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合肥学院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一项内容,主要包含静力学分析、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拉压、剪切、扭转及弯曲变形的内力、强度、刚度分析,以及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等内容。本书通过引入大量的工程构件,将四大基本变形相近的内容进行知识重构,同时按照工程模型—力学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模型的思路组织教学,并且通过编程解决计算问题。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机械、近机类及成人教育等院校的工程力学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方面做出重要规划,其中一项内容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可见,加强课程教材的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工科工程力学类的教材几乎都是沿用前苏联的力学体系,虽然该体系完整、经典,但教材的形式、内容、方法在几十年内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工程力学的需要,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更需要侧重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在计算能力及分析能力方面。
2014年合肥学院模块化教学改革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也是安徽省高等教育的重大突破。工程力学这个模块,作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模块化培养方案的一个专业基础模块,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后续模块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工程需要的能力出发,对工程力学进行了模块化教学改革,其思路如下图:
为此,通过模块化改革,变知识输出为能力输出,针对原来的静力学和材料力学课程,本书通过知识重构进行了以下改革:
(1) 针对研究对象,引入工程常用构件,包含综合使用的构件,如组合变形杆、连接件、曲杆、刚架及桁架,使学生知道学之所用及如何应用,为学生建立工程模型的概念,以培养学生力学方面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目标性。
(2) 在内容方面,从横向比较到纵向深入,将拉压、剪切、扭转及弯曲四大基本变形相近的内容如内力、应力、变形进行重组, 先横向比较,再纵向深入,形成单独的三章,即“工程常用构件的变形及其内力分析”、“工程常用杆件的强度分析”、“轴和梁的刚度设计分析”,便于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增强学习能力,同时加上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力学模型、数学模型、算法模型的分析、解决,有助于加深学生从力学现象到力学本质的认识,并体会到相应知识的应用。
(3) 在教法、学法方面,以学生为本,以解决工程问题为目的,将问题式、讨论式、自主式等教学模式融入教材,突破“老师先讲、学生后学练”的传统式做法。通过工程或生活问题引导, 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团队先学—教师精讲—学生再学—教师辅导”的循环递进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合作交流能力。
(4) 在工程图形的处理方面,改变当前的平面式、简化式做法,实行三维式、实景式处理;摒弃简化的平面图模型,以实际三维模型为基础,强化真实感。
(5) 在计算方面,改变传统的手算,通过Matlab编程,实现求解过程程式化,将学生从大量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提高了计算准确度和速度,为进行复杂的工程计算打下了基础。
总之,本书以学生为本,从研究对象、内容、教学模式、工程问题的处理以及计算手段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强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上海电力学院的纪冬梅(第1章、第2章、第3章),合肥学院的徐启圣(第4章、第5章、第6章),三联学院的王艳梅(第7章、第8章),上海电力学院的袁斌霞(第9章、第10章),上海电力学院的李敏(第11章、第12章)。同时,许泽银教授、赵茂俞教授、张远斌教授、谭敏教授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管正华、张哲等同学参与了部分例题、习题的绘图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在此均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能力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请读者不吝指正。
编 者
2017年7月于合肥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概念的阐述和逻辑的构建上,做得实在太出色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将零散的力学知识点串联成一条条清晰的逻辑线索,让整个学科的脉络一目了然。作者仿佛是一位建筑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固且层次分明的知识框架。在讲解一个章节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总是先从一个总纲性的问题入手,然后层层剥开,深入到具体的概念和方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自由体图”的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通过大量的图示和不同类型的例子,详细展示了如何正确地画出自由体图,以及自由体图在分析问题中的关键作用。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画错自由体图,后续的计算和分析几乎都会出错。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信心,让我能够更准确、更自信地处理各种受力分析问题。此外,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习题,难度梯度也很合理,从基础巩固到综合应用,能够帮助我全面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读懂”而不是“背懂”的工程力学书,而《工程力学(徐启圣)》可以说是达到了我的期望。它在讲解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又兼顾了读者的接受程度。作者在解释每一个定理或定律时,都会追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让我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前人的智慧和探索之上的。此外,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力学问题的分析,提供了多种解题思路,鼓励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理念,远胜于简单地提供标准答案。我感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工程力学的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索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我发现,作者在编写过程中,似乎非常注重培养读者的“工程思维”。它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不忘穿插一些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让我们能够看到这些抽象的力学原理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例如,在讲解材料力学部分时,它会联系到桥梁的受力分析、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等,让我深刻体会到力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这种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也让我对工程力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不再觉得这只是一堆枯燥的公式和计算,而是认识到它是解决工程难题、推动技术进步的基石。而且,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应力与应变、刚体与变形体等,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辨析,通过对比和类比,帮助我们区分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想找一本相对入门级的工程力学教材,没想到《工程力学(徐启圣)》却给了我远超预期的学习体验。首先,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清晰流畅,不像有些教材那样晦涩难懂,充满了专业术语的堆砌,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娓娓道来。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会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定义出发,逐步引入更复杂的理论和公式。我尤其喜欢它在引入新的概念时,会先给出一些直观的例子,帮助我们建立起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进行严谨的数学推导。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够轻松跟上,而不是一开始就被大量的公式和定理吓倒。而且,书中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讲解得非常详尽,每一步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公式是如何得来的,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对我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工程力学,卡住的地方往往就在于对某个公式的理解不够透彻,而这本书恰恰解决了我的这个痛点。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工程力学一直存在一种畏难情绪,总觉得它是一个非常抽象且难以掌握的领域。但《工程力学(徐启圣)》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化繁为简,将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它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将抽象的力学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例如,在解释惯性时,它可能会用到推着购物车前进的例子,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我不再感到力学知识遥不可及,而是充满了亲切感。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质量非常高,清晰、准确,有效地辅助了文字的讲解,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其中的原理。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复杂受力情况时,提供的多角度、多剖面的示意图,这对于分析空间中的力系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