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实用万年历.2018年大字版

家庭实用万年历.2018年大字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双福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万年历
  • 日历
  • 实用
  • 家庭
  • 2018
  • 大字版
  • 参考
  • 工具书
  • 生活
  • 节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94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39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16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众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书将传统历书进行了创新编写,采用新的准确历法数据,确保本书的实用性与科学性。
本书包括历书详表(公元2018—2020年)、历书(公元1920—2050年)、历书简表(公元2051—2100年)三个历法表,内容涉及阴历、阳历时间、节气、干支、民间传统活动等内容,功能性强,方便查阅。
另外,本书介绍了传统民俗、二十四节气养生等方面知识,涵盖面广,与现代生活充分结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周学武,双福。双福文化,创始于2000年,是集图书选题策划、编辑组稿、摄影摄像、装帧设计、DVD视频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传播机构,拥有丰富作者源库,为出版社、社会团体及个人提供图书出版全案服务。
  拥有自己的市场调研部、策划编辑部、摄影摄像部、装帧设计部、版权贸易部和客服部,并建立了严格选题保密制度。
  双福文化与出版社有着长期合作历史。图书内容涵盖养生、饮食、美容、健身、瑜伽、舞蹈、保健、育儿、艺术、家居、经济等领域,成功地为海内外出版机构策划、制作了大批大众读物(目前近400部),许多图书都多次再版。

