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责任:向后传统道德过渡的问题

对话与责任:向后传统道德过渡的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尔-奥托·阿佩尔 著
图书标签:
  • 道德哲学
  • 伦理学
  • 传统文化
  • 现代性
  • 责任
  • 对话
  • 转型
  • 价值观念
  • 中国哲学
  • 文化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66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71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人文学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中,阿佩尔运用其先验语用学方法,探讨了“合理性”问题以及道德基础问题。阿佩尔认为,要达到合理性,需要在对话中确立对话的规则与责任,参与合作的双方都有义务回答“为什么这是合理的?”这样的问题。通过对话、协商排除个人的偏见,从而实现道德和理性。

作者简介

卡尔-奥托?阿佩尔是二战后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在促进战后德国哲学向外国哲学传统开放和改造康德先验哲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代表作有《哲学的改造》《对话与责任:向后传统道德过渡的问题》等,很多作品已成为当代哲学经典。

目录

前 言 i

第一章 我们时代的冲突与一种伦理—政治的基本导向之需要
Ⅰ. 问题的提出 3
Ⅱ. 在科技文明的生态危机下一门共契责任伦理学的需要 4
Ⅲ. 为一门主体间有效的共契责任伦理学进行理性奠基之表面上的不可能性 8
Ⅳ. 后果 16
第二章 作为伦理问题的人类处境
Ⅰ. 人类的当代危机处境以及人本身的处境 23
Ⅱ. 在伦理意图下重构人类处境之可能性的方法论条件 25
Ⅲ. 伦理的合理性问题 31
Ⅳ. 作为人类进化延续之需的道德目标策略问题 36
第三章 康德、黑格尔与当前有关道德与权利的规范基础问题
Ⅰ. 主题的确立 43
Ⅱ. 黑格尔的康德批判与关于先验哲学的意义批判转化的问题 44
Ⅲ. 黑格尔的康德批判的伦理学后果:对德性现实性的把握与未来行动导向的困境 46
Ⅳ. 在把握德性现实性中对实践理性进行思辨—理论之“扬弃”的失败与有关理论和实践之伦理学协调的后黑格尔问题 52
Ⅴ. 依据一门转化的先验哲学为伦理学重新奠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58
第四章 后康德主义的道德立场能通过实体德性再得到扬弃吗?
Ⅰ. 主题的说明 67
Ⅱ. 对话伦理学在历史联系上的应用问题作为一门责任伦理学的问题 71
Ⅲ. 朝向对话伦理学的历史联系之应用的责任伦理学增补原则 88
第五章 后康德普遍主义在伦理学中对其现有误解的澄清
Ⅰ. 对普遍道德原则之要求的反抗作为西方的时代现象 100
Ⅱ. 实体德性真正的自身实行和共同实现作为伦理学标准之普遍主义奠基的补充性后果问题 105
Ⅲ. 义务论的普遍主义与对话伦理学方面有关善的生活的具体德性 107
第六章 今天的责任
Ⅰ. 问题的提出:质疑汉斯?约纳斯所提的责任伦理学作为主问题 117
Ⅱ. 在当代哲学对话语境下约纳斯的未来责任伦理学纲要 121
Ⅲ. 责任伦理学的奠基作为保护实际人类交往共同体之存在并与不断实现的理想交往共同体相协调的伦理学 129
第七章 普遍主义对话伦理学视野中体育的伦理学意义
Ⅰ. 问题的提出 143
Ⅱ. 体育对于理解伦理学基本原则的意义 146
Ⅲ. 普遍主义伦理学之应用(或者实现其应用条件)的体育意义 158
第八章 核时代的冲突解决作为责任伦理学问题
Ⅰ. 问题的提出 165
Ⅱ. 伦理学本身的理性奠基 168
Ⅲ. 政治的责任伦理学问题 170
Ⅳ. 核时代冲突处理方面责任伦理学的规范—调节功能 173
第九章 对话伦理学作为责任伦理学的与经济合理性问题
Ⅰ. 说明:对话伦理学的二阶概念与哲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的合作问题 183
Ⅱ. 由哲学奠基的对话伦理学和经济取向的经济伦理学间的对峙所产生的困难 186
第十章 交往伦理学的先验语用学奠基与道德意识之发展逻辑的最高阶段问题
Ⅰ. 解题 209
Ⅱ. 道德意识诸阶段的哲学奠基和发展心理学说明之间关系的方法论框架问题 210
Ⅲ. 对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哲学》中的道德判断能力六阶段的阐述 217
Ⅳ. 以交往伦理学或对话伦理学为根据的道德意识之最高阶段(第六或第七阶段)的标准问题 234
Ⅴ. 科尔伯格对宗教—形而上学取向的第七阶段道德意识的考察,以及对“道德存在”(Moralischsein)的反思性的、先验语用学的最终奠基 237
Ⅵ. 第七阶段的道德意识作为责任伦理学阶段的必要性 245
第十一章 回归性?
0. 说明 258
1. 1945 到1987 年间的时代精神之体验:对主论题的一种临时的、生活史的解说和回答 259
2. 特定的德国视角之下向后传统道德之(世界)历史过渡的问题 294

