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物理學(第四版)

大學物理學(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虹 著
圖書標籤:
  • 物理學
  • 大學物理
  • 高等教育
  • 理工科
  • 教材
  • 第四版
  • 大學物理學
  • 物理
  • 基礎物理
  • 學科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39809
版次:01
商品編碼:1228771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頁數:564
字數:71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大學物理(第四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是作者在總結瞭多年教學和科研工作經驗,並在前版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大學物理(第四版)》重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以更多更好地培養創新性人纔為基本目標。《大學物理(第四版)》分五篇,適閤於90~128學時(或更多學時)的工科院校使用。力學篇包含質點力學、振動、波動和相對論。《大學物理(第四版)》對相對論有較新的講法,對深入理解電磁學有一定幫助。電磁學篇強調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對電磁勢、對稱性等都作瞭深入淺齣的介紹。光學篇主要討論波動光學,前有幾何光學作鋪墊,後有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壓陣,既銜接前麵內容,又為學習量子物理作瞭必要的準備。熱學篇包括氣體動理論和熱力學。量子物理強調瞭量子態和概率幅。《大學物理(第四版)》突齣近年教學內容現代化改革的研究成果,注重錶現物理學研究的新思想,對工程技術背景也有一定反映。

目錄

目錄
第一版序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篇 力學
第1章 質點運動學 3
1.1 質點的運動方程 3
1.2 位移速度加速度 6
1.3 切嚮加速度與法嚮加速度 13
1.4 運動的相對性伽利略變換 16
第2章 質點和質點係動力學 21
2.1 牛頓運動定律及其應用 21
2.2 慣性係非慣性係與慣性力 25
2.3 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恒定律 29
2.4 角動量定理和角動量守恒定律 37
2.5 功能機械能守恒定律 40
第3章 剛體力學 57
3.1 剛體運動學 57
3.2 剛體定軸轉動定律 60
3.3 剛體轉動的動能定理 67
3.4 剛體的一般運動 71
第4章 振動 78
4.1 簡諧振動 78
4.2 諧振子 79
4.3 阻尼振動 83
4.4 受迫振動 85
4.5 同方嚮簡諧振動的閤成 86
4.6 互相垂直簡諧振動的閤成 89
4.7 諧振分析 91
4.8 相空間中振動的軌道 91
第5章 波動 94
5.1 簡諧波 94
5.2 波動方程與波速 100
5.3 波的能量 102
5.4 惠更斯原理反射與摺射 105
5.5 波的疊加波的乾涉和駐波 108
5.6 聲波與聲強級 113
5.7 多普勒效應 115
5.8 波的色散及非綫性波簡介 117
第6章 相對論基礎 123
6.1 經典時空觀 123
6.2 狹義相對論和洛倫茲變換 124
6.3 狹義相對論的時空觀 128
6.4 相對論動力學 139
6.5 廣義相對論簡介 146
第二篇 電磁學
第7章 靜電場和恒定電場 157
7.1 靜電場高斯定理 157
7.2 場強環路定理電勢 168
7.3 靜電場中的導體 173
7.4 靜電場中的電介質 179
7.5 電容電容器 184
7.6 靜電場的能量 187
7.7 恒定電場 189
7.8 勻速運動點電荷的電場 195
第8章 恒定磁場 202
8.1 磁場磁感應強度 202
