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苔藓图鉴》是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苔藓植物学家吴鹏程为首的专家团队撰写的一部精美苔藓植物分类图典。全书以苔藓分类学为基础,介绍了107科410属1018种苔藓植物,涵盖了中国苔藓植物大部分科、属和东亚特有属(包括中国特有属),展示了苔藓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化学内含物。植物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是现代苔藓植物分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苔藓图鉴》中近千幅苔藓植物形态解剖特征和生境写实素描图是作者费时三年在台式放大镜下精心绘制而成,凝聚了作者数十年来的研究心血,不仅突显了表基相结合的核心价值,更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创新典范。书后附有近百幅苔藓彩色图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中国苔藓图鉴》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环境保护、医药、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及园艺工作者常用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苔藓植物的基本形态构造
苔藓植物主要术语及附图图解
中国苔藓植物的特有现象——东亚特有属和中国特有属
苔藓植物监测环境和大气污染的效应
第二部分 中国苔藓植物系统分类
藻苔植物门
科1 藻苔科
苔类植物门
科2 裸蒴苔科
科3 剪叶苔科
科4 拟复叉苔科
科5 毛叶苔科
科6 复叉苔科
科7 绒苔科
科8 多囊苔科
科9 指叶苔科
科10 护蒴苔科
科11 裂叶苔科
科12 叶苔科
科13 全萼苔利
科14 合叶苔科
科15 地萼苔科
科16 羽苔科P
科17 顶苞苔科
科18 大萼苔科
科19 拟大萼苔
科20 甲克苔科
科21 歧舌苔科
科22 扁萼苔科
科23 紫叶苔科
科24 光萼苔科
科25 耳叶苔科
科26 毛耳苔科
科27 细鳞苔科
科28 小叶苔科
科29 壶苞苔科
科30 带叶苔科
科31 南溪苔科
科32 绿片苔科
科33 叉苔科
科34 溪苔科
科35 皮叶苔科
科36 光苔科
科37 花地钱科
科38 半月苔科
科39 魏氏苔科
科40 蛇苔科
科41 疣冠苔科
……
作者寄语
本书导读
中文名称索引
拉丁名称索引
苔类野外照片
藓类野外照片
前言/序言
近代植物分类学自林奈时代1753年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若以我国《本草纲目》算起,时间还将追溯几个世纪。这门古老的学科迄今并未停滞不前,随着时代仍然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植物分类研究开始从不同方面和结构层次来展开,产生了数量分类学、染色体分类学、分子系统学等分支学科。但形态学和解剖学手段仍然是其研究基础,分子系统学等的普及进一步提供了重要依据,解决了系统上长期存在的对一些类群划分以及类群间亲缘关系所引起的困惑,从而促进了植物分类学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形态学和解剖学手段本身也在进步,除解剖镜和光学显微镜外,日趋发展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正在逐步普及的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TM)不断在超越人类肉眼可辨别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植物分类学的研究水平。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不仅地域辽阔,包含热带、亚热带、温带至寒温带;且由于多山川而地形复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等山系横卧在我国西部疆域,东南沿海的黄山、天目山、武夷山、玉山和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共同造就了我国丰富多样的气候和一些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因此,我国苔藓植物不仅种类丰富度和科属多样性均位列全球前茅,同时.东亚特有属作为生物多样性中的“特有现象”,在中国苔藓植物中十分突出,它们集中分布在我国的一些地理区域,形成了三个分布中心的独特景观。
苔藓植物作为植物界一个大类,在学科系统上处于十分重要的一环,又是生物多样性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植被和森林的影响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苔藓植物还是环境的重要指示植物,尤其对大气污染、水质监测以及重金属指示都十分敏感。苔藓植物本身的内含物质在传统中草药方面一直是作清热解毒之用。当今,科学研究已分离出苔藓植物中的数以百计的化学内含物,在做进一步研究后无疑可利用这些物质来抗菌、灭菌或通过其他途径来为人类服务。这也是我们今后须努力的方向。
苔藓植物虽是一个独立的门类,但因个体较小,不易为人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思考用何等方式和方法来推动一个学科或一个植物大类为广大读者所掌握。图文并茂、文字简洁的“图鉴”形式历来易为读者接受,仍然是一种较佳的传布手段。术语的规范和附图的科学性也是“图鉴”的最基本要求。在纵观国内外同类专业书籍后,我们规划了本图鉴项目,并提出三个目标作为本图鉴的指南。首先,系统性应贯穿于全书,接纳并改进的中国苔藓志系统是必须的;其次,分类学中基本的拉丁学名和中文学名应符合最新命名法规的要求,包含本书作者的研究观点。同时,全书应力求达到“首创性”,尽求文字简练、突出重点,并强调群落特性、化学内含物和对环境的指示等因素。
本书撰写宗旨系为读者献上一本解决中国常见苔藓植物类群以及东亚和中国特有属和种的专著,以及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利用苔藓植物的“百科字典”。
总之,期盼本书无论在科学性、知识性及艺术性方面为读者提供帮助,并能成为一本富有实用价值的苔藓学科书籍。
