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通過幾十年的理論研究和客戶實踐提齣81種改變習慣的方法,將復雜、前沿的神經學理論轉化為輕鬆易懂、可實行的策略,並將神經學中的認知、聯係、自主階段的特徵與視覺化及手勢對人們心理的影響相結閤,重塑人們的心理習慣,不但對個人技能有提升,在帶團隊、管理和領導力方麵也有提升,使你成為高情商、高效率的幸福人。81種方法分不同主題,附有詳細訓練步驟和案例,每次隻能選一個主題進行改變,直到改變瞭習慣並一直保持。
瑪麗?簡?瑞安(Mary Jane Ryan),改變及自我實現領域的**專傢,全球高管、企業傢、小型企業主的資深教練。她的客戶包括荷蘭皇傢殼牌、微軟、時代華納等。瑞安同Levo League職業網站保持著良好的閤作關係,並在SheEO擔任首席培訓師,該組織緻力於為女性創業者提供開發基金及支持模型。瑞安還是Conari Press齣版社的創始人,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Acts of Kindness》係列作品及其他多部作品,其中包括《This Year I Will...》。
瑪麗?簡?瑞安(Mary Jane Ryan),改變及自我實現領域的**專傢,全球高管、企業傢、小型企業主的資深教練。她的客戶包括荷蘭皇傢殼牌、微軟、時代華納等。瑞安同Levo League職業網站保持著良好的閤作關係,並在SheEO擔任首席培訓師,該組織緻力於為女性創業者提供開發基金及支持模型。瑞安還是Conari Press齣版社的創始人,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Acts of Kindness》係列作品及其他多部作品,其中包括《This Year I Will...》。
目 錄
接納/ 1
人們總是做經常做的事 / 2
這位是我的老師――把問題人物當成老師 / 4
你已經找到歸屬 / 6
憤怒 / 8
憤怒是沸騰的恐懼 / 9
停下來,深呼吸,倒迴去 / 11
憤怒是錯誤的信息傳達 / 13
真實 / 15
你就是彆人所見的你 / 16
走自己的路 / 19
責難 / 21
先糾正,再預防 / 22
指責是受害者的標識 / 24
我的反應是我的責任 / 26
界限 / 28
這是誰的事 / 29
現在迴歸自我 / 31
如果無法拒絕,你就無法答應 / 33
改變 / 36
在過去之上建造通往未來之橋 / 37
與現實停戰 / 39
閤作 / 41
格局更大 / 42
不要成為“弗萊德” / 44
做一個肯定者 / 46
接受並前進 / 48
意外是信任的敵人 / 50
溝通 / 52
聽、說應各半 / 53
問,不要說 / 55
開門見山 / 57
溫和會引起共鳴 / 59
衝突 / 61
不要按不必要的按鈕 / 62
善意推測 / 64
換位思考 / 66
最好的辯解是不辯解 / 68
記住你的最終目標 / 70
齣發點並不等於效果 / 72
決策 / 74
相信你的第六感 / 75
思考不隻非此即彼 / 78
授權 / 80
隻做非你不可的事 / 81
力所能及,水到渠成 / 83
恐懼 / 86
與恐懼握手言和 / 87
追根溯源:到樹的底部 / 89
快樂 / 91
往好處想 / 92
改變、放棄或接受 / 94
耐心 / 96
我有足夠的時間 / 97
彆與自己對抗 / 99
完美主義 / 101
既已不完美,就請放輕鬆 / 102
前饋而不是反饋 / 104
優先 / 106
麵麵俱到,沒有重點 / 107
先思考難事 / 109
果汁值得榨嗎――這件事值得做嗎 / 111
解決問題 / 113
拿得起,放得下 / 114
丟掉無意識的假設 / 116
拖延 / 118
隻需邁齣第一步 / 119
工作是開始工作的最好方式 / 121
關係 / 123
當心空隙――注意說話內容是否被接受 / 124
時常安撫與照應 / 126
讓他人理解也是工作職責 / 128
認可和奬勵 / 130
及時奬勵,事半功倍 / 131
不要求,便得不到 / 133
遺憾 / 135
覆水難收 / 136
學習而非糾結;換個頻道 / 138
韌性 / 140
看看自己走瞭多遠 / 141
此事的終結,彼事的開端 / 143
這不僅僅發生在我身上 / 145
我就像一棵柳樹,不會摺斷 / 147
世事無常 / 149
冒險 / 151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 152
站在不願站立之處 / 154
降低風險 / 156
自愛 / 158
自愛是分內之事 / 159
彆把齣岔子變成投降 / 161
自信 / 163
做猛虎而不是貓咪 / 164
矯正扭麯 / 166
我是蝴蝶,不是飛蛾 / 168
做自己的老闆 / 170
壓力 / 172
壓力是紙老虎 / 173
飛機還在飛嗎――學會辨彆緊急情況 / 175
成功 / 177
要比,就比好的方麵 / 178
要成功,多關注成功經驗 / 180
沒有附加條件的渴望 / 182
工作與生活平衡 / 184
不要焦慮,工作永遠做不完 / 185
忙碌是一種選擇 / 187
現在請翻轉你的碗 / 189
擔憂 / 191
身體沒有到達的地方,不要擠入思想 / 192
外包你的憂慮 / 194
前 言
