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苔藓图鉴

中国苔藓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鹏程,贾渝,王庆华,于宁宁,何强 ... 著
图书标签:
  • 苔藓
  • 植物学
  • 图鉴
  • 中国植物
  • 植物分类学
  • 生物多样性
  • 野外调查
  • 科普
  • 园艺
  • 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907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724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74
字数:110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苔藓图鉴》是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苔藓植物学家吴鹏程为首的专家团队撰写的一部精美苔藓植物分类图典。全书以苔藓分类学为基础,介绍了107科410属1018种苔藓植物,涵盖了中国苔藓植物大部分科、属和东亚特有属(包括中国特有属),展示了苔藓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化学内含物。植物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是现代苔藓植物分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苔藓图鉴》中近千幅苔藓植物形态解剖特征和生境写实素描图是作者费时三年在台式放大镜下精心绘制而成,凝聚了作者数十年来的研究心血,不仅突显了表基相结合的核心价值,更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创新典范。书后附有近百幅苔藓彩色图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中国苔藓图鉴》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环境保护、医药、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及园艺工作者常用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苔藓植物的基本形态构造
苔藓植物主要术语及附图图解
中国苔藓植物的特有现象——东亚特有属和中国特有属
苔藓植物监测环境和大气污染的效应
第二部分 中国苔藓植物系统分类
藻苔植物门
科1 藻苔科
苔类植物门
科2 裸蒴苔科
科3 剪叶苔科
科4 拟复叉苔科
科5 毛叶苔科
科6 复叉苔科
科7 绒苔科
科8 多囊苔科
科9 指叶苔科
科10 护蒴苔科
科11 裂叶苔科
科12 叶苔科
科13 全萼苔利
科14 合叶苔科
科15 地萼苔科
科16 羽苔科P
科17 顶苞苔科
科18 大萼苔科
科19 拟大萼苔
科20 甲克苔科
科21 歧舌苔科
科22 扁萼苔科
科23 紫叶苔科
科24 光萼苔科
科25 耳叶苔科
科26 毛耳苔科
科27 细鳞苔科
科28 小叶苔科
科29 壶苞苔科
科30 带叶苔科
科31 南溪苔科
科32 绿片苔科
科33 叉苔科
科34 溪苔科
科35 皮叶苔科
科36 光苔科
科37 花地钱科
科38 半月苔科
科39 魏氏苔科
科40 蛇苔科
科41 疣冠苔科
……
作者寄语
本书导读
中文名称索引
拉丁名称索引
苔类野外照片
藓类野外照片

