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研究:历史、经验与理论

同性恋研究:历史、经验与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同性恋研究
  • 性少数群体
  • LGBTQ+
  • 性学
  • 社会学
  • 历史学
  • 文化研究
  • 心理学
  • 性别研究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0140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74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页数:21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同性恋的历史叙述、经验调查和理论阐释三部分。作者在梳理中西同性恋史的基础上论述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同性恋理论,即标签-互动论、社会建构主义和酷儿理论等。民国时期同性恋话语的演变很终诞生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身份与人格,它涉及同性恋身份和主体的本土性与植入性之争。经验研究部分主要探讨同性恋个体的生存现状、择友偏好、性角色与性别角色、代际差异与同性恋认同模式以及“同直婚”等,认为孝道、关系伦理和文化偏见等因素导致家庭出柜成为两难困境。本书亦讨论了优选化背景下的同性恋亚文化、消费主义、“石墙骚乱”的神话制造以及第三世界的同性恋群体在面对西方性话语和性实践时如何自我表达的问题。很后通过“红色酷儿理论”批判性地反思同性恋研究中的“橱柜”政治学和身份政治。

作者简介

王晴锋,浙江绍兴人,社会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研究中心副教授,在《世界民族》《南亚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性态研究、社会学理论,也关注东南亚地区的种姓制度、部落文化和纳萨尔运动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书写同性恋:历史与研究综述

中西同性恋现象:一个简史

后“石墙骚乱”时代的同性恋研究

国内同性恋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章同性恋理论:争论与发展

同性恋研究的范式之争: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

同性恋理论研究:从标签—互动论、建构主义到酷儿理论

第三章同性恋话语与经验

现代中国同性恋话语之发轫:嵌入性抑或本土性?

