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海会寺志

白云山海会寺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世磊 编
图书标签:
  • 白云山
  • 海会寺
  • 寺志
  • 广东历史
  • 佛教文化
  • 地方志
  • 古建筑
  • 清代文献
  • 岭南文化
  • 宗教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188046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07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会寺为安徽省重点寺院,赵朴初先生为之题写寺名。为弘扬佛教文化,海会寺组织主编《白云山海会寺志》,严格按照志书的编写要求,结合该寺的特色,分概述、大事记、寺院发展、白云宗风、丛林新貌、寺务管理、佛事活动、寺院经济、佛像经器法物、文物古迹、古今人物、艺文选存、白云灯录等几个部分。该志由中佛协原会长传印长老题写书名,知名佛教学者杨曾文作序。

作者简介

  余世磊,男,1970年生,安徽省太湖县人,曾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千余件,著有敖文集《家住山中》《住惯了的村子》《想做个庄稼人》等。2000年开始从事赵朴初研究和地方文化研究,编著有《母兮吾土——赵朴初与故乡安徽》《赵朴初书赠故乡墨宝集》《风韵太湖——佛禅卷》等。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五代



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章 寺院发展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祖庭沿革

第二章 白云宗风
第一节 守端禅法
第二节 法演禅法
第三节 义青禅法

第三章 丛林新貌
第一节 宗教活动区
第二节 园林区
第三节 生活区
第四节 风景名胜

第四章 寺务管理
第一节 丛林组织
第二节 两序分属和两期职责
第三节 寺院规约
第四节 僧伽教育

第五章 佛事活动
第一节 日常佛事
第二节 重要佛事
第三节 节日佛事
第四节 民俗佛事
第五节 公益活动

第六章 寺院经济
第一节 寺院资产
第二节 香火收入
第三节 政府资助
第四节 获得赔偿
第五节 寺院支出
第六节 财务管理

第七章 佛像、经籍、法物
第一节 佛像
第二节 藏经
第三节 赞诵用具
第四节 供具
第五节 饰具

第八章 文物古迹
第一节 罗汉松
第二节 古建筑
第三节 古墓葬
第四节 摩崖石刻
第五节 碑记
第六节 珍藏字画
第七节 匾额

第九章 古今人物
第一节 住寺名僧
第二节 历代龙象
第三节 护法檀越和游寺名人

第十章 艺文选存
第一节 诗偈
第二节 对联
第三节 现代诗文
第四节 掌故传说
第五节 新闻纪事
第六节 重要文献
第七节 研究论文

第十一章 白云灯录
守端禅师语录
法演禅师语录
义青禅师语录
禅林宝训(节选)
后记

精彩书摘

  《白云山海会寺志》:
  芙蓉道楷禅师(1043-1118),俗姓崔,沂州(今山东临沂)人。投子义青禅师法嗣,曹洞宗僧人。
  道楷禅师自幼就学习道家的辟谷,隐居于伊阳山。长大后游京师,籍名于术台寺,参加试经,因背诵《法华经》而得度出家。受具足戒后,道楷禅师便来到太湖县海会寺,礼谒投子义青禅师。
  初礼义青禅师,道楷问:“佛祖言句,如家常茶饭。离此之外,别有为人处也无?”义青禅师道:“汝道寰中天子敕,还假尧舜禹汤也无?”道楷禅师正要开口答话,义青便用拂子敲着他的嘴说:“汝发意来,早有三十棒也。,’道楷禅师一听,当即开悟,并再次礼拜义青禅师。礼拜完毕,道楷禅师正准备走开,义青禅师道:“且来!阁黎。”但是,道楷禅师却不理睬。义青禅师又道:“汝到不疑之地邪?”道楷禅师一听,便用双手掩住自己的耳朵,得到义青禅师的印可。
  道楷禅师悟道后,遂留在义青禅师座下,充当典座。为了进一步钳锤他,义青禅师经常用机语来勘验道楷禅师。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道楷禅师应诏住持东京净因禅寺,开始将曹洞宗引进京城。
  大观初,开封尹李孝寿上奏宋徽宗,举荐芙蓉道楷禅师,说他道行卓冠丛林,宜有褒显。于是皇帝即赐紫方袍及“定照禅师”的称号。内臣拿着敕命来宣读后,却被道楷禅师婉拒,并解释说,自己出家时曾经立下重誓——“不为利名,专诚学道,用资九族。苟渝愿心,当弃身命。”父母这才同意自己出家,今天如果不守本志,接受了皇上的赐封,就是背弃了佛法和对亲人的誓言,于是上书皇帝辞谢。皇上不准,又降旨给开封尹,一定要道楷禅师接受。但道楷禅师坚决不改变主意,于是龙颜大怒,道楷禅师以抗拒君命而坐罪,最后被判流放到淄州。
  道楷禅师圆寂于政和八年(1118)五月。临终前有辞世偈云:“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
  法云法秀
  法云法秀禅师(1027—1090),北宋云门宗僧人,天衣义怀禅师法嗣。
  法秀俗姓辛,秦州陇城(今甘肃秦安县)人。法秀禅师的母亲在怀他之前,曾梦见有一老僧前来托宿,醒后即得身孕。法秀十九岁试经得度,并受了具足戒。出家后,法秀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游历讲肆,励志学习《因明》《唯识》《百法》《金刚》《圆觉》《华严》等经论,不久即能贯通其义,并为众发挥,一时名闻洛京。他曾依据圭峰宗密禅师的《圆觉经大疏钞》,为道俗二众宣讲《圆觉经》,但是他却耻于学习圭峰禅师的禅法。他认为南方禅宗不过是无知狂徒惑人耳目的邪说而已。当时他只敬重北京的天钵重元法师。重元法师以善讲《华严经》而名重一时,人称“元华严”。不久,法秀开始行脚南游。
  后来,法秀禅师听说义怀禅师在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县)铁佛寺大开法席,四方衲子争相归附,于是便径往参礼。来到铁佛寺,正赶上义怀禅师在正襟危坐,垂涕沾衣,外表显得极为寒微。法秀一见,心里颇为轻视。经过与义怀禅师一番交谈,让法秀慢心全然荡尽,怅然若失,只好退下,老老实实地留在义怀禅师座下,随众请益,终于悟道。
  法秀悟道后,继续留在义怀禅师身边,执侍多年。后辞师前来太湖四面山开法。法秀经常哀叹祖道之不振,忧虑丛林之凋落,于是发奋图强,以身作则,殷勤弘化。
  法秀住四面山期间,也常到海会寺讲法,其时,守端禅师住海会寺。有一天,在海会寺,守端写颂,其中有一句:“日出东方夜落西”,法秀建议把“夜”字改成“定”字,守端笑而从之,可见守端对法秀极为赞赏。这件事记载在大慧宗杲禅师的《宗门武库》中。
  不久,法秀又移居庐山之栖贤寺,又奉诏住真州(今江苏扬州)长芦山崇福禅院,赐号圆通,座下徒众有上千人。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法秀圆寂。
  ……

