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大迷思:应该吸取的教训 [The great myths of 1929 and the lessons to be learned]

1929年大迷思:应该吸取的教训 [The great myths of 1929 and the lessons to be learne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哈罗德·比尔曼(Harold,Bierman,Jr.) 著,沈国华 译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大萧条
  • 1929年
  • 金融危机
  • 投资
  • 股市崩盘
  • 经济学
  • 历史
  • 教训
  • 风险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2263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9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经济危机研究译丛
外文名称:The great myths of 1929 and the lessons to be learned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证券交易所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疯狂和恐惧。这是美国历史上影响大、危害*深的经济事件,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受到了它的影响。之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
  那么,1929年的美国经济实际处于什么样的状况,而美国的股市又发生了什么情况呢?小哈罗德·比尔曼对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的全新考察得出了许多不同于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大崩盘”观点的结论,并且认为:1929年10月股市并没有高得离谱;当时的乐观情绪是有它的道理的。比尔曼没有依赖股市估值过高的假设,对股市的*初下跌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还阐明了投机和投资之间的重要区别,并且解释了赫伯特·胡佛总统向投机宣战的决定如何可能实际促成股市崩盘和随后的经济萧条。小哈罗德·比尔曼著的《1929年大迷思(应该吸取的教训)》,开篇概述了关于1929年普遍存在的七大迷思。随后几章对股市与公司利润率进行了比较,试图确定“美国无线电”股票是否定价过高,或者仅仅是一只定价合理的成长股而已;介绍了美国国会在1831年举行的银行系统听证会;并且以事实为依据,对米切尔、威金和英萨尔事件做出了全新的诠释。*后几章考察了交保证金买空和卖空等问题,对1987年的股市崩盘发表了重要洞见,并且还总结了应该吸取的重要教训。《1929年大迷思》有力地驳斥了之前关于1929年的种种主流观点,并且用他自己立论充分、容易解读的解释取而代之,而且他的解释非常贴近有关普通股投资周期或者过程的历史进程。任何对20世纪初期那段历史或者投资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会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小哈罗德·比尔曼,是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研究生院尼古拉斯·H.诺伊斯(Nicholas H.Noyes)企业管理教授。著述颇丰,1959年以来已出版图书19本,其中包括:《管理会计入门》(Managerial Accounting,An Introduction)、《成本会计与决策》(Topicsin Cost Accounting and Decisions)、《战略财务规划》(Strategic Financial Planning)和《资本预算决策》(The Capital Budgeting Decision,合著)。

内页插图

目录

致谢
1 引言

2 1929年大迷思
1929年以前
股票投机
迷思与寓言故事
两个遗漏的主题

3 背景描述
4 如何破解迷思
经济基本面
1920~1929年的产值和生产率
股票自身的高价值
市场价位的数据证明
股票价格与价值分析
施金的研究
生产与就业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5 美国无线电公司
1929年3月的媒体

6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与联邦储备委员会之间的争执
附录1
附录2

7 1929年股票市场的跌宕起伏
投资信托
当能知道未来时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
1929~1932年的股市崩盘

8 1931年的听证会
9 破解迷思的真相披露
10 保证金交易、集合基金、卖空交易与1929年崩盘
保证金交易
集合基金
卖空交易
威廉·克拉波·杜兰特
1929年股市崩盘
市场价位与信贷