注 释 325
索 引 370
穿越迷雾:文明的转型与个体自觉的重塑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明的演进并非一条坦途,而是充斥着剧烈的变革与深刻的转型。从蒙昧走向启蒙,从神权走向理性,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逻辑,每一次重大的范式转移,都意味着既有价值体系的瓦解与新伦理准则的建立。我们正身处这样一个转型时期,一个“后传统”的时代,旧有的道德共识正在松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面临重塑,而我们对“何以为人”的理解也因此被推向了新的境地。 “后传统”并非意味着传统的彻底消亡,更不是对过往价值的虚无否定。毋宁说,它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存在状态:旧的符号与叙事依然回响,但已然失去往日的权威;新的思潮与实践在萌芽,却尚未凝聚成稳定的力量。在这样的十字路口,个体体验与群体认知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不再能轻易地套用祖辈的经验来指导生活,也无法简单地依赖现有的社会结构来定位自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漂浮感、不确定性,以及对意义的再追寻。 这种转型最显著的体现之一,便是个体与“责任”这一概念之间关系的演变。在许多传统社会中,“责任”往往是嵌入在既定的社会结构、家庭、宗族、宗教义务中的。个人的身份与职责高度关联,服从与奉献是美德,个体的主动选择与创造性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然而,在后传统社会,“个体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市场的力量、民主的思潮、科技的发展,都在不断强调个体的自主性、选择权与自我实现。这意味着,责任的主体正在从外在的集体转向内在的个体。我们不再仅仅为他人、为群体而活,更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这种责任的重心转移,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首先,当外在的规范性约束减弱,个体如何获得内在的导航系统?传统道德提供了一套相对清晰的行为指南,但这些指南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显得滞后甚至无效。个体需要发展出一种自我规训的能力,一种对自身行为后果的深刻认知,以及一种独立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这需要更为精细的道德教育,以及对个体理性能力的充分信任。 其次,个体责任的凸显,是否会加剧社会的分裂与冷漠?当个体被鼓励去追求自我利益,去定义自己的价值,我们是否会逐渐疏远他人,将社会视为一个零和博弈的场域?后传统道德转型需要警惕这种潜在的危险。真正的个体责任,并非排他的自我中心,而是在认识到自身独立性的同时,也理解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并非强制性的义务,而是基于共同生活、相互依存的深刻体认,以及一种对“他者”尊严与权利的自觉尊重。 再者,信息爆炸与算法驱动的社会,对个体的责任感构成了新的挑战。海量的信息真假难辨,情绪化的表达轻易被放大,算法可能将我们推入信息茧房,加剧观念的极化。在这种环境下,个体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辨别信息,抵制虚假叙事,并对自己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行负责。每一次转发、每一次评论,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个体不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传播者,因此更需要审慎与担当。 “对话”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社会,沟通往往是单向的,权威的声音向下传递。而在后传统时代,对话成为连接个体、化解分歧、凝聚共识的关键途径。对话并非简单的信息交换,而是一种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过程。它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鼓励观点的碰撞,并在此过程中寻求最大程度的理解与合作。 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之间必然存在观念上的差异甚至冲突。如果缺乏有效的对话机制,这些差异很容易演变成隔阂与敌意。而成功的对话,能够帮助我们穿越表面的分歧,看到彼此共同的人性需求与价值追求。它让我们认识到,即使在立场不同时,我们仍然可能共享对自由、公平、尊严的向往。通过对话,我们能够拓展视野,挑战固有的偏见,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更新我们对“责任”与“道德”的理解。 后传统道德的过渡,意味着我们要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建构者。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某种外部力量来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需要依靠自身的理性、勇气和同情心,去探索新的可能。这需要我们敢于质疑,敢于反思,敢于承担。 例如,在环境伦理层面,传统的“征服自然”的观念正受到严峻的挑战。气候变化、生态危机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不再仅仅是政府或某个组织的责任,更是每一个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个体的责任。我们需要通过对话,来理解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讨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并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这种责任的内化,离不开个体对自然价值的深刻体认,以及对后代福祉的责任感。 在社会公正层面,后传统社会依然存在不平等与歧视。个体需要通过对话,去理解不同群体的困境,去挑战结构性的不公,并用自己的行动去推动社会的进步。这要求个体不仅要维护自身的权益,更要关注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并认识到社会的整体福祉与个体福祉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向后传统道德的过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充满了挑战,但也孕育着希望。它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更为自觉、更为负责任的个体。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与他人进行真诚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重塑着自身的道德景观,也在共同塑造着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不是一场简单的价值转换,而是一场关于人类成熟度的深刻考验。它考验着我们是否能够超越旧有的束缚,是否能够拥抱不确定性,是否能够以更加深刻与包容的方式,去理解“责任”的含义,去实践“对话”的智慧,从而迈向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富有意义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平铺直叙,而是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辩论赛,只不过辩论的双方是历史的惯性与未来的不确定性。作者在探讨“责任”的演变时,其历史纵深感令人印象深刻,他巧妙地将古老的伦理困境映射到当代的技术加速和全球化背景下,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并非全然是新的,只是其规模和影响范围被空前放大了。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可归责性”的探讨,它超越了简单的法律界定,触及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和存在层面的追问。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韧性,它不回避矛盾,反而将矛盾视为驱动思想前进的必要动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伦理判断的敏感度提升了一个量级,看待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时,总会下意识地去追溯其背后的“责任链条”。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具有一种冷峻而精准的美感,它避免了过度情绪化的煽动,而是选择用冷静的分析来构筑其宏伟的理论大厦。对于那些习惯于接收即时反馈和简单道德指令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严肃的挑战。它要求读者放下预设的立场,真正沉浸于思想的迷宫之中。作者在构建其理论模型时,对于不同道德思潮的吸收与批判,显示出极高的学术素养,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这些复杂的思想有效地转化为可以讨论和辨析的当代议题。我个人认为,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为那些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感到迷失方向的人们,提供了一张详尽的“伦理地图”,这张地图虽然没有标明终点,但它清晰地指出了当前的方位与我们必须穿越的复杂地形。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如同在进行一场漫长而艰苦的登山,沿途风景变幻莫测,需要极大的毅力才能到达每一个观察点。它对“传统”的解构并非是全盘否定,而更像是一种细致入微的剥离,目的是为了看清在“后传统”的真空地带,新的道德结构是如何艰难地试图萌芽的。作者对“对话”这一行为本身所蕴含的伦理学意义进行了深入挖掘,强调了在缺乏共同基础时,有效沟通的难度与必要性。这种对“过程”的强调,而非仅仅聚焦于“结果”,是本书超越许多同类著作的关键。它成功地描绘出了一种动态的、持续协商的伦理生活图景,而非一个静止的、被给予的道德体系。这是一部需要被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作品,每一次重读,我都能从中挖掘出先前因关注全局而忽略的细节,其思想的丰度和深度令人惊叹。

