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四版)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宁永成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结构鉴定
  • 有机波谱学
  • 光谱分析
  • 核磁共振
  • 质谱
  • 红外光谱
  • 紫外可见光谱
  • 有机化合物
  • 化学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1663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513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页数:452
字数:7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四版)》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理论,并从方法学的角度全面讨论了几门谱学在确定有机化合物构型、构象上的应用;还反映了学科的新进展,如阿达玛变换核磁共振、扩散排序谱、轨道阱、直线离子阱、串联质谱、质谱的分子式和结构式检索等,并增加了新的固体核磁共振的内容。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四版)》也融入了作者的《有机波谱学谱图解析》(科学出版社,2010)的核心思想,有利于读者提高解析谱图的能力。

目录

目录
第一版序
台湾版序
繁体字版前言
Foreword to the Second Edition of“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and OrganicSpectroscopy”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核磁共振概论 1
1.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
1.1.1 原子核的磁矩 1
1.1.2 核动量矩及磁矩的空间量子化 2
1.1.3 核磁共振的产生 3
1.1.4 连续波核磁共振谱仪 9
1.2 化学位移 9
1.2.1 屏蔽常数σ 9
1.2.2 化学位移δ 10
1.3 自旋-自旋耦合 11
1.3.1 自旋-自旋耦合引起峰的分裂(裂分) 11
1.3.2 能级图 12
1.3.3 耦合常数J 14
1.4 宏观磁化强度矢量 15
1.4.1 宏观磁化强度矢量的概念 15
1.4.2 旋转坐标系 16
1.5 弛豫过程 17
1.5.1 什么是弛豫过程 17
1.5.2 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 17
1.5.3 核磁共振谱线宽度 19
1.6 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19
1.6.1 连续波谱仪的缺点 19
1.6.2 强而短的射频脉冲的采用 20
1.6.3 时畴信号和频畴谱,二者之间的傅里叶变换 21
1.6.4 从傅里叶分解讨论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 23
1.6.5 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的优点 26
参考文献 26
第2章 核磁共振氢谱 27
2.1 化学位移 28
2.1.1 化学位移的基准 28
2.1.2 氢谱中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28
2.1.3 常见官能团化学位移数值 32
2.2 耦合常数J 34
2.2.1 耦合的矢量模型 34
2.2.2 1J与2J 35
2.2.3 3J 36
2.2.4 长程耦合的J 38
2.2.5 芳环与杂芳环 39
2.3 自旋耦合体系及核磁共振谱图的分类 41
2.3.1 化学等价 41
2.3.2 磁等价 44
2.3.3 自旋体系 45
2.3.4 核磁共振谱图的分类 46
2.4 几种常见的二级谱体系 46
2.4.1 AB体系 47
2.4.2 AB2 体系 47
2.4.3 AMX体系 48
2.4.4 AA’BB’体系 49
2.5 常见官能团的氢谱特征 49
2.5.1 取代苯环 50
2.5.2 取代的杂芳环 52
2.5.3 单取代乙烯 52
2.5.4 正构长链烷基 52
2.5.5 活泼氢 52
2.6 简化谱图分析的一些方法 53
2.6.1 使用高频仪器 53
2.6.2 重氢交换 53
2.6.3 介质效应 53
2.7 双共振 53
2.7.1 自旋去耦 54
2.7.2 核Overhauser效应 55
2.8 核磁共振中的动力学现象 58
2.8.1 动态核磁共振实验 58
2.8.2 活泼氢(OH、NH、SH)的谱图 60
2.9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61
2.9.1 样品的配制及作图 62
2.9.2 解析步骤 62
2.9.3 谱图解析举例 67
参考文献 75
第3章 核磁共振碳谱 77
3.1 概述 77
3.1.1 核磁共振碳谱的优点 77
3.1.2 测定碳谱的困难 77
3.1.3 碳谱谱图 77
3.2 化学位移 79
3.2.1 13C谱化学位移的决定因素是顺磁屏蔽 79
3.2.2 链状烷烃及其衍生物 82
3.2.3 环烷烃和取代环烷烃 83
3.2.4 烯烃和取代烯烃 83
3.2.5 苯环及取代苯环 83
3.2.6 羰基化合物 84
3.3 碳谱中的耦合现象和去耦 87
3.3.1 碳谱中的耦合现象 87
3.3.2 宽带去耦 87
3.3.3 门控去耦(定量碳谱) 89
3.4 弛豫 89
3.4.1 有关纵向弛豫的理论 89
3.4.2 弛豫时间的测定 92
3.4.3 T1 的应用 94
3.5 核磁共振碳谱的解析 94
3.5.1 样品的制备及作图 95
3.5.2 碳谱解析的步骤 95
3.5.3 谱图解析举例 96
参考文献 104
第4章 脉冲序列的应用和二维核磁共振谱 105
4.1 基本知识 105
4.1.1 横向磁化矢量 105
4.1.2 自旋回波 107
