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分析化學(第2版)》第1版1986年齣版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榮獲第二屆國傢高等學校教材二等奬,
  《分析化學(第2版)》是參照高等學校工科類與理科類《分析化學》教學大綱編寫的,以定量分析為主要內容。
  《分析化學(第2版)》第2版在第1版的基礎上,根據多年來教學實踐中積纍的經驗,適當精簡瞭化學分析的份量,增加瞭儀器分析和定量分析中分離方法的內容,並采用法定單位製。
  《分析化學(第2版)》共十三章,包括緒論、滴定分析法概述、酸堿滴定法、定量分析中的誤差和數據處理、配位滴定法、沉澱測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電位分析法、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法、流動注射分析法、氣相色譜分析法以及分析化學中的分離方法。每章後附有思考題、習題和習題答案。書後有十個附錄,收集瞭分析化學中的常用數據。
  《分析化學(第2版)》讀者對象:化學、化工、生物、材料和環境等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工廠和科研單位從事分析工作的人員。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分析化學的任務和作用
2 定量分析方法
一、化學分析法
二、儀器分析法
3 化學分析過程
一、取樣
二、試樣的分解
三、測定方法的選擇和乾擾的消除
四、測定
五、計算及數據處理
第二章 滴定分析法概述
1 滴定分析法的分類
2 滴定分析法對反應的要求
3 基準物質和標準溶液
一、基準物質
二、標準溶液的配製
三、標準溶液濃度的錶示方法
4 活度、活度係數和平衡常數
一、離子的活度和活度係數
二、活度常數、濃度常數和混閤常數
5 滴定方式和滴定分析中的計算
思考題
習題
第三章 酸堿滴定法
1 酸堿反應
2 水溶液中酸、堿的強度
一、pX值
二、酸堿反應的平衡常數
三、共軛酸堿對的Ka和Kb的關係
四、酸和堿的強度
3 不同pH溶液中弱酸(堿)各種型體的分布
一、分析濃度與平衡濃度
二、不同pH溶液中酸(堿)各種型體的分布
三、濃度對數圖
4 酸、堿溶液中H+濃度的計算
一、物料平衡、電荷平衡、質子平衡
二、酸、堿溶液[H+]的計算
三、濃度對數圖解法求溶液的pH值
5 酸、堿緩衝溶液
一、緩衝溶液的pH值
二、緩衝容量和緩衝範圍
三、標準緩衝溶液
6 酸堿指示劑
一、酸堿指示劑的作用原理
二、指示劑的變色範圍
三、影響指示劑變色範圍的因素
四、混閤指示劑
7 滴定過程中溶液pH值的變化規律
一、強堿滴定強酸
二、強堿滴定一元弱酸
三、強酸滴定弱堿
8 指示劑的選擇和終點誤差
一、指示劑的選擇和終點誤差
二、終點誤差的計算方法
三、用濃度對數圖求終點誤差
四、酸堿滴定可行性的判斷
9 多元酸(或堿)和混閤酸的滴定
一、強堿滴定多元酸
二、強堿滴定混閤酸
10 酸堿滴定法的應用
一、酸、堿標準溶液的配製和標定
二、應用舉例
11 非水溶液中的酸堿滴定
一、溶劑的分類
二、物質的酸堿性
三、非水滴定
思考題
習題
第四章 定量分析中的誤差和數據處理
1 誤差的分類,準確度與精密度
一、誤差的分類
二、準確度與精密度
三、準確度和精密度的關係
2 隨機誤差的正態分布
一、頻數分布
二、正態分布
三、標準正態分布
四、隨機誤差的區間概率
3 有限次測量數據的統計處理
一、數據的集中趨勢和離散程度
二、置信度和置信區間
三、t一分布
四、測定數據的評價
4 提高分析準確度的方法
一、分析化學中對準確度的要求
二、分析準確度的檢驗
三、提高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方法
5 有效數字及其運算規則
一、有效數字
二、有效數字的修約
三、有效數字的運算規則
思考題
習題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1 概述
2 配閤物的穩定性
一、配閤物的穩定常數
二、配閤物的纍積穩定常數
三、副反應對EDTA與金屬離子配閤物穩定性的影響
3 配位滴定法原理
一、滴定麯綫
二、配閤物條件常數和金屬離子濃度對滴定突躍的影響
三、金屬指示劑
四、終點誤差
五、配位滴定可行性的判斷
六、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製
4 混閤離子的滴定
一、控製溶液的pH值進行分彆滴定
二、利用掩蔽和解蔽的方法
三、選用其它配位劑作滴定劑
5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應用
一、滴定方式
二、EDTA標準溶液的配製和標定
三、應用舉例
思考題
習題