11 1987年的股市崩盘
相关指标计算
投资组合保险与程式交易
与1929年的比较

12 应该吸取的教训
1929年的大迷思
佩德森的论文
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我们的假设是:1929年,股市价位并非太高;但是,总统、国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为迫使股市投机者就范而采取了有效的行动;持续不断地打压纽约投机者和“价格被定高”的股市,导致负面新闻和小道消息不断,从而触发了一种导致市场下跌的心理反应。
  “谁杀死了知更鸟?”仍然是一个有效的问题,但可以肯定,不是纽约股市投机者杀死的。
  我们大家从书籍和报纸上知道1929年就连浴室和旅馆服务员都在做股票投机,但就是没人知道那时有多少缺少最起码技能和条件的人入市投机(甚至可能是投资)股票。F.L.艾伦(F.L.Allen)曾写道:“毫无疑问,投机股票的人远远多于过去。肯定有很多普通文员、速记员、门卫、司机和服务员在股市炒股。不过,做保证金交易的普通股民很可能不超过美国人口的1%。”
  ……
历史的迷雾与现代的抉择:一本关于经济周期、社会变迁与人类认知的深度探讨 书名:《1929年大迷思:应该吸取的教训》 引言:凝视深渊的回响 我们常常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寻找清晰的指引,试图从过去的剧痛中提炼出永恒的智慧。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不仅是金融史上一次空前的灾难,更是一面映照人类集体心理、政府治理能力与市场失灵本质的巨大镜子。然而,在岁月的冲刷下,真实的历史往往被神话和简化所掩盖,那些深刻的教训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 本书并非简单复述“股市崩盘”的叙事,而是深入挖掘围绕这次事件所产生的“大迷思”(The Great Myths)。这些迷思,包括对“自由放任的绝对信仰”、“单一病因论的简化解释”,以及对“政府干预的道德污名化”,它们不仅扭曲了对1929年事件本身的理解,更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持续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政策和民众的风险认知。 第一部分:迷思的建构——历史叙事的陷阱 本书将首先揭示,1929年事件是如何被建构和解读的。在危机爆发后的数十年里,不同的政治和经济流派为了自身的话语权,有意或无意地塑造了一系列流行的、却极具误导性的“真相”。 章节一:过度简化的因果链:从“过度投机”到“必然性” 许多历史叙事将萧条的根源简单归咎于1920年代末的股市泡沫。然而,这种解释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收入分配的极度不均、农业部门的长期衰退、全球贸易体系的脆弱性以及信贷扩张的内在不稳定性。我们将剖析“过度投机”叙事如何成为掩盖系统性缺陷的有效工具,以及它如何误导了后世对金融创新的警惕程度。 章节二:效率的图腾与道德的审判:对“懒惰”与“贪婪”的病态关注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认为,萧条是“不道德行为”的必然惩罚——是银行家和投机者的贪婪导致的。本书将考察这种道德叙事如何转移了对监管失灵、中央银行政策失误以及国际金融合作缺失的关注。我们追溯了“美国精神”如何将经济衰退解释为道德滑坡,而不是市场结构性脆弱的表现。 章节三:被神化的“黄金标准”:僵化的货币政策迷思 在许多传统经济学叙事中,对金本位制的固执坚守被视为紧随萧条而来的另一大灾难。然而,事实远比“金本位是唯一罪魁”复杂。本书将展示,在危机初期,各国央行在维护固定汇率制的过程中,如何主动紧缩货币供应,加剧了通货紧缩的螺旋。我们探讨了“遵守规则”的僵硬教条在面对突发危机时,是如何成为自我毁灭的工具。 第二部分:制度的失灵与认知的盲区 历史并非由纯粹的经济力量驱动,而是由那些在特定历史时刻制定规则、做出决策的人类构建的。本部分聚焦于制度层面的缺失,以及决策者在认知上遭遇的巨大盲区。 章节四:监管的滞后性:金融创新与法律的赛跑 1920年代的金融创新,如新的融资工具、杠杆操作的普及,远远走在了监管框架的前面。本书细致考察了当时缺乏有效证券监管、银行体系碎片化以及跨州金融活动缺乏协调的现状。迷思在于,我们倾向于相信“监管总能及时赶上”,而1929年的教训是:监管的滞后性本身就是一种系统风险的催化剂。 章节五:预测者的悖论:经济学界的集体失语 尽管经济学理论已发展多年,但在1929年之前,主流经济学界对于即将到来的深度衰退几乎没有发出明确警告。我们分析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均衡理论”如何使学者们系统性地忽视了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变化。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认知陷阱:理论的优雅性有时会牺牲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敏感度。 章节六:全球化的脆弱链条:国际关系的经济后果 1929年的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性大萧条,一个关键因素是国际债务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连锁反应。我们将重点分析《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等保护主义措施如何破坏了本已脆弱的国际支付体系,并将衰退的深度和广度推向了极致。迷思在于,贸易保护主义被视为一种“国家安全”的本能反应,而忽略了其对全球流动性的致命打击。 第三部分:从迷思到教训——穿越时空的理性审视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剥离那些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的叙事外衣,提取出真正具有普适意义的教训,并将其应用于当代。 章节七:政策的“灰度”:反事实分析与干预的艺术 我们不再将政府干预视为“好”或“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的“灰度”光谱中进行审视。如果美联储在危机初期采取了更果断的流动性注入,如果各国没有固守金本位,历史的轨迹将如何改变?通过严谨的反事实分析,我们探讨了在危机时刻,政策行动的“时机”和“剂量”所带来的巨大差异。 章节八:构建韧性:适应性系统设计的必要性 1929年暴露的教训是:经济系统需要“韧性”(Resilience),而非仅仅追求“效率”。韧性意味着系统能够吸收冲击、快速恢复,并从中学到东西。本书论述了如何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设计多层次的缓冲机制,以应对那些“小概率、高影响”的事件,避免重蹈因过于优化结构而丧失弹性的覆辙。 章节九:超越叙事的批判性思维:面向未来的认知准备 最终的教训并非关于特定的经济指标,而是关于人类应对不确定性的心智模式。每一次重大的危机都会催生新的“迷思”,用以安抚公众对失控的恐惧。本书呼吁读者培养一种永恒的批判性思维,警惕任何试图将复杂、多因的灾难简化为单一道德或技术错误的叙事。只有理解了1929年迷思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才能在下一次危机来临时,做出更加清醒、基于证据的决策。 结语:永不终结的对话 1929年是一扇门,通向我们理解自身局限、集体行为和制度脆弱性的深处。