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哈爾科夫戰役:東綫德國走嚮失敗的最後勝利
·談起東綫戰場,人們的焦點總在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戰役上,1942年的哈爾科夫戰役卻較少提及。
·1942年哈爾科夫戰役讓蘇聯為自己的輕敵付齣瞭慘重代價,東綫局勢更加復雜。
·蘇聯刻意淡化瞭這一不光彩的戰役,很久以後檔案得到公開。作者根據檔案資料分析瞭哈爾科夫戰役的前前後後。
★哈爾科夫戰役全紀實
·本書共分七個章節,分彆從序幕、部署、作戰區域、雙方部隊、戰役過程、結局、結論等方麵全麵還原這一重要戰役。
·西方史學傢大多從德國視角齣發分析二戰,作者從蘇軍視角另闢蹊徑,對哈爾科夫戰役做齣獨到的解讀。
·本書資料來源於蘇聯公開的檔案資料,同時融入瞭大量德國檔案中的內容,試圖使其更加公正客觀。
★原版引進、格蘭茨二戰史力作
·英文原版引進中譯本,絕非其他抄襲拼湊圖書可比
·本書大衛?格蘭茨是國際著名的二戰史學傢,曾著《斯大林格勒》三部麯,具有深遠影響,軍迷中享有盛譽。
·大量珍貴的曆史圖片和地圖,詳細展示瞭哈爾科夫戰役的全過程。
·專業的軍事翻譯,嚴謹校對,流暢的軍事曆史閱讀享受。
內容簡介
《哈爾科夫1942 蘇軍視角下的哈爾科夫戰役》主要是從蘇軍角度對哈爾科夫戰役進行敘述。許多德國軍官和曆史學傢也對這場戰役進行瞭記錄,作者大衛·M.格蘭茨在研究中融入瞭大量德國檔案中的新資料。為增強研究的可信度,滿足專傢和專業軍事學者的求知需要,作者加入瞭戰役的日常地圖和一些附錄,其中包括所有關鍵戰役文獻的完整英譯文字、蘇軍的詳細戰爭指示,以及生還者去嚮的簡單說明。
除瞭作者對《哈爾科夫1942 蘇軍視角下的哈爾科夫戰役》的付齣以外,在麵對曆史時,還應該對戰鬥中以及被俘後犧牲的官兵緻意,特彆是嚮蘇聯軍士緻意,對於上萬個逝去的英靈,他們的政府最近纔追認他們的名字以及所作齣的犧牲,茲以《哈爾科夫1942 蘇軍視角下的哈爾科夫戰役》作為對這些英靈的紀念。
作者簡介
大衛·M.格蘭茨,1942年齣生,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畢業於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美國陸軍指揮和總參學院以及國防語言學院等。曾作為野戰炮兵軍官在越南服役,後從事蘇聯陸軍研究工作,在多所美國陸軍學校中教學。1993年以美國陸軍外國陸軍研究辦公室主任身份退役,並繼續擔任《斯拉夫軍事研究雜誌》的編輯和俄羅斯聯邦科學院成員。
格蘭茨對蘇聯和俄羅斯軍隊和曆史有著觀點獨到的研究,是軍事界普遍公認的二戰東綫史絕對的專業者,而且是西方史學界少有的十分肯定蘇軍貢獻的作傢。同時他也是一位二戰史的高産作傢,著有幾十種有關二戰史的著作,如《巨人的碰撞》、《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等。
目錄
序
引子
Ⅰ 序幕
Ⅱ 部署
戰略選擇
蘇聯方麵的總體估計
1942年4月1日西南方嚮的兵力狀況
1942年4月1日與西南方麵軍和南方方麵軍對峙的敵軍
部隊的集結
德軍防禦概況
戰役準備
部隊和參謀的準備
控製和通訊的組織
炮兵火力準備的方案與實施準備
坦剋部隊部署和準備
空軍部署及準備
後方的裝備支持及準備
黨政工作
西南方麵軍的改編
Ⅲ 作戰區域
戰略方麵
戰役和戰術方麵
Ⅳ 交戰部隊
蘇軍作戰部署
南方方麵軍1942年5月11日的編組
蘇軍部隊結構
西南方嚮總指揮部將領
西南方嚮總指揮部部隊
第28集團軍
第38集團軍
第21集團軍
第6集團軍
博布金集團軍級戰役集群
預備隊
將領
第57集團軍
第9集團軍
預備隊
德軍作戰部署(作戰序列)
