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艺术谈

冯骥才艺术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骥才 著
图书标签:
  • 冯骥才
  • 艺术
  • 文化
  • 绘画
  • 雕塑
  • 文学
  • 中国艺术
  • 艺术评论
  • 艺术史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502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788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冯骥才先生关于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的散文随笔和思辩文字,让读者看到一个他们一直以为仅仅是小说家的冯骥才先生,对于艺术的真知灼见以及小说家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

作者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文学创作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对当代文坛和语文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其绘画创作以兼取中西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他长期致力民间文化研究,积极推动多项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对话

文人画问答 ......3

诗画天下之魅 ......49

一个作家的“画语录”......65


自叙

文人画说 ......87

笔耕人画语 ......89

我非画家 ......90

遵从生命 ......92

表白的快意 ......94

文人的书法 ......96

我的书法生活 ......99

自我的小品 ......101

诗笺 ......103

片简 ......106

丹青小品 ......109

绘画是文学的梦 ......113

水墨文字 ......122

砚农自语 ......131

我与故宫? 深远的情缘 ......136

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141


随想

作画 ......151

灵感忽至 ......153

画飞瀑记 ......157

画枝条说 ......161

树后边是太阳 ......163

吻 ......166

听水 ......168

往事 ......170

《老夫老妻》记 ......172

静寂 ......176

薄冥 ......178

林之光 ......180

雪夜 ......182

秋之苦 ......184

雪地上的阳光 ......186

心之舟 ......188

细雨无声 ......190

月光曲 ......191

低烟 ......193

花之乡 ......194

泰山中天门写生画稿题记 ......198

《心居图》题跋 ......199


随笔

天一阁观画记 ......203

台北故宫看画小记 ......207

名画亲历记 ......212

在大阪市立美术馆内的断想 ......233

冬宫里的达·芬奇 ......242

吉美博物馆里的西域神女 ......247

搬回敦煌 ......250

俄罗斯的现代绘画 ......256

沉醉于星空的断想 ......261

重光西斯廷 ......272

原作的力量 ......276


杂谈

如果没有艺术 ......283

艺术在哪里? ......285

话说中国画 ......291

女扮男装和男扮女装 ......295

民间审美 ......304

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308

中国雕塑史四题 ......311

关于敦煌的艺术样式 ......326

绵山彩塑记 ......341

唐卡立档的缘起与意义 ......373


评说

关于艺术家 ......381

在摩耶精舍看明白了张大千 ......383

对一位背对市场艺术家的精神探访 ......389

站在悬崖上的艺术家们 ......400

短命的天才 ......407

一个画家和一个国家 ......410

法国人肚子里的中国画家 ......416

永恒的震撼 ......425

大话美林 ......430

儒雅最是步武君 ......438

平山郁夫的境界 ......441

一生都付母亲河 ......451


人物

最后的梵·高 ......461

孤独者的自由 ......477

燃烧的石头 ......489

神奇的左手 ......501

文学大师们的另一支笔 ......508

郭熙《早春图》......534

苏轼《怪石枯木图》......536

马远《踏歌图》......538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540

刘贯道《消夏图》......542

王冕《墨梅图》......544

沈周《东庄图册》......546

仇英《竹院品古》......548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550

金农《自画像》......552

齐白石《荷花影》......555

林风眠《舞》......558

以假当真 ......298


精彩书摘

文人的书法


文人书法的历史要比文人画的历史长。


文人用毛笔、墨和宣纸写文章,很容易就对书写的审美有了兴趣。书法的艺术便蕴寓其中。


文人以文章抒发心志,其书法天生具有挥洒情感、一任心灵的性质,故此,文人书法是以个性为其特征。文人性格彼此迥异,有一千个擅长书法的文人,就有一千个相去千里的书法面貌。故此,文人书法风格都不是刻意追求的。


但是,在篆隶时代,字体规范严格,限制了个性的发挥,文人书法未能形成。到了行草时代,字体走向自由,张扬个性的文人书法便应运而生。此后文人书家所写的篆隶,也就融进了个人的意蕴与性情了。