本书旨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不带偏见的对话,不是与过去的幽灵,而是与构建我们今日世界的那些被误解的历史片段。真正的教训,在于我们能否超越简单化的历史结论,学会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中,更加审慎地管理风险与期望。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1929年大迷思:应该吸取的教训》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吸引住了。1929年,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又带着沉重历史印记的年份,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新的开始。我一直很好奇,在那段看似辉煌的“咆哮的二十年代”的表象之下,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误解和盲点,以至于最终引发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作者是如何挖掘这些“大迷思”的呢?是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经济理论,还是大众普遍存在的心理误区,亦或是政治决策上的失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在当时被视为常识或金科玉律的观点,在如今看来,又是如何充满了漏洞与谬误。更吸引我的是“应该吸取的教训”这一部分,这表明本书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为当下提供宝贵的借鉴。我希望作者能够透过历史的迷雾,为我们指出一条明路,让我们能够识别并规避未来的风险,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理性。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情有独钟,而1929年无疑是现代经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书的书名就点出了核心——“大迷思”与“教训”。这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究竟是什么样的“迷思”笼罩着那个时代,以至于我们今日仍需从中汲取经验?是否是某些被普遍接受的经济模式,其内在的缺陷被忽视了?还是社会群体对繁荣的过度乐观,掩盖了潜在的危机?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那些在1929年被视为“正确”的观念,在事后看来,是如何一步步将世界推向深渊的。书中是否会对当时主流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一番审视,揭示其局限性?同时,我也很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历史性的“迷思”与我们当下的社会状况联系起来,提出那些“应该吸取的教训”的。这些教训是关于风险管理、市场监管,还是关于人类的贪婪与恐惧?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更清晰地认识过去的错误,从而更好地规避未来的风险,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电影《华尔街之狼》里那种纸醉金迷、人人追逐财富的画面,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1929年的繁荣背后,是否也隐藏着类似的泡沫与虚幻?“大迷思”这个词,让我对书中可能揭露的那些被大众普遍接受,但实际上却漏洞百出的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猜想,作者会从宏观的经济层面,到微观的个体心理,全方位地剖析造成1929年危机的原因。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及那些在当时被视为“金科玉律”的投资策略或信贷模式,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失控的巨浪的。更重要的是,“应该吸取的教训”这部分,预示着这本书并非止步于历史的梳理,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希望作者能给出一些深刻而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帮助我们识别当下社会中可能存在的“迷思”,并从中学习如何保持审慎、理性和长远的眼光,不被短期的繁荣蒙蔽双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1929年大迷思"仿佛一语道破了那个年代隐藏在繁荣表象下的真相,而"应该吸取的教训"则赋予了这本书超越时空的价值。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迷思”能够蒙蔽如此众多的人,导致了那场空前绝后的经济灾难?是某些被误读的经济学原理?是社会大众对财富增长的非理性乐观?还是政策制定者对市场力量的过度自信?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层层剥开这些迷思的伪装,揭示它们背后的逻辑和诱因。更令我期待的是,本书提出的“教训”将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是关于金融监管的警示?是关于风险管理的智慧?还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了解1929年那个关键的时刻,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本身,更是要从中汲取智慧,以史为鉴,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并为我们未来的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浓郁的复古色调搭配简洁有力的标题,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1929年,这个数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是命运的转折点,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看似辉煌的时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误解与盲点?作者是如何抽丝剥茧,去解构那些被时间美化或扭曲的“大迷思”的呢?我尤其好奇,那些在当时被奉为圭臬的经济理论、社会思潮,在今日看来,是否还具有说服力?抑或,它们恰恰是酿成悲剧的温床?书中是否会对那些当时叱咤风云的经济学家、政治家进行深刻的剖析,揭示他们决策背后的动机与局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提炼出引人深思的“教训”的。是直指人心的洞见,还是冷酷无情的反思?是充满智慧的警示,还是沉痛的经验之谈?这本书仿佛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肌理,并在其中寻找与当下息息相关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