德軍部隊結構
德軍主要將領
德軍官兵綜述
力量對比
Ⅴ 戰役過程
第一階段:西南方麵軍進攻戰(1942年5月12—16日)
1.突破敵軍主要防禦帶(5月12—14日)
北部突破集群的進攻戰役
南部突破集群的進攻
2.進攻戰的進展以及對敵軍戰役預備
隊的作戰(5月15—16日)
北部突破集群的戰鬥
南部突破集群的講攻
第二階段:西南方麵軍、南方方麵軍
在巴爾文科沃要塞的防禦戰(1942年5月17—28日)
1.對抗敵軍在伊久姆一巴爾文科沃軸綫
的反攻,西南方麵軍南部集群繼續
展開進攻(5月17—19日)
A.1942年5月17日南方方麵軍在巴爾文科沃橋頭堡的集結
B.5月1 7日德軍沿巴爾文科沃橋頭堡南麵的行動計劃和部隊情況
C.1942年5月17—19日南方方麵軍的防禦戰以及西南方麵軍的繼續進攻
2.巴爾文科沃陣地防禦戰(1942年5月20—24日)
3.南部集群在包圍圈內的戰役(1942年5月25—28日)
Ⅵ 代價和結局
戰爭的代價
結局
1942年春季德國第1裝甲集團軍戰事記
錄,時間不早於1942年11月5日(具體日期不詳)
結果和結論概要
Ⅶ 結論
章節注釋
附錄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哈爾科夫1942 蘇軍視角下的哈爾科夫戰役》:
戰略選擇
1942年早春,德軍統帥部和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都在積極備戰,準備實現1941年和1942年初未實現的目標。麵對鼕季的諸多失利,包括希特勒在內的許多人都用目標過大、戰綫過長、鼕季惡劣氣候為由加以掩飾,並不氣餒。德軍研究瞭自己的戰略選擇,盡力確定1942年可行的戰略目標。他們仍然固執地得齣和1941年“巴巴羅薩”戰役前同樣的結論。他們相信有機會在軍事上擊敗蘇聯,若要實現此目的,則必須摧毀紅軍,占領蘇聯主要的經濟和政治地區。和1941年一樣,希特勒認為若要占領這些地區,最好是將德軍力量集中於俄羅斯南部。
德軍軍事領導層內部進行瞭廣泛的討論,討論往往很激烈,最終,希特勒確定瞭德軍的戰略目標、戰役決心和作戰部署。他指齣:德軍在鼕季艱苦而沉重的戰鬥之後,一旦休整完畢,就要在夏初恢復攻勢。1942年的戰略與1941年不同的是,1941年德軍沿著三條戰略軸綫嚮列寜格勒、莫斯科和羅斯托夫挺進,而1942年德軍將在南部集中,通過頓涅茨盆地這個經濟命脈,挺進到斯大林格勒以西的頓河河灣,然後嚮南進入石油資源豐富的高加索地區。對於裝甲部隊而言,集中穿過地勢相對平坦的地區進入這個開闊地區的路綫非常閤適,可以再一次像1941年的大包圍那樣,將兵力龐大、機動能力弱的蘇聯軍隊一舉包圍,等蘇軍防禦力量削弱,經濟基礎崩潰後,德軍或許還可以放鬆對列寜格勒的圍睏,揮師北上,取得莫斯科這個豐厚戰果。
這就是“藍色”(Blau)作戰方案的雛形,德軍的這項野心勃勃的戰略計劃在1942年春完全占據瞭德軍指揮者的注意力,德軍統帥部再一次充斥瞭過分樂觀的氣氛,而恰恰是這項戰略,最終給德軍帶來比“巴巴羅薩”作戰行動更慘痛的失敗。希特勒於4月5日批準瞭“藍色”作戰方案(見地圖2),計劃的執行文件是41號指令,指令中的夏季戰役包含兩個目標:“斬草除根”地摧毀蘇軍的防禦力量,盡可能剝奪其繼續戰鬥的必要資源。希特勒特彆指齣,要占領列寜格勒,通過頓巴斯進入頓河河灣和高加索地區,獲取寶貴的自然資源,尤其是石油。德軍將重心放在南部的突擊。
接下來,德軍的部署者開始琢磨如何完成這些宏大的目標,他們準備瞭一係列計劃,根據戰役階段分彆命名為“藍色”作戰方案1、2、3、4。
……
前言/序言
·二戰東綫戰場哈爾科夫戰役全紀實
·以蘇聯視角為切入點深入分析,格蘭茨東綫戰史力作
·大量珍貴的曆史圖片和地圖展現哈爾科夫戰役全過程
·史實內容來自蘇聯和德國檔案資料,真實客觀還原哈爾科夫1942!
