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禅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种境界,也就是高的一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圣严禅语》旨在介绍流传至今的禅宗内容,以帮助我们生起智慧与慈悲。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转变我们的视野、行为以及心,这样我们便能免于痛苦,过着和谐的生活。要从痛苦以及对生活的不满里解脱,需要智慧,同时我们也需要智慧才能够了解别人所受的苦难。智慧与慈悲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1930-2009年),1930年生于江苏南通,1943年于狼山出家,后因战乱投身军旅,十年后再次披剃出家。曾于高雄美浓闭关六年,随后留学日本,获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89年创建法鼓山,并于2005年开创继起汉传禅佛教的“中华禅法鼓宗”。
圣严法师是一位大学者、作家及国际知名禅师,当选台湾《天下》杂志“四百年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先后获得各界的诸多奖项。他著作丰富,中、英、日文著作达百余种,如《正信的佛教》《戒律学纲要》《放下的幸福》《完全证悟》《智慧人生书》等。
圣严法师提出“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主张以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三大教育推动全面教育,相继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法鼓佛教学院、僧伽大学、法鼓大学等院校。他发起“心灵环保”、“四种环保”、“心五四运动”、“心六伦”等社会运动,影响相当广泛。晚年积极促进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伦理,致力于世界和平。其宽阔胸襟与国际化视野,深获海内外肯定。
李连杰、林青霞、罗大佑、张国立、马英九、萧万长等或入其门下,或深受其影响。汶川地震之后,圣严法师积极组织赈灾救援,表达了深厚的同胞之爱。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小时候的疑惑
第二章 佛与禅
第三章 苦
第四章 修行
第五章 禅修的方法与层次
第六章 开悟
第七章 慈悲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小时候的疑惑
我想先谈一下小时候发生的三件事情,它们在我的学佛之路上影响很大。每一件事都让我对生命的本质产生了疑惑。
我小时候身体很孱弱,所以在成长和学习方面都比一般人迟缓,直到七岁才学会说话,九岁才开始读书识字。我总是安安静静,而且也不是很聪明。
即使我的家庭很贫困,父母仍旧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他们就是民间一般未受过教育的佛教徒。他们也教我们要接受现实,父亲曾对我说: “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可以走。”在十岁之前,除了父亲说过的这段话,我从未想过任何关于“大”的问题,直到下面那件事的发生,才让我第一次思考到: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中国乡下,灌满水的稻田中有许多水蛇,它们是无害的,因为它们不咬人,也没有毒。尽管蛇会长到很长,但大家都不怕它们,小孩子也一样。有一天我看见一条一尺长的水蛇在追着一只约有半个手掌大的青蛙。蛇快要追到青蛙的时候,青蛙转过头来面对蛇。蛇停了下来,对着青蛙吐出蛇信。奇怪的是,这青蛙居然自己往蛇嘴边爬过去,像是要把自己献给蛇吃一样。那蛇一下子就咬住了青蛙的头,然后慢慢把整只青蛙吞进去。我第一个冲动就是想去救那只青蛙,于是捡起一根棍子想要打蛇,但是我又想: “蛇也要吃东西啊,就像其他的动物一样,把青蛙从蛇口里救出来,就像有人把我嘴里的晚餐抢走一样。”而且为了要救这只青蛙,一定会伤害这只蛇,所以我似乎不该插手。即使在那一瞬间清楚知道眼前的现象为何会发生,还是对整件事情感到不舒服。
蛇把青蛙吞进嘴里滑进喉咙,然后进入身体里,我还能看到青蛙在蛇皮下完整的身形,那景象十分难忘。我很纳闷,想着: “那只青蛙最后会怎样呢?青蛙和蛇会融合成一个生命体吗?如果我是那只青蛙,那我现在会在哪里?”
同样让我困惑的是,这只青蛙一开始的确很怕那条蛇。它试图想逃跑,很明显地不想让自己被吃掉。那为什么它最后会爬向蛇的嘴边,让自己被吃掉呢?我实在想不透,只感到深深的疑惑。
同年的夏天,我又有了第二个重要的体验,那真是精彩的一年啊!我和哥哥在稻田间,正要跨越一座独木桥,这种桥在中国乡下很常见。桥下是一条小溪,里头有两头邻居的水牛,在田里工作了一天之后,到溪水里休息。如果水牛站起来,它们的头就会高过独木桥,但如果它们趴在溪里,身子就会被桥遮住。我跨过桥的时候没看到它们,回来的时候才看到。水牛体型很大,看起来满吓人的,但乡下人都已经很习惯它们的存在,因为它们就是家畜,所以我一开始也没什么好怕的,就准备过桥。
水牛看着我,后退了一些,但接下来它们变得非常不安,而且开始到处吐口水。我完全不晓得它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那是攻击的迹象吗?或是它们在欢迎我?我怕极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呆站在桥中央。结果我因为太害怕,从桥上掉了下来,刚好就掉在一头水牛的头上!那水牛呢,也许和我一样都吓坏了,就潜到水里去了。还好,我哥哥也在场,便把我从溪里拉了上来。
……
前言/序言
《禅意生活:静观当下,寻得自在》 在这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外界的种种纷扰裹挟,疲于奔命,却丢失了内心的宁静与安详。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似乎总是在追赶,却从未真正停下脚步来感受生命的本真。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社会期望,这些层层叠叠的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气,也模糊了前行的方向。人们渴望找到一种方式,能够从迷茫与焦虑中解脱出来,重新连接内在的自我,品味生活的甘甜与诗意。 《禅意生活:静观当下,寻得自在》并非一本关于宗教教义的艰涩著作,也不是一套僵化的修行手册。它更像是一盏温柔的灯,照亮我们内心深处渴望回归的宁静之地;又像是一本随身的指南,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为我们提供一份平和的指引。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到,禅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的点滴之中,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智慧。通过本书,您将有机会探索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基于“静观当下”的哲学,从而发现内心深处的强大力量,重拾生活的掌控感与幸福感。 第一章:静观当下——生命的真实栖居 我们习惯于活在过去的回忆中,沉湎于过往的遗憾;或者沉溺于对未来的幻想,为尚未发生的担忧而焦虑。然而,生命的真实,只存在于当下这一刻。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静观当下”的核心理念。这并非要求我们忽视过去或未来,而是要学会将注意力全然地投注于此刻正在发生的一切。 觉察的艺术: 如何培养对当下细微感受的觉察力?通过简单的呼吸练习,身体的感知,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我们会逐渐学会捕捉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生命讯息。