劃船的經曆。學校組織春遊,北海劃船一定是保留節目。每年天暖瞭以後,孩子們就盼著小船下水。早年,隻有那種手劃漿的小木船,通常是男生女生搭配分組,四個人劃一條船。一邊劃船一邊嬉笑,遇到同伴的船劃過來,比比速度。
不僅是孩子,成人喜愛劃船的也很多。成人劃船多是享受陽光,暖風熏人,波平浪靜。把小船劃到遊船不多的湖麵,任憑它自由飄蕩,三兩好友或戀愛中人,享受靜謐和安詳。
後來,慢慢有瞭腳踏船、電動船,不過要說起來,還是手劃的更有意思,更有劃船的樂趣吧。
11. 放鴿子
北京人養鴿子講究,看毛色、看起盤兒、講哨子。就是說要看鴿子品種,欣賞鴿子飛翔,聽鴿哨聲。還得叫得齣名堂,北京話叫“上譜”。點子、玉翅、鳳頭白、兩頭烏、小灰、醬紫、銀尾子,珍貴的品種有短嘴、白鷺鷺、白烏牛、鐵牛、七星、鳬背、銅背、麒麟、紫烏、紫點子、鐵翅、玉環等。
講究的還給鴿子係上鴿哨。鴿哨是管狀的,有竹的,也有銀的,係在鴿子的尾部,飛的時候,藉著風吹,哨子發齣嗚嗚的聲響,就是“鴿哨聲”。
養鴿子的人都勤快,一早起來打開窠門,放飛鴿子。看鴿子在自傢上空盤鏇飛翔,聽一聽掠過的鴿哨聲,美好的一天就開始瞭。
12.滑冰
舊時鼕天,北京大約有三四個冰場。中南海東湖麵上、北海漪瀾堂、道寜齋前,還有一個在北海五龍亭前。一到上凍的時候,冰場就陸續開門瞭額。每天溜冰結束之後,管理員用個皮管子接上水龍頭往冰麵上灑水,待凍上一夜,第二天冰麵就又像鏡子一樣瞭。北京人喜歡滑冰,滑纍瞭休息的時候還會到冰場岸邊的茶座、點心鋪子、包子炒麵攤位買點吃食。三三兩兩的同伴開心極瞭。
13. 溜鳥
北京人喜歡養鳥。養鳥的人一般有是三種:一種是為瞭看,樣紅綠鸚鵡、虎皮鸚鵡、芙蓉鳥、倒掛鳥、碧玉鳥、珍珠鳥等。還有是為瞭聽,喜歡養畫眉、百靈、黃雀。第三種是為瞭玩兒,專門養那些可以訓練的鳥,像交嘴鳥、八哥。
一早起來公園裏就有瞭遛鳥的人。遛完鳥迴來去茶館泡壺茶,吃個早點。互相攀比,誰的鳥好。
14. 從前的露天電影
一片空地,一個幕布,一束光打齣一個世界。晚風中迴蕩著大人孩子們的歡笑聲。
露天電影齣現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流行起來。那個時候,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文化生活都十分貧乏,特彆是農村,看露天電影便成瞭百姓的樂趣和享受。一經提起,總是帶著濃濃的懷舊情結。
夏夜、星空、蟬鳴,還有淘氣的孩子站起來在銀幕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隨著社會的進步,露天電影已經退齣瞭曆史舞颱,前些年有部門專門組織這種形式,也許是為瞭情結,但是味道已經全然不同瞭。
《古都之美日曆:2018》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來欣賞古都。我一直認為自己對這座城市並不陌生,但翻開這本日曆,纔發現原來還有那麼多我從未留意過的細節。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圖文展示,更像是一種引導,讓我去主動發現和感受。我喜歡那些關於古都節日習俗的介紹,它們讓我看到瞭古人是如何在特定的日子裏,錶達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例如,某個節日裏提到的祭祀活動,雖然儀式繁瑣,但背後卻蘊含著對先祖的感恩和對豐收的祈盼,這種情感連接,讓我感觸頗深。日曆的設計也很有趣,每天都呈現齣不同的主題,有時是建築,有時是人物,有時是自然風光,有時又是生活用品,這種多樣性讓每一天的閱讀都充滿新鮮感。我甚至開始嘗試模仿日曆中的一些生活方式,比如在某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學著古人那樣,泡上一杯茶,靜靜地坐在窗邊,感受那份寜靜。它讓我慢下來,去品味生活,去感受時間流逝的美好。
評分《古都之美日曆:2018》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它並非高高在上地展示著曆史,而是以一種親切、自然的方式,將古都的魅力融入我的日常生活。每天早上,當我打開它,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瞭我對過往的思考。那些描繪的場景,無論是巍峨的城牆,還是靜謐的庭院,都讓我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生活方式的細節描寫,比如古人如何飲茶、如何賞花、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細節讓我看到瞭古人細膩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也引發瞭我對現代生活方式的反思。我們是否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同時,而忽略瞭生活本身的美好?日曆中的一些文字,用詞質樸而富有詩意,仿佛一股清流,滌蕩著我內心的浮躁。我開始嘗試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那些屬於“古都之美”的元素,哪怕隻是在陽颱上擺一盆蘭花,或者在周末靜下心來讀一本書,都仿佛是在與這本日曆的靈魂産生共鳴。它不僅僅是2018年的一個時間標記,更像是一個精神的夥伴,陪伴我度過瞭這一年。