《哈爾科夫1942:蘇軍視角下的哈爾科夫戰役》 引言 1942年的哈爾科夫戰役,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綫戰場而言,是一場規模宏大、戰況慘烈、影響深遠的戰役。它不僅僅是一次單純的軍事對抗,更是蘇德兩軍戰略、戰術、指揮、後勤乃至國傢意誌的集中較量。在這場戰役中,紅軍付齣瞭巨大的代價,也從中汲取瞭寶貴的經驗教訓。本文旨在從蘇軍的視角齣發,深入剖析哈爾科夫戰役的始末,揭示其背後錯綜復雜的因素,探究這場軍事行動的成敗得失,並展望其對後續戰局的深遠影響。 第一章:戰前的陰影與戰略的迷霧 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的狂潮席捲瞭蘇聯西部,紅軍遭受瞭前所未有的重創。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雖然穩住瞭陣腳,但整體戰略態勢依然嚴峻。在這樣的背景下,1942年初的東綫戰局,對於蘇軍而言,既是喘息之機,也充滿瞭挑戰。 莫斯科保衛戰的餘波與戰術反攻的初步成功: 盡管紅軍成功阻止瞭德軍攻陷莫斯科,並在一係列局部反攻中收復瞭一些失地,但其整體實力仍未恢復。蘇軍的戰術反攻雖然鼓舞瞭士氣,卻也暴露瞭其裝備、訓練和指揮體係上的諸多不足。高層領導者在戰術反攻的規模、目標和力度上,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和考量。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前奏?戰略決斷的重壓: 1942年,蘇軍的戰略重心是力圖重振旗鼓,在關鍵方嚮上發動大規模攻勢,以期扭轉戰局。斯大林格勒戰役雖然成為曆史的轉摺點,但在1942年初,其戰略地位尚未完全凸顯。相比之下,地處戰略要衝的哈爾科夫,其控製權對於雙方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蘇軍高層,尤其是斯大林本人,在製定1942年的戰略計劃時,麵臨著巨大的壓力,需要在有限的資源下,做齣最優的選擇。 情報的模糊與戰前偵察的局限: 盡管蘇軍擁有一定的情報網絡,但對於德軍在南綫,特彆是哈爾科夫方嚮的兵力部署、兵種構成、裝備水平以及其可能的作戰意圖,仍然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模糊性。戰前偵察的力度和深度,對於準確判斷敵情,往往是至關重要的,而在這方麵,蘇軍可能存在著不足。 政治宣傳與現實軍事力量的博弈: 在戰爭初期,蘇軍高層為瞭鼓舞士氣,不免會過度強調勝利的可能性,以及對敵軍的衊視。這種宣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對戰局的客觀評估,使得一些不切實際的戰略構想得以滋生。 第二章:哈爾科夫:戰略要衝的誘惑與陷阱 哈爾科夫,作為烏剋蘭重要的工業城市和交通樞紐,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對於蘇軍而言,收復哈爾科夫不僅能鞏固南綫防禦,更能為後續的戰略行動打開局麵。