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通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客户实践提出81种改变习惯的方法,将复杂、前沿的神经学理论转化为轻松易懂、可实行的策略,并将神经学中的认知、联系、自主阶段的特征与视觉化及手势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相结合,重塑人们的心理习惯,不但对个人技能有提升,在带团队、管理和领导力方面也有提升,使你成为高情商、高效率的幸福人。81种方法分不同主题,附有详细训练步骤和案例,每次只能选一个主题进行改变,直到改变了习惯并一直保持。
玛丽?简?瑞安(Mary Jane Ryan),改变及自我实现领域的**专家,全球高管、企业家、小型企业主的资深教练。她的客户包括荷兰皇家壳牌、微软、时代华纳等。瑞安同Levo League职业网站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SheEO担任首席培训师,该组织致力于为女性创业者提供开发基金及支持模型。瑞安还是Conari Press出版社的创始人,著有《纽约时报》畅销书《Acts of Kindness》系列作品及其他多部作品,其中包括《This Year I Will...》。
玛丽?简?瑞安(Mary Jane Ryan),改变及自我实现领域的**专家,全球高管、企业家、小型企业主的资深教练。她的客户包括荷兰皇家壳牌、微软、时代华纳等。瑞安同Levo League职业网站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SheEO担任首席培训师,该组织致力于为女性创业者提供开发基金及支持模型。瑞安还是Conari Press出版社的创始人,著有《纽约时报》畅销书《Acts of Kindness》系列作品及其他多部作品,其中包括《This Year I Will...》。
目 录
接纳/ 1
人们总是做经常做的事 / 2
这位是我的老师――把问题人物当成老师 / 4
你已经找到归属 / 6
愤怒 / 8
愤怒是沸腾的恐惧 / 9
停下来,深呼吸,倒回去 / 11
愤怒是错误的信息传达 / 13
真实 / 15
你就是别人所见的你 / 16
走自己的路 / 19
责难 / 21
先纠正,再预防 / 22
指责是受害者的标识 / 24
我的反应是我的责任 / 26
界限 / 28
这是谁的事 / 29
现在回归自我 / 31
如果无法拒绝,你就无法答应 / 33
改变 / 36
在过去之上建造通往未来之桥 / 37
与现实停战 / 39
合作 / 41
格局更大 / 42
不要成为“弗莱德” / 44
做一个肯定者 / 46
接受并前进 / 48
意外是信任的敌人 / 50
沟通 / 52
听、说应各半 / 53
问,不要说 / 55
开门见山 / 57
温和会引起共鸣 / 59
冲突 / 61
不要按不必要的按钮 / 62
善意推测 / 64
换位思考 / 66
最好的辩解是不辩解 / 68
记住你的最终目标 / 70
出发点并不等于效果 / 72
决策 / 74
相信你的第六感 / 75
思考不只非此即彼 / 78
授权 / 80
只做非你不可的事 / 81
力所能及,水到渠成 / 83
恐惧 / 86
与恐惧握手言和 / 87
追根溯源:到树的底部 / 89
快乐 / 91
往好处想 / 92
改变、放弃或接受 / 94
耐心 / 96
我有足够的时间 / 97
别与自己对抗 / 99
完美主义 / 101
既已不完美,就请放轻松 / 102
前馈而不是反馈 / 104
优先 / 106
面面俱到,没有重点 / 107
先思考难事 / 109
果汁值得榨吗――这件事值得做吗 / 111
解决问题 / 113
拿得起,放得下 / 114
丢掉无意识的假设 / 116
拖延 / 118
只需迈出第一步 / 119
工作是开始工作的最好方式 / 121
关系 / 123
当心空隙――注意说话内容是否被接受 / 124
时常安抚与照应 / 126
让他人理解也是工作职责 / 128
认可和奖励 / 130
及时奖励,事半功倍 / 131
不要求,便得不到 / 133
遗憾 / 135
覆水难收 / 136
学习而非纠结;换个频道 / 138
韧性 / 140
看看自己走了多远 / 141
此事的终结,彼事的开端 / 143
这不仅仅发生在我身上 / 145
我就像一棵柳树,不会折断 / 147
世事无常 / 149
冒险 / 151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152
站在不愿站立之处 / 154
降低风险 / 156
自爱 / 158
自爱是分内之事 / 159
别把出岔子变成投降 / 161
自信 / 163
做猛虎而不是猫咪 / 164
矫正扭曲 / 166
我是蝴蝶,不是飞蛾 / 168
做自己的老板 / 170
压力 / 172
压力是纸老虎 / 173
飞机还在飞吗――学会辨别紧急情况 / 175
成功 / 177
要比,就比好的方面 / 178
要成功,多关注成功经验 / 180
没有附加条件的渴望 / 182
工作与生活平衡 / 184
不要焦虑,工作永远做不完 / 185
忙碌是一种选择 / 187
现在请翻转你的碗 / 189
担忧 / 191
身体没有到达的地方,不要挤入思想 / 192
外包你的忧虑 / 194
前 言
