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第二辑)

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第二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希坡 著
图书标签:
  • 革命根据地
  • 红色政权
  • 法律文献
  • 历史档案
  • 中共历史
  • 土地革命
  • 根据地建设
  • 政法研究
  • 民法
  • 社会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14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99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48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从几十年来收集的约上千万字的史料中,精选出800万字的法律文献,按中国革命史的四个历史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献,共计3卷,150万字。每一个文献,从文字形式、内容和思想诸方面进行严格的文献学研究,均经过编著者的细心考察、反复校勘、比对,最大限度地纠正流传积久的错、衍、讹、夺现象,还原历史原貌。

作者简介

张希坡:全国著名法律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1953年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制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主任。同时,先后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理事,陕西省陕甘宁边区史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目录

上 卷
一、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筹备(10件)3
二、选举法(22件)31
三、宪法政纲宣言(34件)76
四、政权组织(34件)140
五、抗日与外交(13件)318
六、军事法规(33件)336
七、内务、公安与监察、检察(31件)402
八、财政金融与税务(54件)437
九、经济管理(42件)515
下 卷
十、文教卫生(70件)573
十一、土地法(71件)699
十二、劳动法(32件)845
十三、妇女青年与婚姻家庭(21件)934
十四、刑事法规(29件)966
十五、司法审判与狱政(61件))1015
十六、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政策法规的演变(46件)1124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第二辑)》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制度变迁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在面对内忧外患与现代化冲击时所经历的剧烈思潮更迭与制度重塑过程。通过对一系列关键的历史文献、精英阶层的论述以及社会运动的考察,本书力图勾勒出近代中国由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复杂图景,并着重探讨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西方新知如何与本土传统观念激烈碰撞、相互渗透,最终催生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叙事。 本书并非简单的时间叙事,而是聚焦于几个核心的理论脉络和制度实践领域,力求揭示特定思潮对国家治理能力、社会结构乃至个体身份认同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晚清的“器物”与“制度”之争:早期现代化的思想基石 本部分聚焦于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夕,中国知识界对于救亡图存的初步探索。不同于传统史学侧重于对器物引进的简单罗列,本书着重分析了早期改革派(如洋务派中的开明士大夫)在引进西方科技与管理经验时所遭遇的理论困境。 我们详细梳理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核心论断的内涵、演变及其在实践中的张力。重点考察了如张之洞、李鸿章等人的奏折与书信,分析了他们在具体政策推行中如何试图调和维护儒家纲常名教与建立近代化军事、工业体系之间的矛盾。同时,本书也引入了对早期译著的分析,探讨了“公”、“理”、“权”、“能”等关键近代哲学概念的早期语境与接受过程,为后续思潮的爆发奠定了基础。这部分的探讨强调,早期的现代化尝试是思想上渐进、实践中蹒跚的过程,其内在的保守性与外在的紧迫性构成了深刻的辩证关系。 第二部分:戊戌维新与士人精神的重塑:从改良到革命的临界点 戊戌变法不仅是政治体制的尝试,更是中国知识精英对国家命运进行整体性反思的集中爆发。本部分将戊戌维新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了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如何巧妙地利用儒家经典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以及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其思想如何迅速转向对“新民”的呼唤和对民族主义的建构。 本书重点分析了《时务报》等新式媒体在思想启蒙中的作用,阐释了“新史学”、“新文学”观念的萌芽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史观和文化霸权。通过对梁启超关于“国家”与“国民”概念的论述的细致解读,本书揭示了士人阶层在这一时期完成的精神转型——从效忠于王朝的“臣民”向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国民”的艰难过渡。这种过渡并非一蹴而就,其中充满了对传统忠诚与现代义务之间的挣扎与取舍。 第三部分:辛亥革命前夜的多元主义:民主、科学与社会革命的交织 辛亥革命的成功并非单一思想路线的胜利,而是多种社会思潮汇聚与竞争的结果。本部分深入考察了革命派(如孙中山)与改良派(如梁启超后期立场)在建国方略上的根本分野。 重点关注了对西方激进思想的吸收。我们详细分析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以及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知识界的传播路径和本土化解读。特别是对陈独秀、吴樾等早期激进分子的行动纲领与思想渊源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在清廷覆灭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彻底的共和”和“社会公平”的强烈诉求。本书认为,辛亥革命后的制度真空,部分源于各派思想在国家权力构建和底层社会动员方面的理论准备不足,使得国家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动荡之中。 第四部分:民初共和的困境:宪政实践中的权威重建与合法性危机 民国初年,中国在形式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但实践中的权力斗争和宪政困境暴露了新的问题。本部分侧重于分析法律与政治实践之间的脱节现象。 我们研究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过程及其在权力制衡设计上的尝试与不足。通过对袁世凯称帝、“府院之争”等重大政治事件中,各方引用的法理与政治话语进行细致辨析,本书探讨了在缺乏深厚民主传统和稳定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西方代议制框架如何被本土的权力逻辑所扭曲。此外,本部分也考察了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文化激进主义在政治挫折后的转向,即如何将对政治制度的失望转化为对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改造的深刻反思,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结论: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复杂性与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道,近代中国的思潮变迁是一个充满矛盾、断裂与创造性的过程。从对器物的引进到对制度的模仿,再到对国民心性的反思,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社会成本和思想代价。本书力图超越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二元对立,强调理解这些思潮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从而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治理模式的形成提供深刻的历史参照。 本书适合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及法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对中国近代转型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阅读。全书论证扎实,史料运用审慎,力求在宏观的脉络梳理与微观的文本分析之间找到平衡。

