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7)

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秀波 著
图书标签:
  • 湿地保护
  • 中国沿海
  • 生态环境
  • 环境保护
  • 绿皮书
  • 生物多样性
  • 可持续发展
  • 海洋生态
  • 政策研究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732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468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162
字数:2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7)》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沿海湿地保护十大进展、值得关注的十块滨海湿地、沿海湿地健康指数、沿海湿地保护典型区域等。《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7)》首先梳理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国在湿地保护法制建设、湿地保护修复政策、读海湿地保护体系、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湿地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公众意识与参与机制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进展曰然后介绍了经过社会公众推荐、专家评审推选出的受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共同关注的十块滨海湿地。在借鉴海洋健康指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滨海湿地的主要服务功能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了我国沿海湿地健康指数,并对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5个自然保护区的温地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后系统阐述了两个沿海湿地保护典型区域——黄柯三角洲湿地和辽河口湿地的健康状况及湿地恢复案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中国沿海湿地保护十大进展 5
一、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湿地保护进展概述 6
二、中国沿海湿地保护十大进展介绍 8
(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 9
(二)国家林业局编制《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 10
(三)国家海洋局颁布海岸线与滨海湿地保护的政策 15
(四)深圳湾“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公众”的社会化参与自然保育模式 21
(五)“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在福州成立 28
(六)“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成果发布 30
(七)崇明东滩治理互花米草入侵取得明显成效 32
(八)七部门联合开展打击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清网行动” 35
(九)2016年黄渤海水鸟同步调查成功举行 37
(十)“任乌飞”项目推动民间湿地保护 39
第三章 最值得关注的十块滨海湿地 43
一、最值得关注的十块滨海湿地评选 44
二、最值得关注的十块滨海湿地介绍 47
(一)辽宁盘锦辽河口湿地 47
(二)河北滦南南堡湿地 50
(三)河北唐山菩提岛湿地 54
(四)天津汉沽滩涂湿地 57
(五)天津北大港湿地 61
(六)河北沧州滩涂湿地 64
(七)江苏连云港临洪口一青口河口湿地 67
(八)江苏东台一如东湿地 70
(九)广东湛江雷州湾湿地 75
(十)海南文昌会文湿地 79
第四章 沿海湿地健康指数 85
一、湿地健康指数的构建 86
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健康评估 92
三、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湿地健康评估结果 100
四、小结与讨论 104
第五章 沿海湿地保护典型区域 107
一、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108
二、辽河口湿地保护与恢复 116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125
一、主要结论 126
二、主要建议 129
附录1 33
附录1 3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览表 134
附录2 3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健康指数评估结果 136
附录3 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湿地健康指数评估结果 138
附录4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WHI评估衡量指标及其数据来源 139
附录5 辽河口湿地WHI评估衡量指标及数据来源 140
附录6 湿地健康指数单项指标的量化方法 142
参考文献 158
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环渤海地区,这一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洋经济带和生态敏感区,深入剖析了该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面临的主要威胁,并系统探讨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与政策建议。全书立足于最新的科研数据、长期监测结果以及跨学科的分析视角,旨在为该地区的海洋资源管理、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环渤海海洋生态系统概况与基线评估 本部分首先勾勒了环渤海地区(包括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的地理、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特征。详细介绍了该海域独特的潮流动力系统、入海径流特征及其对物质传输的影响。 1.1 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研究团队通过长期定点采样和遥感监测,构建了环渤海地区主要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图谱,包括近岸滩涂、海草床、盐沼及河口三角洲区域。重点分析了该区域旗舰物种(如斑海豹、特定鱼类种群)的种群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探讨了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尤其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 1.2 生态健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本书提出了一套适应环渤海特点的海洋生态健康指数(Marine Ecological Health Index, MEHI)评估体系。该体系综合考量了水质理化指标(溶解氧、营养盐负荷)、生物多样性指标(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功能指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速率)。通过应用该指数,对近十年环渤海不同海域的健康水平进行了量化和分级,清晰揭示了局部海域生态退化的临界点。 1.3 关键生境退化驱动因素分析: 详细剖析了导致该地区生态系统健康下降的主要驱动力。这包括:陆源污染输入(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排放的氮磷负荷贡献率);过度捕捞(基于渔业资源生物学参数,量化了关键经济鱼类的资源枯竭程度和捕捞努力量的结构性失衡);海岸带工程扰动(评估了港口建设、围海工程对潮流和泥沙输运的影响,及其对近岸生境的物理破坏)。 第二部分:重点生态环境问题专题研究 本部分针对环渤海地区最突出的环境挑战进行深度剖析,侧重于科学机理的阐明和影响范围的量化。 2.1 海洋富营养化与赤潮/水华事件的耦合机制: 深入研究了营养盐失衡与藻类爆发的驱动机制。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精确区分了外源营养盐(河流输入)与内源营养盐(底质释放)在赤潮发生中的相对贡献。分析了气候变化(如海水温度升高、风暴频率变化)如何与人类活动叠加,导致赤潮发生的频率、规模和毒性的增加。详细列举了近年来典型的大规模赤潮事件的成因分析。 2.2 沉积物污染的长期效应与生物累积风险: 重点关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重金属在渤海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在食物网中的生物放大潜力。研究了不同沉积物理化性质(如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电位)对污染物释放速率的调控作用,并评估了底栖生物暴露于高浓度污染沉积物下的生理毒性反应。 2.3 海草床与滩涂湿地的丧失与恢复潜力: 对环渤海地区关键的蓝色碳汇和生物栖息地——海草床和盐沼的现状进行了详尽的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量化了过去二十年间生境丧失的速度和原因。探讨了不同恢复技术(如移植、生境改良)的适用性,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核算了丧失生境对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如净化、育幼)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修复的战略路径 基于前述的诊断和分析,本部分致力于构建一套面向未来的、可操作的区域海洋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3.1 陆海统筹的污染负荷削减方案: 提出了基于流域-海域耦合模型的营养盐总量控制策略。建议从农业绿色生产方式转型、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升级以及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推广等方面,制定分阶段、分区域的污染减排目标。强调了对小型支流和入海口点源的精准治理。 3.2 海洋生态系统韧性增强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倡导采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工程实践。详细介绍了退化湿地修复、人工鱼礁投放、海湾生态缓冲带构建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案。强调恢复关键物种的种群,重建健康的食物网结构,以提升生态系统抵御未来环境扰动的能力。 3.3 适应性海洋空间规划与资源管理: 提出了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科学依据和技术路线。建议科学划定海洋生态保护区网络,优化养殖区布局,限制高风险人类活动的扩张。同时,建议改革渔业管理制度,推行总量控制与配额管理相结合的渔业资源恢复计划,并引入生态系统视角的海洋承载力评估模型,指导海洋经济的适度发展。 3.4 区域协同治理与政策保障机制: 认识到环渤海跨越多个省份的复杂治理需求,本书最后提出了建立跨区域海洋生态联防联控机制的必要性。探讨了建立统一的监测预警平台、共享环境信息数据库以及设立区域性的生态补偿基金的可行性,旨在确保各项保护和修复政策能够有效协同实施,实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改善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书内容严谨,数据翔实,图表丰富,是海洋科学、环境工程、区域规划及政策制定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始终认为,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对其自然环境的深刻洞察,而《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7)》正是这样一份旨在填补空白的文献。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中国沿海湿地的全景图,从其地理分布、生态功能,到其在全球和区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湿地萎缩和退化的具体原因,例如,填海造陆、过度捕捞、水土流失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的案例研究,例如,如何通过生态修复技术重塑健康的湿地,或者如何发展生态旅游等经济活动,在保护湿地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带来福祉。这本书是否能够成为一份衡量中国沿海湿地保护成效的“晴雨表”,它会提供哪些量化的指标来评估保护工作的进展?对于我而言,了解这些信息,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激发参与的意愿,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这些关心环境的普通人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行动的指引。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沿海自然景观充满好奇的读者,《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7)》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本详细的地理考察报告,用严谨的科学语言和丰富的图像资料,为我们呈现中国广阔海岸线上那些独特而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它会如何描绘不同海域、不同气候带下湿地的多样性?比如,我很好奇北方寒冷地区的海滨湿地,与南方温暖地区的海滨湿地,在物种组成、生态功能和面临的威胁上会有怎样的差异。这本书会否深入剖析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环境、保护海岸线以及为迁徙鸟类提供栖息地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让我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揭示当前中国沿海湿地面临的真实困境,例如,由于经济发展而导致的栖息地丧失、水体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作为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看见”这些湿地,更能让我“理解”它们的重要性,并意识到保护它们刻不容缓的责任,它是否能为我开启一扇通往湿地保护世界的大门,让我成为一名更积极的参与者。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湿地生态的普通读者,当我偶然翻开《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7)》时,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首先,我被其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这无疑预示着这是一本集结了大量研究成果和详实数据的手册。封面上的“绿皮书”三个字,本身就带有权威和深度报告的意味,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这本书中应该涵盖了中国沿海地区各个湿地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从北方的滨海冻土湿地到南方的红树林,是否都有详尽的分析?它会如何梳理不同地区湿地退化、污染、过度开发等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渴望了解这些湿地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源、抵御海平面上升的独特价值,以及它们与沿海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这本书会不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揭示这些“地球之肾”不为人知的秘密?同时,我特别好奇,书中对于2017年这个时间节点的“绿皮书”定位,是回顾过去几年的保护成就,还是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抑或是两者兼顾?它能否为我们这些对湿地保护充满热情但缺乏专业知识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和参与的途径?

