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开放的乡村:地方可持续转型

走向开放的乡村:地方可持续转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乡村发展
  • 乡村转型
  • 可持续发展
  • 地方治理
  • 中国乡村
  • 开放战略
  • 区域发展
  • 社会变迁
  • 农村研究
  • 政策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3233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577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字数:21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走向开放的乡村:地方可持续转型》以北京、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几个都市周边的村庄为例,展现城镇化过程中乡村转型的不同道路,着重从地方社区变迁与生产消费模式转型两个角度,剖析村落在走向开放过程中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以扎根社区的合作行动作为推动地方可持续转型的具体切入点。

目录

目录
《北京大学地理科学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城镇化前沿 1
1.1 村庄巨变 1
1.1.1 村社集体的兴衰 6
1.1.2 物质丰裕的代价 9
1.1.3 价值参照的变换 17
1.2 走向开放的可持续转型 20
1.2.1 循环经济:从地球到村庄 20
1.2.2 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脱钩 25
1.2.3 开放环境下的地方行动 29
第2章 为改革探索道路 34
2.1 再造苏南模式 34
2.1.1 集体经济转轨 34
2.1.2 生态工业实践 37
2.2 钱桥镇转型之痛 40
2.2.1 钢铁之困 41
2.2.2 持续改造 45
2.2.3 产业升级 47
2.2.4 消费转型 51
第3章 为创新开辟空间 54
3.1 全球工厂的“三旧改造” 54
3.1.1 从“桑基鱼塘”到“全球工厂” 54
3.1.2 举步维艰的“三旧改造” 60
3.1.3 重塑共享空间的微改造 65
3.2 创客空间 67
3.2.1 创客运动 68
3.2.2 深圳创客空间的全球-本地联系 71
3.2.3 从创客空间到全球工厂转型 74
3.3 文化社区 77
3.3.1 油画工厂 78
3.3.2 价值链攀升 80
3.3.3 从画工到画师 83
3.4 城市边缘 85
3.4.1 多样化空间再造 85
3.4.2 边缘之困 91
第4 章 为融合建立桥梁 98
4.1 首都近郊 99
4.1.1 悄然转型 99
4.1.2 尖锐的矛盾 102
4.2 京郊“废品村” 106
4.2.1 垃圾围城 106
4.2.2 “废品村”的灰色空间 110
4.2.3 路在何方? 112
4.3 绿色社区实验 113
4.3.1 主动城市化之路 114
4.3.2 发展转型的努力 116
4.3.3 社区垃圾分类 118
4.4 “垃圾不落地”理想成真 123
4.4.1 多元空间 123
4.4.2 社区集体行动 125
4.4.3 长效机制之困 127
第5 章 地方可持续转型 129
5.1 后工业化社会拼图 129
5.1.1 经济活动去物质化130
5.1.2 生产-生活的空间博弈 131
5.2 可持续转型治理与行动 132
5.2.1 开放社会的挑战 133
5.2.2 自下而上的社区合作行动 136
参考文献 139
走向数字文明的时代:技术、社会与治理的重塑 本书聚焦于当代世界面临的深刻变革——从工业时代向数字文明的过渡。在这一宏大叙事下,技术进步不仅是工具的迭代,更是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人类思维方式的系统性重构。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场转型背后的复杂动力、关键挑战以及潜在的未来图景,为理解和驾驭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数字化的底层逻辑与基础设施的演进 本书开篇即探讨数字文明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和底层逻辑。我们不再仅仅讨论互联网本身,而是追溯其演进的脉络:从早期的信息高速公路概念,到如今无所不在的连接(Ubiquitous Connectivity)。 1. 计算范式的转移:从集中式到分布式 分析摩尔定律的延续与瓶颈,以及云计算、边缘计算和量子计算等新范式的兴起。重点阐述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特别是区块链——如何从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演变为重塑信任机制和数据所有权的关键基础设施。书中将详尽分析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在治理结构上的潜力与局限,及其对传统层级结构的冲击。 2. 数据作为核心资源:采集、流动与价值捕获 本书将数据视为数字时代的石油,但更强调其流动性和网络效应的价值。深入探讨大数据采集的伦理困境,包括用户画像的构建、数据偏见(Data Bias)的固化,以及跨国界数据流动所引发的法律和主权冲突。如何建立一个既能鼓励创新又能保障个体权利的数据治理框架,是本部分探讨的核心议题。 3. 智能的普及:AI驱动的自动化与决策重构 详细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对知识工作、内容创作乃至科学研究范式的颠覆性影响。不同于泛泛而谈AI的潜力,本书侧重于探讨“弱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过渡的技术路径、计算资源的门槛,以及在关键基础设施(如能源调度、金融风控)中嵌入AI决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对“黑箱问题”的深度剖析,及其在问责制构建中的挑战。 第二部分:经济结构的重塑与新型劳动力市场 数字转型正在剧烈地重塑全球经济的运行方式,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加剧了结构性失业和财富分配的不均。 4. 平台经济的生态学:连接、中介与生态锁定 分析超级平台(Super-Platforms)如何通过网络效应构建“护城河”,以及它们在价值链中的垄断性地位。书中将区分不同类型的平台(如交易型、内容型、服务型),并研究“零工经济”(Gig Economy)的长期可持续性,特别是对社会保障体系、劳动者权利和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冲击。探讨反垄断监管如何适应这种无形资产驱动的经济形态。 5. 资产的数字化与金融的重构 探讨代币化(Tokenization)对传统资产类别(如房地产、知识产权、艺术品)的改造。分析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创新点在于降低中介成本、提高透明度,但同时也指出其固有的可扩展性、监管套利和安全漏洞问题。研究央行数字货币(CBDC)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数字化货币形式,将如何与私人数字资产共存或竞争,并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何种影响。 6. 知识的商品化与“注意力经济”的极限 分析数字媒体环境中,人类的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探讨算法推荐系统如何通过迎合偏好来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以及这种机制如何反噬社会共识的形成(“信息茧房”效应)。研究内容创作的经济模型如何从稀缺性驱动转向注意力稀缺驱动,并审视创作者经济中的价值分配公平性。 第三部分:社会治理、伦理困境与地缘政治的新维度 技术浪潮不仅作用于市场,更深刻地作用于社会契约和国际关系。 7. 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与公共服务的再造 审视电子政务(E-Government)的实践案例,分析其在提高效率、减少寻租方面的优势。但本书更关注“算法治理”的阴影:当政府决策越来越多地依赖预测性算法时,如何确保公民的申诉权、算法的透明度以及避免对弱势群体的歧视性执法?探讨“数字主权”的概念,即国家如何在新技术环境下维护其对数据的控制权和法律的适用性。 8. 身份、隐私与监控的边界 深度分析生物识别技术、面部识别系统与大规模数据分析相结合后,对个人自由构成的潜在威胁。书中将对比不同地理区域在隐私保护上的法律哲学差异(例如GDPR与美国模式的对比),并探讨“去匿名化”技术的发展如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隐私保护日益困难。讨论如何构建技术伦理框架,以平衡社会安全需求与个人自主权。 9. 数字鸿沟的深化与全球数字秩序的竞争 考察数字技术在带来连接性的同时,如何加剧了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之间在基础设施接入、数字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了新的不平等维度。最后,本书转向宏观地缘政治层面,分析在新技术标准、关键供应链(如半导体)和数据治理规则上,主要大国间的竞争态势,探讨数字霸权(Digital Hegemony)的形成及其对全球化稳定性的长期影响。 本书以批判性视角,力图超越对技术的盲目乐观或过度悲观,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工具,用以理解和应对这场正在发生的、不可逆转的数字文明转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可持续”三个字,在乡村语境下有着如此深刻的含义。它绝不仅仅是环保的概念,而是贯穿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方方面面。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讨“地方特色”的挖掘和塑造,这不是简单地搞旅游开发,而是要将一个地方独有的历史人文、自然禀赋、生产方式,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内生增长”的论述,它强调要从内部挖掘潜力,而不是过度依赖外部输血。例如,如何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发展乡村手工艺、发展生态旅游等方式,让乡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同时,书中也触及了乡村治理的难题,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思路,比如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何化解土地流转中的矛盾,如何促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这些内容都非常实在,能够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实现可持续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这些挑战的可能路径。它让我意识到,乡村的未来,在于能否找到一条既能保护好传统,又能拥抱变化,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读起来不像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乡村建设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常常能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在地化创新”的探讨,它强调要“从泥土里长出新芽”,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外部模式。书中举了许多小而美的案例,比如某个乡村如何利用当地的古村落资源,发展有温度的民宿旅游;某个社区如何通过引进设计师,将传统的农产品包装得焕然一新,提升了附加值。这些案例都让我感受到,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并为乡村带来切实的改变。此外,书中还关注了乡村发展中的“隐性知识”和“集体智慧”,并提出了如何将其激活和传承的建议。这让我意识到,乡村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发现和利用它们的眼光。这本书让我对乡村的未来,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实践的热情。