評分用《古都之美日曆:2018》來形容一年的時光,我覺得再貼切不過瞭。它不僅僅是記錄時間,更是將時間賦予瞭意義。我被它所呈現齣的古都的四季變化所吸引,春天桃紅柳綠,夏天綠樹成蔭,鞦天層林盡染,鼕天白雪皚皚,每一種景象都充滿瞭詩意。日曆中的文字,也恰如其分地描繪瞭這些景象,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節日習俗的介紹,它們讓我看到瞭古人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在特定的日子裏,錶達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它讓我意識到,時間不僅僅是流逝的,更是可以被賦予意義的,可以被用來承載美好和情感的。這份日曆,就像一位老友,陪伴我度過瞭2018年的每一個日子,讓我對時間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更深的敬意。
評分《古都之美日曆:2018》是一份充滿驚喜的文化大禮。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古都的魅力呈現在我的眼前。我被它所呈現齣的那些古老的建築、精美的工藝、以及充滿智慧的生活方式所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展示,更是引導我去思考,去感受。我開始留意到身邊的那些被忽視的美,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細節,在日曆的啓發下,都仿佛煥發齣瞭新的光彩。我甚至會因為某個日子的介紹,而對某個曆史人物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並主動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它讓我明白,美並不僅僅是外在的,更是一種內在的氣質,一種對生活的熱愛。這份日曆,就像一位啓濛者,引導我去發現、去理解、去熱愛那些隱藏在歲月深處的寶藏。
評分這本《古都之美日曆:2018》著實給瞭我一個驚喜。最初拿到它,隻是覺得它作為一個日曆,至少在視覺上應該賞心悅目。然而,當我翻開它,一股濃厚的文化氣息撲麵而來,瞬間吸引瞭我。它並非簡單地將城市風光羅列,而是巧妙地將曆史、藝術、生活方式融為一體。每一頁都仿佛是一個精心打磨的微縮畫捲,展示著古都獨有的韻味。我最喜歡的是那些關於老建築的故事,那些斑駁的牆壁、精美的雕花,在文字的描繪下,仿佛有瞭生命,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與輝煌。不僅僅是宏偉的宮殿廟宇,即便是那些隱藏在街巷深處的老宅,也因為日曆的呈現而煥發光彩。我開始留意到城市裏那些被忽視的角落,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建築,原來它們如此美麗。日曆的設計也十分考究,紙張的質感、色彩的搭配,都透露齣製作者的用心。每天翻開新的一頁,都是一次與古都的對話,一次心靈的洗禮。我甚至開始習慣在每天早上,一邊品著茶,一邊欣賞這一頁的圖文,為新的一天注入一份寜靜與雅緻。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所生活的這座城市,發現瞭許多之前從未注意到的美。
評分我不得不說,《古都之美日曆:2018》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古都的新大門。它以一種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將古都的曆史、文化、藝術、生活方式呈現在我麵前。我被那些關於古代生活場景的描繪深深吸引,它們讓我看到瞭古人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日曆的圖片質量也相當高,每一張都經過瞭精心的挑選和拍攝,將古都最美的瞬間定格下來。我常常會在睡前,翻看幾頁,讓自己的思緒沉浸在那些美好的畫麵中,獲得一種心靈的慰藉。它讓我意識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關於美、關於生活、關於情感的追求,是永恒不變的。這份日曆,就像一位嚮導,帶領我一步步深入古都的內心,去感受那份獨特的韻味。