8.2 磁場的高斯定理 208
8.3 安培環路定理及其應用 209
8.4 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 212
8.5 磁場對電流的作用 217
8.6 磁介質 219
8.7 鐵磁質 226
第9章 電磁感應 231
9.1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231
9.2 動生電動勢與感生電動勢 233
9.3 自感和互感 238
9.4 磁場的能量 242
9.5 勻速運動點電荷的磁場 244
第10章 麥剋斯韋方程組電磁場 248
10.1 位移電流 248
10.2 全電流安培環路定理 249
10.3 麥剋斯韋方程組積分形式 250
10.4 電磁波 252
10.5 電磁波能量與電磁波譜 255
10.6 電磁勢 256
第三篇 光學
第11章 幾何光學的基本概念 265
11.1 幾個重要的基本概念 265
11.2 物和像 268
11.3 薄透鏡成像 270
第12章 光的乾涉 276
12.1 相乾條件 276
12.2 楊氏雙縫乾涉 280
12.3 時空相乾性 283
12.4 分振幅乾涉 287
12.5 邁剋耳孫乾涉儀 294
第13章 光的衍射 297
13.1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297
13.2 單縫夫琅禾費衍射 298
13.3 圓孔衍射光學儀器的分辨本領 304
13.4 光柵衍射 306
13.5 倫琴射綫的衍射 312
第14章 光的偏振 317
14.1 光的偏振狀態 317
14.2 起偏與檢偏 319
14.3 光的雙摺射 323
14.4 橢圓偏振光圓偏振光 328
14.5 偏振光的乾涉 331
14.6 鏇光效應 335
第15章 光與物質相互作用 339
15.1 分子光學的基本概念 339
15.2 光的散射 341
15.3 光的吸收 346
15.4 光的色散 348
第四篇 熱學
第16章 氣體動理論 355
16.1 物質的聚集態 355
16.2 溫度 357
16.3 理想氣體 360
16.4 能量均分定理 363
16.5 兩種分布律 366
16.6 範德瓦耳斯方程 373
16.7 氣體分子平均自由程 376
第17章 熱力學第一定律 382
17.1 準靜態過程 382
17.2 熱力學第一定律與能量守恒 383
17.3 理想氣體的等值過程 390
17.4 卡諾循環 402
第18章 熱力學第二定律 414
18.1 自然界演化過程的方嚮性 414
18.2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錶述 416
18.3 熱力學概率 417
18.4 玻爾茲曼熵公式與熵增加原理 418
18.5 可逆過程卡諾定理 419
18.6 剋勞修斯熵公式 421
第五篇 量子物理學基礎
第19章 實驗基礎與基本原理 429
19.1 量子物理學的早期證據 429
19.2 康普頓效應 440
19.3 微觀粒子的波動性 443
19.4 概率波與概率幅 448
19.5 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 456
第20章 薛定諤方程 463
20.1 定態薛定諤方程 463
20.2 雙態係統 467
20.3 一維定態問題 474
20.4 原子中的電子 481
第21章 量子物理的應用 490
21.1 多粒子係統與量子統計 490
21.2 激光 494
21.3 半導體 503
21.4 核物理 511
21.5 粒子物理 518
習題答案 532
附錄 539
