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并且逐渐成为许多学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通识课程。
《微观经济学》首先讲解完全信息、私人品市场的实证经济分析,包括供求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和要素理论;然后讲解规范经济分析、外部性与公共品分析,以及不完全信息分析。书中还设有大量实例研究、例题和课后习题。
《微观经济学》可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用书,还可供有兴趣学习经济学、且具有一定微积分知识基础的读者学习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说史
第三节 经济学方法
第四节 微观经济学概论
本章习题
第二章 供求理论
第一节 需求
第二节 供给
第三节 市场均衡
第四节 供求弹性
第五节 蛛网模型
本章习题
第三章 消费理论
第一节 基数效用理论
第二节 序数效用理论——无异曲线分析法
本章习题
第四章 生产理论
第一节 企业与生产
第二节 短期生产函数
第三节 长期生产函数
第四节 生产者均衡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生产函数
本章习题
第五章 成本函数
第一节 成本概念与成本函数
第二节 短期成本
第三节 长期成本
本章习题
第六章 市场结构理论
第一节 市场与市场结构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
第三节 完全垄断市场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
第五节 寡头垄断市场
第六节 各种市场结构类型的比较
本章习题
第七章 要素市场分析
第一节 要素市场与企业要素供求
第二节 企业最优要素使用决定
第三节 要素市场均衡
本章习题
……
第八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理论
第九章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
第十章 信息不完全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并且逐渐成为许多学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通识课程。国内外有很多针对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入门性质的初级微观经济学教材,也有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强调经济学理念,基于大量经济现象、经济实例分析,采用简单的图像模型、较少的数学模型进行讲解;中级微观经济学则较多采用数学语言和数理模型进行介绍。
本书结合初级与中级微观经济学的编写长处,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编著而成。和现有的教材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以经济活动主体分析和经济运行市场分析为框架,以微观经济活动和微观经济主体均衡分析为核心内容,侧重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研究、实证经济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完全信息分析,同时兼顾政府经济行为分析、一般均衡分析、规范经济和不完全信息分析。
(2)将数理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相结合,强调经济学的思想理念与分析方法。在理论框架、数理模型上保持数理分析的完整性,推导分析过程简明清晰,特别注重数理分析的经济意义。少数较为复杂的模型推导采用附录形式,保持经济学内容的连贯性和教材思路的清晰度。注重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在重要的经济思想、经济规律、经济模型后引入经济活动的分析研究,加深读者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和提高读者应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3)编写构思注重启发性、趣味性和学习性。每章开篇以实例方式引出本章主题,在重要的模型、结论和思想处,有实例加以阐释;文中加入了较多的例题以便读者能进一步理解。每章后面有习题,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答、计算、分析思考;书中专业词汇有英文对照。这些安排将极大地帮助学生对经济学概念、方法、理论和思想的学习、理解与掌握。
全书共分为十章,内容安排适于循序渐进的思路展开。首先是完全信息、私人品市场实证经济分析;然后是规范经济分析、外部性与公共品分析,以及不完全信息分析。具体章节安排是: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供求理论;第三章,消费理论;第四章,生产理论;第五章,成本函数;第六章,市场结构理论;第七章,要素市场分析;第八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理论;第九章,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第十章,信息不完全的市场竞争。
本书第一章、第六章由苏素编写;第二章由陈迅编写;第三章由黄凌云编写;第四章由苏素、孙睿编写;第五章由周焯华编写;第七章由黄凌云编写;第八章、第十章由汪锋编写;第九章由刘辛、苏素编写。全书由苏素统撰定稿。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大力支持,同时本书的编写和出版也得到科学出版社的鼓励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资本论》 一部奠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石的巨著 内容梗概 《资本论》(Das Kapital)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之作,也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全书共分为三卷,旨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发展趋势及其最终的命运。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它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分析,一部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哲学反思的里程碑。 卷一: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论》的第一卷集中阐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马克思在此卷中,首先从商品开始分析,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他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类需求的有用性)和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交换价值)。正是这种抽象的、由劳动凝结而成的价值,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交换的基础。 接着,马克思深入探讨了货币的产生及其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揭示了货币如何从普通的商品媒介演变为资本的化身。他详细分析了资本的循环,即资本从货币形态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再到商品,最终回到货币形态的运动过程。在这里,他提出了价值增殖(Mehrwert)这一核心概念。 马克思认为,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这种增殖并非源于简单的交换,而是源于劳动力本身的特殊性质。劳动力,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成为一种商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是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维持劳动者生存和繁衍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新价值却远远大于其劳动价值。这个超出劳动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Mehrwert),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从而构成了资本家利润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进一步区分了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如机器、厂房、原材料,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但自身不增殖)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但却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他揭示了剩余价值率(m/v,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是衡量资本家剥削程度的指标。 为了提高剩余价值率,资本家会采取两种主要的手段: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等方式,在不改变劳动价值的情况下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在同样工作日内,相对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这通常通过技术进步、改进生产组织方式等来实现。 马克思还分析了资本的积累。资本家将一部分剩余价值重新投入到生产中,扩大再生产。这种积累导致了资本的集中和资本的积聚(同一资本家规模的扩大)以及资本的集中(不同资本相互吞并,形成更大的资本)。 在第一卷的最后,马克思描绘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阶级的贫困化(relative pauperization,相对于资本家财富的增长,工人阶级的绝对或相对生活水平下降)的趋势,以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卷二: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二卷的重点在于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如何在流通领域完成其价值的增殖和运动。马克思在这里探讨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周转。 他引入了资本周转的概念,即资本从出发点开始,完成一个循环,又回到出发点所经历的时间。周转速度的加快会带来价值增殖的增加,即使生产效率不变。马克思分析了固定资本(如机器、厂房,其价值分期转移)和流动资本(如原材料、劳动力,其价值一次转移)的不同周转方式。 在此卷中,马克思还进一步阐述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他划分了社会总产品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第二部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他详细分析了这两个部类在商品交换中如何实现价值,以及实现社会总产品的条件,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内在的不协调性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 卷三: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总体 第三卷是《资本论》的总结和升华,它将前两卷的分析综合起来,探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体运行规律,包括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商业利润、利息、地租以及资本主义的危机和趋势。 马克思在此卷中提出了利润率下降的趋势(tendency of the rate of profit to fall)。他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不变资本(生产资料)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可变资本(劳动力)的比重相对下降,导致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由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还在不断增长(生产规模扩大),以及资本的集中,这种下降趋势并非总是立即显现,也受到许多“补偿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还详细分析了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商业资本通过流通活动实现部分剩余价值,但其利润率并不高于生产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利息则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在借出资本后获得的报酬。 地租是马克思分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他区分了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揭示了土地私有制如何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带来不平等。 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各种形式和运作机制后,马克思在第三卷的最后,更加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他认为,危机并非偶然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购买力相对下降之间的矛盾,以及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和信用危机。 最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展望。他预言,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特别是无产阶级日益壮大和日益贫困化(相对而言)的趋势,以及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并为新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 《资本论》的意义与影响 《资本论》的出版,不仅在经济学领域引发了革命性的变革,也对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经济学的影响:它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新分析框架,深刻揭示了价值、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经济危机等核心概念,挑战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社会运动的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运动和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武器,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催生了包括苏联、中国在内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对思想史的影响:《资本论》的批判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社会理论和批判性思维,至今仍是理解现代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重要思想资源。 尽管《资本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今天有所不同,但其对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的深刻洞察,对经济不平等、周期性危机、全球化等问题的分析,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它促使我们不断反思现代经济制度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对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