评分

这部作品的出版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种近乎解剖手术般精准的笔触,剖析了当代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巨大断层。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对现状的简单描述,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挑战性的路径——追溯那些看似根深蒂固的“传统”是如何一步步被消解,以及这种消解过程中,个体与集体所承担的伦理重量。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智力上的刺激,尤其是在探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责任边界”时。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理论支撑,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哲学思辨,更像是一份关于现代性伦理危机的深度报告。它迫使读者停下来,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决策背后所隐藏的道德预设。那种从宏大叙事逐渐收束到微观行为的反思过程,处理得非常细腻,没有丝毫的仓促或说教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去理解我们是如何从一个由既定规范支撑的社会,滑入到一个需要持续自我构建道德基础的境地。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读时可能会觉得它有些晦涩,因为它拒绝使用廉价的口号或简化的二元对立来处理复杂的议题。我欣赏作者在处理“过渡”这一概念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急于宣告任何一方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专注于描绘这个“间隙地带”的结构性张力。那些关于社群义务与个体自主权之间拉锯战的论述,尤其引人深思。每当我以为我找到了一个清晰的立足点时,作者总能迅速地提出一个反例或一个更深层次的悖论,将我重新推回到不确定的状态中。这种反复的张力,正是本书力量的来源。它不是一本提供轻松答案的书,而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在寻求价值共识时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层次,但一旦进入作者的思维轨道,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