文人的书法,向例是不拘法矩。情之所至,笔墨奋发。文字原本是表达与宣泄心灵的工具。工具缘何反过来要限制心灵?故此文人进入书法,天地突然豁朗,一无牵绊,万境俱开。


同时,文人不屑于书写别人的话语。言必己出,乃是书法之根本。每每心有难耐之语,或有灵性之句,捉笔展纸,书写出来,笔笔自然都是发自性灵的心迹,字字都是情感乃至情绪的形态。这样的书法,才是有魂的艺术。


历史地看,文人涉足书法,乃是文化的注入。于是,翰墨的世界,不仅奇花异卉争相开放,书法的底蕴更是走向雄厚深邃。但如今,文人著书立说的工具已经改成钢笔和圆珠笔,很多文人撤离书坛,亦文亦书者毕竟不多,文人书法该向何处去?我以为,文人书法已然历史地落到书家身上。


然而今之书家,是否亦有这般所思所想?


-------------------------------

薄冥


夕阳去了,带去所有璀璨。世界里不再闪烁那金黄色的光彩。没了夕阳,它并不黯淡与寂寥,反倒纯净和透明;宁静的气氛使万物平和安详,毫无浮躁。黄昏里的亮色,其实都是太阳随手抛下的;这平静悠远的蓝色才是大地的本色。


水虽然是无声透明的,但深深的大海总是蓝色的;空气虽然是无声透明的,但高远的天空也永远是湛蓝湛蓝。蓝色才是宇宙的本色么?


深远、平和、虚静,使我的心灵得到安慰。有时候为了寻求这种心境便画画,有时候则是由于心中有这样的感受才画画。故而我说:


“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


我还说:


“人为了舒展自己的内心才画画。”


画中长长的枝条,则是一时心性的舒展,当然也是画面形式的需要。这种形式又是传统审美所决定的。不管画面有多么美妙的墨色,但对于中国画来说,还必须得有在审美上“立得住”的线条。



------------------------------

静寂


宋人的画是画眼中的画,元人的画是画心中之画。宋画乃画师之画,元画则是文人的画。


所谓眼中之画,便是具体的景象,造型准确,技术上讲究刻画;而心中之画则不拘泥形似,以表达心中的感受与独自的审美品格为目的。


我初学绘画,所学是宋人传统,最长于临摹刘 ( 松年 )、李(李唐)、马(远)、夏(圭)以及郭熙。而刘松年之小斧劈皴,马、夏之长条皴和钉头鼠尾皴,郭熙之云头皴与蟹爪树等都练到了“招之即来”,故在我从事文学之前,我的画中没有多少文人的东西。但九十年代之末,当我从文学创作中腾出一只手重新拿起画笔时,不料所追求的竟是文人的“心中之画”了。


但是,学习中国画先入为主得非常厉害,至今我还不能完全抛开具象的思维,因而我的画表面看依旧比较具体,当然——骨子里却都是我浓浓的心中的氛围。


-----------------------------

往事


不管我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怎样自觉地超前,但在个人的内心生活中,回过头去怀念往事,则是我很重要的一部分精神内容。这不是一个年龄的问题。我在很小的时候,在青少年时代,就常常被往事深深地吸引着。可能只有往事才是自己经验过的、属于自己的、值得珍惜的人生片段。在我个人收藏中,最珍贵的莫过于种种过往生活遗留下来的小小物证。我喜欢听那些忧伤的音乐,是不是唯有忧伤的音乐才能唤起往事的重现?那么在我的绘画中,很自然地便有几幅是表现这种一己情怀的,比如《忧伤》《某夜》,还有这幅《往事》。这幅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览时,有两位歌唱家看了之后都落泪了,一位是张权,一位是关牧村。我想,她们为什么那么伤心?恐怕是我的画勾起了她们往日某些苦难的片段吧。我知道,张权曾在北大荒有过一段很苦楚的日子,关牧村的经历也十分坎坷,音乐家更容易动感情。引起她们共鸣的大概就是弥漫在这画中的忧伤了。


一幅画会引起人伤心落泪,它的效应就绝非是绘画的,而是文学的。因而我更有道理说,我画画其实是一种写作。


-----------------------------

雪夜


我喜欢夜半更深,大雪繁密。白白的雪花从漆黑而无穷的天空中源源不绝地落下。大雪再密再紧也是静的。似乎雪愈大,人间愈静。静到极处,只有雪花落地时细微的“嚓嚓”声。尤其是在这入夜的人间。人间的静,大自然的动;深夜的黑,雪花的白,构成一种独特的美的境界。


