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人生不可避免的孤独,从孤独中找到成长之路!
·不再强迫自己讨人喜欢、不再利用喧嚣宽慰自己,不再担心自己不合群!
·把孤独从一种状态变成一种力量,一个人也可以好好过!
☆《与自己相处》一本讲述孤独价值与个人心理成长的书!
·关于人际、生活、家庭、爱情、工作与学习的28堂生存练习课,让你更好地与自己相处。
·临床案例、心理分析、心理指南——帮助读者有效处理各种孤独综合征,消除不安!
☆专业心理学视角,全方位分析、测试、提升你的心理自控力!
《与自己相处:各种孤独综合症以及如何管理孤独》指出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加大、网络科技的发达等因素,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交流沟通方式、交友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巨变,人与
人之间的感觉也越发疏离,于是很多人都产生了一种孤独感。事实上,“人生而孤独”。在孤独的人生旅程,人们往往寻找安慰,寄托渴望,将人生依附于他人,也因此迷失自我,深感空虚和
痛苦。本书通过对家庭生活、职场,婚姻、人际关系等日常生活的多个维度进行心理解析,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处理孤独感,更好地与自己相处。
张娟娟,80后女子,现居泉城济南。个性慢热且执着,以笔筑梦,热爱心理学,愿用文字温暖人心。参与合集出版《有时候,我们难得糊涂的活着》、《每个女孩心里都有一个灰姑娘的梦》、
《遇见你的时光都叫zui美时光》等。
目 录
第一章 孤独是一种什么心理?让我们走近孤独综合征
1.都市生活的噩梦——孤独综合征 / 002
2.“风靡”现今都市的12种孤独 / 008
3.社交网络时代,我们相互传染孤独 / 017
4.别看我外向,其实我很孤独 / 021
5.区分孤独症与孤独综合征 / 026
第二章 你为什么不合群?
1.为什么你总是站在人群之外? / 032
2.越长大越孤单,成长是一条孤独的路 / 036
3.为什么你在聚会上感到孤独? / 040
4.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合群” / 044
第三章 在家庭生活中,你孤独吗?
1.孤独正在现代家庭中蔓延 / 050
2.独生子女的孤独 / 053
3.有一种孤独叫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 056
4.做家庭主妇不可怕,怕的是做孤独的家庭主妇 / 060
5.常回家看看,别让我们的父母感到孤独 / 065
第四章 婚姻里你孤独吗?
1.为什么你对婚姻感到失望和孤独? / 070
2.婚姻中的哪些女人容易感到孤独? / 075
3.在婚姻里,男人也会孤独吗? / 084
4.当婚姻进入孤独的隐婚时代 / 089
5.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 097
第五章 职场攻略:告别“职场孤独症”
1.职场孤独症侵扰都市白领 / 102
2.单身白领的“周末综合征” / 107
3.领导者们“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 113
4.职场新人如何快速克服孤独感? / 116
第六章 让儿童远离孤独,别让孤独的种子生根发芽
1.现代儿童的孤独 / 122
2.都市儿童的“高楼孤独症” / 127
3.留守儿童的孤独:富有的“穷”孩子 / 132
4.别让电子产品成为孩子的亲密玩伴 / 136
5.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孤独? / 144
第七章 孤独有解药吗?
1.正视孤独,走出孤独的牢笼 / 152
2.勇敢寻找你丢失的肋骨 / 157
3.养宠物有助于缓解孤独感 / 160
4.看心理医生不丢人 / 167
5.给孤独寻找一个出口 / 170
6.与孤独和解,别让孤独变成对自己的辜负 / 174
2.越长大越孤单,成长是一条孤独的路
有一首歌叫《越长大越孤单》,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其中有几句歌词道出了成长的悲伤和无奈:“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也不得不看梦想的翅膀被折断,也不得不收回曾经的话问自己,你纯真的眼睛哪去了?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也不得不打开保护你的降落伞,也突然间明白未来的路不平坦,难道说这改变是必然?”
