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恶,或自由的戏剧》中,萨弗兰斯基邀请读者做一次进入黑暗之心脏的探险之旅。他思考的基点是伟大的神话——原罪,该隐和亚伯、约伯、普罗米修斯的原罪。然后是从古代和基督教征服恶的尝试(柏拉图和奥古斯丁),到霍布斯、格伦的限制策略,再到启蒙运动以降改善人类的失败的规划、诺斯替派的抉择,以及萨德、波德莱尔或约瑟夫?康拉德等近代人物笔下的恶,最后梳理了尼采的虚无主义,并以希特勒代表的世纪中黑暗的疯狂现实作结。最后,作者提出了对“恶”的正确态度:我们无法摆脱恶,但必须对它进行彻底叩问,弄清人自身是怎么回事。对此所作的思考也涉及另一些问题,如宗教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1945年生,曾学习日耳曼学、哲学、历史和艺术史。1984年以关于霍夫曼的作品建立起自己作为传记作家的地位,其后又出版了关于海德格尔、尼采和席勒之生平和思想、关于歌德和席勒之友谊的书。与此同时,作家还推出关于真理、恶以及全球化之可行性的书。萨弗兰斯基文字优美、才华横溢,能够将大量史料和独特观点圆融地浸润于通俗的讲述之中。这位多次获奖的哲学家和作家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九种语言。
前 言
第一章
起源和灾难。赫西奥德的众神地狱。《圣经》的原罪和自由的诞生。否定的系谱图。该隐和亚伯。魔鬼的发迹。被逐出天堂和逃入文明。挪亚。上帝也学着与恶相处。
第二章
人能以自己为标准吗?古代的自我信任。传统的力量。苏格拉底寻找新路。柏拉图成功的生活的哲学。灵魂的秩序和城市的秩序。能脱离世界吗?
第三章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拒世理论:痛苦寻找超验。但奥古斯丁渴求上帝。恶作为背叛超验。单维度的人。爱因斯坦对科学的反常的警告。反对圣灵的罪孽。
第四章
谢林的背叛超验的历史。上帝身上的恶和宇宙的戏剧。意识的进化。人作为虚无的同谋。无政府主义和制度恐怖之间的国家。世界为何需要一种启示。忠实精神。
第五章
叔本华的盲目意志,作为世界的黑暗心脏。自然和社会的热带丛林。没有世界信任的生活。否定意志的拯救的神秘。狂喜的瞬间。叔本华对恶的回答:戒除世界。以思考代替行动。
第六章
关于机构的意义。奥古斯丁的教会:朝圣者的一个帐篷。从狂喜到机构及其倒流。机构作为灵魂堕落的防护所。阿诺尔德·格伦——重返的奥古斯丁。人作为软体动物,机构作为壳。禁欲、牺牲和尽管如此的兴高采烈。
第七章
意识的动物坠入时间。托马斯?霍布斯。忧虑和为了承认的斗争。该隐和亚伯。关于人类统一的梦想。巴比伦塔的建造和它为何失败。道德的根基和界限。柏拉图的国家和野蛮人。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战争。敌对的原始岩石。
第八章
康德论永久和平。人类作为观念和现实。在寻找历史根据的途中。马克斯?舍勒和战争的天才。内战中的哲学。普勒斯纳坍塌的穹顶。决定的瞬间。卡尔?施米特的敌人:自身问题作为形态。
第九章
好人及其敌人。卢梭的“公共意志”。从平静的此在感觉到受迫害的妄想症。对他人自由的恐惧。极权主义的幻想。卢梭对让-雅克的审判。对社会之热带丛林中避难的辩护。作为恶的不合群。
第十章
多样性作为挑战。乐观的启蒙运动。反对恶的一个纲领:理性的工作和工作的理性。海涅对恶的重新发现。消极的和积极的自由概念。权力分配和市场。我们竞争向上!