本专著是由集体合作完成,采纳的系陈邦杰先生改进的苔藓系统。其中,吴鹏程负责撰写苔藓植物的基本构造、与环境的关系和基本术语,东亚特有属和中国特有属文稿,初稿拟成后,再由集体补充。汪楣芝撰写系统分类的苔类部分:科1藻苔科至科47树角苔科。于宁宁执笔:科48泥炭藓科至科55花叶藓科,科60葫芦藓科,科62四齿藓科,科77毛藓科至科92孔雀藓科,科96牛舌藓科和科97羽藓科。王庆华执笔:科63真藓科至科74虎尾藓科,科98柳叶藓科至科102锦藓科。何强执笔:科56大帽藓科至科61壶藓科,科75隐蒴藓科,科76白齿藓科,科93鳞藓科至科95薄罗藓科,科103灰藓科至科107金发藓科。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中国苔藓图鉴》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苔藓,而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艺术。 --- 《梁柱之间的低语: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美学与营造智慧》 一部深入探索中国传统建筑骨架的史诗级著作 在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类独特的艺术形式始终屹立不倒,它们是文明的见证者,也是匠人精神的物质载体——那就是以木结构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建筑。本书《梁柱之间的低语: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美学与营造智慧》并非一部简单的建筑史叙述,而是一次对木构体系内在逻辑、技术演进及其文化意蕴的深度探寻。 本书的撰写历时十年,作者团队走遍大江南北,从北方的宏伟殿宇到江南的精致园林,从偏远山区的古老庙宇到现存的宋元古建遗存,对数以百计的实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和测绘记录。我们聚焦于那些被时间打磨却依然坚韧的木构框架,试图揭示隐藏在斗拱、榫卯、檩条、柱网之间的复杂“对话”。 第一部分:榫卯的哲学——连接的艺术与力的平衡 木结构体系的精髓,在于“不钉不铆”的连接智慧。我们首先将目光聚焦于榫卯(Sǔn Mǎo)。这不是简单的构件咬合,而是一种融合了几何学、材料学和经验哲学的精妙系统。本书详尽梳理了中国木构中最具代表性的榫卯类型:如“燕尾榫”、“格肩榫”、“抱头榫”等,并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应力环境下的受力特点。 第三章:榫卯的谱系与功能解构 本章通过大量实物照片、微观结构图以及三维建模复原图,解析了榫卯如何实现构件间的刚性连接,同时又保持了必要的柔性。我们探讨了在地震多发地区,木构架如何通过巧妙的榫卯节点,在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方面展现出的超乎想象的韧性。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自然力量深刻理解的体现。书中特别对比了明清官式建筑与徽派民居在榫卯运用上的地域差异,揭示了社会经济条件与建筑哲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二部分:斗拱的“交响乐”——力臂的伸展与空间的界定 斗拱(Dǒu Gǒng)无疑是中国木构建筑中最具视觉冲击力和技术复杂性的元素。本书将斗拱视为一个由“拱、昂、斗”构成的精巧受力系统,而非单纯的装饰。 第五章:从简化到繁复的演变路径 我们系统追溯了斗拱自汉代以来直至清代“一跳”、“两跳”乃至“五铺作”、“七铺作”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唐代佛光寺大殿和宋代《营造法式》的对比分析,我们揭示了斗拱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从早期的结构性支撑,逐渐向承重分配和视觉平衡过渡。 第六章:尺度、比例与“出跳”的韵律 本书引入了先进的结构分析工具,模拟了不同出跳方式下,屋檐荷载向内柱传递的效率。我们发现,斗拱的“出跳”长度并非随意设定,而是遵循一套严谨的比例关系,它决定了建筑的进深感和檐口的优美曲线。读者将从书中领略到,每一个斗拱组件的摆放,都是对空间深度的精确计算。 第三部分:柱网与空间叙事——传统院落的秩序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另一大特征是其规范化的柱网体系。本书认为,柱网是承载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和宇宙观的物质框架。 第八章:模数制与“材分制”的内涵 我们详细剖析了宋代“材分制”和清代“九架抬头”、“十架回头”等模数体系的建立过程。这套体系如何将复杂的建筑尺度统一在一个基准线上,保证了不同规模建筑在比例上的和谐一致。书中特别探讨了柱子的粗细、间距与屋顶坡度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揭示了“开间”是如何界定等级和功能差异的。 第十章:屋顶下的世界——檩、椽与望板的协作 屋顶是木构体系中受力最复杂的部分。本书细致描绘了从望板、檩条到椽子层层递进的支撑结构。通过对歇山、悬山、硬山等不同屋顶形式的解剖,我们展示了古匠人如何通过调整椽子的倾斜角度和跨度,来精确控制屋顶的重量分布,确保雨水迅速排出,同时维持屋脊线条的平直与庄重。 结语:未竟的营建之道 《梁柱之间的低语》试图向世人证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绝非原始的堆砌,而是一门深谙结构力学、美学比例和材料特性的复杂工程艺术。它将建筑的骨架完全暴露于人前,让观者得以直接与千年前的智慧对话。本书旨在为建筑学者、结构工程师、文化遗产保护者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工艺怀有敬意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沉默矗立在历史风中的木制脊梁,是如何承载起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营造梦想。 全书配有超过千幅高清测绘图、剖面图、细节放大图和文物对比照片,力求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上,呈现出无与伦比的视觉震撼。阅读此书,您将真正触摸到梁柱之间那份跨越千年的低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