4.1.3 核磁信号的相位被化学位移所调制 113
4.1.4 BIRD脉冲序列 114
4.1.5 自旋锁定 116
4.1.6 等频混合 117
4.1.7 选择性布居数翻转 119
4.1.8 脉冲场梯度 122
4.1.9 整形脉冲 125
4.2 碳原子级数的确定 126
4.2.1 J调制法或APT法 127
4.2.2 INEPT法 129
4.2.3 DEPT法 132
4.3 二维核磁共振谱概述 134
4.3.1 二维核磁共振谱的概念 134
4.3.2 二维核磁共振时间轴方框图 135
4.3.3 二维核磁共振谱的分类 135
4.3.4 二维核磁共振谱的表现形式 135
4.4 J 分辨谱 136
4.4.1 同核J谱 136
4.4.2 异核J谱 138
4.5 异核位移相关谱 140
4.5.1 H,CGCOSY 140
4.5.2 H,XGCOSY 142
4.6 同核位移相关谱 145
4.6.1 COSY 145
4.6.2 相敏同核位移相关谱 148
4.6.3 COSYLR 151
4.6.4 DQFGCOSY 152
4.7 NOE类二维核磁共振谱 153
4.7.1 NOESY 154
4.7.2 COCONOSY 155
4.7.3 ROESY 155
4.7.4 HOESY 157
4.8 接力类位移相关谱和总相关谱 157
4.8.1 RCOSY 158
4.8.2 异核接力相关谱 159
4.8.3 总相关谱 160
4.9 多量子二维核磁共振谱 163
4.9.1 2DINADEQUATE 163
4.9.2 1H的二维双量子核磁共振谱 165
4.10 检出1H的异核位移相关谱 166
4.10.1 HMQC和HSQC 166
4.10.2 HMBC 169
4.11 核磁共振的近期发展 171
4.11.1 LC-NMR 171
4.11.2 DOSY 173
4.11.3 阿达玛变换NMR 174
参考文献 178
第5章 有机质谱法 179
5.1 有机质谱基本知识 179
5.1.1 质谱仪器概述 179
5.1.2 质谱仪器的主要指标 180
5.1.3 质谱(图) 181
5.1.4 有机质谱中的各种离子 181
5.2 质量分析器 182
5.2.1 单聚焦和双聚焦质量分析器 182
5.2.2 四极质量分析器 184
5.2.3 离子阱 186
5.2.4 傅里叶变换质谱计 190
5.2.5 飞行时间质谱计 195
5.2.6 直线离子阱 196
5.2.7 轨道阱 197
5.3 电离过程 200
5.3.1 电子轰击电离 201
5.3.2 化学电离 201
5.3.3 场电离和场解吸 202
5.3.4 快原子轰击和液体二次离子质谱 202
5.3.5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203
5.3.6 大气压电离 204
5.4 亚稳离子及其检测 204
5.4.1 在第二无场区产生的亚稳离子 205
5.4.2 在第一无场区产生的亚稳离子 206
5.4.3 离子动能谱 208
5.4.4 质能谱 208
5.4.5 联动扫描 209
5.4.6 亚稳离子提供的信息 211
5.5 串联质谱 212
5.5.1 碰撞诱导断裂 212
5.5.2 串联质谱 214
5.6 色谱-质谱联机 218
5.6.1 GC-MS 218
5.6.2 LC-MS219
参考文献 219
第6章 质谱图解析 221
6.1 确定相对分子质量和元素组成式 221
6.1.1 由EI谱确定相对分子质量 221
6.1.2 由高分辨质谱数据定分子式 222
6.1.3 峰匹配法 223
6.1.4 用低分辨质谱数据推测未知物元素组成 223
6.2 有机质谱中的反应及其机理 225
6.2.1 概述 225
6.2.2 简单断裂 226
6.2.3 重排 231
6.2.4 脂环化合物的复杂断裂 237
6.2.5 初级碎片离子的后续分解 239
6.2.6 Stevenson-Audier规则 239
6.2.7 研究有机质谱反应机理的方法 241
6.3 常见官能团的质谱裂解模式 241
6.3.1 烷烃 241
6.3.2 不饱和脂肪烃 243
6.3.3 含饱和杂原子的脂肪族化合物 244
6.3.4 含不饱和杂原子的脂肪族化合物 249
6.3.5 烷基苯 250
6.3.6 杂原子取代的芳香族化合物 251
6.3.7 杂芳环及其衍生物 252
6.4 EI质谱图的解析 253
6.4.1 EI质谱图解析的方法和步骤 253
6.4.2 EI质谱图解析举例 254
6.5 软电离质谱的解析 262
6.5.1 由CI产生的质谱 262
6.5.2 由FAB产生的质谱 263
6.5.3 由MALDI产生的质谱 264
6.5.4 由APCI产生的质谱 264
6.5.5 由ESI产生的质谱 265
6.6 串联质谱的解析 266
6.7 质谱图的计算机检索 272
参考文献 276
第7章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277
7.1 红外谱图基本知识 277
7.1.1 波长和波数 277
7.1.2 电磁波波段的划分 278
7.1.3 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 278
7.1.4 红外吸收强度的表示 278
7.2 红外光谱原理 279
7.2.1 双原子分子的红外吸收频率 279
7.2.2 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吸收频率 281
7.2.3 红外吸收强度 282
7.3 官能团的特征频率 283
7.3.1 官能团具有特征吸收频率 283
7.3.2 影响官能团吸收频率的因素 283
7.3.3 常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286
7.4 红外谱图解析 286
7.4.1 红外吸收波段 286
7.4.2 指纹区和官能团区 288
7.4.3 红外谱图解析要点及注意事项 289
7.4.4 红外谱图解析示例 291