第十一章
再次康德:摆脱自然的道德解放。自然威胁取消意义。恶作为自由的代价。康德的阴沉的酷似人:萨德。纵欲的秩序和神圣的交媾。伤风败俗的理性游戏。萨德寻找绝对的恶。精神犯罪的意志:写作。
第十二章
恐惧的美学。福楼拜恶意的目光。波德莱尔对断头台的梦想。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加缪的荒谬。萨特的厌恶。想象力,它的成就和风险。浪漫主义的焰火。现代文学的命运。比如诺特波姆。艺术中的恶:它们那通过自身的非难。
第十三章
艺术在一个恶的世界里的自我辩解。鸟的飞翔或与橹舰的休戚相关。托尔斯泰综合征:不歌唱,而战斗!艺术的尝试:道德,权力,市场。在寻找越界的途中。卡夫卡的纯净。交战:神圣的恶。
第十四章
无情的自然。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认识的幸福和充足理由的丢失。快乐的智慧和无法忍受的认识。大伤害。尼采和虚无主义。权力意志。
第十五章
歌德的恶魔概念。希特勒的阴影。负面的创始神话奥斯维辛。制度而非集体迫害。热暴力,冷暴力。政治中的谎言和真理。想象力夺权。上帝之死和人的尊严。
第十六章
宗教大法官。权力的虚无主义。约伯——大屠杀后犹太人自我确证的一个形象。约伯和后果。伊壁鸠鲁的无神论。莱布尼茨的神正论。康德与约伯的一致。人们靠此生活的陌生的根基。
第十七章
对世界的信任以及什么能阻止人这样。梅菲斯特协助降临世界。浮士德的入世。对自然的虔诚以及对它的现代反驳:偶然性。论开始。存在的勇气。似乎的精神。
尾 声
人的自由仍然神秘。人类的思维从未能摆脱它。哲学系统、宗教、道德——有这些东西,是因为人的自由具有创造才能,同时又需要一个作为自我约束的支撑。
在本书中起作用的书
致 谢
译后记
校译后记
前 言
为了理解恶,世人无须烦劳魔鬼。恶属于人类自由的戏剧。它是自由的代价。人未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尚未定型的动物”,如尼采所言。意识使人坠入时间:坠入逼迫他的过去;坠入自行消逝的现在;坠入人能成为威胁背景和唤醒忧虑的将来。倘若意识仅是被意识到的存在,那么一切就简单得多。可它挣脱自身,对可能性的一条地平线开放。意识能超越已有的现实,同时发现一种令人眩晕的虚无,或者一个上帝,而一切都在他那里归于安宁。它将无法摆脱如下怀疑:这种虚无和上帝也许是同一者。无论如何,一个口说“不”字和了解虚无之体验的生物,也许会选择毁灭之路。就人的此种尴尬境况,哲学的传统谈及一种“存在的匮乏”。不同的宗教大概也源于对这种匮乏的经验。倘若宗教中有智慧,那么宗教就会形象地再现一个上帝,而他会减轻人不得不互为对方之一切的负担。倘若他们在世上感到陌生,他们会停止互相转嫁其存在的匮乏以及各让对方对此负责。他们无须完全地属于这个世界,故能抑制那种格奥尔格?毕希纳谈到的不安:“我们缺少一种我不知其名的东西。可是既然这东西在五脏六腑里根本找不出来,为什么我们还要彼此剖开我们的肉身?”
恶并非概念,而是自由的意识会遭遇并由它造成的威胁者的一个名称。意识在自然中、在自然拒绝感官要求的地方、在混沌中、在偶发事件里、在熵中以及在吞食和被吞食中遭遇它。在外部宇宙的空虚里,同样也在自身中,在生存的黑洞里。而意识会选择残酷和毁灭,仅仅由于自身的缘故。其原因是人身上呈现出的深渊。
这本书替自己在体验恶以及思考的丛林中开辟一条通道。恶不属于那些人们以一种论点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应付的题目。在必然是交错盘缠的道路上,但愿不时会展现一些能让人进一步前瞻的观点。
道路始于一些原始故事,亦即讲述初始的灾难和自由诞生的神话(第一章)。但是,自由的意识在人自己心中苏醒,人难道能够听从自身?古希腊罗马的思想相信人有此能力(第二章),基督教思想不相信。奥古斯丁的例子(第三章)表明,这里牵涉的不仅是道德关系,而且牵涉人如何忠实其对超验的渴望的问题。背叛超验,人变形为一种单维的生物,对奥古斯丁来说这其实是恶,是违背圣灵的罪孽。也就是说,恶与精神的顽冥和心灵的惰性有牵连。谢林和叔本华也坚持这一洞见(第四章)。两人都声明:谁要是背叛形而上学的需要,就会有戏剧性地贱卖人的可能性,使自己听凭离弃意义的自我保存斗争的摆布。如何才能保护人,以免他自我背叛?如何才能保卫人不受自己的侵犯?奥古斯丁寄希望于教堂这个神圣的机构。这样,即使与上帝的联系解体,一如格伦的例子表明的那样(第六章),对机构的信仰也能长存。机构赋予人类的事务连续性、稳固性和边界。
重要的是边界,因为属于自由的戏剧的,也有进行区别的意志。区别意味着划出边界。基本的敌对关系始于为了区别和边界的斗争(第七章)。我们和他人,帝国和野蛮人——这个划分决定了历史的动态,所以这又是一种敌对的历史。刀剑在完成了它们的工作后才成为犁铧。不过,关于人类和平统一的梦想也很古老(第八章)。巴比伦塔建造失败的故事讲的就是这点。康德让这个梦想接受理性的检验。他说,人们应该坚持统一的观念,但是不该忘记通向现实的下落高度。但是,卢梭以更大的投入进行幻想(第九章)。他以伟大的圣餐仪式的图像想象社会。不过,因为他者毕竟是他者,统一的渴望会骤变为被敌人包围的感觉。卢梭经历的就是这种情况。他没把多样性当作挑战接受。自由主义思想的传统不一样,其反对恶的纲领是这样的:人们将无法改善人类,相反,人们必须寄望于结构的理性(第十章)。不是人的本质,而是人互相联系的方式,决定历史向好还是向坏发展。一些人寄希望于市场和权力分割,另一些人则寄希望于生产关系。但两者也许都低估了自由的风险。这里有萨德虚构的荒淫让人窥见的深渊(第十一章)。在他的例子里可以发现想要自身、最后只想要虚无的恶。那时恐怖的美学,它阐明那种诱人的和威胁人的虚无(第十二、十三章),然后伴随着尼采,虚无主义渗入其全部意识,而权力意志和对人进行培训的工作被宣告为有“伟大政治”的意义(第十四章)。希特勒是现代最后的失常。此后人人知道,人类的现实是如何深不可测。当人们停止相信上帝时,人们试图相信人。这时人们有了出乎意料的发现,对人的信任也许比绕道上帝更容易。倒数第二章转向约伯(第十六章),以便以他为例,探讨值得深思的虔诚问题。虔诚深不见底,正因为如此,它是世界之深不可测的确切的类似物。它也显示,它同世界信任有何种独特因缘(第十七章)。它需要充足的理由,或者它更像一种允诺?那是人们不太清楚是否已经得到、容或已被给出的允诺。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堪称精妙,它采用了多线并进的方式,但又巧妙地让这些看似分散的线索在关键时刻汇合成一股强大的洪流。不同时间线的穿插使用,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困惑,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悬念和层次感。