的确,越长大越孤单。伴随着成长,由于思想观念的差别、环境的差异、生活的不同,使你和原来的朋友们分散开来,知己越来越少,看似残酷,但却不可避免。
前一阵,我被拉入一个初中同学的微信群,本来以为能和旧知己相逢欣喜若狂,进去后却发现自己现在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他们的聊天。群里有些人在发自己的孩子,有些人在发一些低俗搞笑的视频,有些人在发一些广告甚至谣言信息……群里很多人的名字我已经记不起来,当然也有很多人记不起我是谁,实在受不了尴尬的气氛,我悄悄退了群。
退群前,我加了几个认为曾经还算要好的同学,不过在聊几句关于在哪发展、做什么工作、孩子多大了之类的话之后,互相就再没什么可说的了。大家的生活不在一个节奏上,也许很多年少时的朋友,只适合怀念了。
我们小时候的友谊曾经那么简单,和朋友相处不用患得患失。高兴就和你分享玩具、零食,一起玩、一起吃,不高兴就骂两句,甚至打一架,过后还是好朋友。可长大后与人相处,要把很多到了嘴边的话又咽回去,要权衡利弊,顾忌的东西太多,友谊也变得复杂了。
小时候我们总想着快快长大,想穿上高跟鞋、漂亮的衣服,盼望有一天能去更远的地方,看更美的风景。却没想到长大后很多人要离开朋友、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打拼。
长大后的我们和自己曾经最亲近的父母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学业、工作、朋友圈,要忙于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渐渐地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我们要去学着独自忍受一些事情。有些负面情绪,你若总是传递给他人,也只会让别人疏远你;工作上你负能量太多,也只会被同事嫌弃,甚至会被老板开除。很多时候,我们想找人聊聊天,看着手机通讯录的名字,却不知道能打给谁。
虽然孤单时我们也可以在网上找人聊聊,但这却代替不了真实的陪伴,我们的泛泛之交越来越多,交心的朋友越来越少。很多的委屈和不容易,我们只能自己心知肚明,却少有被他人理解,包括最亲的父母。我们经历的多了,受过的伤多了,走过的弯路多了,也懂得更多,变得成熟了,变得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有了别人无法理解的观点。
长大后的我们变得很纠结,既渴望被理解,又不愿意被看穿;既想要得到,又害怕付出。我们不会再轻易相信别人,我们习惯了伪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藏在面具之下。我们内心装的东西太多,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会很累。越长大越孤单,思想越来越复杂,烦恼越来越多,经历也越来越不可预料,就连原本开朗爱笑的人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沉默。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渴望回到过去,回到小时候,尽管这根本不可能。
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描写了11种孤独的人生,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如意的小人物,有出租车司机、小学生、退役军人等,他们被主流社会所排斥,默默忍受着孤独与绝望。作者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其实,有些人注定只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他们陪我们同走过一段路,同看过一段风景,教会过我们爱、感动、信任、幸福,可能也给我们带来过伤害,然后在某一天,突然离场,再无交集。而我们终究需要一个人孤独的长大,去承担我们本该承担的责任。
孤独本身就是成长的必然,因为体味过这份孤独,我们才会变得与过去的自己不同,才能更有力量去实现梦想,为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而奋斗。
比不被理解更孤独的,是我们即使理解彼此,却依旧选择冷漠。善待自己吧,也善待家人和朋友,善待那些愿意对我们好的人。愿我们在孤独中成长,在成长中坚强!
3.为什么你在聚会上感到孤独?
在独处时感觉到孤独似乎情有可原,可有些人在嬉笑热闹的聚会中,在觥筹交错的人群中,反而会产生孤独感,这是什么原因呢?
1.你是性格内向的人。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聚会上,大家谈笑风生、推杯换盏,好像每个人都有和别人说不完的话,可只有你独自坐在角落,仿佛已经被大家遗忘。你既想有人来找你聊天,又害怕真的有人走过来,还想快速逃离这里。
内向的人更关注内心世界,不容易受外界影响,习惯于独来独往,态度比较冷,不善于沟通。内向的人不善言辞,也不喜欢流于表面的交谈,聚会这种太热闹的社交场合,可能会消耗他们的能量,越加映照出他们的孤独。
当然,外向的人也会有独自安静地坐在角落的时候,但他们无疑大多数时候在聚会中更受欢迎,是人群中的聚光点。
人是群居动物,自然不愿意被排斥,但如果你是内向的人,也不必太过烦恼。在聚会中,你若不能怡然自得,就去主动和别人聊天吧,慢慢你就会融入人群中。
2.你的“心理舒适区”被打扰。
热播剧《欢乐颂2》中有一段剧情是,包奕凡带安迪参加朋友婚礼,在新娘以“嫂子”称呼安迪,并打算套近乎碰安迪时,安迪出逃了。婚礼本是热闹喜庆的场合,在新娘举动并不算过分的情况下,安迪跑出现场,这就让气氛显得有些尴尬了。其实如果了解了安迪的身世性格后,就知道安迪为什么会有这种举动了:安迪有童年创伤,又在国外长大,不喜欢和别人亲近,因为个人原因她也没有结婚的打算。所以当新娘称呼她“嫂子”并打算碰她的时候,安迪感到不适,进而逃离婚礼现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就是被打扰到心理舒适区的表现。
心理舒适区,指的是人们所熟悉、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若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心理模式,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焦虑、恐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每个人的心理舒适区也都不尽相同。在人多、喧闹的聚会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好适当的交往距离,所以,为了避免别人打扰到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有些人宁愿远离喧闹的人群,一个人待着。
3.你无法融入其中。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能你平时并不是不合群,只是参加的聚会没有你相熟的朋友,或者不是你的领地,你和别人没有太多的话题。或主动或被动,你无法适应聚会的氛围。
聚会社交中,人们需要迁就和忍让,所以很多人是戴着面具在与人相处。而你不喜欢这样的气氛,不会逢场作戏,也不愿意伪装,不屑于寒暄应酬,更觉得聚会是在浪费时间。与其硬找话题、挤出笑容,不如享受自己的孤独。
4.聚会未能满足你的心理预期。
要参加毕业两年的同学聚会,可以见到许久没碰面的同学,这让菲菲满心期待,为此她还特意做了个新发型,买了身新衣服。毕业后除了工作,很多时间菲菲都是独来独往,觉得很孤单,所以趁着同学聚会,她想多和同学们聊聊天。可大家见了面之后,菲菲发现好像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圈子,聊工作、聊老公、聊孩子,菲菲感觉自己根本融不进去,而且也没有人关注自己,原本期待的聚会让菲菲感到特别失落,也变得越发孤独。
5.你在聚会中迷失。
石滨在受到失恋和事业不顺的双重打击后,整个人变得意志消沉。他喜欢上了和哥们泡吧,似乎只有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只有在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中,他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可回到家中,面对冰冷的四周,他又陷入更深的迷茫和孤独。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由于不得已的原因你经常参加聚会、饭局,由于想逃避现实、获得短暂的快感你沉迷于花天酒地,你已在聚会中迷失,可清醒时却面对的是更深的孤独。