目录

如何使用本书1
公元1920年—2100年历书速查表
历书详表(公元2018年—2020年)3
历书(公元1920年—2050年)22
历书简表(公元2051年—2100年)284
历法知识
历书与历法294
阴历与阳历294
二十四节气295
天干地支295
昼夜时辰296
中华传统天文知识
二十八星宿297
黄道297
天罡地煞298
朔望两弦298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阴阳五行299
易经八卦299
十二生肖300
中华传统民俗知识
中华各种节日301
中国人亲属称谓304
百家姓306
中国历代纪元表307
二十四节气养生知识
春季篇·养肝正当时309
夏季篇·养心最适宜311
秋季篇·养肺好时机313
冬季篇·养肾莫迟疑315
农耕文明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二十四节气与乡土生活指南》 引言:大地之歌,时间的回响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精确的宇宙律动和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共同编织的宏大叙事。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民们凭借着对天地星辰的敏锐观察和世代积累的经验,构建起了一套独步世界的历法体系——二十四节气。它不仅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指导农耕、祭祀、起居、饮食乃至审美情趣的“活日历”。本书《二十四节气与乡土生活指南》,正是旨在深入挖掘这一传统智慧的精髓,并将其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度融合的实用性读物。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古老的农谚和物候记录,重新感知四季的更迭,找回与自然同频共振的生活节奏。 第一部分:节气溯源与物候探秘——时间的脉络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形成机制及其核心的物候学意义。 一、历法的演变与节气的诞生: 我们将追溯从上古的“四时”到秦汉“颛顼历”,再到《太初历》确立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节点。详细解析“定气法”的原理,阐明太阳黄经度数与节气确立之间的天文对应关系。理解节气如何从单纯的天文计算,演变为指导农业生产的根本依据。 二、三候的精微描摹: 每一节气下,古人将气候、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细分为“三候”(每候五天)。本书将详尽梳理每个节气的15个物候现象,例如“惊蛰”之“虫始醒”、“清明”之“雀占巢”、“小满”之“苦菜秀”。这些物候描述,是先民留下的最宝贵的自然观察记录,展现了对自然细微变化的尊重与体察。 三、气候指标的地域差异: 认识到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本书将探讨“物候北移”的规律,对比北方、南方不同地区在同一节气下的实际气候特征和物产差异,帮助读者理解“古书上的节气”与“身边的节气”之间的微妙联系。 第二部分:农耕智慧的活学活用——土地的哲学 农业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石。本部分将深入剖析二十四节气在传统农耕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为现代田园爱好者和生态农业实践者提供参考。 一、时令耕作的黄金法则: 详细分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实践细节。例如,分析“雨水”后如何开始浸种育苗,“立秋”前后如何进行晚稻抢收和越冬作物的播种准备。重点解析不同作物的“宜耕期”和“忌耕期”,强调“不违农时”的重要性。 二、土壤管理与水利调控: 结合节气变化,讲解不同时期的土壤养分动态。如“谷雨”前后,降水增多,如何进行科学的排涝与蓄水;“大暑”前后,高温干燥,如何进行有效的地表覆盖以保持地温和水分。介绍传统简易的测墒方法。 三、农谚的科学解读: 收集并系统解读流传千百年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寒露不摘花,霜降不摘果”。分析这些谚语背后所蕴含的气象学和植物发生学原理,揭示其超越经验的科学价值。 第三部分:顺应天时——生命与居所的调适 节气指导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人的生命节律和居住环境的调整。本部分将重点探讨如何在衣食住行中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一、顺时起居与养生之道: 借鉴中医“子午流注”理论,结合节气特点,指导具体的作息安排。例如,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顺应肝气升发;夏季应“晚卧早起,无汗早卧”,以养心。详细介绍各个节气对应的经络养护方法,强调情志的调摄,如“春季戒怒,秋季戒悲”。 二、节令食补的科学构建: 介绍“不时不食”的原则。针对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推荐相应的食材和食疗方。如“立春”食春笋以助生发,“冬至”进补以固藏。提供一系列经典的地方性节令食谱,并解析其营养学基础。例如,为何在“小暑”宜食“清补之品”,而在“大寒”则需要温热的滋补。 三、居所环境的季节性改造: 探讨传统建筑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智慧。如何利用“冬至”前后日照角度调整,最大化吸收阳光热量;如何在“夏至”时通过屋檐、门窗设计,实现自然通风降温。介绍传统香囊、驱虫植物的应用,以应对季节性虫害和湿气。 第四部分:民俗传承与文化意蕴——时间的仪式感 节气是连接人与社区、人与历史的重要文化载体。本部分将系统梳理主要节气的传统习俗,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建这些仪式感。 一、重要节日的习俗流变: 深入剖析“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围绕节气展开的重大节日,追溯其祭祀祖先、祈求丰年的文化内涵。考察各地独特的“祭社”、“祭灶”、“送穷”等地方性习俗。 二、时令艺术与手工艺: 探讨节气在民间艺术中的体现,如“剪纸”中对物候的象征性表达(如“芒种”的麦穗图案),“风筝”的放飞时机,以及不同季节的传统花卉种植与赏析。 三、现代生活的节气重塑: 提出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如何通过简单的仪式感来回归自然。例如,在“霜降”时节全家一起制作腌菜,或在“雨水”时举行家庭播种仪式,以此激活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提升生活质量。 结语:重拾“慢”的艺术 《二十四节气与乡土生活指南》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从对“钟表时间”的焦虑中抽离出来,重新校准到“自然时间”。它不是要求我们退回到古代,而是提供了一套理解并尊重自然节律的方法论,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富有文化底蕴,让每一个“时”和“节”都充满意义。这是一本关于如何与土地、与季节、与自身生命节奏和谐共处的实用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本《家庭实用万年历.2018年大字版》在信息校对和标准性上做得相当到位。我曾经尝试根据它推算过一些特定日期的干支纪年和时辰,发现其与国家标准历法基本保持了一致性,这对于需要精确记录重要日期和事件的个人或小型工作室来说,是非常可靠的。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其信息集成度高,一个页面内就囊括了公历、农历、干支、节气、值日神煞等多个维度的数据,使得用户无需在不同信息源之间频繁切换。尤其要提到的是,它对二十四节气中“中气”的标注非常精确,这对于研究古典文学中提及的季节更迭场景,提供了明确的时间锚点。虽然是2018年的版本,但基础历法数据具有很强的通用性,我用它来核对前几年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农历日期,准确率极高。对比同期的其他产品,它的字体虽然大,但字形处理得非常方正有力,给人一种权威感和稳定性,不像有些大字产品为了追求大而牺牲了字体的美观度。