用户评价

评分

《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第二辑)》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的汇集,更是一面映照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镜子。在阅读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法律的制定与执行,从来都不是脱离社会实际的,而是紧密围绕着当时革命的中心任务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书中所选的文献,涵盖了从基础的公民权利,到更为复杂的经济、军事、政治等各个领域,展现了当时法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根据地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相关法规所吸引,那些关于如何组织生产、如何进行物资分配、如何打击投机倒把的规定,都体现了那个年代对经济规律的探索和对社会公平的追求。这让我看到,法律不仅仅是约束,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有力工具。我试着去想象,在那个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如何将这些复杂的法律条文传递给广大人民,并让他们理解、接受、遵守,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法律在塑造新社会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以及那个时代人们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更加正义的社会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

我从《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第二辑)》中获得的,是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汇编,更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形态、思想观念以及权力运作模式的生动记录。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土壤之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书中的许多文献,体现了当时领导者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革命政权、巩固根据地、以及动员民众。我被其中一些关于土地改革的讨论所吸引,那些关于如何划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的标准,以及如何进行土地分配的细节,都展现了那个年代决策者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的智慧。这让我看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现实的互动,在于其能否真正解决社会矛盾,满足人民的根本需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法律的“革命性”体现在哪里,它如何颠覆旧秩序,又如何孕育新规则。它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让我对“依法治国”的真正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翻开这本《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第二辑)》,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洪流,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书中的篇章,每一页都凝聚着那个时代最宝贵的智慧和最艰辛的探索。阅读这些文献,不是为了猎奇,更不是为了简单的怀旧,而是希望从中汲取力量,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土地分配的条例印象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公平与正义,是那个年代最朴素也最动人的诉求。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的理想和奋斗,通过这些泛黄的纸页,重新在我眼前鲜活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本法律文献集,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一段关于信仰、关于牺牲、关于创造的壮丽史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法律”的意义,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变革的利器。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新的启发。那些年代的先辈们,他们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摸索着建立一套全新的秩序,用法律的框架去约束和引导社会前进,这其中的智慧和勇气,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对那个伟大的时代有了更深刻、更立体、也更感性的认识。

评分

在我拿到《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第二辑)》的那一刻,我并没有预设它会给我带来多大的惊喜。毕竟,“法律文献”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一种严谨、甚至有些枯燥的联想。然而,翻开书页,我却被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所包围。那些字迹,那些条例,它们不仅仅是文本,更像是历史事件的回声,是无数革命者智慧的结晶。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如何处理“历史反革命”和“汉奸”的案例,这其中所体现出的法律原则和对社会秩序的考量,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复杂和关键。这本书让我明白,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活的有机体。它如何平衡惩罚与改造?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不至于过度压制个人自由?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的一些判例,它们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判决,背后往往伴随着详细的案情分析和法律解释,这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法律的适用逻辑和价值取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政权在艰难环境中,如何试图用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并最终确立其合法性。

评分

当我在书店偶然瞥见《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第二辑)》时,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我一直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塑造了新中国法律体系雏形的早期探索。这本书的内容,正如书名所示,并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更深入地触及了那个年代社会运行的“骨骼”——法律。我试着去想象,在资源匮乏、战火纷飞的环境下,如何制定出既能服务于革命斗争,又能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法律条文。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虽然年代久远,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朴素正义感和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依然能够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我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那些普通人也能够理解并遵守这些新生的法律?是对领袖的崇拜?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是对旧制度的厌倦?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民的思想动态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它不仅仅是给研究者看的,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人来说,都是一份珍贵的参考。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婚姻法和妇女权益的章节,感受到了那个年代在社会性别平等方面的巨大进步和决心,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其罕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