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适合于优秀的初高中学生尤其是数学竞赛选手、初高中数学教师和中学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用书及数学爱好者的兴趣读物。
本书共分四编。首先介绍差分方程概论及一些基本定理;其次介绍用变换的眼光看差分方程;再次介绍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最后介绍差分方程的实际应用。
目录
第一编 差分方程概论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线性差分方程概论
第3章 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第4章 变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第5章 线性偏差分方程
第二编 用变换的眼光看差分方程
第6章 离散信号系统与差分方程
第7章 Z变换及其性质
第8章 Z变换的应用
第三编 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
第9章 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概述
第10章 差分方程的解收敛于微分方程的解
第四编 差分方程的应用
第11章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第12章 苏联数学家在解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方面的工作
第13章 研究某类差分方程收敛性的一个方法
第14章 差分方程在衬砌边值问题的应用
第15章 衬砌边值问题的数值解法
第16章 三阶线性变系数方程初边值问题的差分方程
第17章 差分方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第18章 差分方程解的性质研究
附录 递推数列若干初等问题
附录1 基本的数列之性质
附录2 周期性数列
附录3 数列中的不等关系
附录4 递推数列的性质
附录5 递推数列
与市面上一些追求简洁和快速上手的教材不同,这部作品展现出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完备性。它不仅仅是讲解了拉格朗日定理本身,还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动力系统和离散数学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衔接处所做的努力,不同的数学分支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印证的,在此书中得到了精彩的阐述。例如,书中对于将连续时间系统映射到离散时间系统时的收敛性讨论,处理得非常审慎和到位,这在很多标准教科书中是常常被一带而过的部分。书中的排版和图示设计也颇具匠心,虽然内容本身偏学术,但清晰的结构和恰到好处的图解,大大减轻了阅读的认知负担。读完后,我感觉对差分方程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求解本身,而是上升到了对系统结构稳定性和演化特性的洞察层面,这是一种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体验是,它像一位耐心的老教授在引导你进行一场深度的数学对话。它的语调始终保持着一种沉稳和不紧不慢的节奏,强迫读者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定义和每一个定理背后的数学美感。书中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和早期数学家的思考路径来串联起知识点,这使得冰冷的公式拥有了温度和生命力。例如,在介绍某个关键引理时,作者会花笔墨解释为什么早期的数学家会以那样的方式去尝试证明,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如何巧妙地避开了之前的陷阱。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数学史的兴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和“怎么做”,而是深入地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这种对“为什么”的执着探究,才是衡量一本优秀教材的真正标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抽象理论与具体应用之间的微妙平衡把握得炉火纯青。它虽然专注于差分方程这一核心领域,但并未将拉格朗日定理孤立起来。相反,作者巧妙地将其与信号处理、控制论中的离散时间系统模型进行了紧密的联系。书中提供了一些清晰的框图和模块化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将一个物理或工程问题转化为需要用拉格朗日工具来求解的差分方程形式。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对于那些数学背景稍弱但工程应用需求迫切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它将一个原本可能显得高不可攀的纯数学工具,成功地工具化和实用化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在不同阶段都能从中挖掘出新意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关于差分方程中拉格朗日定理的书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严谨和详尽。作者似乎倾注了大量心血来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从最基础的差分算子定义出发,层层递进地引入到复杂的拉格朗日恒等式及其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书中对定理的证明过程描述得极为细致,每一步的推理都清晰可见,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高等数学概念的读者,也能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推导。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层面,而是辅以了大量精心挑选的算例,这些例子不仅验证了定理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展示了理论工具如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阅读体验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数学家搭建的精致迷宫,每条路径都通向更深层次的理解,虽然过程需要专注,但最终的豁然开朗感是无与伦比的。对于志在深入研究微分方程理论或需要精确数学工具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重的参考资料。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难度绝对不低,它更像是一本面向研究生的参考手册,而非入门级的普及读物。书中对某些高阶函数的引入显得有些突兀,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泛函分析或高级微积分基础才能顺畅接续。但我必须承认,正是这种高门槛保证了内容的深度。作者在探讨拉格朗日定理在非线性系统中的扰动分析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非常前沿,甚至引用了近年来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这使得这本书在学术时效性上保持了领先地位。对于那些希望在数值方法和解析解之间架起桥梁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唯一的遗憾是,由于内容过于聚焦于理论的严密性,对于实际计算中可能出现的数值稳定性问题讨论得相对较少,或许是作者将此留给了后续的专门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