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有人说:《周易》真难懂,买一本看不懂,再买一本还是看不懂……,《北京开放大学经典读本系列丛书:入门》是作者徐坤多年教学的体会,对《周易》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西方人的家中如果藏有一本中国书籍,那本书是《周易》!《周易》是“五四”以后被误读最多的一本书,《北京开放大学经典读本系列丛书:入门》从探索复杂性世界观的高度定义《周易》,纠正了误读与偏见。     
作者简介
       徐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周易教学,曾在北京大学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欧商学院、南开大学讲授易经。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国学院易经博士班导师。
    担任北京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参加北京周易研究会的创建并主持北京周易研究会日常工作:每周举办“周易大讲堂”、每年出版“周易大讲堂系列教材”。
    创办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中心,开设“爱心传递热线——老年人心理危机救助中心”公益项目,将周易文化有生命力的内容发扬光大,服务于人民群众。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周易是一种世界观
一、两幅世界图景
二、东方智慧的特点
异质类比与“天人合一”的体系
从现象认识现象
三、东方现象学认识方法——周易主要的几种探索复杂性认识论方法简介
遁甲学以“局”为结构的认识论
梅花易术是东方现象学体系
五运六气——“天人合一”的认识框架
八卦认识框架
第二章 《易经》的内容
一、《周易》二字的含义
二、《周易》的内容
卦
卦的结构
卦序
卦的起源
卦名
读卦的方法
三、《周易》从巫术到哲学的演变
占算形式的规范化、简约化使“易”由占筮术演进为哲学成为现实可能性
西周春秋时期史官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文化职能是“易”由巫术向哲学转化的关键环节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诸子引“易”入论使“易”由巫术向哲学转化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第三章 《易传》的内容和精神
一、《易传》二字的含义
二、《易传》的内容
《彖传》
《象传》
《文言传》
《系辞传》
《说卦》
《序卦》
《杂卦》
三、《易大传》的人文精神
兼含“三才”而归于人学的易道
“崇德广业”的人生境界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忧患意识
中道而行
和合之道
刚以进取,慎以守身的生活态度
四、《易学》解释学的发展轨迹
五、附录《易传》古文
第四章 易学史
一、汉代易学
京房《易传》
二、晋唐易学
晋唐义理学派
王弼解经体例
三、宋易中的象数派和义理派
程颐解理体例随时取义说
朱熹对《周易》经传的理解
四、易图学派
千古不传之秘宋代易图学
来知德圆图反问世的意义
附录      
精彩书摘
       占算形式的规范化、简约化使“易”由占筮术演进为哲学成为现实可能性
    殷商时期只有龟卜,没有成熟的蓍筮。《系辞》说:“易之兴也,其当于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这一说法反映了筮法在商末西周才逐渐成熟的历史事实。
    筮法主要是在卜法的基础上形成,是卜官们为了简化龟卜烦琐的占算程序,降低龟卜兆纹的辨析难度的解释的随意性而创造的。由商末到西周时《易经》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龟兆到单卦(八卦)、由单卦到重卦(六十四卦)的过程。《易经》的出现标志着一种简约化、规范化的新的占算系统的完成。
    筮法这种新的占算技术基本克服了龟卜的种种弱点,这体现在其以规范化、标准化的卦画符号系统取代了错综难辨的龟兆;以数一象一事相统一的严整体系克服了因反常龟兆而产生的解释的歧义现象;它以占算工具易得(用蓍草)、经营程序简便而弥补了龟卜占算工具匮乏(用龟甲)、经营烦琐的缺陷;其易于掌握,便于广泛流传,从而克服了龟卜不易学习、难以普及的弱点。后世的治“易”著作将筮法的这种规范化、简约化的特点概括为“简易”,使人“易知”、“易从”,并认为“简易”是《周易》的主要特点和根本法则。
    从卜法到筮法的演进不能仅视为巫术迷信的精致化过程,卜法的诸多弱点体现了一种烦琐无序的原始思维状态,而商周先民智力素质上的进步为扬弃这种占算方式提供了主观前提。因此,由卜法发展到筮法,实际上是从巫术这潭污水中倒映出商周先民由经验上的混乱、无序向系统、有序的理性思维进化的过程,是商周先民开始从原始思维状态提升出来的重要标识。
    卜官们所创造的巫法完备了占算技术,然而它又派生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副产品,那就是筮法的规范化、简约化使之产生出多方面的远远超出于巫术的哲理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使《易经》向世俗哲学转化的抽象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可能性。这是卜官们始料未及的。
    第一,规范化、标准化的卦画符号为阐发哲学思想提供了适宜的形式。卦象体系的基本符号是阴爻“——”和阳爻“—”,它们是占卜内容的符号化处理。阴爻、阳爻象征着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的两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属性和势力,而由阴爻、阳爻构成的各卦卦象则代表着这两种势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事物的不同结果。虽然《易经》尚未明确提出阴、阳范畴,但是实际上,它已经把阴、阳看作宇宙万物所普遍具有的基本属性,将一切变化的原因归结为阴、阳这两种势力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力量的消长。在“与天地准”、“弥论天地之道”的易理中,最根本的就是阴、阳相互作用和彼此转化的通理。这个道理在乾卦、坤卦、泰卦、否卦、剥卦、复卦等卦的文辞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巫术的外衣下,对宇宙变动原因的哲学思考。《易经》文辞所包含的这种原始的对立统一思想并非完全取决于卦画形式的规范化,但这种规范的形式无疑对其哲理因素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给予其重要的影响。
    ……    
				
 
				
				
					《周易》:东方智慧的基石与人生哲思的指南  《周易》,一部流传数千年的东方哲学经典,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古籍,更是一部蕴含着深邃人生智慧、宇宙运行规律的百科全书。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从中汲取灵感,体悟道法自然,探寻天人之际的奥秘。《周易》以其独特的象数、义理和卦爻辞,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维体系,影响着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思想、艺术、科学以及政治等各个领域。  一、《周易》的形成与核心构成  《周易》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主体内容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历经春秋战国,最终在汉代形成我们今日所见的《周易》文本,即《易经》与《易传》。     《易经》: 这是《周易》的核心部分,由六十四卦及其卦辞、爻辞组成。《易经》以八卦为基础,每卦由六个爻组成。这六十四卦,如同六十四个基本原型,描绘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境和变化。《易经》的卦辞是对整个卦象含义的简要说明,而爻辞则是对每一爻(即卦中的每一层变化)的具体解读。这些卦辞和爻辞,语言精练,意蕴丰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生活启示。         八卦与六十四卦: 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它们分别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种自然现象,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不同的组合,衍生出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例如,《周易》开篇的乾卦代表着创造与刚健,坤卦代表着承载与柔顺,这两卦被认为是万物生成的基础。后续的卦象则展示了天地之间的互动、自然界的生灭更替、人类社会的种种活动和变化,从萌芽到发展,从兴盛到衰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象数与义理: 《周易》的解读体系主要围绕“象”和“数”展开。