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先生傳習錄

王陽明先生傳習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王陽明 著,高敬 譯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心學
  • 傳習錄
  • 明朝
  • 哲學
  • 思想
  • 曆史
  • 傳記
  • 儒傢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國傢行政學院齣版社
ISBN:978751501711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306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8
字數:25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為明代著名的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和軍事傢,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和儒學大師,王陽明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麵皆居絕頂。《傳習錄》是王陽明的代錶作和中國哲學的經典作品。
  《王陽明先生傳習錄》在明隆慶六年刻本的基本上點校整理,使傳習錄原文完整呈現,為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提供瞭重要的資料。

目錄

前言
舊序

捲上
徐愛錄
徐愛跋
陸澄錄
薛侃錄

捲中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啓問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錢德洪跋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
答聶文蔚二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捲下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錢德洪序
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附錄
硃子晚年定論

精彩書摘

  《王陽明先生傳習錄》:
  五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閤一”之訓,與宗賢①、惟賢②往復辯論,未能決,以問於先生。
  先生曰:“試舉看。”
  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瞭,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隻恁的便罷。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隻見那好色時,已自‘好’瞭。不是見瞭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隻聞那惡臭時,已自惡瞭。不是聞瞭後,彆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亦隻是不曾知臭。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隻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知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瞭,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瞭;知飢,必已自飢瞭。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聖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不然,隻是不曾知。此卻是何等緊切著實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說知行做兩個,是甚麼意?某要說做一個,是什麼意?若不知立言宗旨,隻管說一個兩個,亦有甚用?”
  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個分曉,一行做知的工夫,一行做行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卻失瞭古人宗旨也。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隻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隻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隻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纔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隻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纔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瞭,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閤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隻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隻是閑說話。”
  六
  愛問:“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工夫有用力處。但與硃子‘格物’之訓,思之終不能閤。”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愛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說,似亦見得大略。但硃子之訓,其於《書》之‘精一’,《論語》之‘博約’,《孟子》之‘盡心知性’①,皆有所證據。以是未能釋然。”
  先生曰:“‘子夏篤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②。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於心,安可狃於舊聞,不求是當?就如硃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於心處,亦何嘗苟從?‘精一’‘博約’‘盡心’,本自與吾說吻閤,但未之思耳。硃子‘格物’之訓,未免牽閤附會,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約’之功。曰仁既明知行閤一之說,此可一言而喻。‘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睏知勉行’事。硃子錯訓‘格物’,隻為倒看瞭此意,以‘盡心知性’為‘物格知至’,要初學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愛問:“‘盡心知性’,何以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盡心即是盡性。‘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盡也。‘知天’,如‘知州’‘知縣’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與天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須是恭敬奉承,然後能無失,尚與天為二。此便是聖賢之彆。至於‘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教學者一心為善,不可以窮通夭壽之故,便把為善的心變動瞭,隻去修身以俟命,見得窮通壽夭,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事天’雖與天為二,已自見得個天在麵前;‘俟命’,便是未曾見麵,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學立心之始,有個睏勉的意在。今卻倒做瞭,所以使學者無下手處。”
  愛曰:“昨聞先生之教。亦影影見得工夫須是如此。今聞此說,益無可疑。愛昨晚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於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隻是個‘誠意’。‘誠意’之功,隻是個‘格物’。”
  ……

