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的观念(胡塞尔文集)

现象学的观念(胡塞尔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著,倪梁康 译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胡塞尔
  • 哲学
  • 观念学
  • 意识
  • 知性直观
  • 超越性现象学
  • 存在主义
  • 德国哲学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62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980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胡塞尔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1907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的讲稿。1926年,胡塞尔当时的助手兰德格雷贝把胡塞尔的这份用速记方式写下的讲稿译成一般文字,而后胡塞尔又在上面作了修改和注释,准备出版。胡塞尔文库在1947年首先把该书作为《胡塞尔全集》的第二卷出版。《现象学的观念》的产生标志着胡塞尔一生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在现象学还原的道路上已基本完成了向chao越论现象学的突破,从而成为一名chao越论观念主义者。


作者简介

  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著名德国哲学家,人称现象学之父。其开创的现象学运动,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欧陆哲学的走向。主要著作有:《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 》等。

  译者简介:倪梁康 男,195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1980年南京大学外文系德文专业毕业。1985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赴联邦德国弗赖堡大学留学,1990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回国。1995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基金,赴德国乌泊塔尔大学进行客座研究。1997年回国。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馆长、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几十篇;专著:《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存在信仰》(德文)、《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自识与反思——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等;译著:《现象学的观念》、《现象学的方法》、《逻辑研究》、《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形式主义的伦理学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等;主编:《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胡塞尔选集》(两卷本)、《面对实事本身》等。



