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与洞庭湖 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

长江与洞庭湖 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春宏,阮本清,张双虎 等 著
图书标签:
  • 长江
  • 洞庭湖
  • 鄱阳湖
  • 水利工程
  • 湖泊演变
  • 流域管理
  • 水资源
  • 生态环境
  • 调控措施
  • 地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04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933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9
字数:8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是关于长江与洞庭湖、长江与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方面的研究专著。三峡及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群建成运用对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的影响,以及在洞庭湖出口和鄱阳湖出口建闸,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系统研究了长江与洞庭湖、长江与鄱阳湖关系演变规律及趋势;分析了洞庭湖和鄱阳湖面临的水安全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重点研究了洞庭湖松滋河疏浚建闸、洞庭湖城陵矶综合枢纽和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必要性、工程建设和运行调度方案,以及工程建设在江湖关系演变、防洪排涝、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航运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长江与洞庭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
第1章 绪论 2
1.1 洞庭湖基本情况 3
1.2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13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第2章 长江与洞庭湖关系演变 19
2.1 长江与洞庭湖关系演变特征 20
2.2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长江与洞庭湖关系演变 23
2.3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与洞庭湖关系演变 33
2.4 长江与洞庭湖关系演变趋势 42
2.5 本章小结 49
第3章 洞庭湖区面临的水安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52
3.1 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53
3.2 供水保障程度不高 56
3.3 湿地生态质量下降 65
3.4 水生动物数量逐年减少 74
3.5 湖区水质呈恶化趋势 77
3.6 通航条件受到制约 79
3.7 洞庭湖区水安全应对措施 81
3.8 本章小结 85
第4章 松滋河疏浚建闸工程与运行调度 87
4.1 洞庭湖四口河系综合整治方案 88
4.2 松滋河疏浚建闸的必要性 93
4.3 松滋河疏浚建闸建设任务与工程方案 95
4.4 松滋闸运行调度方案 101
4.5 本章小结 104
第5章 松滋河疏浚建闸对江湖关系的作用与影响 105
5.1 疏浚建闸对增加三口分流的作用 106
5.2 疏浚建闸对泥沙冲淤的影响 108
5.3 本章小结 112
第6章 松滋河疏浚建闸对防洪的作用与影响 113
6.1 松澧地区的防洪形势 114
6.2 松滋闸单独运行对防洪的作用和影响 118
6.3 三峡水库与松滋闸联合运行对防洪的作用与影响 128
6.4 本章小结 131
第7章 松滋河疏浚建闸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与影响 133
7.1 疏浚建闸对解决四口河系地区季节性缺水的作用 134
7.2 疏浚建闸对改善松滋河通航条件的作用 137
7.3 疏浚建闸对长江干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138
7.4 本章小结 145
第8章 松滋河疏浚建闸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47
8.1 四口河系地区水环境状况 148
8.2 疏浚建闸对四口河系地区水质的影响 149
8.3 疏浚建闸对洞庭湖水质的影响 152
8.4 疏浚建闸对江湖鱼类交流的影响 153
8.5 本章小结 154
第9章 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与运行调度 155
9.1 城陵矶综合枢纽建设的必要性 156
9.2 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定位与建设任务 158
9.3 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布置 159
9.4 城陵矶综合枢纽调度方案 166
9.5 本章小结 171
第10章 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的作用 173
10.1 枢纽工程可有效应对江湖关系变化 174
10.2 枢纽工程可改善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 178
10.3 枢纽工程可扩大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184
10.4 枢纽工程可提高滨湖区供水保障程度 185
10.5 枢纽工程可促进湖区航运发展 191
10.6 枢纽工程可改善洞庭湖水质 194
10.7 本章小结 200
第11章 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的影响 202
11.1 枢纽工程对防洪的影响 203
11.2 枢纽工程对湿地候鸟的影响 208
11.3 枢纽工程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210
11.4 枢纽工程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 211
11.5 本章小结 215
第12章 城陵矶综合枢纽调度方案 216
