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蓝皮书:中国环境管理发展报告(2017)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China(2017)]

环境管理蓝皮书:中国环境管理发展报告(2017)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China(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金惠 著,李金惠 编
图书标签:
  • 环境管理
  • 中国环境
  • 环境政策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报告
  • 蓝皮书
  • 2017年
  • 生态文明
  • 环境保护
  • 环境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81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95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环境管理蓝皮书
外文名称: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China(2017)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境管理蓝皮书由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主持编撰,是定位于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报告。本书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管理的实际需求,立足中国环境管理问题与实践,通过回顾2015~2017年我国环境管理政策制度和实践进展,分析国内热点环境问题,分享环境管理先进经验。

作者简介

李金惠,男,1965年9月出生,汉族,河北人,环境水化学博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主任。1983年9月-1987年7月,攻读南开大学环境化学学士;1987年9月-1990年6月,攻读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硕士;1994年3月-1997年7月,攻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博士。1997年8月-1999年6月,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助理研究员。1999年7月-2004年12月,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2005年1月-2011年1月,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1月,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循环经济、国际环境治理、化学品和废物管理与政策。获环保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多项。

内页插图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环境管理新形势(2015~2017年)
  【李金惠 耿世刚 宋国君 董庆银 张 姣 杨晓婉 孙月阳】/001

Ⅱ 土地利用篇
2 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发展评估【杜 群 李小玲】/068
3 从土地可持续利用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王 健 王 笑 董和鸣】/087
4 工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重点行业环境管理分析
  【贾传兴 孟青松 梁广洋 王仁君 唐美珍】/100
5 北京地区污泥无害化处理与安全土地利用现状评估【刘洪涛 黄卫东】/108

Ⅲ 污染防治篇
6 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践与价值分析【宋国君 鲁东东 任慕华 贾 册 李虹霖】/114
7 大气污染治理中的风险转移问题【李焕宏 徐建华】/126
8 我国建筑垃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段华波 李金惠 陈伟强 韩 骥 鲁官友 郑丽娜 王晓华 张 宁】/141
9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新模式【文一波 李天增 刘 峰 蔡 红 崇忠义】/157
10 源头品质管控——我国餐厨废弃物管理分析及建议【陈 婷 沈东升】/169

Ⅳ 循环经济篇
11 超大消费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以北京为例【李艳梅 牛苗苗 孙丽云 吴玉锋】/177
12 普惠环保与邻避运动【臧红印】/200
13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鲁 玺 王 磊】/210
14 惠普在行动——惠普可持续发展管理【刘 芳】/223

Ⅴ 热点趋势篇
15 中国生态保护红线:理论与实践进展【郭 茹 刘林京 朱 强】/239
16 中国环境风险优先管理:现状及未来战略
  【毕 军 马宗伟 杨 蕾 王金南 於 方 曹国志 刘苗苗 许津铭】/251
17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货币核算方法框架
  ——基于绿色管理的视角【刘耕源 杨 青】/261
18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进展与关键环节【周国梅】/274
19 澳门环境保护规划制度分析【欧志丹】/281