曆代經典建築藝術賞析 本書聚焦於世界範圍內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建築作品,深入剖析其背後的文化、技術與美學理念。 第一章 遠古的迴響:早期文明的石與土 本章將帶領讀者穿越數韆年時光,探訪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等早期文明留下的宏偉遺跡。我們將細緻考察這些文明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和原始的工程技術,創造齣金字塔、神廟、以及早期的城市規劃布局。重點分析象形文字與建築的相互關係,以及宗教信仰在建築形態塑造中的決定性作用。 尼羅河畔的永恒象徵: 深入研究吉薩大金字塔群的建造之謎,探討其精確的幾何結構與天文學對齊。分析卡爾納剋神廟的巨柱林立所展現的宗教權力象徵,以及建築尺度對個體心理的震撼效果。 兩河流域的磚石智慧: 考察烏爾的“之”字形神塔(Ziggurat)如何適應濕熱環境,並作為連接塵世與神界的垂直空間。對比巴比倫空中花園的傳說與可能的工程實現,討論早期灌溉係統與城市基礎設施的關係。 早期聚落的社會結構映射: 以莫亨霍-達羅和哈拉帕的城市布局為例,解析先進的排水係統和統一的建築模數製,揭示早期社會治理的井然有序。 第二章 古希臘的和諧與理性之光 古希臘建築,特彆是其古典時期的成就,被譽為西方建築美學的基石。本章著重研究多立剋、愛奧尼剋和科林斯三大柱式的演變、比例的數學基礎,以及公共建築在城邦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雅典衛城的黃金比例: 詳細解析帕特農神廟的設計哲學,探討“視錯覺矯正”技術(Entasis)如何使建築在視覺上達到完美的和諧。對比埃瑞剋提翁神廟中的女像柱(Caryatids),分析裝飾性與結構性的融閤。 劇場與集會場所的社會功能: 考察古希臘露天劇場(如埃皮達魯斯劇場)的聲學設計原理,分析其對民主政治和公民教育的支撐作用。 哲學與建築的對話: 探討柏拉圖的理想國概念如何影響建築的理想形態,以及幾何學在建築構圖中的理論化過程。 第三章 羅馬的實用主義與宏偉帝國 羅馬人繼承瞭希臘的柱式美學,但更側重於工程技術的革新和對大尺度公共空間的塑造。本章將集中探討羅馬拱券結構、混凝土的發明及其在帝國版圖內大規模建設中的應用。 拱券、穹頂與萬神殿的奇跡: 剖析羅馬萬神殿巨大的無柱跨度穹頂(Coffered Dome)的結構邏輯,特彆是中央“眼洞”(Oculus)在采光與結構平衡中的作用。 基礎設施的藝術: 考察引水渠(Aqueducts)、跨海大橋和帝國的道路係統,分析這些實用工程如何成為帝國秩序的視覺體現。 公共生活的舞颱: 分析古羅馬廣場(Forum)、巴西利卡(Basilica)和公共浴場(Thermae)的空間序列設計,揭示其對社會交往和權力展示的影響。 第四章 中世紀的信仰之塔:哥特與拜占庭的垂直野心 中世紀是宗教建築達到極緻錶現力的時代。本章將對比東西方在基督教化背景下的建築差異,重點研究哥特式建築如何通過肋拱、飛扶壁和尖拱,將建築推嚮新的高度。 哥特式教堂的“光之建築”: 深入分析法國沙特爾大教堂和巴黎聖母院的結構係統。如何通過飛扶壁(Flying Buttress)巧妙地將側嚮推力導齣牆體,從而解放牆麵用於安置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 拜占庭的穹頂與馬賽剋: 考察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結構突破,分析其巨大的中央穹頂如何巧妙地過渡到方形基座上,以及室內馬賽剋在神學敘事中的功能。 堡壘與修道院: 探討封建社會中城堡的軍事防禦需求如何塑造其建築形態,以及本篤會修道院在知識保存和經濟自給中的空間組織。 第五章 文藝復興的迴歸與古典的重塑 文藝復興標誌著建築從神本轉嚮人本,對古羅馬和古希臘的經典元素進行理性迴歸與提煉。本章將探討透視法、人體比例與建築尺度的關係。 布魯內萊斯基的穹頂與理性幾何: 重點分析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的突破性建造技術,以及他對透視原理在建築設計中應用的貢獻。 理想城市的藍圖: 研究阿爾伯蒂和帕拉第奧的理論著作,分析“理想城市”的概念如何影響瞭文藝復興時期對稱、比例和柱式運用的規範化。帕拉第奧風格對後世英美建築的深遠影響也將被梳理。 宮殿與彆墅的秩序: 分析意大利貴族宅邸(如邱吉安那彆墅)如何通過清晰的軸綫布局和立麵劃分,錶達人文主義的秩序感。 第六章 巴洛剋的激情與洛可可的輕盈 巴洛剋建築是反宗教改革時期對情感和運動的追求,強調戲劇性、光影對比和麯麵運用。洛可可則是對巴洛剋形式的進一步精緻化和室內化。 光影的舞颱效果: 剖析貝尼尼設計的聖特蕾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中的建築與雕塑的融閤。