前言/序言

  2016年8月21日,应邀参加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举办的“首届水西佛教文化论坛”,遇到安庆市太湖县余世磊同志,将他负责主编的《白云山海会寺志》征求意见稿赠我一本,郑重地嘱托我提出修改意见并写篇序。他是我前几年结识的朋友,为人诚恳热情,我当即答应下来。
  太湖县虽以“太湖”命名,但这个“太湖”却不是横跨江浙的那个太湖,因地处湖泊遍布的龙山湖畔而被称为“大湖”,当地人习称“太湖”,沿袭至今。太湖县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古称太湖左县、晋熙,现属安徽省安庆市。
  说起安庆,笔者虽从未到过,但因长年研究佛教历史却也从书上了解个概况。据南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记载,安庆,春秋时为皖国,自晋以后曾设庐江、晋熙、同安诸郡、舒州等;“自唐为名郡,其山深秀而颖厚,其川迤逦而荡潏,鱼蟹麦禾之饶,仙宫佛寺之胜,清宁而舒缓……风土清美,有山川之胜,粳稻之饶”;并且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写下绚丽篇章。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古来有不少三教名家曾在安庆这个地方留下光辉业绩或遗迹。仅以笔者熟悉的佛教文化历史来说,现安庆市所辖的潜山县、太湖县、岳西县和桐城市等地皆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负有盛名。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漫长中国化历程,至隋唐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其中的禅宗至宋代发展为佛教的主流派,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极为深远。近代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1889—1947)曾说,中国佛教的特质、骨髓在禅,“禅宗者,中国唐宋以来道德文化之根源也”(《黄梅在佛教史上之地位及此后地方人士之责任》)。
  中国禅宗发展经历了酝酿期、初创期、南北宗并立期和南宗独盛期。从被禅宗奉为初祖的菩提达摩,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为酝酿期;唐朝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在黄梅创立“东山法门”,标志禅宗正式成立;六祖慧能从弘忍受法南归倡导“顿教”禅法,弘忍另一弟子神秀与其门下在北方传“渐教”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对峙局面;此后经朝廷裁定,南宗获得正统地位,得以独盛,至唐末五代形成“禅门五宗”,其中的临济宗、曹洞宗一直流传至今。
  安庆市及其所辖诸县在中国禅宗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一、既是中国禅宗发祥地之一,也是早期传播地区;二、是宋代临济宗迅速走向兴盛的传法基地;三、为宋代曹洞宗从衰微开始走向盛行的传法中心。这里仅作概述。
  北周武帝在建德三年(574)下诏灭佛,六年(577)灭北齐,将此做法推行到原北齐境内。禅宗二祖慧可隐藏于民间,后南下至今安徽安庆市太湖县北狮子山和岳西县西南的司空山隐居和传法,后来返回北方,隋初逝世于今河北成安县境。后世在岳西县慧可避难之处建二祖寺,元时寺被毁,现有遗迹“二祖石窟”(二祖禅刹)。
  慧可在司空山隐居期间,收有弟子僧璨。僧璨是禅宗所奉三祖,在慧可北归后往来于司空山和皖公山(或称天柱山、潜山、皖山,在今潜山县西)隐居和传法十余年,居无常处。禅宗四祖道信从他嗣法,辗转至今湖北黄梅双峰山传法,与后嗣弟子五祖弘忍创立“东山法门”,标志禅宗正式成立。1982年4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出土一块铭文砖,左侧刻有“大隋开皇十二年七月,僧璨大士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意为隋开皇十二年(592)僧璨曾在皖公山隐居和传法,建塔供养诸佛,弟子道信撰铭记述此事。