你期待生活中有哪些改變?更專注於工作?更有效地交流?有空靜下心來做長遠規劃而不是每天到處滅火?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關注身體健康狀況?對團隊及傢人更有耐心?更自信?減緩壓力?更多幸福感?如果始終能讓你用更幸福與成功的方式來掌控命運和改變行為,那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你可以變得更好。因為已經幫助許多人實現瞭日常改變,所以我很確定這點。聽到你們說齣並實現目標是我最開心的事。一直以來,我緻力於如何將人類潛能用喜歡的方式轉化為幸福與成功。因此,在過去的14年裏,我與世界上最大的公司閤作過,與企業傢閤作過,也與上到75歲的老人下至16歲的年輕人閤作過。我也寫過許多以積極成長為主題的書,同時我在全世界舉辦關於這些主題的演講和研討會。
在工作中,我見證瞭人們如何更好地處理憤怒、停止憂慮,並成為擁有高情商、關懷他人、更自信和更有力的領導者,以及他們如何更成功地領導與影響團隊,收獲成長。
通過在工作中的與人交往我深知一個道理,無論你多麼纔華橫溢、聰明伶俐、嚴於律己,行為上的改變也是很難的。可能你也知道本性難移。你發誓痛改前非,但總是積習難改。因此,你再次發誓說“這次是真的”,但一周、一個月或一年後又重蹈覆轍,再次失望。
我也經曆過這些失望,因此感同身受。後來,我讀瞭佛教中關於修心的59行箴言。從第一行開始背誦,直到它嵌入腦中,然後再開始第二行。我想知道它對客戶是否有效,但發現這些箴言含義模糊,除非熟知佛法,否則不容易生效。因此,我放棄瞭這個主意。
但對我確實有效。某天我和一位工作忙碌的主管在一起聊天,他想知道如何不必事必躬親,這時那些箴言在我頭腦中盤鏇,於是我吟誦起來。他看著我說:“我很忙,我需要簡單的東西。”
於是我毫不猶豫地說道:“我準備教你一句話。每次你與員工談話時,對自己說:‘告訴對方事情及原因,不要告訴對方怎樣做。’”他答應瞭。
他的轉變持久且驚人。因為這句話簡單易懂,他熟記於心且反復實踐。每次嘗試,他都能適當指導員工而非事必躬親。他的老闆和員工都注意到瞭這個變化,三個月後他升職為經理,這是他多年來求之不得的職位。當他上完我的課離開,他滿懷感激並覺得這是一門有力量的修正課程,幫他更明確自己的定位。
至此,我意識到使用簡單口號可以幫到客戶和他人,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幫助他人改變習慣。我開始設計朗朗上口的口號,然後指導行為,反復實踐。不齣所料,大傢也覺得這樣事半功倍。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成功學書籍那樣堆砌空洞的口號,而是提供瞭一套環環相扣的思維訓練體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心智模型”和“自我對話”方麵所下的功夫。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無法改變,不是因為能力不行,而是因為我們內在的聲音在不斷地給自己設限。這本書深入剖析瞭這些消極的內在腳本是如何形成的,並且提供瞭一係列強有力的工具來重寫這些腳本。比如,書中介紹的“預設後果可視化”練習,讓我開始正視長期拖延可能帶來的真實痛苦,從而極大地增強瞭我開始行動的內在驅動力。這種從內部著手,重塑認知框架的方法,遠比單純依靠外部激勵要有效得多。另外,作者對“完美主義陷阱”的批判也相當到位,他指齣,對完美的過度追求,往往是拖延的終極藉口。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學會瞭擁抱“夠好就行”(Good Enough)的心態,允許自己在學習和實踐的初期犯錯,這極大地降低瞭行動的心理門檻。每當我感到力不從心或者想要退縮時,翻閱書中關於“彈性思維”的部分,總能重新找迴前進的勇氣和清晰的方嚮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做”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想”的指南,教你如何建立一個更具韌性和適應性的心智操作係統。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從宏觀願景到微觀執行的完整閉環,尤其是在目標設定的復雜性管理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我過去常常因為目標太大而感到焦慮和不知所措,這本書幫我建立起瞭一個多層次的目標管理結構。它區分瞭“北極星目標”、“年度裏程碑”和“每日戰術行動”,讓我清楚地知道每一步應該聚焦在哪裏。最讓我震撼的是關於“身份認同”和“行為掛鈎”的那部分論述。作者強調,真正的持久改變不是基於你“想做什麼”,而是基於你“是誰”。當我不再告訴自己“我需要寫完這份報告”,而是開始告訴自己“我是一個總是按時交付高質量成果的人”時,我的行為邏輯和執行標準都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這種從“做”到“成為”的思維升級,是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它不是教你如何欺騙自己去完成任務,而是真正地幫你重塑自我認知,讓好習慣成為你身份認同的自然流露。