研究羅馬聖安德烈教堂(Sant'Andrea al Quirinale)如何利用橢圓形平麵營造動態空間。 凡爾賽宮的權力展示: 分析路易十四時期凡爾賽宮的宏大布局,重點解讀鏡廳如何利用反射效果來最大化宮殿的奢華感和國王的權威。 洛可可的室內革命: 探索洛可可風格如何從宮廷走嚮貴族沙龍,關注其對不對稱性、自然形態裝飾(如貝殼紋飾)在牆麵和天花闆設計中的運用。 第七章 工業時代的變革:新古典、鐵結構與現代主義的萌芽 18世紀末至19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建築産生瞭顛覆性影響。本章將探討古典主義的復興,以及新材料(鑄鐵、鋼材)首次被大規模應用於建築結構中。 古典的復興與理性建築思潮: 分析帕拉第奧主義在英美世界的傳播,以及對古希臘羅馬“純粹形式”的推崇。 結構先於裝飾: 考察水晶宮和埃菲爾鐵塔等早期工程奇跡,分析其展示的結構邏輯和對傳統磚石技術的挑戰。 裝飾的終結與新藝術運動的迴應: 簡要介紹裝飾藝術的興起,以及維也納分離派等對未來現代主義的早期探索,關注其對綫條和功能的初步關注。 第八章 現代建築的誕生與流派紛呈 20世紀,建築理論經曆瞭劇烈的斷裂與重構。本章將係統梳理現代主義的核心原則、重要人物及其對全球城市形態的影響。 功能至上與“建築的五點”: 深度解讀勒·柯布西耶的現代主義宣言,分析底層架空、自由平麵、自由立麵、橫嚮長窗和屋頂花園如何構成其建築語匯。 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 考察其玻璃幕牆、清晰的網格係統以及對材料本質的錶達,分析芝加哥學派的繼承與發展。 有機建築的探索: 分析弗蘭剋·勞埃德·賴特在流水彆墅(Fallingwater)中如何將建築與自然環境深度融閤,挑戰標準化。 國際風格的普及與批判: 討論現代主義在二戰後如何成為全球主流,以及由此引發的對城市文脈和地域性的反思。 第九章 後現代的迴歸與多元語境 20世紀下半葉,人們開始對現代主義的僵化形式和烏托邦理想提齣質疑,建築進入瞭多元化和符號化的時代。 符號、曆史與戲仿: 深入分析詹剋斯的後現代主義定義,考察對曆史元素的挪用與諷刺,例如對柱式和山花的重新語境化運用。 高技派(High-Tech)與結構的美學化: 分析蓬皮杜中心等建築如何將建築的機械和結構部件暴露於外立麵,使技術本身成為裝飾。 地域性與批判性地域主義: 討論建築師如何重新關注氣候、材料和地方文化,拒絕全球化的“韆城一麵”。 第十章 當代建築的挑戰與未來趨勢 本章探討進入21世紀以來,建築領域所麵臨的環境、技術和社會挑戰,展望未來的設計方嚮。 可持續性與綠色建築: 分析被動式設計、零能耗建築、以及材料的生命周期評估在當代建築中的重要性。 參數化設計與數字製造: 探討復雜麯麵、非綫性結構如何通過算法和計算機輔助設計得以實現,並分析其對建築美學的潛在影響。 城市更新與社會參與: 考察當代建築師在應對城市貧睏、文化遺産保護和社區營造中所扮演的角色,關注臨時性建築和城市乾預的意義。 附錄:重要建築術語圖解與建築師年錶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內容覆蓋的廣度來看,這本書絕對稱得上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大學物理參考資料。它不僅詳盡地覆蓋瞭經典力學、熱力學、電磁學和基礎光學這些核心領域,甚至還用相當的篇幅探討瞭狹義相對論和早期量子理論的萌芽,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宏觀視野非常有益。然而,這種廣度也帶來瞭一個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深度上的權衡。例如,在處理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熵的統計力學解釋時,雖然給齣瞭玻爾茲曼公式,但對於更現代的、基於信息論的熵的概念的探討相對簡略,感覺更像是對十九世紀物理學思想的忠實記錄,而不是緊跟前沿的現代物理導論。對於那些未來想走理論物理方嚮的學生來說,他們可能需要額外補充關於非平衡態熱力學或更高階統計方法的資料。總而言之,它奠定瞭堅實的傳統物理基礎,但對於連接“經典”與“現代”的橋梁部分,顯得有些單薄和保守。

評分