所谓的“象”,是指卦象所象征的形象,例如,乾卦的上卦和下卦都是阳爻,形似天,故象征天。所谓的“数”,则是指卦象中阴阳爻的数量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数字概念,例如,一分为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通过对卦象及其组合的观察,可以推演出事物的某种状态和发展趋势。“义理”,则是指卦辞和爻辞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哲学思想。     《易传》: 又称“十翼”,是汉代儒家学者对《易经》的解释和阐发,包括《彀》、《象》、《说卦》、《文言》、《系辞》上下、《旨》上下、《序卦》、《杂卦》等十篇。这些《易传》极大地丰富了《周易》的思想内涵,将其从一部占卜之书升华为一部具有系统性哲学思想的经典。《易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易经》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将“易”的学说与儒家思想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儒家“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系辞》: 《系辞》被认为是《易传》中的核心,它系统地阐述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将“易”与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联系起来,提出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著名论断,确立了《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系辞》还阐述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儒家核心命题,将《周易》的哲学思想与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        《象传》与《说卦传》: 《象传》是对每一卦的整体意象及其发展趋势的解读,而《说卦传》则主要解释八卦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象传》通过形象的比喻,帮助读者理解卦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例如,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动地描绘了天的运行规律,并引申出人应有的品德。        《文言传》、《旨传》等: 这些篇章则对乾坤两卦及其部分卦进行了更深入的哲学阐释,探讨了君子之道、小人之道,以及道德修养的途径。  二、《周易》的核心思想与价值  《周易》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化观(易): “易”字本身就代表着变化、变易。《周易》的核心思想在于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它认为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而这种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理解并顺应这些变化,是实现事物发展和避免灾祸的关键。    阴阳互根、相济的辩证思想: 《周易》将世界万物都视为阴阳两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转化。阳代表刚健、主动、积极,阴代表柔顺、被动、消极。阴阳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白天(阳)与黑夜(阴)、男性(阳)与女性(阴)、积极(阳)与消极(阴),它们在不断地互动中共同构成世界。这种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源头。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周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变化规律也体现在人类社会之中。通过体悟天地之道,人可以提升自身的品德,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处世智慧: 《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中,充满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的预警和指导。它教导人们在顺境时要看到潜在的危机,在逆境时要看到转机的可能。这种“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思想,是指导人们趋吉避凶、稳健前行的重要方法。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坤卦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周易》中最脍炙人口的诗句,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前者鼓励人们要像天体运行一样刚健有力,不断进取;后者则倡导人们要像大地一样宽厚仁爱,包容万物。这两种精神的结合,构成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宽厚待人的基本品格。    人生哲学的启示: 《周易》并非仅仅是关于宏观宇宙的学说,它也为个人的人生提供了深刻的指导。通过对卦象的解读,人们可以了解自己在不同时期的处境、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之道。例如,当遇到困境时,《周易》会提示我们如何“困而学之”,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出路;当取得成就时,《周易》会警示我们“满招损,谦受益”,要保持谦虚谨慎。  三、《周易》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周易》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古代,它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认识复杂世界的思维工具: 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周易》所揭示的“变”是永恒的主题,以及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避免片面化和绝对化的思维。    提升人生智慧与修养: 《周易》中关于道德修养、处世之道、应对挑战的智慧,对于现代人构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保持谦逊、勇于担当、顺应变化、寻求平衡。    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周易》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学习和理解《周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跨学科研究的启示: 《周易》的象数思维、系统观等,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展现出一定的启发性,例如在复杂系统科学、信息论、人工智能等领域,都能找到《周易》思想的影子。  四、如何学习《周易》  学习《周易》需要耐心和方法。     从基础入手: 了解八卦的含义、乾坤两卦的基本象征意义,以及六十四卦的基本结构。    结合《易传》解读: 《易传》是理解《易经》卦辞爻辞的关键。重点学习《系辞》等篇章,把握其哲学思想。    循序渐进,反复体悟: 《周易》的内涵深邃,需要反复阅读、思考和实践,才能逐渐领悟其中的精髓。可以从自己关心的卦象入手,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理解。    结合传统文化背景: 了解《周易》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其思想。  《周易》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它所蕴含的智慧,如同浩瀚的星空,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它不仅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更是一种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周易》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更好地与世界相处,从而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