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

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志华 著
图书标签:
  • 儒学史
  • 中国哲学
  • 中国文化
  • 历史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套装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62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4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8
套装数量:2
字数:6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为汇总并疏解中国儒者之思想,以呈现中国儒学发生及发展的脉络。具体来讲,儒学之发生有其“文化土壤”之总体的原因,亦有其思想家个体的原因。就前者来讲,唐、虞及“三代”历史文化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为思想家提出了问题。就后者来讲,孔子与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以“仁”为核心,以“恢复周礼”为目标,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答案,从而成为儒学理论的原点。孔子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仍在发展,时代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当时的儒者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从而延续着儒家学说发展的脉络。该书之写作,即意在对古代儒家学说发展的脉络进行汇总并疏解。

作者简介

  程志华,1965年生,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优秀社科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哲学教指委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哲学教指委主任委员、河北省儒教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儒学和中西比较哲学。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文史哲》等著名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著有《台湾“鹅湖学派”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儒学史》《牟宗三哲学研究》《困境与转型》等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和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7项。《牟宗三哲学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分获河北省第十二届、第十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台湾“鹅湖学派”研究》获河北省第九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困境与转型》获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目录

第一编 先秦儒学
弁言
第一章 孔子
第一节 “仁者爱人”
第二节 天命观
第三节 中庸之道
第四节 正名思想
第二章 孟子
第一节 良知说
第二节 性善论
第三节 “仁政”思想
第三章 《大学》《中庸》《易传》
第一节 《大学》的“内圣外王”之道
第二节 《中庸》的主要思想
第三节 《易传》的主要思想
第四章 荀子
第一节 天命观
第二节 性恶论
第三节 认识论
第四节 社会历史观

第二编 汉唐儒学
弁言
第五章 董仲舒
第一节 宇宙论
第二节 “性三品说”
第三节 “大一统”的政治哲学
第六章 王充
第一节 气一元论
第二节 命定论
第三节 认识论
第七章 韩愈、李翱
第一节 韩愈
第二节 李翱
第八章 刘禹锡、柳宗元
第一节 刘禹锡
第二节 柳宗元
……
第三编 宋代儒学
第四编 明代儒学
第五编 清代儒学
第六编 近代儒学
第七编 现代儒学(上)
第八编 现代儒学(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
  第二节 《中庸》的主要思想
  《中庸》原是《礼记》的第31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伋即子思所作,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分上、下两篇。根据徐复观的说法,上篇的作者为子思,其中杂有门人的话;下篇的作者为子思的门人,门人将《中庸》编订成书。①宋代儒家对《中庸》非常重视、推崇,北宋程颢、程颐将其从《礼记》中抽出来独立成书;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和后世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中庸》,“诚”不仅表示诚实、善良的品德,而且具有本体意义。一个方面,“诚”乃使物成其始终的“生生之道”。《中庸》日:“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②因此,“诚”乃实体义的“本体”;由此“本体”,物得以始终,世界亦得以始终。《中庸》日:“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③另一个方面,“诚”亦是可以被认识的,由此认识,不仅可以尽众人本性,而且可以尽万物本性。重要的是,人还可以依此认识参赞天地、生养万物。《中庸》日:“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④基于上述两个方面,在《中庸》,“诚”乃“天之道”。其日: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①
  尽管“诚”乃《中庸》的本体概念,但《中庸》的宗旨和核心概念是“中庸”。在《中庸》,“中庸”非常重要,它即高明即中庸,即普遍即特殊。由此来讲,“中庸之道”既“大”又“小”。《中庸》有言:“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②那么,何谓“中庸”呢?“中庸”作为一个度的概念,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状态。因此,“过”与“不及”都是失之一偏。具体来讲,“中庸”展开为“中”与“和”两个阶段:“喜”“怒”“哀”“乐”等隐而未发之时叫作“中”,显而已发且全部符合节度则叫作“和”。反过来讲,“中”指“喜”“怒”“哀”“乐”隐而未发故“无过”与“不及”的状态;“和”指“喜”“怒”“哀”“乐”显而已发但都适度的状态。《中庸》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③而且,因为“中庸”亦有绝对与相对的问题,故而需要时时处处都保持“中道”即“时中”。《中庸》记载:“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中庸”,《中庸》还说: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
  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
  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日: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
  舜乎!”⑤
  就内容来讲,《中庸》尽管以“诚”为本体,以“中庸”为宗旨,但所强调者在人的道德属性,其落脚点在道德修养上。
  ……