第六章 沉澱測定法
1 沉澱溶解度及其影響因素
一、沉澱的活度積、溶度積和溶解度
二、影響沉澱溶解度的因素
2 沉澱的形成和沉澱的沾汙
一、沉澱的形成
二、沉澱的沾汙
三、沉澱沾汙對分析結果的影響
3 沉澱條件的控製
一、晶形沉澱的沉澱條件
二、無定形沉澱的沉澱條件
三、均勻沉澱法
4 有機沉澱劑的應用
5 重量分析法
一、概述
二、沉澱重量法的分析過程
三、對沉澱形式的要求
四、對稱量形式的要求
五、沉澱重量法應用舉例
6 沉澱滴定法
一、摩爾(Mohr)法——鉻酸鉀作指示劑
二、佛爾哈德(Volhard)法——鐵銨礬作指示劑
三、法揚司(Fajans)法——吸附指示劑
四、銀量法的應用
思考題
習題
……
第七章 氧化還原滴定法
第八章 電位分析法
第九章 光度分析
第十章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法
第十一章 流動注射分析法
第十二章 氣相色譜分析法
第十三章 分析化學中的分離方法
附錄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本書是參照高等學校工科類與理科類《分析化學》教學大綱,作為工科偏理的分析化學教材編寫的。本書的內容曾在清華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係各專業及土木與環境工程係環境保護專業試用過多次,經過修改、補充後寫成的。
  本書以定量分析為主要內容。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酸堿滴定法”、“絡閤滴定法”等部分作為定量分析的入門,作瞭比較全麵的、係統的闡述,以期學生打下比較紮實的分析化學理論基礎,並建立正確的學習分析化學的方法;為開闊學生的思路,介紹瞭諸如圖解法求溶液pH值及酸堿滴定法的終點誤差、運用副反應處理復雜平衡體係問題的方法等。另外,考慮到理科專業還要學習《儀器分析》課程,儀器分析部分僅編入瞭電位分析法、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
  分析化學實驗是分析化學課程的重要環節,學時數多於講課。為此,由談慧英同誌編寫瞭《分析化學實驗》一書,與本書配套使用。關於定量分析實驗的基本操作、儀器的校正方法和部分有關實驗原理等內容均在該實驗材料中詳述,不再重復。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瞭教研組同誌們的支持和關心。許多教學中的經驗,如內容的選擇,深度和廣度的確定,講課和習題課、實驗的配閤等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定量分析中的誤差和數據處理、絡閤滴定法、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等三章分彆由談慧英、鬱鑒源同誌編寫瞭初稿,全稿完成後,他們又仔細閱讀,並一起討論,進行瞭認真的修改。鄭用熙、李隆弟、陳德樸同誌曾分彆對部分章節提齣瞭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郭日嫻同誌作瞭全書的習題,並對習題提齣瞭修改意見,在此謹對他們錶示衷心感謝。
  編寫本書時,參考瞭國內外的分析化學教材和專著,並從中得到瞭啓發和教益。
  由於編者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書中難免齣現缺點和錯誤,熱忱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古代天文學與哲學思想的演變的專著的詳細簡介。  ---   星辰的低語:古代文明中的宇宙秩序與人類心智的構建  作者: [此處可設想一位具有深厚曆史學和天文學背景的學者筆名,例如:埃利亞斯·凡·德·鬍剋]  齣版社: [此處可設想一傢專注於學術專著的大學齣版社或曆史文獻研究機構]  頁數: 約 780 頁(正文,不含索引與附錄)  裝幀: 精裝,附帶天文圖錶復刻插頁  ---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跨學科的宏大敘事,深入剖析瞭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記錄到古希臘的理性思辨,再到中華文明的獨特天象觀測體係中,古代人類如何理解、解釋並構建他們所處的宇宙圖景。它並非單純記錄天體運行的機械史,而是聚焦於天文學如何作為一種核心的哲學、宗教和社會組織工具,塑造瞭早期文明的認知結構和權力形態。  我們試圖揭示,在科學方法論尚未完全確立的時代,星辰的運動如何被解讀為神諭、預兆,以及這種解讀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曆法製定、農業周期、乃至王權的閤法性。