前言/序言

  《傳習錄》是明代大儒王陽明的代錶作,是一部王陽明講學、論學的集子,由他的弟子輯錄成書。《論語·學而篇》載:“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一’硃子《論語集注》日:“‘傳’謂受之於師,‘習’謂熟知之於己。”意謂“傳”是老師傳授下來的東西,“習”則是把從老師那裏接受到的“傳”熟習起來。《傳習錄》之名,即得之於此。《傳習錄》之於王陽明,猶如《論語》之於孔子,凝聚著他們一生思想的精華。
  《傳習錄》成書近五百年來,流布中外,其“知行閤一”與“緻良知”等要旨,至今仍然閃耀著不朽的思想光輝。王陽明是中國儒學中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代錶瞭中國儒學自宋代硃子學之後,所達到的又一高峰,《傳習錄》則是王學精華之所在。迄今為止,王學在漢語文化圈乃至世界範圍內,仍然有著重要的影響。國學大師錢穆曾開列中國人修養之“人人所必讀”的七部書,即《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壇經》《近思錄》和《傳習錄》,可見《傳習錄》之崇高地位。我們點校、注釋這本《王陽明先生傳習錄》,目的就是為瞭弘揚王學的重要思想,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
  《傳習錄》的作者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謚號文成,世稱陽明先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傢、政治傢和軍事傢,同時又是有明一代最重要的哲學傢。王陽明少年時期就立誌“讀書為聖賢”,一生勤學苦思、篤行靈悟,一方麵建立瞭齣類拔萃的事功業績,另一方麵發展和完善瞭自宋代陸九淵以來的心學學說,被後世譽為達到“立德、立言、立功"這“三不朽”境界的人。
  五百年來,王陽明的學說影響和造就瞭無數誌士仁人。明末名臣劉宗周、施邦曜,思想傢黃宗羲等人,都是研讀《傳習錄》等王學著作,從而追求傳統道德修養,使其成為功勛業績和思想學術足彰後世的仁人;近代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宋教仁等緻力於中國富強的誌士,也都從《傳習錄》中得到過思想養分。王學在明末傳入日本,成為日本幕府時代與古學、硃子學鼎足而三的重要思想流派,直接推動瞭日本的明治維新。日本“明治維新三傑”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均為日本王學的傳人。如西鄉隆盛曾摘錄《傳習錄》百餘條,奉為金科玉律,隨身攜帶,時時體悟,自承“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傳習錄》從初刻到最終成書,前後經曆瞭55年。正德十三年(1518),陽明門人薛侃將自己和同門徐愛、陸澄所錄共129條,刻於江西虔州(今贛州),是為初刻《傳習錄》,也是“傳習錄”之名首次行之於世。嘉靖三年(1524),陽明門人、時任紹興知府的南大吉以初刻《傳習錄》為上冊,以陽明的《論學書》9篇為下冊,讓其弟南逢吉刊刻於越(今紹興),是為續刻《傳習錄》。嘉靖七年(1529年1月9日),陽明去世後,門人錢德洪與王畿在奔喪途中,訃告同門,約定三年時間收錄陽明遺言。但是,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陽明門人曾纔漢在得到錢德洪手稿後,又增補進其餘一些內容,以《遺言》為名刊刻荊(今湖北江陵)。對這個版本,錢德洪認為“采錄未精”,乃經過刪削,以《傳習續錄》為名,刊刻於寜國(今安徽)水西精捨。嘉靖三十五年(1556),錢德洪講學湖北蘄春,在同門瀋思畏勸說下,對《傳習續錄》進行修訂,並把續刻《傳習錄》改為問答語,刊刻於湖北黃梅崇正書院。這就是今傳本《傳習錄》三捲最早的形態。隆慶六年(1572),謝廷傑在浙江刊刻《王文成公全書》,約請錢德洪把陽明生前所編《硃子晚年定論》附錄在《傳習錄》下捲之後,將《傳習錄》三捲及其附錄作為《王文成公全書》的前三捲。這個版本,就是今本《傳習錄》的定本,即隆慶六年本。
  本書之所以采取大字本的形式,是為瞭方便讀者閱讀、研習和批注。“大字本”作為一種齣版形式,在齣版史上是有先例的。如1964年2月15日,毛澤東在中宣部關於組織高級乾部學習的報告上批示,指示時任中宣部部長的陸定一齣版30種供高級乾部學習的書,並要求采取“大字、綫裝、分冊”的形式。不久,這30種“大字本”經典著作齣版,對推動領導乾部學習起到重要作用。在毛澤東晚年(1972—1975),他還曾指示印刷瞭一批經過注釋的大字本古籍。現在,這些大字本古籍已經成為難得的珍貴版本。
  本書是以隆慶六年《王文成公全書》中所載的《傳習錄》為底本點校、注釋的。鑒於《傳習錄》文本多為對話體,文字比較淺易,因此在注釋的時候,主要對文中一些典故、引用文句的齣處以及一些生僻字進行瞭注釋,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傳習錄》的要旨。對於一般讀者能夠理解的錶述,則未進行注釋。
靜水流深:一個精神的足跡 在曆史的長河中,總有那麼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跨越時空,照亮後人的求索之路。王陽明,這位明代哲學傢、思想傢、軍事傢、教育傢,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顆。他的一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他所創立的“陽明心學”,更是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乃至東亞的思想文化格局。 “陽明心學”並非憑空而來,它是在對儒傢經典反復體悟、在實踐中不斷錘煉、在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中逐漸成熟的。其核心思想,如“緻良知”、“知行閤一”,看似簡潔,卻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指引著人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安頓心靈,如何在行動中實現自我價值。 本書《靜水流深:一個精神的足跡》並非對王陽明先生《傳習錄》的直接解讀,也非對其生平的流水賬式記錄。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對話,一次跨越時空的思想共鳴。我們試圖從更廣闊的視角,去體察這位偉大靈魂的閃光之處,去探尋其思想體係的生成土壤,去理解其“知行閤一”在不同領域的實踐意義。 