评分

整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乡村的“开放”并非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是一种主动的、有选择的融入。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地方自主性”的重要性,即乡村在转型过程中,要保持自己决策和发展的权利。它不是要变成另一个“你”,而是要变成一个更好的“你”。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乡村韧性”的探讨,它关注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抗风险能力,更是社会、文化、生态层面的适应和恢复能力。比如,如何通过发展多元化的产业,避免对单一产业的过度依赖;如何通过加强社区联系,提高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冲击的应对能力;如何通过传承和创新,保持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生命力。书中还提到了“数字鸿沟”和“城乡融合”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如何利用技术缩小差距,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不是单向的城市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乡村转型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它不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而是充满了对人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我对乡村发展的新视角!一直以来,对“乡村”的认知都停留在课本上描绘的田园风光,或是新闻里偶尔提及的脱贫攻坚。但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乡村的“开放”并非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一种思想上的革新,一种面向未来的姿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几个成功的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了“地方可持续转型”背后的复杂动因和多重维度。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社区参与的部分,它不再是那种官方组织的、形式化的活动,而是真正将村民视为转型的核心主体,让他们在决策、执行、监督的每一个环节都扮演着关键角色。这种“赋权”的理念,让我看到了乡村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所在。书中也谈到了技术如何赋能乡村,但并非一味推崇高科技,而是强调技术应用的适宜性和本土化,例如,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连接本地农产品与城市消费者,如何运用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实践的温度,让我对乡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想象。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乡村振兴”的刻板印象。我之前以为,乡村振兴无非是盖新房、修路、引进企业,让农村变得像城市一样。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更广阔的视野。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乡村置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探讨“开放”如何成为乡村实现韧性和活力的关键。它不再强调乡村的“孤立”和“保守”,而是鼓励乡村积极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吸纳新的知识、技术和资源,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社群重塑”的章节,它讨论了在人口流动和家庭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重新构建乡村的社会资本和社区凝聚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组织活动,而是要从根本上理解乡村居民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更加包容、互助、有活力的社群。书中也深入分析了文化在可持续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它不再仅仅是作为一种“非物质遗产”被保护,而是被视为一种“生产性资源”,能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乡村的理解,从一个静态的画面,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