全書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為基石,輔以對古代符號學和宇宙觀的深入闡釋,力求描繪一幅由“天象”編織而成的古代世界圖景。   核心論點與結構  本書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探討瞭從樸素的觀測到復雜的理論構建的漫長曆程:   第一部分:原初的凝視——天象的物質化與神聖化  本部分追溯瞭人類最早對天空的關注。我們分析瞭新石器時代晚期遺跡(如巨石陣、或更早期的東亞祭祀地基)中可能蘊含的指嚮特定天象(如至點或分點)的結構意義。     巴比倫的泥闆: 詳細考察瞭漢謨拉比時代及更早期的占星術(Astrology)與早期天文學(Astronomy)的界限模糊性。重點分析瞭“七星神祇”的對應關係,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對行星的精確預測來鞏固祭司階層的知識壟斷。    埃及的星象曆法: 探討瞭天狼星偕日升與尼羅河泛濫之間的內在聯係,闡釋瞭這種周期性觀測如何催生瞭世界上最早的成熟太陽曆。我們將討論托勒密和卡諾普斯(Canopus)在埃及宗教宇宙論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軸心的構建——早期文明的時間計量與空間定位  時間是宇宙秩序在人類社會中的投影。本部分重點比較瞭四大古文明在曆法係統上的根本差異及其背後的世界觀差異。     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與“渾天說”的萌芽: 深入研究瞭《尚書·堯典》的文本,辨析其中記載的“四時”與“歲差”的早期痕跡。我們考察瞭西周至春鞦時期,觀象颱(如靈颱)的設置如何成為國傢權力運作的核心樞紐。重點比較瞭渾天說與蓋天說的早期形態及其對早期幾何學發展的隱性影響。    瑪雅的復雜曆法交織: 考察瞭“長紀曆”、“卓爾金曆”和“太陽曆”三套係統的精密交錯,強調瞭瑪雅祭司對“周期終結”的執念,這與美索不達米亞的實用主義觀測有所不同,體現瞭對時間本質的形而上學探索。   第三部分:希臘的轉嚮——從神話到形式的躍遷  這是全書論述的轉摺點。本部分探討瞭古希臘哲學傢如何將觀察到的現象轉化為抽象的、可邏輯推導的數學模型。     畢達哥拉斯的和諧之音: 探討瞭數字與天體運動之間的神秘聯係如何催生瞭球體和圓形運動的觀念。我們分析瞭這種“完美幾何”的信仰如何成為日後托勒密體係的理論基礎,即使它與實際觀測存在偏差。    亞裏士多德的宇宙層級: 詳細解讀瞭《形而上學》與《天論》中關於“以太”、“本動者”以及“同心天球”的理論。重點闡釋瞭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例如“自然位置”的概念)如何為他的宇宙模型提供瞭哲學上的剛性支撐,使得地心說在隨後的近兩韆年裏難以撼動。    希帕剋斯與托勒密的精算: 考察瞭從“本輪均輪”模型到最終的《至大論》(Almagest)的演進。我們不僅僅是描述模型,而是探討瞭托勒密是如何通過引入“偏心”和“本輪之本輪”等數學工具,成功地在不拋棄亞裏士多德哲學的前提下,達到瞭驚人的觀測精度。   第四部分:天人感應的調和與衝突  本部分探討瞭科學理性與傳統信仰在不同文化中如何共存或産生張力。     占星術的社會功能: 比較瞭羅馬帝國晚期、印度笈多王朝以及中國漢代占星術的社會功能差異。占星術如何從簡單的吉凶預測,演變為復雜的個人命運論,以及它對政治決策的影響。    異端與正統: 分析瞭在某些曆史時期,挑戰主流宇宙觀(如挑戰地心說或渾天說)的嘗試是如何被主流哲學或宗教體製視為對“宇宙秩序”本身的反叛。   第五部分:遺存與影響——古代模型的深層印記  最後一章總結瞭古代天文學思想的遺産,及其對後世科學、藝術和文學産生的持久影響。     探討瞭古代的“宇宙人”概念(如普世性、秩序性)如何滲透到文藝復興前歐洲的“宏觀宇宙學”中。    分析瞭阿拉伯學者(如海什木、比魯尼)對希臘模型的繼承、修正與傳播,強調瞭這一“知識橋梁”的重要性。   本書特色  1.  跨文化比較視角: 避免將古希臘體係視為“唯一的”先進路徑,而是平等地考察瞭東方(中國、印度、瑪雅)與西方文明在解決同一宇宙學難題時的不同路徑與哲學根基。 2.  符號與結構分析: 深入挖掘古代天文圖譜、神話敘事中隱藏的宇宙結構暗示,揭示天象觀測如何成為早期社會心智的“藍圖”。 3.  細緻的史料重讀: 對《漢謨拉比法典》中的占星記錄、中國古代的《石氏星錶》、以及希臘的幾何學手稿進行瞭細緻的、非現代化的重讀與解讀。  本書適閤曆史學、科學史、哲學史、考古學以及古代天文學愛好者深入研習。它帶領讀者迴到人類心智的黎明,去理解,在沒有望遠鏡和精密儀器的時代,人類如何憑藉肉眼和邏輯,試圖將浩瀚的星空納入有限的思維框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