7.5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四版)》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 《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核心概念、基础理论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材料的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的演变规律,旨在为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扎实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材料基础与结构 本书首先从原子和晶体结构的角度切入,详细阐述了金属、陶瓷、聚合物以及复合材料的基本晶体结构和非晶结构。重点讨论了晶格缺陷(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的类型、形成机制及其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材料的微观结构,如晶粒尺寸、晶界特征和相变行为,被视为决定材料宏观性能的关键因素。 第二部分:材料的性能与表征 本部分着重于材料的四大基本性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在力学性能方面,详细介绍了弹性、塑性、蠕变、疲劳和断裂韧性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方法。对于热学性能,讨论了比热容、热膨胀系数以及热传导机制。电学和光学性能的介绍则聚焦于材料在不同场域下的响应特性,如导电性、半导体特性以及光吸收与发射机理。 第三部分: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 材料的制备工艺是实现特定性能目标的基础。本书系统介绍了多种现代材料制备技术。在金属材料方面,涵盖了熔炼、铸造、轧制和热处理工艺,特别是定向凝固和晶粒细化技术。对于陶瓷材料,讨论了粉体制备、成型(如干压、注浆)以及高温烧结过程中的致密化行为。聚合物的制备则侧重于聚合反应动力学、共混改性以及成型加工(如注射、挤出)的流变学基础。 第四部分:先进材料与前沿技术 本书紧跟科技前沿,专门辟出章节介绍当前备受关注的先进材料体系。这包括高性能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及其量子效应、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压电陶瓷)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的相容性与降解特性。此外,对材料的表面工程技术,如涂层、镀膜和表面改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强调表面性能对整体材料寿命和功能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材料的性能-结构关系与计算模拟 本章强调了材料科学的核心——结构决定性能的原理。通过案例分析,阐释了如何通过调控微观结构参数(如析出相尺寸、界面能)来优化宏观性能。同时,介绍了计算材料学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包括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在预测材料稳定性和动力学行为中的作用。 适用对象: 本书内容全面、理论深入且联系实际,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物理学等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同时,对于从事材料研发、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高级分析化学原理与方法》 内容简介: 《高级分析化学原理与方法》是一部旨在构建读者在现代分析化学领域扎实理论基础和精湛实验技能的综合性著作。本书超越了基础分析化学的范畴,重点关注现代分离科学、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等高新技术在复杂体系研究中的应用。本书的叙述风格严谨、逻辑清晰,强调从基本化学原理出发,推导出复杂的测量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 第一部分:分析化学基础与误差理论 本书从现代分析化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化学平衡、热力学和动力学在定量分析中的基础作用。重点深化了误差理论的学习,不仅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统计处理,还引入了更复杂的模型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估方法,为后续的仪器分析奠定严格的量化基础。 第二部分:分离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分离技术是现代分析化学的核心。本部分详尽阐述了色谱分离的理论基础,包括分配系数、塔板理论、流体力学效应以及色谱柱的性能评价。详细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的仪器原理、操作条件优化和实际应用,特别是手性分离和二维色谱技术。同时,对电泳分离(如毛细管电泳)的驱动机制和分离效率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三部分:电化学分析技术 电化学分析部分系统介绍了电化学测量的基本电位理论和输运现象。重点讲解了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溶出伏安法)在物质氧化还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电位分析、安培分析和电导分析的原理。特别强调了基于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检测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和生物体液分析中的突破性进展。 