然而,這座城市也成為瞭誘人的陷阱,隱藏著緻命的危機。 地理環境與戰場態勢的分析: 哈爾科夫及其周邊地區,地形復雜,既有平原,也有丘陵和河流,為雙方的軍事行動提供瞭不同的戰術選擇。蘇軍在收復哈爾科夫後,其戰綫如何展開,又如何應對德軍的反撲,都需要仔細的地理分析和周密的部署。 蘇軍戰略意圖的剖析: 1942年初,蘇軍在南綫發動瞭一係列攻勢,其中收復哈爾科夫是其重要目標之一。然而,其戰略意圖是否僅僅在於收復一座城市,還是有著更宏大的戰略考量?例如,是否試圖藉此機會,將德軍主力吸引至此,然後實施圍殲?亦或是,希望通過此舉,打破德軍在南綫的僵局,為後續的戰略反攻奠定基礎? 德軍的反應與反擊的準備: 德軍雖然在1941年末遭遇瞭重挫,但其軍事機器的強大依然不容小覷。對於蘇軍在哈爾科夫方嚮的攻勢,德軍不可能坐視不理。他們可能采取何種戰術,集結何種兵力,以及其最終的反擊目標是什麼?這些都需要在蘇軍的戰略決策中予以充分的考慮。 戰役的初始階段:勝利的曙光還是陷阱的入口: 在戰役的初期,蘇軍可能在局部戰場上取得瞭一定的優勢,甚至成功收復瞭哈爾科夫。這種勝利的錶象,是否掩蓋瞭深層的危機?戰術上的成功,是否掩蓋瞭戰略上的失誤? 第三章:戰術的博弈與指揮的失誤 哈爾科夫戰役的勝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的戰術運用和指揮水平。蘇軍在這場戰役中,可能在戰術層麵付齣瞭巨大的努力,卻也暴露齣指揮上的諸多問題。 蘇軍的戰術部署與兵力分配: 蘇軍在進攻哈爾科夫時,采取瞭何種戰術?例如,是集中優勢兵力,還是分散兵力?其裝甲部隊、步兵、炮兵以及航空兵是如何協同作戰的?兵力分配上是否存在著不閤理之處,例如,是否過於集中在某個方嚮,導緻其他方嚮兵力空虛? 裝甲力量的運用與損失: 蘇軍在戰役中投入瞭大量的裝甲力量,但裝甲部隊的有效運用,需要良好的戰術配閤和指揮。在此次戰役中,蘇軍的裝甲部隊是否得到瞭充分的發揮?其損失為何如此慘重?是由於德軍的反坦剋能力強大,還是蘇軍的戰術運用不當,以及指揮失誤? 步兵與炮兵的協同作戰: 步兵是戰場的主體,炮兵是步兵的“戰友”。蘇軍的步兵與炮兵在哈爾科夫戰役中的協同程度如何?是否能夠有效地支援步兵的進攻? 空軍的作用與製空權的爭奪: 在現代戰爭中,空軍的作用日益凸顯。蘇軍的空軍在此次戰役中扮演瞭何種角色?其是否能夠有效地壓製德軍的空軍,支援地麵部隊? 指揮官的決策與溝通: 指揮官的決策,對於戰役的走嚮至關重要。蘇軍的指揮官們,在麵對瞬息萬變的戰場情況時,是如何做齣判斷的?其指揮體係是否暢通,命令是否能夠及時有效地傳達?是否存在著指揮層級過多、決策效率低下等問題? 後勤保障的挑戰: 戰役的規模越大,對後勤保障的要求也越高。蘇軍在哈爾科夫戰役中,其後勤補給是否能夠滿足前綫部隊的需求?燃料、彈藥、食物以及醫療物資的供應是否充足?後勤係統的癱瘓,往往是導緻戰役失敗的隱患。 第四章:德軍的緻命反擊與蘇軍的戰略失算 在蘇軍發動攻勢的同時,德軍也並非坐以待斃。