在聚会上,热闹、欢笑是常态,但是孤独也并不少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聚会时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所以,如果你在聚会时感到自己很孤独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也不用患得患失。聚会本就是为了沟通联络感情、放松心情的,所以参加聚会也不必太拘谨,主动、自然地去和别人沟通,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沉静的蓝色调搭配简洁的字体,瞬间就传递出一种平和而引人思考的氛围。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它的,当时正经历一段比较迷茫的时期,总觉得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空虚感,即使身边有人陪伴,也常常会陷在一种“被遗弃”的孤独情绪里,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种感觉会愈发强烈。我常常怀疑是不是自己性格有问题,或者与人相处的方式存在偏差,导致我总是无法真正融入群体,也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读美文库系列一直是我很喜欢的系列,它们总能在看似平淡的故事或随笔中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我尤其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理解和应对这种时常伴随我的“孤独感”,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一个人”,而是那种心理上的疏离和不被理解的孤寂。我希望它能让我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从而找到与内心和解的途径,不再被这种情绪所困扰,最终能够享受独处的时光,而不是畏惧它。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一直认为,我们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往往比与他人相处的时间要多得多,但讽刺的是,我们却常常对如何与自己相处感到陌生和无所适从。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外界的声音、社会的期待所裹挟,甚至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这种长此以往的“外向”追求,往往导致我们在独处时,面对的是一个空虚、不知所措的自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向内探索”的指引,帮助我重新学习如何倾听内心的声音,如何与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建立连接。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能够引发共鸣的案例,或者是一些能够启发思考的哲学视角,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害怕孤独,以及如何才能化解这种恐惧。我更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找到一种与自己和谐相处的方式,让独处不再是“煎熬”,而是成为一种享受,一种自我充实和疗愈的宝贵时光。
评分这本书的“读美文库系列”的标签,让我对它的文笔和叙事风格充满了期待。我总觉得,那些真正触动人心的道理,往往隐藏在优美而富有韵律的文字之中。我常常在一些散文或者小说里,因为一句精妙的比喻,或者一个深刻的场景描写,而对某个概念产生全新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延续读美文库系列一贯的风格,用一种温柔而有力的笔触,去描绘“各种孤独综合症”的复杂图景,并且在“如何管理孤独”的部分,提供一些既有深度又不失易懂的建议。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丰富的文学素材,或者结合一些心理学的洞见,来阐述那些关于自我接纳、自我关怀的道理。我更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陪伴,仿佛作者就在我的身边,用真诚的语言,与我一同探索内心深处的风景,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力量。
评分我一直觉得,“孤独”这个词被赋予了太多负面的色彩。在很多人眼中,孤独等同于失败,等同于被边缘化,等同于缺乏吸引力。然而,我却常常在那些真正能够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身上,看到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和独特的光芒。他们并非不懂得社交,也并非没有人脉,只是他们对“独处”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这种对孤独的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加包容和积极的视角来解读它。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管理”孤独的智慧,这不仅仅意味着如何排遣寂寞,更意味着如何将孤独转化为一种成长的契机,一种提升自我的能量。或许,这本书会教会我们如何在这份“不被打扰”的时间里,去深耕自己的兴趣,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完善自己的思想,从而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独立的人。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在面对孤独时的一位智者,给予我力量和方向。
评分我对于“孤独综合症”这个词感到特别好奇。在我看来,孤独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状态,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有时候它会让人变得敏感而脆弱,有时候又会激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我一直相信,没有人可以完全脱离孤独,它就像是我们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背景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搔到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探索的痒处。我常常会反思,为什么有些人在人群中反而更加孤独?为什么有些人即使独自一人,也能活得闪闪发光?这种差异究竟源自哪里?这本书提出的“各种孤独综合症”的概念,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在描述一种情绪,而是在深入剖析这种情绪背后可能存在的多种成因和表现形式。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去揭示这些“综合症”的细微差别,并且提供一些能够帮助读者认识和接纳自身孤独特点的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认识孤独的一面镜子,帮助我看到自己曾经忽视的角落,从而更坦然地面对这份与生俱来的“陪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