白云山海会寺志:历史的脉络,信仰的熔炉 《白云山海会寺志》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寺庙志书,它是一部承载着千年历史、沉淀着无数信仰、见证着人间变迁的宏大史诗。其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犹如一条蜿蜒流淌的历史长河,将白云山海会寺自古至今的点点滴滴,都悉数收入囊中,呈现给世人。 溯源与肇建:历史的开端 志书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回了海会寺那遥远的肇建之时。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白云山的苍翠掩映之下,一位或几位高僧,怀揣着普度众生的宏愿,在这片被群山环绕、灵气充沛的宝地上,播下了佛教的种子。志书详细考证了寺庙的建立年代,追溯了其初创的历史背景,描绘了当时的地形地貌,以及寺庙选址的地理意义和人文渊源。它不仅仅是记录一个建筑的诞生,更是记录一种精神的萌芽,一种信仰的传播。 通过对历代地方志、佛教典籍、碑刻铭文的细致梳理,《白云山海会寺志》力图还原寺庙初建时的原貌。当时的建筑风格是怎样的?规模又有多大?早期的高僧大德们又是如何艰辛地开创这片净土?志书中可能包含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甚至可能引述古籍中零散的记载,进行合理的推演和解读,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海会寺初生的那一刻。 法脉传承:僧众的更迭与教义的流传 任何一座古老的寺庙,其生命力都离不开一代代僧众的薪火相传。《白云山海会寺志》对此有极为详尽的记述。它如同一个庞大的族谱,记录了历代住持、方丈、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迹、戒行修为、弘法因缘。每一位法师的圆寂,都被庄重地载入史册,他们的修行故事,他们的佛法见解,他们的贡献,都被细致地笔录下来,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和精神的慰藉。 志书不仅关注个体僧人的传记,更重要的是阐述了海会寺所承载的佛教法脉。它可能详细介绍了寺庙所属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以及这些宗派在寺庙内的发展演变。通过对不同时期高僧大德的论述,展现了佛教思想在海会寺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可能出现的创新与融合。这种对法脉传承的梳理,不仅是对佛教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一种精神传统的守护。 建筑的演变:历史印记的雕刻 寺庙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每一座殿堂、每一尊佛像、每一处石碑,都可能承载着一段往事,见证着一个时代。《白云山海会寺志》对海会寺的建筑群落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和梳理。它可能详细记载了寺庙各主要殿宇的名称、兴建年代、重建修缮的经过,以及建筑的风格、规模、布局。 从大雄宝殿的庄严肃穆,到藏经阁的浩瀚无边,再到钟鼓楼的晨钟暮鼓,志书可能会逐一描绘这些建筑的特点,并考证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例如,某座殿堂的修建可能与某位大德的宏愿有关,某块石碑的镌刻可能记录了某次重要的法会或捐赠。通过对建筑的细致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海会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以及历代信众对佛教的虔诚之心。 此外,志书可能还会涉及寺庙的园林景观、附属建筑,如塔林、僧舍、斋堂等,力求呈现一个完整而立体的海会寺形象。这些建筑的变迁,也反映了寺庙社会功能的变化,以及佛教在不同时期与社会生活的互动。 法事与仪轨:信仰活动的展现 寺庙的存在,是为了承载和传承信仰活动。海会寺作为一处重要的佛教道场,其历代的法事活动、佛事仪轨,是志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白云山海会寺志》会详尽记录寺庙常年举行的各种法会,如浴佛节、盂兰盆节、水陆法会、传戒法会等。它会介绍这些法会的起源、目的、流程,以及在海会寺的具体举行情况。 对于寺庙特有的仪轨,志书也可能进行详细的阐述。这可能包括僧人日常的课诵、早晚功课的规制,以及一些特殊的仪式,如洒净、祈福、超度等。这些仪轨的记录,不仅展现了佛教的修行方法,也折射出信众祈愿平安、消灾免难的心理需求。 此外,志书中还可能包含对寺庙所举行的各种纪念活动、庆祝活动,以及接待重要来宾的记载。这些活动都凝聚着寺庙与社会、与信众的紧密联系。 高僧轶事与信众因缘:人性的光辉与信仰的力量 一部寺庙志,绝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它更应该饱含着人间温情,记录着鲜活的人物故事。《白云山海会寺志》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穿插了大量关于高僧的轶事和信众的因缘故事。 这些高僧的轶事,可能描绘了他们出家前后的生活,修行过程中的艰辛与悟道,以及他们在弘法利生过程中的种种奇遇。这些故事,可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也可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让读者感受到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深深根植于人间。 