這本厚重的教材,拿到手裏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裏麵承載著整個經典物理學的世界。我花瞭整整一個學期的時間,纔勉強算是跟上瞭它的節奏。首先,它的深度絕對是毋庸置疑的,很多概念的推導過程詳盡到令人發指,比如在處理電磁場的高斯定律或者麥剋斯韋方程組時,作者似乎力求讓每一個變量的引入都有其堅實的數學基礎,這對那些想深入理解物理本質的學生來說是極大的福音。然而,也正因為這種極緻的嚴謹性,使得初學者在麵對前幾章時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公式的海洋讓人望而生畏。我記得有一次為瞭弄懂一個關於保守力場的勢能定義,我查閱瞭三本參考書纔真正理清脈絡,這本教材雖然提供瞭詳細的步驟,但更像是一位站在講颱上、略顯嚴肅的導師,期待你主動去挖掘背後的深層聯係,而不是手把手地牽引。它更適閤那些已經具備一定微積分基礎,並且渴望在物理學中建立起完整邏輯體係的進階學習者。整體來說,它像是一座需要攀登的知識高峰,風景壯麗,但過程也相當考驗體力。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在當今這個追求視覺體驗的時代,顯得有些中規中矩,甚至可以說有些樸實過頭瞭。我拿到的是精裝版本,紙張質量尚可,但內頁的黑白圖示,尤其是在描述波的乾涉或量子力學的態矢時,顯得信息密度過大,綫條交錯復雜,總需要我盯著看瞭很久纔能在腦海中構建齣三維的動態圖像。這與市麵上一些彩印、配有大量互動式截圖的教材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總覺得,如果能在關鍵的實驗演示或者復雜的力學模型上多運用一些彩色標注,或者增加一些情景化的插畫來解釋抽象的物理現象,比如描述洛倫茲力作用下的帶電粒子軌跡,學習起來的直觀性會大大增強。目前來看,它更像是一本為“純粹的學者”準備的工具書,對視覺學習者的友好度偏低。翻閱它的時候,我常常需要同時打開一個在綫的仿真軟件,纔能將書本上的二維平麵圖與真實的物理過程聯係起來,這無疑增加瞭一些額外的學習負擔。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冷靜且客觀”,它幾乎沒有任何多餘的修飾性文字,完全是教科書的典範。作者的敘述極其精確,每一個句子都旨在傳遞清晰的物理信息,沒有多餘的烘托,也沒有試圖用生動的故事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這對於習慣瞭通俗讀物敘事節奏的我來說,一開始閱讀體驗並不算愉快,感覺像是在閱讀一份高度濃縮的科技報告。比如,在介紹慣性係和參考係變換時,作者的措辭嚴謹到近乎冷酷,完全依賴於讀者自身對數學邏輯的理解力去消化這些信息。我甚至懷疑,如果不是我的大學教授在課堂上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對這些概念進行瞭“翻譯”和“軟化”,我可能早就因為這種近乎學術論文的錶達方式而放棄瞭繼續深入閱讀。這本書需要的是專注的、不帶任何預期地投入時間去咀嚼每一個論斷,它不會主動迎閤你,而是要求你主動去適應它那套高效、但略顯疏離的溝通模式。

評分

這本書在習題部分的設置,絕對是它最讓人又愛又恨的一點。愛它的地方在於題目的覆蓋麵極廣,從基礎概念的鞏固到需要多個知識點串聯的綜閤分析題,應有盡有。特彆是那些標有星號的“挑戰題”,難度係數簡直可以用“變態”來形容,常常需要耗費我整個晚上纔能勉強得齣結論,但一旦解齣來,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它確實能極大地鍛煉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恨它的地方就在於,對於基礎薄弱的同學來說,這無異於一場災難。答案和詳細解析的缺失,讓很多卡殼的環節變得異常痛苦。我不得不經常求助於網絡論壇上的學長們,或者去圖書館翻閱那些專門針對此教材的輔導資料,纔能找到突破口。它似乎默認你已經擁有瞭強大的自我糾錯和信息檢索能力,對於那些需要明確反饋和漸進式難度提升的學習者而言,這種“放羊式”的習題安排,著實讓人感到有些無助和挫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