12.1 城陵矶综合枢纽下闸时间和最高蓄水位 217
12.2 枢纽调控高水位 219
12.3 枢纽调控低水位 222
12.4 枢纽运行调度方案推荐 224
12.5 枢纽工程推荐方案综合评估 225
12.6 本章小结 228
第13章 综合分析 229
13.1 长江与洞庭湖关系演变及趋势 230
13.2 洞庭湖面临的水安全问题 231
13.3 松滋河疏浚建闸工程建设任务与调度方案 231
13.4 松滋河疏浚建闸工程的作用 232
13.5 松滋河疏浚建闸工程的影响 233
13.6 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建设任务与调度方案 233
13.7 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的作用 234
13.8 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的影响 234
附图 236
第二篇 长江与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
第14章 绪论 244
14.1 鄱阳湖基本情况 245
14.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253
14.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56
第15章 长江与鄱阳湖关系演变 258
15.1 长江与鄱阳湖关系演变特征 259
15.2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长江与鄱阳湖关系演变 259
15.3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与鄱阳湖关系演变 263
15.4 长江与鄱阳湖关系演变趋势 273
15.5 本章小结 275
第16章 鄱阳湖区面临的水安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277
16.1 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278
16.2 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 281
16.3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287
16.4 水环境质量逐年下降 292
16.5 鄱阳湖水安全应对措施 294
16.6 本章小结 296
第17章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与运行调度 299
17.1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300
17.2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定位与建设任务 302
17.3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方案 304
17.4 枢纽运行调度原则及调度方案 309
17.5 本章小结 313
第18章 鄱阳湖水利枢纽对防洪影响 315
18.1 枢纽工程对长江干流防洪的影响 316
18.2 枢纽工程对湖区防洪的影响 321
18.3 枢纽工程对堤防和圩区排涝的影响 330
18.4 枢纽工程对湖区和长江干流冲淤的影响 331
18.5 本章小结 334
第19章 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与影响 335
19.1 枢纽工程对保障湖区水资源安全的作用 336
19.2 枢纽工程对长江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和影响 337
19.3 枢纽运行调度推荐方案 341
19.4 本章小结 342
第20章 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水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344
20.1 鄱阳湖污染负荷量估算 345
20.2 枢纽工程对湖泊水质影响 352
20.3 枢纽工程运行后湖区水动力与水质变化特征 364
20.4 本章小结 373
第21章 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水生动物的作用与影响 375
21.1 鄱阳湖鱼类江湖交流习性和主要产卵场 376
21.2 江豚的迁移 378
21.3 枢纽工程对水生动物的作用与影响 378
21.4 关于枢纽工程的几点建议 380
21.5 本章小结 381
第22章 综合分析 383
22.1 长江与鄱阳湖关系演变及趋势 384
22.2 鄱阳湖面临的水安全问题 385
22.3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任务与调度方案 385
22.4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防洪和湖区泥沙淤积的影响 386
22.5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与影响 386
22.6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水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387
22.7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水生动物的作用与影响 387
附图 389
附表 397
浩渺烟波:中国古代河流生态与人类文明的互动史纲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中,几条核心河流系统——尤其是黄河、淮河、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与周边生态环境、区域社会变迁之间复杂而深刻的相互作用。它并非探讨某一特定湖泊或河段的精细调控机制,而是从宏观的历史地理学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审视古代中国社会如何理解、利用、适应乃至最终被水文变迁所塑造的历程。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与水患的序曲 古代文明的兴起,无不依傍着大河流域的丰沛水力。本书首先梳理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早期农业聚落如何选址于河漫滩、台地之上,并初步建立了对季节性洪水周期的认知与敬畏。 第一章:早期聚落的依水选择与初级水事认知 本章深入分析了陶器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与河流变迁的对应关系。重点探讨了早期“社稷”观念中“社”(土地之神)与“稷”(谷物之神)的形成,如何与河流的稳定性、泛滥周期紧密关联。