当我们将注意力从大脑纷乱的思绪中拉回到身体的感受,拉回到眼前的真实,我们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鲜活而饱满。 放下执念: 过去已经无法改变,未来尚未到来,唯有当下是我们可以把握的。本书将探讨如何放下对过去的执念,不被旧日的阴影所困扰;如何放下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不过度担忧。通过理解“无常”的本质,我们会明白,执着只会带来痛苦,放下才能获得解脱。 享受过程: 许多时候,我们只关注结果,却忽略了达成结果的过程。本书将鼓励读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投入觉察与专注,去体会完成一件事情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当我们在过程中找到乐趣,即使结果不如预期,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感也不会失落。 第二章:内观自省——认识真实的自我 我们常常以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来定义自己,却很少有机会真正深入地了解自己。内观自省,就是一种向内看的旅程,它帮助我们剥离那些虚假的自我认知,发现内在的真我。 倾听内心的声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外界的声音常常淹没了我们内心的低语。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静默时光,倾听内心的渴望、恐惧与需求。通过问自己一些深刻的问题,例如“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什么让我感到快乐?”,我们会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方向。 接纳不完美: 每个人都有缺点与不足,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成为一个完整而有价值的人。本书将鼓励读者以一种慈悲的态度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理解每个人都是在学习与成长中。当我们将目光从审判转向接纳,我们会发现,内心的力量与勇气会随之增长。 情绪的管理与转化: 情绪是生命力的体现,但不受控的情绪却会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本书将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理解情绪的来源,学习如何在情绪涌起时,不被其淹没,而是以一种观察者的姿态去感受它,并最终将其转化为智慧与动力。 第三章:简朴生活——从“拥有”到“拥有”的智慧 现代社会推崇消费主义,似乎拥有越多就越幸福。然而,真正的富足,并非源于物质的堆积,而是源于心灵的充盈。简朴生活,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它让我们摆脱物质的束缚,回归生活的本真。 断舍离的实践: 物质上的“断舍离”不仅仅是清理杂物,更是清理内心。本书将提供一套实用的“断舍离”方法,帮助读者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辨别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哪些是负担。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拥有,我们会腾出更多的空间,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心灵空间。 反思消费: 在每一次消费之前,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自己的需求?本书将引导读者培养一种有意识的消费习惯,区分“想要”与“需要”,抵制盲目跟风的消费潮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真正能滋养生命的事物上。 发掘内在的富足: 真正的富足,来自于内心的满足与平和。本书将强调,健康的关系、有意义的经历、对世界的好奇心,这些非物质的财富,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宝藏。通过培养感恩之心,我们更能体会到当下所拥有的,远比我们所缺乏的要多得多。 第四章:慈悲之心——连接人与世界的桥梁 慈悲,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关怀,更是对自己、对万物的理解与尊重。当我们怀揣一颗慈悲之心,我们便能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世界,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 理解众生: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经历着不易。本书将鼓励读者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去感受他们的痛苦与喜悦。当我们将心比心,我们会发现,我们与他人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紧密相连的。 善意的传播: 善意是具有传染性的。本书将探讨如何从小事做起,用行动去表达我们的善意,无论是对他人的帮助,还是对环境的爱护。每一次善意的付出,都会在世界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宽恕的力量: 仇恨与怨恨只会让自己沉沦,宽恕才是真正的解脱。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宽恕的意义,它并非是对错误行为的认同,而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释放。通过学习放下怨恨,我们会获得内心的自由。 第五章:智慧的言行——在日常中践行禅意 禅意并非只存在于寺庙的钟声里,它更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言谈举止之中。智慧的言行,能够化解冲突,增进理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正语的艺术: 说话是门学问。本书将探讨如何用词恰当,避免伤人伤己的言语,学会倾听与理解。当我们用心说话,我们的言语将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而非制造隔阂的墙壁。 平和的处事: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我们常常会心生怨气。本书将提供一些在冲突中保持平和,在压力下寻找解决方案的方法。通过培养耐心与智慧,我们会发现,即使是棘手的问题,也并非无法化解。 感恩与回馈: 感恩之心让我们更懂得珍惜,而回馈社会则让我们更有价值。本书将鼓励读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这份禅意在生活中流转,绽放出更多的光彩。 《禅意生活:静观当下,寻得自在》是一本邀请您开启一段自我探索之旅的书籍。它不提供速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框架,一种实践的指引。通过阅读本书,您将学会如何从烦恼中抽离,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不凡的美,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自在。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人生的觉醒,一次通往更充盈、更具意义生活的邀请。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旅程,在静观当下中,在内观自省中,在简朴生活中,在慈悲之心间,在智慧的言行里,感受生命的禅意,寻得真实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