前言/序言

  在开展“中国儒学史”的写作之前,有几个“前提性问题”必须要交代清楚:其一,什么是“哲学”?这涉及“中国儒学史”的“学科定位”问题。若此问题不交代清楚,会引发关于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学科混淆”。其二,“国学”“儒学”“哲学”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涉及写作“中国儒学史”的角度和范围问题。若此问题不交代清楚,不仅会引发关于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学科混淆”,而且会引发关于研究对象和内容之“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质疑。很明显,这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具体化。其三,“儒家哲学”的特征是什么?这涉及“中国儒学史”的性质问题。若此问题不交代清楚,不仅会引发“儒家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混淆,而且会引发“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佛教哲学”的混淆。下面,笔者分别谈谈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一、哲学及其功用“哲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在希腊语中它由“爱”和“智慧”两部分组成,是“爱智慧”或“智慧的朋友”之义。因此,谈及哲学,人们常通俗地将其解释为关于热爱和追寻智慧的学问。在汉语中,“哲学”一词最先由日本学者西周译入。后来,这个词“倒流”回中国,并在民国时期固定下来,成为中国学界的概念。然而,与其他许多概念不同,“哲学”往往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不过,作为一门学问,“哲学”仍然可具有一般性的定义。关此,熊十力曾有言:“哲学者,智慧之学,而为群学之源,亦群学之归墟也。此等学问,纯为伟大精神之产物。”①显而易见,只以“智慧之学”定义“哲学”,过于宽泛、不具体,难以与其他学问划清界限。实际上,哲学乃超越地研究事实与价值的学问。②具体来讲,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哲学的属性是一门学问,是一种“爱智之学”或“智慧之学”。即,它不仅是一般知识,而且包括分析、判断、创造和思考知识的能力。其二,哲学的对象是“事实”和“价值”。一般的学问多以具体“事实”或“价值”为对象,哲学则多以总体“事实”或“价值”为对象。其三,“哲学”的问题方式是“超越”即超越现实的,即“哲学”乃“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也就是说,唯有对于“事实”和“价值”进行超越层面研究的学问方为哲学。
  历史地看,“哲学”最初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人们将追寻无限性所产生的智慧统称为“哲学”;作为人类知识的“总汇”,它曾是人类唯一的学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渐渐独立出来,“哲学”也从无所不包的“混沌”中走出来,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通常来讲,所有学问大致可分为“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易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③之说,其大致指:“道”是无形的,故为“形而上”;“器”是有形的,故是“形而下”。相应地,对“形而上”的“道”进行研究的学问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进行研究的学问是“形而下学”;“形而上学”所探求的是世界的本体,“形而下学”所揭示的是世界的现象。在此意义下,前者大致对应“哲学”和宗教,后者则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要进一步了解“哲学”这门学问,需要弄清“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具体学科以及与宗教的关系。
  首先,关于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大致来讲,无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均属于“形而下学”之具体学科。
巍巍乎!中华智慧之流转——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 “巍巍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翻开这套《中国儒学史》,您将不仅仅是阅读一部学术巨著,更是在追溯一场绵延两千多年的思想长河。它并非孤立的理论体系,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滋养着一代代民族精神,塑造着社会伦理,影响着国家政治,渗透到生活点滴的活态智慧。 这套《中国儒学史》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考证、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思想史画卷。它不拘泥于单一的流派或时段,而是将儒学置于整个中华文明的语境中,细致梳理其源头、发展、演变、冲突与融合,力图呈现其丰富而多元的面貌。 上册:薪火相传,百家争鸣中的奠基与勃兴 上册的篇章,始于那段群星璀璨的春秋战国时代。混沌初开,礼崩乐坏,正是思想解放的沃土。孔子,这位伟大的“至圣先师”,以其“仁者爱人”的博大情怀,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以及对“礼”与“乐”的执着追求,为后世儒学奠定了基石。他所提出的“君子”理想,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标杆,更是社会秩序与和谐的蓝图。他的思想,如同一粒种子,在那个时代播撒开来,并在历代先哲手中,经历风雨,逐渐萌芽、生长。 接着,我们将跟随先哲们的足迹,探寻孟子“性善论”的深邃思考,他如何将儒家的仁爱精神推向极致,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其“浩然之气”更是成为无数士人心灵的寄托。再到荀子“性恶论”的辩证回应,他以“隆礼重法”来规训人性,强调后天教育与社会约束的重要性,为儒学注入了理性的力量。 不止于此,上册还将目光投向了百家争鸣的更广阔舞台。墨子的兼爱非攻,法家的富国强兵,道家的逍遥出世,名家的辨析名实……这些思想流派,或与儒学相激相荡,或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了先秦思想的盛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儒学逐渐显露出其包容与强大的生命力,开始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形态打下基础。 随后的汉代,是儒学走向官方正统地位的关键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并非简单的学术取舍,而是统治者对一种意识形态的战略选择。董仲舒集儒、法、阴阳五行诸家之长,构建起一套适应帝国统治的“天人感应”理论,将儒家思想与皇权紧密结合,使其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支柱。这一时期,儒学开始了其“通经致用”的实践探索,经学研究蔚然成风,对后世经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思潮,到隋唐的儒释道三教并立,儒学并非一成不变。上册将生动展现,在佛教的传入与兴盛,道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中,儒学如何调整姿态,吸纳养分,甚至出现“佛道儒”相互辩驳、相互渗透的复杂局面。尤其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其逻辑思辨的严谨、对个体解脱的关注,一度挑战着儒家社会的伦理结构。然而,儒学凭借其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适应性,并未被取代,反而通过与佛教的对话,丰富了自身的哲学内涵。 下册:革故鼎新,时代浪潮中的传承与发展 下册的序幕,拉开于宋代,一个标志着儒学迎来辉煌复兴的时代。经历了唐代的调整与积淀,宋代知识分子在前贤基础上,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重塑,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宋明理学”。程颢、程颐兄弟,以其“天理”观,将儒家的本体论推向新的高度,强调“格物致知”,注重个体对宇宙真理的体悟。 而集大成者,无疑是朱熹。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士人研习儒学的标准范式,他构建的“理气论”、“心性论”等哲学体系,将儒学推向了形而上的高峰。朱熹的学说,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官方推崇的“程朱理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数百年,塑造了官方意识形态和士大夫的精神品格。 然而,思想的河流从未停止奔涌。在朱子理学之外,陆九渊以其“心即理”的直观体验,与朱熹展开了著名的“鹅湖之辩”,开启了“心学”的先河。进入明代,王阳明集大成,将“心学”发扬光大,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革命性思想。他强调个体内心力量的觉醒,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为个体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王阳明学说,以其鲜活的实践性和对个体解放的呼唤,在士人心灵中激起了巨大波澜,并跨越国界,远播海外。 下册并未止步于宋明理学。