我们考察了如二里头文化中可能存在的早期水利工程萌芽,指出这些努力更多是基于经验和信仰,而非系统性的工程规划。 第二章:大河改道的地质背景与早期帝国的动荡 黄河在商周至秦汉时期的主流摆动,是塑造早期政治版图的关键因素。本章结合地质学和考古学证据,重建了特定历史时期黄河的河道特征。重点分析了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因河流改道或重大泛滥事件,如何引发区域人口迁移、资源重组乃至王朝权力的衰落或转移。讨论了早期文献中“天谴”、“河神之怒”等叙事背后的自然灾害真相。 第二部分:治水理念的演进与区域格局的固化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国家治理能力增强,对河流的调控从“顺应”逐渐转向“干预”。这一时期的治水活动,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区域经济格局和政治中心的选择。 第三章:秦汉大一统背景下的河工制度与屯田 本章着重考察了秦汉时期大规模水利工程的组织模式,如都江堰体系的维护与黄河堤防的修筑。分析了“大禹治水”神话在构建中央集权合法性中的作用。特别关注了漕运体系的建立,如何使得水利工程不再仅仅服务于灌溉和防洪,而是成为维系帝国版图的生命线。对这一时期河工的劳役负担及其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量化探讨。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南北分流与文化冲突中的水患应对 在国家分裂时期,南北方的治水策略展现出鲜明差异。南方,注重圩田与河网的精细管理;北方,则面临黄河泛滥和漕运中断的双重危机。本章以史料为证,揭示了这一时期地方豪强、士族阶层如何利用对水利资源的控制权,来巩固其地方势力。讨论了佛教石窟造像、道教经典等文化现象,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应对水患焦虑的“精神避难所”。 第三部分:盛唐的水运经济与中下游的生态压力 隋唐时期,大运河的贯通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成就,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经济和权力中心。本书关注这一空前繁荣背后隐藏的生态成本。 第五章:大运河体系的宏观构建与内陆水网的重塑 本章详细剖析了隋炀帝时期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如何协调利用了黄河、淮河、汴水、永济渠等多条水系的差异。重点分析了运河的开凿对沿岸生态环境(如湿地植被、水生生物群落)带来的不可逆的改变。通过对唐代赋税和物资运输记录的分析,量化了水运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程度。 第六章:淮河的生态变迁与中下游平原的脆弱性 与黄河、长江的明确主流不同,淮河流域的复杂性、泥沙淤积速度以及“九河入海”的史前状态,使得其调控难度极大。本章聚焦于唐代中晚期,因农业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堤坝设置,淮河水系日益淤浅、湖泊萎缩的趋势。讨论了当时士人如白居易等人对淮河治理的思考,揭示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过度干预所带来的负面循环。 第七部分:宋代的多维水网与地方生态智慧 宋代经济的繁荣,建立在更为精细化、地方化的水利管理之上,这体现在对江湖的开发、防洪体系的完善以及救灾机制的建立。 第七章:宋代的圩田化浪潮与江湖的“蚕食” 宋朝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太湖流域和江淮地区)大力推广圩田,以应对人口压力。本书通过分析宋代地方志和水利文集,展现了农民如何通过土工技术,将原本流动的江湖空间转化为稳定的农业用地。探讨了这种土地集约化利用对区域洪水风险的长期影响,即当洪水来临时,缺乏缓冲空间的洪水如何更快速、更剧烈地冲击城市和村落。 第八章:水灾的社会记忆与赋税制度的关联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水灾记录如何被纳入国家治理的话语体系。通过对比不同省份的赋税减免记录与灾害报告,分析了宋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水患的反应速度和资源调配效率。同时,考察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秩序”的哲学反思,他们如何看待人类活动与河流、湖泊之间永恒的张力。 本书总结: 《浩渺烟波》旨在提供一个跨越千年的河流生态史框架,用以理解古代中国社会为何屡次在水患的反复冲击下依然能够重建和发展。它强调,古代的河流系统是一个整体,任何对某一河段或湖泊的过度干预,都将以复杂且不可预测的方式,反馈到整个流域的生态平衡和政治稳定之中。全书立足于扎实的文献考证和历史地理分析,重构了古代中国社会与水环境之间持续的、动态的博弈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看到《长江与洞庭湖 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著作。长江、洞庭湖、鄱阳湖,这三个名字在中国的水系地理版图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之间的关系,绝非简单的“水流汇入”这么简单,而是充满了地质、水文、生态乃至于人文历史的交织。书名中的“关系演变”,让我联想到数千年来,这些水体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是自然力量的鬼斧神工,还是人类活动的深刻烙印?例如,我一直很好奇,在古代,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域面积和形态是怎样的?它们又是如何影响长江的流速和泥沙携带能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三峡大坝的修建,对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位、水情乃至生态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调控”这个词,更是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人类是否成功地掌握了这些水体的调控权,其背后又有哪些科学原理和实践挑战?这本书能否回答这些我长久以来的疑问,将是我阅读的重点。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长江与洞庭湖 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光听名字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和问题的深度。