评分

我对各种生活类工具书的要求是:直观、耐用、信息关联性强。《家庭实用万年历.2018年大字版》在这三点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它的耐用性首先体现在装订上,我家的那本翻了好几年,中缝依然没有松动迹象,这说明当时的制作工艺是很扎实的,经得起频繁的翻阅和日常的磕碰。直观性得益于“大字版”的特性,即便是远距离扫一眼也能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信息关联性。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尝试在不同的数据块之间建立联系。比如,在某一天的“宜”项下,它会用极小的字体附注支撑这个“宜”的理由(比如“祭祀:因天象吉”),这种层级化的信息呈现方式,让使用者在了解“做什么”的同时,也能快速理解“为什么可以做”。这使得它从一本简单的日历升级成了一本具有文化解读性的工具书,哪怕是日常翻阅,也能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一些传统历法的逻辑基础。这种深度的设计,让它在众多昙花一现的日历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家庭常备品。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研究古籍修复和传统历法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所以特地淘了这本《家庭实用万年历.2018年大字版》,虽然是旧版,但核心的历法结构和信息编排逻辑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的排版设计非常讲究,并非那种简单粗暴地堆砌信息,而是遵循了中国传统历书的黄金分割比例,使得密集的文字信息在视觉上依然保持了一种和谐的节奏感。我特别欣赏它在“物候”部分的处理,虽然是2018年的版本,但对于不同月份的自然现象,比如“惊蛰雷鸣”、“白露霜降”的描述,都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精准语句,语言典雅,韵味十足。我对比了好几本不同年份的万年历,这本书在“星宿值日”的标记上处理得尤为细致,对于研究古代占星学或仅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数据支撑。当然,作为一本家庭用书,它也没有忘记实用性,比如对一些常用药材的最佳采集季节的提示,虽然是附带信息,但体现了编纂者的用心良苦,将天文历法与农耕养生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

评分

这本《家庭实用万年历.2018年大字版》简直是我家老两口的福音啊!说实话,刚开始我还有点将信将疑,毕竟现在智能手机这么方便,谁还真看纸质的万年历呢?但事实证明,我真是太小看我爸妈的需求了。我父亲,退休前是位工程师,习惯了对照着日历来安排日程,电子设备对他来说总像隔着一层纱。这个“大字版”的优势简直是立竿见影,那字号,清晰得连我妈戴着老花镜都毫不费力,省去了她老是凑近了眯眼的尴尬。而且,这可不是那种只有公历和农历的简单日历。它里面的信息量非常扎实,从节气交替的准确时间点,到各种传统习俗和黄历宜忌,标注得清清楚楚,连我们这些年轻人偶尔想查个“今日是否适合搬家”都觉得挺受用的。我妈特地表扬了它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介绍,说比网上搜的还要系统,让她在准备年货和祭祀活动时心里有底多了。它被稳稳地挂在厨房和客厅的交界处,成了家里一个无声的“生活指南针”。我们家已经连续好几年买类似的基础款日历了,但这款的纸张质感和印刷清晰度明显要高一个档次,翻页的时候那种摩擦声都带着一股踏实感,完全是传统生活美学的体现。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家庭实用万年历.2018年大字版》纯粹是出于一种怀旧和对“大字”的偏爱。我个人对数字化信息的过度依赖感到一丝疲惫,总觉得电子屏幕上的日期缺乏一种实体感和时间的重量。这本书拿在手里,那种纸张的厚重感和淡淡的油墨香,瞬间将我拉回到了小时候家里墙上挂着老黄历的年代。最吸引我的是它的边框设计和配色,那种复古的米黄色底纸搭配饱和度适中的红黑字体,既醒目又不刺眼,完全符合我们这代人对“老物件”的审美要求。我没怎么细看它具体某天的宜忌,主要看中的是它的整体视觉效果,我把它装裱起来,挂在了我的阅读角,它现在更像是一件具有年代感的装饰品,而不是一个日常工具。它提醒我,时间是线性的,但记忆却是立体的。偶尔翻到某一页,看到某个被圈起来的生日或者纪念日,那种被实体记录下来的感觉,是任何电子备忘录都无法替代的。这种仪式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