背叛与救赎:男同性恋者的同直婚

文化缺失、代际差异与同性恋认同模式

第四章家庭出柜的文化阐释

家庭出柜的影响因素及其文化阐释

仪式隐喻、社会拟剧与家庭出柜

第五章同性恋政治学之反思

同性恋身份、“橱柜”政治与消费主义

同性恋研究中的身份政治、亚文化及话语之争

红色酷儿理论:同性恋政治学的批判性反思

……
《同性恋研究:历史、经验与理论》并非一本直接阐述同性恋“是什么”的书,而是通过对同性恋这一复杂议题的深度挖掘,勾勒出它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个体又如何体验并塑造了这一概念,以及学界如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理论建构。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非二元对立的视角,引导读者超越刻板印象,去理解同性恋的丰富性与多面性。 历史的维度:追溯与重构 历史篇是本书的核心基石。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解构“同性恋”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理解、被定义、被边缘化或被容纳的。我们将回溯至那些不曾拥有“同性恋”标签的时代,审视那些被现代社会视为“同性恋”的行为和情感在当时语境下的意义。例如,古希腊罗马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同性恋关系?这些关系又与权力、教育、军事和社会地位有着怎样的联系?书中会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思想家对男性情谊的论述,以及这些论述如何被后世解读和误读。 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教会对“非自然性行为”的谴责如何塑造了社会对同性行为的态度?本书将分析相关宗教文本、法律条文以及当时的社会习俗,揭示宗教禁令和道德审判如何将同性行为推向阴影。但同时,我们也会留意那些在压制中依然存在的“地下”文化和个体实践,尝试从中发掘被历史尘封的叙事。 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时期,科学与理性思潮兴起,这是否为同性恋议题带来了新的解读空间?本书将考察这一时期出现的关于“性”的早期医学和哲学探讨,以及这些探讨如何开始将同性行为从单纯的道德罪责上升到一种“异常”或“疾病”的范畴。此时,“同性恋”作为一种身份,虽然尚未完全成型,但其概念的雏形已开始在学术和医学界显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为同性恋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卡尔·海因里希·乌尔里希斯(Karl Heinrich Ulrichs)和理查德·克拉夫特-艾宾(Richard von Krafft-Ebing)等人的著作,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们试图将同性恋置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开启了“同性恋科学研究”的先河。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这些早期科学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分析其如何将同性恋“病理化”,但也为后来的解放运动提供了研究对象和批判起点。 20世纪中叶至今,是同性恋研究和运动爆发的时期。从二战后的“粉红三角”(Pink Triangle)压迫,到60年代石墙事件的爆发,再到艾滋病危机中的抗争与互助,本书将梳理同性恋群体如何从被压迫的少数,逐步走向争取权利、承认身份的抗争之路。我们将考察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以及跨性别者(LGBTQ+)群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运动历程,分析其争取平权的策略、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全球视野下的同性恋研究,例如在非西方文化中,同性恋的表达方式和历史路径与西方有何异同。 经验的维度:个体叙事与社会感知 经验篇是本书的灵魂所在。它强调同性恋并非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或历史的符号,更是无数鲜活个体在社会中的真实体验。本书将汇集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同性恋者的口述史、书信、日记、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力求呈现同性恋体验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我们关注个体在萌发性取向时的困惑、探索与认同过程。这些经验可能是在压抑的环境中偷偷进行的暗恋,是在特定群体中获得的短暂慰藉,或是对社会规范的质疑和反叛。书中会探讨“出柜”(coming out)的意义、过程及其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分析“出柜”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风险与收益。 个体在家庭、学校、职场和社会公共空间中所遭遇的歧视、偏见、误解与排斥,也是经验篇着重呈现的内容。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揭示这些负面经历如何对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自我认同和社会融入造成伤害。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积极的社会互动和支持网络,例如同性恋社群的形成、互助小组的作用、以及盟友(ally)的支持如何成为个体力量的重要来源。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同性恋身份与权力、阶级、种族、性别、地域等其他社会身份的交叉性。例如,一个来自少数族裔的同性恋男性,他的经验可能与一个来自主流文化的中产阶级女同性恋者的经验大相径庭。这种交叉性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同性恋经验的丰富性和独特性,避免将同性恋体验进行过度简化和统一化。 书中还会触及身体、情感、亲密关系、家庭构建等议题。同性恋者如何看待和实践他们的性与爱?他们在亲密关系中面临哪些独特的挑战和机遇?他们如何构筑自己的家庭,以及如何应对传统家庭模式的压力?这些都是经验篇将深入探讨的问题。 理论的维度:学术视域与思想流变 理论篇是本书的思想脊梁。它梳理和分析了自20世纪以来,学者们如何从不同学科角度构建关于同性恋的理论框架,以及这些理论如何影响了我们对同性恋的理解和认知。 本书将考察精神分析学、社会学、心理学、性别研究、酷儿理论等不同学科对同性恋的解读。例如,早期的精神分析学将同性恋视为一种“性变态”,而后来的解构性分析则挑战了这一病理化视角。社会学理论则关注同性恋的社会建构性,以及同性恋群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维持其身份。 特别地,本书将重点介绍“酷儿理论”(Queer Theory)及其发展。我们将会深入探讨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关于“性别表演”(gender performance)和“性别操演”(gender performativity)的论述,以及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关于“权力—知识”与同性恋身份建构的分析。酷儿理论如何挑战二元对立的性别和性取向分类,如何强调流动性、不稳定性和边缘性,这些都将在本书中得到详细阐释。 本书还会讨论“认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在同性恋研究中的作用与争议。同性恋身份的建构是否会导致新的压迫?集体认同是否会遮蔽个体经验的差异?如何理解和平衡集体与个体、共同与差异之间的关系?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一些新兴的理论视角,例如跨国主义视角下对全球同性恋研究的再思考,后殖民理论对非西方文化中同性恋的解读,以及环境、科技等因素对同性恋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 总而言之,《同性恋研究:历史、经验与理论》是一部旨在提供全面、深入、批判性理解同性恋的著作。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去探索同性恋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动态性。本书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个体经验的体察和对理论流变的梳理,打破刻板印象,促进理解与尊重,最终为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的世界观并非被彻底颠覆,而是被精细地校准了角度。它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社会建构”的冰冷理性与“个体生命”的炙热情感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既具批判锋芒又富有人文关怀的独特视角。作者避免了落入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索了身份认同中的矛盾性、模糊性和不断演变的状态。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尤为成熟和令人信服。它最终呈现给我的,不是一个关于某个特定群体的历史档案,而是一部关于“人如何定义自己,又如何被他人定义”的深刻反思录。它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时常回顾的案头工具书,而非一次性消费的通俗读物。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一经翻开,便如同踏入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历史长廊。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早期社会对“非常态”性倾向的模糊认知与严酷规训的交织。我尤其被书中对中世纪欧洲某些隐秘社群的考据所震撼,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挣扎与微弱的自我确认,被描绘得入木三分。它并非简单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法律、宗教文本背后的权力运作逻辑,揭示了“正常”是如何被建构并用来排斥异己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沉重的历史宿命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被历史洪流掩埋的个体声音。作者对史料的掌握令人惊叹,从地方志到私人信件,无一不被巧妙地编织进宏大的叙事框架中,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片段变得鲜活而富有张力。这种扎实的学理基础,为后续的理论探讨铺设了坚实的地基,让人对接下来要探讨的当代议题充满了期待。

评分

如果说前一部分是历史的厚重与经验的鲜活,那么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则完全进入了高密度的“理论交锋区”。这里的论述密度极大,充满了对后结构主义、酷儿理论以及女性主义思潮的深刻对话与批判性吸收。作者对于“流动性”、“表演性”以及“异性恋霸权”等核心概念的辨析,极具启发性。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查阅工具书,以跟上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的逻辑跳跃与思想关联。尤其是在处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时,作者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不盲目追捧最新的理论前沿,也不因循守旧,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框架。这部分内容,无疑是为专业研究者准备的深度盛宴,对初涉此领域的人来说,可能需要极大的专注力。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的出版质量非常高,但真正令我赞叹的是其内在的结构设计——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问题导向型”阅读路径。它不是一部平铺直叙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智力迷宫,每隔几个章节,作者都会设置一个“转折点”,迫使读者重新审视之前建立的认知。例如,在探讨法律地位变迁的章节之后,紧接着的个体创伤叙事,便让原本抽象的法律条文立刻获得了重量和温度。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自信和对读者心智的尊重。它不断地提出挑战,然后提供工具,引导我们自己去完成思想的构建,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这种“引导式阅读体验”,是许多同类学术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感受,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经验”的田野调查。作者并未将焦点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历史叙事,而是将镜头精准地对焦到个体生命经验的微观层面。书中收录的几篇口述史料尤其触动人心,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迷茫、家庭关系的断裂与重建,以及在公共空间中寻求立足点的艰难心路历程,都展现了极强的真实感和代入感。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措辞谨慎却情感丰沛的叙述。这种叙事策略的妙处在于,它避免了将议题泛化为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将其锚定在具体的身体、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之上。可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一场移情与理解的深度训练,它迫使我们跳出既有的道德框架,去真正倾听和感受那些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