其對哈爾科夫戰役的反擊,成為瞭扭轉戰局的關鍵。蘇軍在此次反擊麵前,暴露齣瞭嚴重的戰略失算。 德軍的戰略意圖與戰術安排: 德軍將如何應對蘇軍的攻勢?其是否預料到瞭蘇軍的攻擊方嚮和規模?其反擊的兵力部署、兵種構成以及作戰目標是什麼?例如,德軍是否意圖將蘇軍主力引入包圍圈,然後進行殲滅? 曼施坦因的反擊藝術: 埃裏希·馮·曼施坦因,這位德國名將,在東綫戰場上以其卓越的指揮纔能著稱。他在哈爾科夫戰役中的反擊,是否展現瞭他高超的軍事智慧?他如何利用地形、兵力和情報,以劣勢兵力取得優勢,並最終實現對蘇軍的閤圍? 蘇軍對德軍反擊的誤判: 蘇軍是否低估瞭德軍的反擊能力?是否未能及時察覺德軍集結重兵進行反撲的意圖?是否對德軍的戰術動嚮存在嚴重的誤判? “口袋”的形成與蘇軍的睏境: 德軍的反擊,最終形成瞭對蘇軍的閤圍。蘇軍為何會陷入“口袋”之中?其突圍的努力為何如此艱難?在被包圍的情況下,蘇軍的士氣、補給以及指揮係統是否還能維持正常的運轉? 戰役的轉摺點:決定性的包圍戰: 德軍的反擊,成為瞭哈爾科夫戰役的決定性轉摺點。蘇軍在此次戰役中遭受瞭重大的損失,不僅僅是兵員和裝備,更重要的是其戰略主動權的喪失。 第五章:慘痛的教訓與未來的曙光 哈爾科夫戰役,對於蘇軍而言,是一場慘痛的軍事失敗,但也從中汲取瞭深刻的教訓,為未來的勝利奠定瞭基礎。 巨大的損失與士氣的打擊: 戰役結束後,蘇軍損失慘重,不僅在兵員數量上,更是在精銳部隊和寶貴裝備上。這種損失,對蘇軍整體士氣造成瞭沉重的打擊,也使得其在短時間內難以組織大規模的戰略反攻。 對戰略決策的深刻反思: 蘇軍高層在此次戰役後,不得不認真反思其戰略決策的失誤。過度的樂觀主義、對敵軍實力的低估、以及不切實際的戰略構想,都成為瞭導緻失敗的重要原因。 戰術層麵的改進與學習: 盡管戰役失敗,但蘇軍在戰術層麵也並非一無所獲。例如,在被包圍後的頑強抵抗,以及在特定戰術上的探索,都為未來的戰鬥積纍瞭經驗。 指揮體係的改革與優化: 哈爾科夫戰役的失敗,也促使蘇軍對指揮體係進行改革,提高指揮效率,加強信息傳遞,並更加注重實戰經驗的積纍。 對德軍作戰特點的深入瞭解: 通過與德軍的直接較量,蘇軍對德軍的作戰特點、戰術風格、指揮能力以及後勤保障體係有瞭更深入的瞭解,這對於後續的作戰至關重要。 庫爾斯剋戰役的鋪墊: 哈爾科夫戰役的失敗,以及其暴露齣的問題,促使蘇軍在後續的戰爭中,更加謹慎地製定戰略,更加紮實地做好準備。最終,在1943年的庫爾斯剋戰役中,蘇軍一雪前恥,取得瞭戰略上的決定性勝利。 結語 1942年的哈爾科夫戰役,是一場血與火的洗禮。它以蘇軍的慘痛失敗告終,但正是這場失敗,磨礪瞭蘇軍的意誌,凝聚瞭他們的力量,促使他們不斷學習和進步。從蘇軍的視角審視這場戰役,我們不僅看到瞭戰場上的殘酷與血腥,更看到瞭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對勝利的執著追求。哈爾科夫1942,是蘇軍曆史上一道深刻的傷痕,也是他們走嚮最終勝利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