第四部分:光谱分析的机理与仪器 本书对光谱分析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覆盖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以及质谱法(MS)。在分子光谱部分,重点剖析了激发态动力学和弛豫过程,以及如何利用高分辨光谱技术解析复杂分子结构。在原子光谱部分,详细讨论了原子化器的选择、等离子体特性以及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的原理。质谱分析则涵盖了离子源的类型、质量分析器的分辨能力以及高分辨质谱在分子量确证中的关键作用。 第五部分: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 现代分析依赖于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本部分涵盖了化学计量学在多变量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如主成分分析(PCA)和多元校正方法。同时,详细介绍了分析实验室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体系,包括标准物质的选用、方法验证(如线性、准确度、精密度)和实验室认证标准(如ISO/IEC 17025)。 适用对象: 本书适用于化学、药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需要掌握先进分析工具的科研人员和工业界质量控制人员,本书也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 《高等物理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前沿》 内容简介: 《高等物理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前沿》旨在提供对物理化学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和对现代研究热点的前瞻性介绍。本书的特点在于将严格的数学推导与深刻的物理图像相结合,尤其侧重于非理想体系、界面现象以及快速反应过程的定量描述。 第一部分:高级热力学与相平衡 本部分超越了理想气体和简单溶液模型,深入探讨了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如范德华方程及其改进型)和高压下的行为。重点在于化学势和活度系数的理论计算,特别是使用局部组成模型(如Wilson、NRTL、UNIQUAC)来精确描述多组分、多相体系的相平衡,包括汽液平衡(VLE)和液液平衡(LLV)。非均匀系统中的热力学处理,如界面张力和弯曲表面上的热力学,也得到了详细论述。 第二部分:分子光谱与统计热力学 统计热力学是连接微观分子行为与宏观热力学性质的桥梁。本书详细阐述了配分函数在不同自由度(平动、转动、振动、电子)上的建立与计算。分子光谱部分不仅复习了基础的光谱原理,更深入探讨了拉曼光谱、核磁共振(NMR)的深入解析技术,以及它们如何用于确定分子结构和动力学参数。 第三部分:化学反应动力学的高级主题 反应动力学部分聚焦于复杂反应机理的分析和速率常数的精确测定。详细介绍了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TST)和准平衡近似(QSSA)的局限性与应用范围。重点讲解了连贯反应、分支反应和链式反应的数学模型。此外,本书还涵盖了非均匀催化反应的表面吸附/解吸动力学以及微通道反应器中的传质与反应耦合问题。 第四部分:电化学热力学与界面动力学 本章将热力学原理应用于电化学系统。详细分析了能斯特方程的适用性及其在非水和混合溶剂体系中的修正。界面动力学部分集中于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如电荷转移、扩散和界面吸附。重点讨论了电化学双电层结构理论(如Gouy-Chapman-Stern模型)及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五部分:非平衡态与耗散系统 作为物理化学的前沿领域,非平衡态热力学和不可逆过程理论构成了本书的最后重点。介绍了Onsager倒易关系、熵产生原理以及线性非平衡态下的耦合现象。通过Onsager理论和耗散函数,分析了扩散、热传导和电迁移等现象的内在联系,为理解生命系统和复杂材料中的非平衡现象提供了理论工具。 适用对象: 本书适合具有扎实普通物理化学基础的研究生以及从事计算化学、材料科学、电化学、催化剂设计等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作为专业进阶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令人惊喜的发现!作为一名在有机化学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学生,我阅览过不少相关书籍,但《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四版)》无疑是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本。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各类有机波谱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海量精心挑选的例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谱图分析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清晰度和条理性。无论是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还是质谱,每一种谱图的解析都经过层层递进的讲解,从基础到深入,循序渐进,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读懂”谱图的“语言”。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良,清晰地展示了分子结构和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为我在科研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学习体验,可以说是我近几年里最满意的一次。