评分

当翻开《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7)》时,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的“读者”到底是谁?是政策制定者?是科研人员?还是像我这样的普通公众?我期望它能以一种既科学严谨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展现中国沿海湿地的真实面貌。这本书会如何界定“沿海湿地”的范围,是仅仅指海滨滩涂、盐沼,还是也包括红树林、河口湿地等?我好奇它会如何分析不同类型湿地面临的具体问题,例如,北方沿海湿地可能面临冰缘冻土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双重威胁,而南方红树林则可能受到围垦和污染的双重压力。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视角,它是否会预测未来几年沿海湿地可能面临的新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以及新兴的经济活动对湿地的潜在冲击?这本书能否为我们勾勒出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的蓝图,指明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并激发全社会对这一重要生态系统的关注和投入?

评分

读到《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7)》的序言,我便被一种使命感所笼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关于湿地状况的报告,更像是一声来自大自然的呐喊,呼吁我们正视沿海湿地所遭受的严峻考验。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中国沿海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根源,比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农业养殖活动对湿地的挤占。它是否会详细列举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具体案例,并辅以数据和图表,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问题的紧迫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不仅是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也包括社区参与、公众教育等多元化的保护模式。例如,它是否会介绍一些成功的湿地修复项目,分享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可以借鉴和推广?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了解如何从个人层面为湿地保护贡献一份力量,比如改变生活习惯、参与志愿活动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湿地保护现状、并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的绝佳机会,它可能是一本改变我们认知、激发我们行动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