在这种景象中,我更喜欢这些被大雪封锁在岸边的小船里的灯光,还有远处大树遮翳中的灯光。雪夜里的灯光朦胧却分外温暖。有灯光,就有人家,有炉火,有热茶,有亲情,有生活的情味——有了这些,就不再惧怕漫天的冰雪与世间的严寒。此时,人间的气息便分外迷人。


当我用笔尖蘸着黄色的汁水点在黑蒙蒙的树间,笔尖一触纸面,金黄的水色渗开,就如同一盏灯点亮,一个人家显现出来。它在远处的风雪里,叫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我更喜欢的是这样的作画过程。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冯骥才艺术谈》的图书简介,着重突出其涵盖的艺术领域与思想深度,但完全不涉及《冯骥才艺术谈》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 浮光掠影中的时代脉动:《百年中国艺术的侧影与深思》 一卷关于中国近现代艺术精神的宏大叙事,一次穿越百年审美变迁的深刻对话。 本书并非一部标准的艺术史教科书,而是一部以个体敏锐观察为基石,深入剖析近现代以来中国艺术思潮、流派更迭、以及艺术家个体命运的智性探索之作。它试图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捕捉那些闪烁着独特光芒的瞬间,解析隐藏在笔墨丹青、雕塑造型乃至影像构建背后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张力。 第一部分:旧邦新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阵痛 在清末民初的剧变时代,中国艺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与自我重塑。本部分聚焦于这一关键转折期,探讨传统文人画在面对西方写实主义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心态。我们审视了“学院派”如何在中国语境下生根发芽,以及“留洋”的艺术家们如何艰难地在中西之间架设桥梁。 重点关注议题包括: 笔墨的边界探索: 传统水墨如何汲取西画的结构与光影,试图在宣纸上构建三维空间感,以及这一尝试在美学上的成功与局限。 民间艺术的现代觉醒: 泥塑、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被重新发现、整理和“抬高”,成为民族文化身份构建的重要参照。 艺术家的个体抉择: 在革命思潮与审美革命并行的年代,艺术家是选择坚守“纯艺术”的象牙塔,还是投身于社会改造的洪流之中?本书力求呈现这种复杂纠结的心路历程。 第二部分:光影的语言——摄影与电影的东方叙事 随着技术革新,摄影和电影作为“造像”的新媒介,对传统的绘画构图和叙事模式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本卷深入探讨了摄影术在中国艺术语境中的本土化过程,以及电影如何成为记录时代风貌、塑造民族记忆的最有力工具。 我们细致分析了早期中国摄影师的肖像美学,他们如何将古典的审美情趣融入到西方传入的机械成像技术之中,使得镜头下的面孔既有现代感,又不失东方韵味。而在电影领域,本书着重探讨了早期默片时代,中国导演如何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尝试用光影讲述符合本土观众情感结构的故事,构建起最初的“银幕上的中国”。 第三部分:雕塑的重量感——物质与精神的塑形 雕塑,作为一种最具“物质在场感”的艺术形式,在中国近现代的变迁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本部分关注雕塑的材料语汇——从泥土到青铜,以及其所承载的政治性与纪念碑性。 核心探讨: 纪念碑叙事: 在塑造国家英雄和历史事件的过程中,雕塑如何服务于宏大叙事,以及这种叙事对公众集体记忆的塑造作用。 人体与现代性: 对人体形态的精确描摹,如何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身体价值的认知变化,从传统的含蓄内敛到对力量与健康的赞颂。 第四部分:地域的声响——地方文化与艺术的韧性 艺术的生命力往往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土壤。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从主流艺术中心转向广阔的地域文化实践,探究了不同省份、不同地域的艺术家群体是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参与到全国性的艺术对话之中。 无论是西南边陲的民间色彩,还是江南水乡的精致文气,本书力求揭示这些地域母题如何为中国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探讨了在全球化趋势下,地域文化如何抵抗同质化,保持其鲜活的“声响”。 --- 结语:审美视野的拓宽 本书不是为了给艺术家们盖棺定论,而是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引导读者超越对艺术的简单评判,进入到对创作动机、时代制约、以及审美选择的深度理解之中。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近百年来,一群充满激情与困惑的艺术家们,如何以手中的工具,去描摹、去雕刻、去记录一个正在觉醒和重塑的中国。阅读本书,如同与时代进行一场无声的、充满智慧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文集初翻几页,便被那种笔触的细腻与深邃所吸引。它不像某些艺术评论那样,堆砌着艰涩的理论术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娓娓道来他对艺术现象的独特观察与感悟。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叙事姿态。他既能深入到创作的肌理之中,体察艺术家们倾注心血的每一个细节,又能迅速抽离出来,以一种近乎哲学的视角,审视艺术与时代、与人生的宏大关联。比如,在谈及某一绘画流派的兴起时,他没有止步于形式的分析,而是将其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去考察,探究那些时代情绪是如何被无形地“翻译”成了画布上的线条与色彩。这种层层递进的阐述方式,使得即便是对该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顺着他的思路,体会到艺术背后的“呼吸感”。那些关于“审美趣味的流变”的段落,更是让人读后若有所思,仿佛一下子被拉到了一个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中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美。