作者对环境的描摹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那些冰冷的街道、昏暗的房间,都成为了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的绝佳背景板。更令人称道的是,它拒绝用简单粗暴的冲突来推动情节,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却又充满暗示性的细节,层层剥茧地揭示出深埋的秘密。每一次阅读,我都会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伏笔,这种精密的布局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它不像一部小说,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你以为找到了出口,却发现不过是进入了更深处的岔路口。对于喜欢深度解谜和结构性阅读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场智力与耐心的双重考验,但最终的回报是巨大的。
评分从题材上看,这部作品勇敢地触碰了社会边缘的一些禁忌话题,但它的处理方式极其高明,没有落入猎奇或刻板印象的窠臼。它着重探讨的是体制的压力、个体在庞大系统面前的无力感,以及社会规范对人性的异化作用。作者似乎在质问:当我们被迫接受一套既定的规则时,我们真正的“自我”还剩下多少?书中对权力运作的描绘,尤其令人不寒而栗,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和控制,比直接的暴力更具毁灭性。它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读完后,你可能会对你所生活的世界产生一种全新的、略带怀疑的审视角度。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思考那些被日常琐事掩盖的宏大结构问题。这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力度,让它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评分这部作品,初翻开时,便被一种强烈的、近乎令人窒息的氛围所笼罩。作者的笔触细腻到令人发指,他似乎对人性的幽暗角落有着近乎病态的洞察力。故事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它更像是在迷雾中摸索,每一步都伴随着道德的拷问与内心的挣扎。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选择”这一主题的探讨,它没有给出任何标准答案,反而将读者推入一个无解的境地。那种在善与恶的模糊地带游走的体验,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场无声的角力。角色的塑造极其立体,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驱动力,即便是最令人不齿的行为,也能从中窥见一丝可悲的合理性。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剖析,远超一般文学作品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内心深处不愿触碰的阴影。读罢掩卷,耳边似乎仍回荡着那些低沉的、充满宿命感的对话,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步步紧逼,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冷峻而富有诗意”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既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不失文学作品应有的韵律感。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用词精准,极少有冗余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内心独白的部分,常常能捕捉到一种难以言喻的、介于清醒与梦魇之间的状态。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意象和比喻,它们像锋利的冰棱,直刺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使得故事中即便是最激烈的情感爆发,也显得庄重而有分量,而不是流于煽情。它让你感受到一种极度的疏离感,仿佛置身于一个玻璃罩中观察人类的悲喜剧,但同时,那层玻璃又薄得随时可能被内心的共鸣所击碎。这种微妙的平衡,是很多当代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如果你期待一个酣畅淋漓的英雄故事,那么你可能会失望。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圆满”和“真实”。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慰藉,冲突的解决往往是模棱两可的,正义也从未以传统意义上的面貌出现。我更愿意将其视为一出关于生存哲学的舞台剧,角色们都在各自的立场上竭力演出,却始终无法真正理解彼此的动机。阅读它,更像是一种对自身局限性的确认,你越是深入,就越能体会到人际关系和命运交织的复杂性。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心情愉快的书,但绝对是那种能在你心中扎下根,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时不时冒出一些思考火花的经典。对于那些追求精神厚重感而非情节刺激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无疑是近些年来难得的佳作。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经典的一本书。
评分物流快,价格好。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很值得一看的好书,等着买作者的尼采传记
评分图书包装很好,快递给力。习惯在京东买东西了,很给力
评分东西质量不错,服务快捷及时。
评分很值得一看的好书,等着买作者的尼采传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