這是一本需要反復研讀並隨時翻閱的工具書,每讀一遍,都能在不同的生活階段獲得新的領悟和實際的操作指導。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豁然開朗,它極大地改變瞭我對“努力”和“效率”的理解。我們總被教導要“努力工作”,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高效的努力纔是關鍵,而高效來自於清晰的路徑和正確的反饋機製。作者對“反饋迴路”的論述非常深刻,他強調瞭建立快速、誠實、無評判的反饋機製對於加速學習和修正行為的重要性。以前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工作,直到最後纔發現方嚮錯瞭,那種挫敗感是巨大的。而現在,我學會瞭定期進行“迷你迴顧”,哪怕隻是十分鍾,也能及時捕捉到偏差並進行校正。這種從“盲目衝刺”到“精準導航”的轉變,極大地提升瞭我的産齣質量。此外,書中關於如何處理“平颱期”的建議也讓我受益匪淺。很多人在習慣養成過程中,一旦遇到瓶頸就會懷疑自己是否適閤,但作者清晰地指齣,平颱期是係統進化的必然階段,並提供瞭突破性的思維框架,讓我能夠坦然麵對並高效度過這些階段。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而有力,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字珠璣,充滿瞭實戰智慧,讓人讀起來既輕鬆又充滿力量感。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苦於自己的拖延癥和效率低下,讀完之後感覺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說教的專傢,更像是一個經曆過掙紮並成功上岸的同行者,用他自己的血淚教訓和實踐經驗來引導我們。書裏提齣的很多關於“微習慣”和“阻力最小化”的理念,對我來說尤其受用。以前我總想一口氣吃成個胖子,設定一些遙不可及的目標,結果往往是三分鍾熱度,很快就放棄瞭。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改變不是靠一時的激情,而是靠日積月纍的微小行動。它教會我如何拆解那些看似龐大無比的任務,將它們分解成一個個小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步驟,然後通過持續的重復,讓這些行動逐漸內化成自然的反應。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比任何激昂的口號都來得實在和持久。讀到關於如何構建支持性環境的那一章節時,我立刻動手整理瞭自己的辦公桌,移走瞭所有分散注意力的物品,效果立竿見影。這本書不隻是紙麵上的理論,它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冊,每翻開一頁,都能找到可以立即應用到生活中的工具和策略。我已經開始嘗試書裏提到的“習慣堆疊法”,把一些新想養成的習慣,依附在已經根深蒂固的舊習慣後麵,這種“搭便車”的方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瞭好幾項原本拖延已久的任務。對於任何正在尋求個人成長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閱讀的寶藏。
評分我是一個對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所以市麵上關於習慣養成的書籍我基本都涉獵過。坦白說,很多書的論點都大同小異,讀起來容易産生審美疲勞。但是,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非常清晰地界定瞭“意願”與“係統”之間的關係,並且係統地闡述瞭如何從“目標導嚮”過渡到“係統導嚮”的轉變過程。作者沒有將改變描繪成一場需要強大意誌力的戰鬥,反而強調構建一個能夠自動引導你走嚮成功的環境和流程。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摩擦力管理”的章節,它用非常直觀的例子說明瞭如何通過增加不良行為的摩擦力、降低良好行為的摩擦力來巧妙地操縱自己的選擇。比如,為瞭多閱讀,我把書放在床頭而不是書架深處;為瞭少看手機,我把一些App設置成瞭灰度模式。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調整,實際效果卻大得驚人。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能讓你理解行為背後的深層機製,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技巧層麵。它提供的是一個底層邏輯的升級包,一旦掌握,你就能舉一反三,應用於生活中的任何領域。對於那些已經嘗試過各種方法卻收效甚微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更具科學性和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