在翻阅《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四版)》之前,我对有机波谱学一直存在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是一个理论性极强、操作难度极大的领域。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巧妙的叙事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中,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爱上了学习。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它并非简单地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运用波谱工具去独立分析和判断。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贴近读者,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读起来轻松自然,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交流。这本书不仅让我掌握了扎实的有机波谱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对未来的有机化学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评价三 不得不说,《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四版)》是一部真正能够激发学习热情的神奇著作。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有机波谱学是学习有机化学中一个相对枯燥且难以入门的环节,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以一种极其新颖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了有机波谱学的知识,让我觉得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作者在讲解时,往往会先设下一些“谜题”,然后一步步引导我们如何利用波谱信息去破解这些“谜题”,最终揭示出隐藏在背后的分子结构。这种“探案”式的学习模式,让我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有机波谱学在现代有机化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书中穿插的各种小贴士和“疑难杂症”的解答,更是显得十分贴心,仿佛作者深知我们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提前为我们准备好了解决方案。

评分

评价一 读完这本《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四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有机化学学习的固有模式。以前,总觉得有机化学是一个庞大而抽象的知识体系,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反应机理和记不住的命名规则,常常让我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案例,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光谱解析的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的谱图数据与实际的分子结构联系起来,仿佛在玩一场“侦探游戏”,根据不同的“线索”(谱图信息)一步步推断出“真凶”(分子结构)。这种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让我对有机化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没有那种让人头疼的“学术腔”。很多时候,我甚至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一步步深入理解有机化学的奥秘。

评分

评价四 对于长期困扰于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难题的我而言,《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四版)》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地方在于其极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读者在实际操作和理论理解中可能遇到的瓶颈,并针对性地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和解决方案。书中的案例分析环节尤为出色,每一个案例都深入浅出,将复杂的波谱数据与具体的分子结构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步的推导过程,从而掌握分析的技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核磁共振波谱的讲解,它将看似复杂的多重峰、化学位移等概念,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不再对NMR感到畏惧,反而充满了探索的兴趣。这本书不仅巩固了我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升了我独立解决有机结构解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