追溯意识之源:理解现象学的核心脉络 现象学,作为20世纪哲学的重要思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理解世界和自身的方式。它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持续探求、不断深入的哲学实践。要真正把握现象学,关键在于理解其核心的认识论转向,以及由此衍生的对意识、经验和世界关系的全新审视。 现象学的起点,在于对传统哲学中“客观实在”观念的质疑。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预设,即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的实在世界,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和认识它。然而,现象学反其道而行之,它将哲学研究的焦点从“世界是什么”转移到“我们如何经验世界”。胡塞尔,作为现象学的奠基者,提出了“回到事物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的号召,这并非要我们忽略外部世界,而是强调要直面我们的意识经验,去揭示经验是如何被建构的。 要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首先需要把握“意向性”(Intentionalität)这一核心概念。意向性是指意识的指向性,即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我们不可能拥有一个空洞的、无指向的意识。当我们思考时,我们思考“某事”;当我们感知时,我们感知“某物”;当我们爱或恨时,我们爱或恨“某人”或“某事”。这种指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是连接意识与被意识之物的桥梁。现象学正是要分析这种指向性,揭示意识在构成我们经验中的主动作用。 为了深入分析意识的意向性结构,胡塞尔引入了“现象学还原”(Phänomenologische Reduktion)的方法,也常被称为“悬置”或“爱泼赫”(Epoché)。这是一种刻意的、有意识的“暂停”或“搁置”我们对外部世界存在的既定信念。并非是要否定外部世界的存在,而是要暂时排除对“世界是否真的存在”这一判断,从而能够纯粹地去考察意识在经验任何对象时的结构和模式。想象一下,当我们看到一张桌子时,我们通常会立刻判断“这是一张桌子,它真实存在于我面前”。现象学还原要求我们暂时放下这个判断,而是去关注“我如何经验到这张桌子”,关注桌子的颜色、形状、质地以及我与之互动时的感受,以及这些感受是如何被我的意识所把握的。 现象学还原包含几个层次。最根本的是“先验的还原”(transzendentale Reduktion),它指向的是纯粹的意识,也就是“先验意识”(transzendentale Bewusstsein)。先验意识并非指某个具体的人的意识,而是指所有可能经验的基础结构,是构成一切可能经验的普遍条件。通过先验还原,我们试图剥离掉个别经验中的偶然性、个殊性和生理心理因素,从而触及到意识的普遍本质。 与现象学还原相伴相生的,是“本质直观”(eidetische Wesensschau)的方法。一旦通过现象学还原将经验的偶然性悬置,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看到经验对象的本质。例如,我们看到许多具体的椅子,但通过对这些具体椅子的现象学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把握到“椅子”这个概念的本质,即“可以供人坐的家具”的普遍特征,而无需依赖于任何具体的椅子。本质直观关注的是事物的“是什么”(was es ist),而非“它是否真实存在”(ob es ist)。 胡塞尔现象学对“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关注,则标志着其研究范围的扩展和深化。生活世界是指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处的、被我们直接理解和接受的那个世界。它是我们感官经验、情感体验、社会互动以及文化意义交织而成的丰富图景。与科学研究中抽象的、概念化的世界不同,生活世界是具体的、充满活力的、具有主观意义的世界。胡塞尔认为,现代科学的客观化和理性化虽然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可能导致我们对生活世界的疏离,导致“科学危机”。因此,现象学需要回到生活世界,去重新理解我们经验世界的根本基础。 理解现象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其对“时间性”(Zeitlichkeit)的深刻洞察。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经验,都并非孤立的瞬间,而是与过去和未来紧密相连。胡塞尔将这种对时间性的把握称为“内在时间意识”(innere Zeitbewusstsein)。当我们听到一个音符时,我们并非仅仅听到这个“当下”的音符,我们同时还“保持”(retention)着刚刚过去的音符的印象,并“期待”(protention)着即将到来的音符。这种“保持”和“期待”的动态过程,构成了我们对一个连续声音序列的感知,也构成了我们对时间流逝的体验。这种对内在时间意识的分析,揭示了意识在构建连续性经验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现象学对“他者”(der Andere)的关注,也展现了其对主体间性(Intersubjektivität)的探索。我们并非孤立的主体,而是生活在一个由无数他者构成的社会之中。现象学试图解释,我们是如何通过经验他者,以及他者如何经验我们,来理解并构建共享的现实。他者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经验,也塑造了我们的自我认知。通过他者的视角,我们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理解到我们所处的世界并非仅仅是“我的”世界,而是“我们的”世界。 从方法论上看,现象学所倡导的“细致的描述”是其研究的基石。它要求哲学家以一种“空杯心态”,不带预设地去描述意识经验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感知、想象、记忆、情感、判断等等。这种描述并非主观的随意发挥,而是一种严谨的、有方法的考察,旨在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和模式。 总而言之,现象学是一场深刻的认识论革命。它要求我们从经验出发,通过现象学还原和本质直观等方法,去揭示意识的意向性结构、时间性维度以及主体间性关系,最终回到我们生动的、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它提醒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恰恰是我们意识在不断建构世界的过程。理解现象学,就是理解我们如何成为我们所经验的那个世界的主体,以及我们在理解世界的同时,是如何理解我们自身的。它是一条通往对自我、对他者、对世界更深层理解的道路,一条不断追溯意识之源、探寻经验本质的哲学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长远来看,我认为这本书的影响力绝非仅仅局限于学术圈内部。它提供了一种基础性的方法论,可以辐射到艺术批评、心理学乃至社会学的诸多领域。它教会我们如何进行一种“悬置”的审视,如何暂时搁置关于事物“是什么”的既有定义,转而关注“如何显现”的动态过程。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于任何需要深度分析和创新性思维的职业或爱好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我感觉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不再轻易接受表面的解释。它像一把万能钥匙,虽然主要用于开启哲学的大门,但它的适用范围远超于此,它开启的是一种更清醒、更负责任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绝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需要被反复研读和实践的“操作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而更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深入一层,都会发现新的出口和更广阔的视野。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其中的概念和论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比如,作者对“意向性”的阐述,简直是石破天惊。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意识和世界的简单二元对立的看法。那种将意识活动本身视为指向某个对象的动态过程的观点,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的感知和理解是如何运作的。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个句子都仿佛凝结了作者多年深思熟虑的智慧,初读时或许会感到吃力,但一旦跟上作者的节奏,那种思想的洪流会裹挟着你向前奔涌。对于任何一个对思维、感知或者说是“在世”状态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它提供的工具和视角,足以让你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锐度去切割和分析现实。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它成功地在保持原著哲学精确性的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德语哲学特有的那种拗口感。这无疑是巨大的功劳,使得我们这些非德语母语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原著的精髓。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键术语的对应处理,译者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力求在学术规范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这种对文字的敬畏感贯穿全书,使得阅读过程中的流畅性大大增强,也避免了许多哲学译本常见的“翻译腔”带来的阅读障碍。正是因为这种高水准的呈现,我才能如此深入地沉浸在作者构建的那个精妙的分析框架之中,而不必时常停下来纠结于某个词义的歧义。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文本输入,再深刻的思想也可能被湮没在晦涩的表达之下,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极其“在场”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讲述理论,更像是在邀请你一起参与一场关于“当下”的严密考察。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方法论应用到观察周围的环境,甚至是对自己的情绪波动进行细致的“描述性回归”。这种从纯粹的理论抽象,到具体经验的扎根,是很多哲学经典难以做到的。作者对于“直观”的强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洞察力并非源于逻辑推演的冰冷计算,而是源于对现象的全然敞开与接纳。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理性又充满生命力。它迫使读者放下预设的判断和学科壁垒,以一种近乎“赤裸”的姿态去面对经验本身。读完某个章节后,那种感觉就像是为自己的感官安装了更高清的滤镜,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更鲜活、更丰富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光是“现象学的观念”这几个字,就仿佛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直击心扉。我拿到它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油墨香气,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哲学深处的大门。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著作,但翻开扉页,那种严谨又不失细腻的文字风格立刻吸引了我。它不像某些哲学书那样高高在上,而是更像一位耐心的导师,一步步引导你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领域。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他似乎总能穿透日常经验的表象,直抵事物最核心的存在结构。读起来,你会有一种强烈的“顿悟感”,仿佛自己原本模糊的认知都被精确地校准了。那种思维上的碰撞和延展,带来的满足感是其他类型的书籍难以比拟的。它更像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观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扫和重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我真的‘看见’我所看见的东西了吗?这种体验是极其深刻且持久的。

评分

商品包装完好,物流配送及时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的一本哲学之作,对于增强智慧有极大的提高,多读几遍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

评分

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著作,内容丰富,内容无比丰富

评分

这个这本书真的很好,真的很好你值得读

评分

不错,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

很好的一本哲学之作,对于增强智慧有极大的提高,多读几遍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

评分

品质超预期,物流也还行!今后还会购买本店商品!

评分

送货小哥服务态度特好,必须表扬、点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