一、 時勢之潮與陽明之思 王陽明所處的明代,是一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內有黨爭傾軋,外有邊患頻仍,社會上下彌漫著一股浮躁與不安。在這樣的背景下,程硃理學雖然占據主導地位,卻在一定程度上流於空疏,未能有效解決現實的睏境。而王陽明,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中,感受到瞭一種深刻的精神危機,並開始瞭他對“道”的獨特求索。 本書將首先梳理王陽明思想産生的時代背景,分析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思想動態,以及程硃理學所麵臨的局限性。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探討王陽明是如何在傳統的儒傢思想框架下,注入新的活力,提齣“心即理”、“緻良知”等顛覆性的觀念。這並非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對儒傢精神內核的重拾與升華,是對“人”在天地萬物中的主體性定位的深刻反思。 二、 良知之光:照亮內心宇宙 “緻良知”是陽明心學的基石。它並非是一種外在的道德規範,而是指人人本具的、 innate 的道德意識和判斷能力。王陽明認為,這種良知如明鏡般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隻是常被私欲和外物濛蔽。一旦我們能夠“緻”——即顯露、擴充、發揚——這種良知,就能達到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升華。 在本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緻良知”的內涵,分析其與儒傢“仁”的思想的關聯,以及其在認識論和實踐論上的意義。我們將討論,如何在這種“不假外求”的智慧指引下,剋服內心的猶豫和彷徨,做齣符閤天理的抉擇。我們還會通過一些曆史人物的案例,來佐證“緻良知”在塑造人格、推動社會進步方麵的力量。本書將強調,“緻良知”並非一種玄虛的口號,而是一種切實可行的修行方法,引導我們迴歸內心的寜靜與力量。 三、 知行閤一:行動中的覺醒 “知行閤一”是陽明心學的另一核心命題,也是對其思想最直觀的理解。“知”與“行”並非截然分離,而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著“行”的自覺;而任何“行”,都應以“知”為指導。 本書將詳細闡述“知行閤一”的深刻含義。我們將區分“已知”和“真知”,理解“真知”必然是“行”的起點。我們將探討,為何許多人“知道”道理,卻“做”不到,這背後的思想障礙是什麼。然後,我們將以王陽明本人的軍事生涯、為官經曆以及其教育實踐為例,生動展現“知行閤一”如何在危機時刻拯救國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悟人生,如何在育人過程中點亮智慧。我們還將分析,“知行閤一”對於當下社會各個領域,例如教育、工作、人際交往等方麵,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鼓勵我們打破空談,將理論付諸實踐,在行動中不斷檢驗和提升自我。 四、 緻用之學:心學的落地生根 陽明心學並非僅僅停留在哲學思辨層麵,它更是“緻用之學”,強調將思想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和效用。王陽明本人,正是一位將儒傢理想融入現實政治、軍事、教育的實踐者。 在本章中,我們將聚焦王陽明作為一位“全纔”的另一麵。我們將審視他在平定宸濠之亂、湖廣剿匪等軍事行動中的策略與膽識,分析其“以心為帥”的軍事思想。我們將探討他作為地方官的政績,以及他在處理政務時如何踐行“緻良知”。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瞭解他對教育的重視,以及他創辦書院、廣收門徒,將心學思想廣泛傳播的功績。他不僅是一位思想傢,更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傢,他培養瞭一大批有影響力的門人,如湛若水、陸王山等,將心學發揚光大,使其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五、 照見當下:心學的迴響與啓示 在一個物質日益豐富,精神日益焦慮的時代,我們為何還需要重拾王陽明的心學?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是對陽明心學在當代價值的深入挖掘。我們將反思,在信息爆炸、價值觀多元的當下,我們如何纔能保持內心的清明與定力?“緻良知”是否能幫助我們辨彆真僞,抵製誘惑?“知行閤一”是否能引導我們擺脫“拖延癥”,實現自我價值? 我們將從不同的角度,例如個人成長、社會責任、價值追求等方麵,探討陽明心學對當代人的啓示。我們不迴避當今社會麵臨的挑戰,而是嘗試用王陽明智慧的眼光去審視它們,從中汲取力量。本書旨在說明,王陽明先生的精神足跡,並未因歲月的流逝而模糊,反而如靜水流深,曆久彌新,依然能為我們照亮前行的道路,指引我們走嚮更加充實、更有意義的人生。 《靜水流深:一個精神的足跡》,期望通過對王陽明先生思想與實踐的探索,不僅展現一位偉大靈魂的傳奇,更能引發讀者對自身內心世界的深刻反思,並鼓勵大傢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寜靜與力量,踐行“緻良知”,實現“知行閤一”,成為一個真正頂天立地的人。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一直以為,真正的智慧是遙不可及的,是少數天纔纔能擁有的。但《傳習錄》卻嚮我展示瞭另一種可能——智慧,其實就蘊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陽明先生通過他平實而又深刻的語言,將那些看似玄妙的哲學道理,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被他關於“事上磨練”的理念所打動。 “事上磨練”,意味著我們不能脫離具體的生活去談論哲學,真正的智慧,需要在日常的事務中去實踐和體會。我們遇到的每一個睏難,每一個挑戰,都是一次“磨練”我們心性的機會。陽明先生鼓勵我們要勇敢地去麵對這些“事”,並在其中不斷地反思和學習,從而提升自己的境界。這給瞭我很大的鼓舞。我一直以來都有些害怕麻煩,總想找一條最省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傳習錄》告訴我,真正的成長,往往就發生在那些最“麻煩”的事情之中。通過“事上磨練”,我們的心性纔能得到真正的提升,我們的智慧纔能真正地“發生”。這本書,讓我對生活充滿瞭敬意,也讓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瞭信心。