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远足,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新鲜角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论述模式,看似松散,实则暗含严密的内在逻辑。初期,作者着墨于对具体艺术现象的细微描摹,仿佛是给我们展示了一系列高清的微距照片,细节丰富,色彩斑斓。随后,他便开始将这些微观的观察,逐步提炼、归纳,向上提升到对艺术本体论的探究。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论的门槛,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便接受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有一段关于“媒介变迁与感知重构”的论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新旧媒介对立起来,而是探讨了它们之间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定义,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新型感知场域。行文之间,时常能看到作者与经典文本的“对话”,他毫不避讳地引用或反驳前人的观点,展现出一种开放和自信的治学态度。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慢读、细品的著作,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发现此前遗漏的细微光芒。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在寻找关于“民间工艺与当代设计碰撞”的论述时,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原以为会是一本偏重于技术流或纯粹的理论梳理,没想到它的视野远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得多。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难得的“烟火气”,他似乎并不满足于在象牙塔里讨论“崇高”的艺术,而是热衷于挖掘那些隐藏在市井角落、劳动人民手中的“活态艺术”。他对于地域性文化符号的捕捉极其敏锐,笔锋所到之处,那些原本被主流艺术史忽略的匠人精神和传统技艺,瞬间鲜活了起来,仿佛能闻到泥土和木料混合的原始气息。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篇评论,它们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评判姿态,而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对传承困境的关切。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能洞察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脆弱性,又能以一种现代的眼光去解读其永恒的价值。这种温度感和现场感,使得整部作品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读起来酣畅淋漓,毫不费力,却又回味无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艺术评论家不仅要懂艺术史,更要有人文关怀的深度。这部作品无疑达到了这个标准。它探讨的范畴远远超出了纯粹的“技法”或“风格分析”,而是深入到艺术现象背后的人类精神困境与追求。作者似乎对“何以为人”这一终极命题抱有持续的关切,并试图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来探寻个体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其精神的独立性。比如,关于“审美主体性”的探讨,不是停留在学院派的定义上,而是结合了当代社会消费主义对个体感官的异化这一现象进行深刻反思。读起来,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但这种批判并非全然的否定,而是在批判中蕴含着对美好、对真实的不懈追求。文字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知识分子的克制与精准,但又不乏激情迸发之处,尤其是在论及对某些艺术现象的“不公对待”时,那种义愤填膺的情绪通过克制的文字表达出来,反而更具冲击力。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保持清醒的审美目光”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叙事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它并非那种直线式的论述,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音乐小品,每一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调性和情绪。开篇几章,文字略显沉静,像是清晨的湖面,波澜不惊,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法,勾勒出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与创作哲学的微妙联系。随着阅读深入,特别是在探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章节,笔锋陡然变得犀利而充满思辨性,逻辑链条环环相扣,犹如一场精彩的辩论赛,让人不得不跟随他的思维轨迹去碰撞、去反思。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些穿插其中的小故事,它们像是散落在宏大叙事中的珍珠,既提供了具体的案例支撑,又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趣味性。这些故事,往往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深入调研所得,充满了第一手的观察力量,使得理论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扎根于现实土壤的思考结晶。这种文本张力的有效控制,让读者在保持专注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阅读愉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