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在明清之际,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社会内部的危机,儒学如何应对。从顾炎武、黄宗羲等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他们批判传统的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关注民生,为儒学注入了新的现实关怀。再到清代考据学派的兴盛,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方法,重新梳理和注释儒家经典,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同时,这套书也将不回避儒学在历史发展中遭遇的困境与争议。例如,在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自身思想的僵化,儒学一度被视为阻碍中国进步的“旧文化”,遭受了深刻的批判。然而,即便是遭受批判,儒学的精神内核——对道德的追求、对秩序的维护、对社群的关怀——依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社会。 更重要的是,下册还将聚焦于现代中国背景下,儒学的新生与重塑。在20世纪,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儒学经历了从被排斥到被反思,再到被重新发掘和构建的复杂过程。从新儒家学派的努力,他们试图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重新诠释儒学,使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到当代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儒学正在以新的姿态,继续参与到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建构中。 贯穿全书的特色与价值 这套《中国儒学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梳理了历史的脉络,更在于其深刻地揭示了儒学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并不断适应、调整、革新。 宏观视野与微观审视的结合:它既有对儒学整体发展脉络的宏观把握,又能深入到具体学派、具体人物、具体思想的微观剖析,展现儒学思想的丰富层次和复杂性。 历史情境的还原:作者并非孤立地研究儒学思想,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社会背景之下,解释其产生的动因、传播的路径以及产生的影响,让读者理解儒学是如何与中国社会相互塑造的。 思想的辩证演进:它不回避儒学内部的争论与分歧,展现了儒学在面对其他思想流派、面对社会变革时的辩证思考和迭代发展,突显了其思想的活力。 深厚的学术功底:书中引用的史料丰富,论证严密,逻辑清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人文关怀的温度:在严谨的学术分析中,作者始终饱含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对人类智慧的探寻,文字之间流露出人文关怀的温度,让枯燥的学术研究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阅读这套《中国儒学史》,您将有机会: 理解中华文明的根基:深入了解儒学如何塑造了中国的伦理道德、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洞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体会儒家思想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内涵,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士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追求。 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思考儒学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拓展哲学思考的深度:接触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他们的核心观点,引发对人性、社会、宇宙的深刻思考。 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哲学研究者,还是对中华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这套《中国儒学史》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中国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您在字里行间,感受中华民族思想的脉搏,领略那份穿越古今、巍峨不朽的智慧光辉。这不仅是一部书,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深度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尝试过许多关于古代哲学的入门读物,但大多都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直到我读到这套书,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大家手笔”。作者的叙述风格极为沉稳大气,没有丝毫的浮躁之气。他擅长从宏观的历史大势入手,然后聚焦到具体的人物和著作,最后再将微观的个体分析融入到整体的演变框架中,这种结构上的张弛有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节奏感。特别赞赏的是,书中对于某些思想流派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间的传播与接受差异的探讨,这些社会文化层面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儒学”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让它不再仅仅是书房里的清谈,而是活生生地渗透在社会肌理之中的精神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他们”说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他们会在那个特定的时候说这些话,以及这些话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我们”。这种对历史情境的深刻体察,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评价是,它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思想的圣经”。它不同于那些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快餐式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品味文字背后的深厚学养和严谨论证。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文献的引用和解读,精准到位,且往往能发前人未发之覆。例如,对于某个早期思想家理论的重新定位,作者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新视角,这对我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重塑。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关怀,使得冰冷的学术讨论充满了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去回味刚刚读到的观点,思考它对我们今天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思想的活水源头,引导我们探寻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是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真诚探索之心的读者,都应当珍藏的经典之作。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对其厚度还有些许的畏惧,担心内容过于艰深枯燥,难以坚持。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极为老练,行文流畅,逻辑严密,即使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哲学思辨时,也能保持一种令人愉悦的阅读节奏。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变迁的动态捕捉。比如,书中描绘了某个学派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如何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与塑造,以及其内部思想家之间微妙的传承与争辩,这些细节的描摹栩栩如生,充满了历史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保持的那份审慎与客观,他极少带着强烈的个人褒贬色彩去评判古人,而是努力还原历史情境,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判断。这种尊重历史原貌的态度,使得全书的学术品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演变轨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向导和良师益友。它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引领。