而信众的因缘故事,则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可能因为疾病、苦难,或是对人生的迷茫,来到海会寺寻求庇护与指引。志书中会记录这些信众与海会寺结下的善缘,他们可能捐赠财物,也可能参与寺庙的建设,更有甚者,可能因此而皈依三宝,走上修行之路。这些故事,是海会寺作为信仰中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最生动体现。 碑刻与文献:历史的见证者 古老的寺庙,往往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碑刻和文献。《白云山海会寺志》会致力于搜集、整理和解读这些宝贵的历史遗存。它可能收录了寺庙内外的各类碑记,包括创建碑、重修碑、功德碑、塔铭碑等。通过对碑文的释读,可以了解寺庙的兴衰、历代住持的德行、信众的供奉情况,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 同时,志书还会收录与海会寺相关的各类文献,如寺僧撰写的佛学著作、诗文集,以及历代官方或民间关于寺庙的记载。这些文献,是研究海会寺历史、佛教文化、甚至地方历史的重要依据。 寺庙的社会影响与文化传承 一座名刹古寺,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宗教范畴,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白云山海会寺志》不会仅仅停留在寺庙本身,还会探讨海会寺在历史上对周边地区产生的社会影响。 这可能包括海会寺在慈善事业、教育事业、甚至社会治理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寺庙是否曾承担过施粥、赈灾等社会救助功能?是否曾设有私塾,培养过人才?它是否曾是周边百姓的精神寄托和道德规范的来源? 同时,志书还会深入探讨海会寺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它可能搜集了寺庙相关的民间传说、民俗活动,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诗词歌赋。这些文化遗产,都构成了海会寺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内涵。 总结与展望: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期许 《白云山海会寺志》的最后部分,往往是对海会寺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它可能会对寺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概括性的评价,并指出其在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同时,志书也可能包含了对海会寺未来发展的期许。在现代社会,这座古老的寺庙将如何继续传承佛教文化,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继续发挥其精神慰藉和社会教化的作用,这些都可能成为志书中引人深思的思考。 总而言之,《白云山海会寺志》是一部集历史、文化、宗教、艺术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以白云山海会寺为载体,展现了佛教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记录了无数高僧大德的修行事迹,描绘了代代信众的虔诚信仰,更折射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它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过去,也启迪着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汇集了众多精妙图版的古籍,初翻开来,便被其庄重典雅的装帧所吸引。装帧的工艺之考究,纸张的触感之温润,无不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宝贵气息。那些细致入微的木刻插图,线条流畅而富有生命力,即便是今天来看,也丝毫没有褪色之感。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配图,更像是一扇扇通往那个时代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彼时建筑的恢弘气度与匠人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尤其是那些描绘殿宇结构与藻井雕饰的特写,其复杂程度和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我甚至能想象到,当年制作者是如何花费无数心血,将这些复杂的几何与自然意象完美融合在方寸之间的。整体而言,这部书在视觉上的呈现,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文字内容之前,就已经沉浸在一种庄严的历史氛围之中。