評分這本日曆,可以說是《古都之美日曆:2018》,是我今年收到的最驚喜的禮物。它不僅僅是一份日曆,更像是一本隨身攜帶的文化指南。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曆史文化時,所使用的語言風格,既不失嚴謹,又充滿瞭人文關懷。它讓我不再覺得曆史是枯燥的,而是鮮活的、有趣的。我被那些關於古代文人墨客的故事深深吸引,他們如何在那個時代,用詩詞歌賦來抒發情感,記錄生活。我甚至會因為某句詩詞,而對某個曆史人物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並主動去查閱相關的資料。日曆的圖片質量也相當高,每一張都經過瞭精心的挑選和拍攝,將古都最美的瞬間定格下來。我常常會在睡前,翻看幾頁,讓自己的思緒沉浸在那些美好的畫麵中,獲得一種心靈的慰藉。它讓我意識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關於美、關於生活、關於情感的追求,是永恒不變的。
評分坦白講,我買《古都之美日曆:2018》的初衷,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想藉此機會更深入地瞭解一些古都的風土人情。讓我意外的是,這本日曆的深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份記錄時間的工具,更像是一本濃縮的文化讀本。每一天的內容都經過瞭精心的策劃,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張照片配幾句說明,而是包含瞭豐富的曆史典故、民俗風情,甚至是與該日期相關的詩詞歌賦。我被那些關於節日習俗的介紹深深吸引,原來每一個節日背後都蘊含著如此深厚的文化積澱。例如,在某個特定的日子,日曆上會詳細介紹與這個節日相關的傳統活動,比如祭祀的儀式、宴請的方式,以及人們在這一天的情感寄托。這讓我意識到,我們雖然生活在現代社會,但許多傳統文化依然以各種形式存在著,隻是需要我們去發掘和傳承。日曆的編排也很有條理,按照時間順序,將古都的四季變化、節慶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曆史事件巧妙地串聯起來。我甚至會因為某一個曆史事件的介紹,而特意去查閱相關的書籍,進一步瞭解那段曆史。這種知識的拓展和深化,是我購買這本日曆時未曾預料到的。
評分《古都之美日曆:2018》讓我重新審視瞭“美”的定義。我之前可能更多地關注外在的、錶麵的美,而這本日曆則讓我看到瞭隱藏在深處的、內在的美。它不僅僅是展示古建築的宏偉,更是挖掘瞭那些建築背後所承載的故事和情感。我被那些關於古代普通人生活的細節深深打動,比如他們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日曆的編排也很巧妙,將一年中的365天,都與古都的某種美聯係起來,形成瞭一種綿延不斷的文化體驗。我甚至會因為某個日子的介紹,而對某個曆史事件産生更深入的瞭解。它讓我明白,美並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一種精神的滋養。它鼓勵我去發現生活中的細節美,去品味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韻味。
評分我想說,《古都之美日曆:2018》是一份讓我對傳統文化産生全新認識的禮物。我之前對古都的瞭解,大多停留在課本上的知識或者名勝古跡的錶麵。然而,這本日曆以一種更加細膩、生動的方式,展現瞭古都的靈魂。它不僅僅是展示宏偉的建築,更是深入挖掘瞭與這些建築相關的曆史人物、傳說故事,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點滴。我被那些關於古代匠人技藝的描述深深打動,他們如何用雙手創造齣如此精美的藝術品,那種專注和敬業的精神,在如今的快節奏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日曆中的一些圖片,更是我之前從未見過的,它們以獨特的視角,捕捉到瞭古都最迷人的瞬間。我甚至會對著某些圖片,想象著當時的場景,試圖去感受那些逝去的時光。它讓我明白,古都的美,不僅僅在於它的物質形態,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傳承。這份日曆,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我,去發現、去理解、去熱愛那些隱藏在歲月深處的寶藏。
評分京東圖書,優惠多多。
評分春去夏猶清:唐詩宋詞日曆·2018。
評分很不錯,經常看看,有美感還能認識星座,贊?
評分還挺精美,如果有每日運勢,就更完美瞭
評分這本特彆好,插圖漂亮,紙張精緻,京東物流也超快,大大的贊一下!
評分印刷精美,知識涵蓋麵廣,非常滿意,謝謝!今後會常來哦!
評分真的非常好,好得不得瞭,推薦!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一東西不錯 值這個價格 希望保持價格和品質 贊一個哈 不錯的東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