評分

《傳習錄》給我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啓發。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靜坐”和“省察”的修煉方法。陽明先生並非空談理論,他提齣的具體方法,都是可以切實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靜坐,在我看來,就像是給我們的心靈做一次SPA,讓我們從繁雜的思緒中抽離齣來,迴歸內心的寜靜。而“省察”,則是每天對自己的言行進行一次復盤,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這種日復一日的自我反省,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它能夠幫助我們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加以糾正,避免犯下同樣的錯誤。陽明先生強調,要“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我們的本心是沒有善惡的,但一旦有瞭意念的活動,善惡就産生瞭。而“省察”的目的,就是為瞭辨彆這些意念的善惡,並選擇遵循善的意念。這種對內心活動的細緻洞察,以及對善的堅定追求,是提升我們道德品質的關鍵。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套內在的導航係統,能夠更好地指引我前行的方嚮。

評分

《傳習錄》就像是一場與聖賢的對話,盡管跨越瞭時空的阻隔,卻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真摯與力量。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緻良知”的論述。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總覺得“良知”是一個很高遠的概念,好像是聖人纔擁有的東西。但陽明先生卻告訴我們,良知是人人都有的,它就像一顆種子,埋藏在我們的心田深處,等待著被喚醒。關鍵在於我們要時刻保持內心的澄澈,不被外界的雜念所乾擾,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去遵循那份最本真的指引。 書中的一些對話和問答,更是讓人拍案叫絕。我常常會想象自己就坐在陽明先生的旁邊,聽他如何解答弟子們的睏惑。他不是那種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的迴答總是充滿著生活氣息,而且直指人心。他會用很貼切的比喻,將復雜的道理解釋得通俗易懂。比如,他談到“剋己”,不是要我們壓抑自己的欲望,而是要通過正念來引導和升華,讓自己的行為符閤“良知”的要求。這種“剋己”的智慧,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尤其具有現實意義。在這個充滿誘惑和挑戰的時代,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堅定,如何不隨波逐流,真正做到“為自己而活”,《傳習錄》提供瞭一盞指路明燈。

評分

讀《王陽明先生傳習錄》的過程,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我不是一個天生的哲學傢,也不是一個特彆擅長思考的人,但我卻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住瞭。它的語言並不生硬,反而帶著一種溫暖和親切感,仿佛一位慈祥的長者,在循循善誘地教導我們。我尤其對書中反復強調的“心即理”的觀點印象深刻。這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我總以為“理”是客觀存在的,是獨立於人心之外的。但陽明先生卻說,“心”就是“理”的本體,是“理”的根源。 這個觀點讓我花費瞭很多時間去消化和理解。它意味著,我們內心的主宰,我們的思想和意念,纔是真正構成我們世界的基礎。當我們能夠純淨自己的內心,去除那些雜念和偏執,我們的“心”自然就能體悟到宇宙萬物的“理”。這不僅僅是一種哲學上的論斷,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它鼓勵我們要嚮內看,去探尋自己內心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嚮外尋求答案。這種由外嚮內的轉變,對於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啓示。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睏惑和迷茫,並不是因為世界太復雜,而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夠寜靜,不夠清晰。

評分

讀《王陽明先生傳習錄》這本書,真的像是踏入瞭一片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森林。剛翻開的時候,我還在想,這會不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哲學著作,滿篇都是拗口的古文,讓人望而卻步。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陽明先生的文字,雖然是古人所寫,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他不像某些哲學傢那樣,總是把簡單的道理弄得復雜不堪,而是用一種非常樸素、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將深邃的道理娓娓道來。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提齣的“知行閤一”的理念。我一直以來都覺得,知道和做到是兩迴事,很多人都知道很多道理,但就是做不到。而陽明先生卻說,知就是行,行就是知。這句話剛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細細品味,卻發現裏麵蘊含著無窮的智慧。他認為,真正的“知”不是停留在概念上的瞭解,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上。比如說,你知道孝順父母是好的,但你卻從不實際去關心父母,那你就真的“知道”孝順瞭嗎?陽明先生的觀點,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的行為,也讓我開始反思,我所認為的“知道”,究竟有多少是真正融入瞭我的生命,並轉化為我的行動。這種思考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啓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