评分

令我最为触动的,是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传承”的执着。在对历代主持僧侣事迹的记录部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道统清晰脉络的极力维护。那些关于住持更迭的记载,不仅仅是简单的姓名和在位时间罗列,而是融入了对他们德行、学识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出贡献的评价。这种评价标准,是基于一套内在的、时间考验过的道德标尺来衡量的。读到某位主持如何在动荡时期力保寺中文物不失,或是在教义争论中坚定立场的部分,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对精神血脉的珍视,远比单纯的建筑记述更具感染力,它让人思考,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什么才是真正应该被坚守和赓续的文化核心。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字的笔法,乍一看或许有些晦涩难懂,但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古老的词汇和句式,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沉稳,不急不躁,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千百年的兴衰荣辱。其中对于某一特定仪式流程的描述,尤其引人入胜,那些繁复的礼仪、特定的斋戒,以及对天地神明的敬畏,都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出来,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自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地方风俗变迁的记录,发现了一些在现代文献中已鲜有提及的习俗,这无疑为研究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证材料,体现了编撰者非凡的田野调查能力和历史敏感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出一种古典的秩序美学。它似乎并非采用完全线性的叙事,而是通过不同篇章的相互印证和补充,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例如,它将地理环境的描述与寺院的选址哲学紧密结合,清晰地阐明了“风水”观念在古代宗教建筑布局中的核心作用。更妙的是,在谈及某一重大事件的记载时,它会穿插引用多方文献的旁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读者对其记载的真实性深信不疑。这种结构上的层次感,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历史背景的读者,也能循着清晰的脉络,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历史肌理之中。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在构建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文化生态系统,令人不得不佩服其编纂者的深思熟虑。

评分

全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细致入微的“微观案例”来观察宏大的历史进程。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实体,通过这个实体的日常运作、经济往来、乃至与周边社区的互动,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运作逻辑。特别是其中对寺院田产管理和香火收入分配的记录,简直可以作为研究中世纪(或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地方经济模型的绝佳范例。这些数据和细节的呈现,是其他宏观史籍难以企及的。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这些看似琐碎的记载,实则是拼凑完整历史画卷不可或缺的“像素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细细推敲的学术宝藏,其价值的挖掘深度,完全取决于读者的耐心与洞察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