长江,那条贯穿中国大地的母亲河,它的每一次波涛汹涌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而洞庭湖和鄱阳湖,作为长江流域的“巨眼”,它们的存在与长江的关系,绝非是简单的“一加一大于二”或者“一减一等于零”那么简单。书名中的“关系演变”四个字,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想象着这两个巨大的湖泊,如何在长江的滋养下,又如何反过来影响长江的水流、泥沙和生态。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这种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面积、形态、水深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样的自然因素,如地质构造、气候变迁,塑造了它们最初的形态,又是什么样的人类活动,如围垦、筑坝、航道疏浚,改变了它们的发展轨迹?而“调控”这个词,则进一步揭示了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它是否会深入探讨人类为了解决洪涝、干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而对长江、洞庭湖、鄱阳湖进行干预的各种尝试,并且分析这些调控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潜在的负面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长江与洞庭湖 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乍一看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中国的壮丽江河和水系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长江,作为母亲河,其对周边地理、生态以及人文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洞庭湖和鄱阳湖,作为长江流域最重要的两个淡水湖泊,它们的命运似乎总是与长江紧密相连,又各自独立发展。书名中的“关系演变”四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这两个巨大的湖泊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与长江相互塑造,又如何随着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变迁而发生改变的。是扩张还是萎缩?是相互补充还是相互竞争?这些动态的变化过程,无疑充满了复杂性和故事性。而“调控”一词,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人类如何试图去理解和管理这些庞大的水体,以达到某种目的。是为了航运?为了灌溉?还是为了应对洪水和干旱?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好奇,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调控措施的背书、效果以及可能带来的次生影响。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水系画卷,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一探究竟。

评分

《长江与洞庭湖 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这个书名,一下就抓住了我关注的几个核心点。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水系的动态变化和人类如何与之互动非常感兴趣,而长江,作为中国最长、最重要的河流,其周边水域的演变更是值得深入探究。洞庭湖和鄱阳湖,作为长江流域的两大重要吞吐湖,它们与长江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是如何随着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而不断变化的?书名中的“演变”二字,就意味着这本书不会只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而是会追溯其历史根源,展现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导致这些水体关系发生改变的各种因素,比如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模式改变,泥沙淤积对湖泊容积的影响,以及人类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城市扩张和水利工程建设等。而“调控”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实践意义,它是否会探讨人类为管理和利用这些水资源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例如防洪、蓄水、发电,以及这些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又带来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评分

作为一个地理爱好者,我对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总是充满着莫名的吸引力。《长江与洞庭湖 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这个书名,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长江如同巨龙般蜿蜒而下,而洞庭湖与鄱阳湖则是它身旁的明珠,闪烁着独特的光芒。然而,这种“明珠”与“巨龙”的关系,究竟是和谐共生,还是存在着微妙的拉扯?“关系演变”这四个字,预示着书中将不仅仅是静态的描述,而是会深入剖析这些水体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过程。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从地质变迁、气候变化、泥沙淤积等自然因素入手,来阐释湖泊与河流边界的消长,水域面积的增减,以及它们各自的水文特征是如何在这种演变中形成和发展的。此外,人类活动的干预,如围垦、水利工程建设等,也必然是影响这种关系演变的重要因素。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理解这些看似独立的水体,实则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这让我非常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