评分

这部鸿篇巨制,我一口气读了下来,实在令人感慨万千。作者的学识之渊博,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对古代思想的梳理,细致入微,仿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亲临那些先贤们的讲学现场。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深入浅出,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清晰明了。记得有一次,我为了搞清楚某个学派的核心观点,翻阅了数本参考书都不得要领,结果在这本书里,作者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其精髓,那种茅塞顿开的喜悦,真是难以言表。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其叙述的广度。它不是孤立地讲述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思想家的观点,而是将整个思想流派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考察其兴衰荣辱,考察其与其他思潮的互动与影响。这种全景式的描绘,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面貌的认知高度。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更为坚实和系统的理解基础。它绝非是那种蜻蜓点水的泛泛而谈,而是沉甸甸的、可以反复咀嚼的学术精品。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相当考究,阅读体验非常好。纸张的质地温润,字体清晰适中,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容上,我认为它最大的贡献在于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摸索前行,往往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A思想是如何导向B思想的。而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为我们规划好了最佳的考察路线。他不仅清晰地标注了每一条思想路线的分支与交汇点,还对一些被后世误读或片面解读的观点进行了精到的澄清。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某个学派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讨论,作者旁征博引,层层递进,将那个学派的“隐形影响”挖掘了出来,这使得我对整个思想史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描述。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与古人对话、与历史交融的深度体验。它提供的知识框架,足以支撑起后续更深入的专业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