你期待生活中有哪些改变?更专注于工作?更有效地交流?有空静下心来做长远规划而不是每天到处灭火?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关注身体健康状况?对团队及家人更有耐心?更自信?减缓压力?更多幸福感?如果始终能让你用更幸福与成功的方式来掌控命运和改变行为,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你可以变得更好。因为已经帮助许多人实现了日常改变,所以我很确定这点。听到你们说出并实现目标是我最开心的事。一直以来,我致力于如何将人类潜能用喜欢的方式转化为幸福与成功。因此,在过去的14年里,我与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合作过,与企业家合作过,也与上到75岁的老人下至16岁的年轻人合作过。我也写过许多以积极成长为主题的书,同时我在全世界举办关于这些主题的演讲和研讨会。
在工作中,我见证了人们如何更好地处理愤怒、停止忧虑,并成为拥有高情商、关怀他人、更自信和更有力的领导者,以及他们如何更成功地领导与影响团队,收获成长。
通过在工作中的与人交往我深知一个道理,无论你多么才华横溢、聪明伶俐、严于律己,行为上的改变也是很难的。可能你也知道本性难移。你发誓痛改前非,但总是积习难改。因此,你再次发誓说“这次是真的”,但一周、一个月或一年后又重蹈覆辙,再次失望。
我也经历过这些失望,因此感同身受。后来,我读了佛教中关于修心的59行箴言。从第一行开始背诵,直到它嵌入脑中,然后再开始第二行。我想知道它对客户是否有效,但发现这些箴言含义模糊,除非熟知佛法,否则不容易生效。因此,我放弃了这个主意。
但对我确实有效。某天我和一位工作忙碌的主管在一起聊天,他想知道如何不必事必躬亲,这时那些箴言在我头脑中盘旋,于是我吟诵起来。他看着我说:“我很忙,我需要简单的东西。”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说道:“我准备教你一句话。每次你与员工谈话时,对自己说:‘告诉对方事情及原因,不要告诉对方怎样做。’”他答应了。
他的转变持久且惊人。因为这句话简单易懂,他熟记于心且反复实践。每次尝试,他都能适当指导员工而非事必躬亲。他的老板和员工都注意到了这个变化,三个月后他升职为经理,这是他多年来求之不得的职位。当他上完我的课离开,他满怀感激并觉得这是一门有力量的修正课程,帮他更明确自己的定位。
至此,我意识到使用简单口号可以帮到客户和他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帮助他人改变习惯。我开始设计朗朗上口的口号,然后指导行为,反复实践。不出所料,大家也觉得这样事半功倍。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从宏观愿景到微观执行的完整闭环,尤其是在目标设定的复杂性管理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过去常常因为目标太大而感到焦虑和不知所措,这本书帮我建立起了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管理结构。它区分了“北极星目标”、“年度里程碑”和“每日战术行动”,让我清楚地知道每一步应该聚焦在哪里。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身份认同”和“行为挂钩”的那部分论述。作者强调,真正的持久改变不是基于你“想做什么”,而是基于你“是谁”。当我不再告诉自己“我需要写完这份报告”,而是开始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总是按时交付高质量成果的人”时,我的行为逻辑和执行标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从“做”到“成为”的思维升级,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不是教你如何欺骗自己去完成任务,而是真正地帮你重塑自我认知,让好习惯成为你身份认同的自然流露。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并随时翻阅的工具书,每读一遍,都能在不同的生活阶段获得新的领悟和实际的操作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成功学书籍那样堆砌空洞的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环环相扣的思维训练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心智模型”和“自我对话”方面所下的功夫。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改变,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我们内在的声音在不断地给自己设限。这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消极的内在脚本是如何形成的,并且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工具来重写这些脚本。比如,书中介绍的“预设后果可视化”练习,让我开始正视长期拖延可能带来的真实痛苦,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我开始行动的内在驱动力。这种从内部着手,重塑认知框架的方法,远比单纯依靠外部激励要有效得多。另外,作者对“完美主义陷阱”的批判也相当到位,他指出,对完美的过度追求,往往是拖延的终极借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拥抱“够好就行”(Good Enough)的心态,允许自己在学习和实践的初期犯错,这极大地降低了行动的心理门槛。每当我感到力不从心或者想要退缩时,翻阅书中关于“弹性思维”的部分,总能重新找回前进的勇气和清晰的方向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想”的指南,教你如何建立一个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心智操作系统。