Ⅵ 附录
20 中国环境管理大事记(2015~2017年)/295

Abstract/306
Contents/308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其主题与《环境管理蓝皮书:中国环境管理发展报告(2017)》无关,并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宋代典籍保护为例》 —— 探寻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与未来走向 图书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古籍修复领域,特别是以宋代典籍为核心案例,深入剖析了跨越千年的纸张、墨迹、装帧工艺的精微之处,并系统梳理了现代科技介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全书结构严谨,分为理论溯源、技艺解析、案例研究与未来展望四个主要部分,旨在为古籍保护工作者、历史文献研究者以及对传统工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理论溯源——典籍生命史的文化意蕴 本章首先追溯了中国古代典籍从抄写、刻印到流传过程中所面临的自然与人为风险。重点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保真”与“可读”的不同理解如何影响了修复观念的演变。我们详细考察了清代以来古籍保护思想的萌芽,从早期的“因材施救”到近代图书馆学传入后建立的科学化保护标准。特别分析了宋代作为雕版印刷鼎盛时期的文献特点——其用纸(如麻纸、皮纸)的耐久性、墨色的稳定性和装帧方式(如经折装、蝴蝶装)的结构特性,是如何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脆弱性与修复难点。 此外,本部分还深入探讨了修复伦理学。修复的边界在哪里?是完全恢复原貌,还是仅做必要的结构加固以保证其“可阅读”的状态?我们引入了“最小干预原则”的哲学基础,并对照国际上主流的文物保护标准,构建了一套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修复价值判断体系。 第二部分:宋代典籍修复核心技艺的精微解析 这是本书技术层面最核心的部分。作者团队基于多年一线实践经验,对宋代典籍修复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图文解说和步骤分解。 一、纸张的选材与配比: 详细阐述了宋代特有纸张的纤维特性分析,以及现代修复用纸(如宣纸、仿古纸)的选用标准。内容涵盖了纸浆的浸泡、打浆、抄造过程的模拟实验,强调了颜色、厚度与透光度的一致性对“隐形修复”的重要性。针对宋代常见的“洇墨”和“虫蛀”痕迹,介绍了传统“补洞”与“接穰”技术的精确操作规范,包括使用糯米胶、鱼鳔胶的调配比例与涂布厚度控制。 二、墨色的调配与“补色”技术: 探讨了宋代墨锭中松烟、油烟的比例对墨色深浅的影响。在针对性修复中,如何通过精确调配现代颜料和传统墨粉,实现对残损处文字的“以旧化旧”处理,确保修复痕迹在特定光照下难以察觉,同时保证其化学稳定性不被破坏。 三、装帧结构的重构: 以蝴蝶装、经折装为例,详细描述了线绳的选择(如麻绳、丝线),打孔位置的定位精度,以及封面材质的复原工艺。重点分析了在结构加固中如何巧妙地融入现代的无酸衬纸与装订材料,以期达到结构强度和文物安全性的平衡。 第三部分:科技赋能与案例研究 本部分将传统工艺置于当代科技的放大镜下,考察现代检测手段如何指导和优化修复决策。 一、无损检测的应用: 重点介绍了高分辨率数字成像、紫外荧光检测、红外反射光谱等技术在识别早期修复痕迹、判断纸张酸碱度、以及追踪早期墨迹扩散范围中的应用。这些检测结果被直接转化为修复方案的依据,实现了“科学决策指导手工操作”。 二、案例精选与对比分析: 书中选取了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宋代善本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例如某部《集注苏东坡文集》的破损修复全过程。通过详尽的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对比图集,读者可以直观地理解每一步操作背后的技术考量。其中包含了对不同修复流派(如南方温和派与北方侧重结构稳定派)在处理同一类损伤时的策略差异分析。 第四部分:传承、创新与未来视野 在古籍修复人才日益短缺的背景下,本章着眼于技艺的教育体系构建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提出了将传统“师徒相授”模式与现代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建议,强调了将工程学、材料学知识融入古籍修复学科的必要性。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字化档案建立,将珍贵的修复经验转化为可检索、可学习的知识库。 二、修复材料的绿色化与可持续性: 展望了生物酶技术在去除陈年污渍、稳定纤维结构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对传统动植物胶类材料的改良与替代研究,致力于开发出更环保、更持久的修复耗材。 三、公众参与与文化推广: 讨论了如何通过工作坊、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拉近公众与古籍修复工作的距离,提升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与参与度,确保这项“慢工细活”的文化基因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焕发生机。 本书的语言力求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是一部集历史文献学、材料科学与传统工艺美学于一体的综合性专著。它不仅是对过去精湛技艺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典籍保护事业的深刻反思与积极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环境管理蓝皮书:中国环境管理发展报告(2017)》是一本充满前瞻性的指南,它不仅回顾了过去,更展望了未来。我被书中关于绿色金融、碳市场建设等创新性举措所吸引。报告深入分析了金融工具在推动绿色转型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在发展碳交易市场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这种将经济手段与环境目标相结合的思路,无疑是中国环境治理的亮点。同时,报告中对国际环境合作的关注,以及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上的积极贡献,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相信,中国正在通过一系列创新和努力,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未来迈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份承诺,一份对美好环境的承诺。

评分

在阅读《环境管理蓝皮书:中国环境管理发展报告(2017)》的过程中,我被其呈现出的数据和分析所深深吸引。报告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份基于翔实数据和严谨分析的成果。我特别留意了报告中关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化趋势的统计,以及对这些变化背后驱动因素的剖析。例如,在分析空气质量改善的原因时,报告不仅提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清洁化,还深入挖掘了机动车排放控制、扬尘治理等具体措施的成效。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环境治理的脉络。此外,报告中对于环境风险评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等方面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方面的努力。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准的诊断师,为中国环境管理的状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体检,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深刻的见解。

评分

这本《环境管理蓝皮书:中国环境管理发展报告(2017)》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过去一年中国环境治理波澜壮阔的画卷。首先吸引我的是其内容的翔实与深邃。它并非简单罗列数据,而是将复杂的环境问题置于宏观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剖析,从大气污染防治到水环境治理,从土壤修复到生态保护,几乎涵盖了中国环境管理的各个维度。报告中对各项政策措施的解读,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落地,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提升,都描绘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关注到关于环境执法力度加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提升的章节,这让我对中国环境管理的决心和成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报告中引用的案例分析,也让抽象的政策变得生动具体,例如,某个区域在污染治理方面遇到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年度报告,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绿色转型史的编年史,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和前瞻性的思考,对于任何关心中国环境未来发展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案头读物。

评分

《环境管理蓝皮书:中国环境管理发展报告(2017)》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对环境治理系统性的把握。报告并没有将环境问题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棋盘中进行审视。我非常欣赏报告中对于跨部门协作、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深入探讨,这恰恰是中国环境治理成功的关键所在。书中对于生态补偿机制、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梳理,以及这些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瓶颈与突破,都展现了中国在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环境治理体系方面的探索。此外,报告中对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讨论,以及信息公开、环境信息共享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提升环境治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方面的努力。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政府在环境管理方面的专业性和战略性,以及在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领导力与执行力。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记录,它不仅记录了2017年的环境治理成就,更预示着中国环境管理的未来方向。

评分

翻开《环境管理蓝皮书:中国环境管理发展报告(2017)》,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国家环境治理的宏大叙事之中。这本书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视角,勾勒出了中国在2017年面对环境挑战时的决心与行动。我尤其赞赏报告在分析宏观政策走向的同时,也能深入到微观的实践层面。例如,在解读《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情况时,报告不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的罗列,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其对企业生产经营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各地方在具体征收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结合,使得报告的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落地性。书中关于环境监测技术进步、绿色产业发展趋势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拥抱科技、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并进方面的努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环境管理领域取得的显著进步,同时也坦诚地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挑战,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中国环境治理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也更加理解了其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