评分我是一个对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所以市面上关于习惯养成的书籍我基本都涉猎过。坦白说,很多书的论点都大同小异,读起来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但是,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非常清晰地界定了“意愿”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系统地阐述了如何从“目标导向”过渡到“系统导向”的转变过程。作者没有将改变描绘成一场需要强大意志力的战斗,反而强调构建一个能够自动引导你走向成功的环境和流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摩擦力管理”的章节,它用非常直观的例子说明了如何通过增加不良行为的摩擦力、降低良好行为的摩擦力来巧妙地操纵自己的选择。比如,为了多阅读,我把书放在床头而不是书架深处;为了少看手机,我把一些App设置成了灰度模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调整,实际效果却大得惊人。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能让你理解行为背后的深层机制,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技巧层面。它提供的是一个底层逻辑的升级包,一旦掌握,你就能举一反三,应用于生活中的任何领域。对于那些已经尝试过各种方法却收效甚微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具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苦于自己的拖延症和效率低下,读完之后感觉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专家,更像是一个经历过挣扎并成功上岸的同行者,用他自己的血泪教训和实践经验来引导我们。书里提出的很多关于“微习惯”和“阻力最小化”的理念,对我来说尤其受用。以前我总想一口气吃成个胖子,设定一些遥不可及的目标,结果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很快就放弃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改变不是靠一时的激情,而是靠日积月累的微小行动。它教会我如何拆解那些看似庞大无比的任务,将它们分解成一个个小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步骤,然后通过持续的重复,让这些行动逐渐内化成自然的反应。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比任何激昂的口号都来得实在和持久。读到关于如何构建支持性环境的那一章节时,我立刻动手整理了自己的办公桌,移走了所有分散注意力的物品,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不只是纸面上的理论,它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每翻开一页,都能找到可以立即应用到生活中的工具和策略。我已经开始尝试书里提到的“习惯堆叠法”,把一些新想养成的习惯,依附在已经根深蒂固的旧习惯后面,这种“搭便车”的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好几项原本拖延已久的任务。对于任何正在寻求个人成长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宝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豁然开朗,它极大地改变了我对“努力”和“效率”的理解。我们总被教导要“努力工作”,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高效的努力才是关键,而高效来自于清晰的路径和正确的反馈机制。作者对“反馈回路”的论述非常深刻,他强调了建立快速、诚实、无评判的反馈机制对于加速学习和修正行为的重要性。以前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工作,直到最后才发现方向错了,那种挫败感是巨大的。而现在,我学会了定期进行“迷你回顾”,哪怕只是十分钟,也能及时捕捉到偏差并进行校正。这种从“盲目冲刺”到“精准导航”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产出质量。此外,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平台期”的建议也让我受益匪浅。很多人在习惯养成过程中,一旦遇到瓶颈就会怀疑自己是否适合,但作者清晰地指出,平台期是系统进化的必然阶段,并提供了突破性的思维框架,让我能够坦然面对并高效度过这些阶段。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珠玑,充满了实战智慧,让人读起来既轻松又充满力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