前言/序言

  近代植物分类学自林奈时代1753年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若以我国《本草纲目》算起,时间还将追溯几个世纪。这门古老的学科迄今并未停滞不前,随着时代仍然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植物分类研究开始从不同方面和结构层次来展开,产生了数量分类学、染色体分类学、分子系统学等分支学科。但形态学和解剖学手段仍然是其研究基础,分子系统学等的普及进一步提供了重要依据,解决了系统上长期存在的对一些类群划分以及类群间亲缘关系所引起的困惑,从而促进了植物分类学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形态学和解剖学手段本身也在进步,除解剖镜和光学显微镜外,日趋发展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正在逐步普及的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TM)不断在超越人类肉眼可辨别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植物分类学的研究水平。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不仅地域辽阔,包含热带、亚热带、温带至寒温带;且由于多山川而地形复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等山系横卧在我国西部疆域,东南沿海的黄山、天目山、武夷山、玉山和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共同造就了我国丰富多样的气候和一些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因此,我国苔藓植物不仅种类丰富度和科属多样性均位列全球前茅,同时.东亚特有属作为生物多样性中的“特有现象”,在中国苔藓植物中十分突出,它们集中分布在我国的一些地理区域,形成了三个分布中心的独特景观。
  苔藓植物作为植物界一个大类,在学科系统上处于十分重要的一环,又是生物多样性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植被和森林的影响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苔藓植物还是环境的重要指示植物,尤其对大气污染、水质监测以及重金属指示都十分敏感。苔藓植物本身的内含物质在传统中草药方面一直是作清热解毒之用。当今,科学研究已分离出苔藓植物中的数以百计的化学内含物,在做进一步研究后无疑可利用这些物质来抗菌、灭菌或通过其他途径来为人类服务。这也是我们今后须努力的方向。
  苔藓植物虽是一个独立的门类,但因个体较小,不易为人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思考用何等方式和方法来推动一个学科或一个植物大类为广大读者所掌握。图文并茂、文字简洁的“图鉴”形式历来易为读者接受,仍然是一种较佳的传布手段。术语的规范和附图的科学性也是“图鉴”的最基本要求。在纵观国内外同类专业书籍后,我们规划了本图鉴项目,并提出三个目标作为本图鉴的指南。首先,系统性应贯穿于全书,接纳并改进的中国苔藓志系统是必须的;其次,分类学中基本的拉丁学名和中文学名应符合最新命名法规的要求,包含本书作者的研究观点。同时,全书应力求达到“首创性”,尽求文字简练、突出重点,并强调群落特性、化学内含物和对环境的指示等因素。
  本书撰写宗旨系为读者献上一本解决中国常见苔藓植物类群以及东亚和中国特有属和种的专著,以及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利用苔藓植物的“百科字典”。
  总之,期盼本书无论在科学性、知识性及艺术性方面为读者提供帮助,并能成为一本富有实用价值的苔藓学科书籍。
  本专著是由集体合作完成,采纳的系陈邦杰先生改进的苔藓系统。其中,吴鹏程负责撰写苔藓植物的基本构造、与环境的关系和基本术语,东亚特有属和中国特有属文稿,初稿拟成后,再由集体补充。汪楣芝撰写系统分类的苔类部分:科1藻苔科至科47树角苔科。于宁宁执笔:科48泥炭藓科至科55花叶藓科,科60葫芦藓科,科62四齿藓科,科77毛藓科至科92孔雀藓科,科96牛舌藓科和科97羽藓科。王庆华执笔:科63真藓科至科74虎尾藓科,科98柳叶藓科至科102锦藓科。何强执笔:科56大帽藓科至科61壶藓科,科75隐蒴藓科,科76白齿藓科,科93鳞藓科至科95薄罗藓科,科103灰藓科至科107金发藓科。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中国苔藓图鉴》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苔藓,而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艺术。 --- 《梁柱之间的低语: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美学与营造智慧》 一部深入探索中国传统建筑骨架的史诗级著作 在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类独特的艺术形式始终屹立不倒,它们是文明的见证者,也是匠人精神的物质载体——那就是以木结构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建筑。本书《梁柱之间的低语: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美学与营造智慧》并非一部简单的建筑史叙述,而是一次对木构体系内在逻辑、技术演进及其文化意蕴的深度探寻。 本书的撰写历时十年,作者团队走遍大江南北,从北方的宏伟殿宇到江南的精致园林,从偏远山区的古老庙宇到现存的宋元古建遗存,对数以百计的实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和测绘记录。我们聚焦于那些被时间打磨却依然坚韧的木构框架,试图揭示隐藏在斗拱、榫卯、檩条、柱网之间的复杂“对话”。 第一部分:榫卯的哲学——连接的艺术与力的平衡 木结构体系的精髓,在于“不钉不铆”的连接智慧。我们首先将目光聚焦于榫卯(Sǔn Mǎo)。这不是简单的构件咬合,而是一种融合了几何学、材料学和经验哲学的精妙系统。本书详尽梳理了中国木构中最具代表性的榫卯类型:如“燕尾榫”、“格肩榫”、“抱头榫”等,并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应力环境下的受力特点。 第三章:榫卯的谱系与功能解构 本章通过大量实物照片、微观结构图以及三维建模复原图,解析了榫卯如何实现构件间的刚性连接,同时又保持了必要的柔性。我们探讨了在地震多发地区,木构架如何通过巧妙的榫卯节点,在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方面展现出的超乎想象的韧性。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自然力量深刻理解的体现。书中特别对比了明清官式建筑与徽派民居在榫卯运用上的地域差异,揭示了社会经济条件与建筑哲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二部分:斗拱的“交响乐”——力臂的伸展与空间的界定 斗拱(Dǒu Gǒng)无疑是中国木构建筑中最具视觉冲击力和技术复杂性的元素。本书将斗拱视为一个由“拱、昂、斗”构成的精巧受力系统,而非单纯的装饰。 第五章:从简化到繁复的演变路径 我们系统追溯了斗拱自汉代以来直至清代“一跳”、“两跳”乃至“五铺作”、“七铺作”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唐代佛光寺大殿和宋代《营造法式》的对比分析,我们揭示了斗拱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从早期的结构性支撑,逐渐向承重分配和视觉平衡过渡。 第六章:尺度、比例与“出跳”的韵律 本书引入了先进的结构分析工具,模拟了不同出跳方式下,屋檐荷载向内柱传递的效率。我们发现,斗拱的“出跳”长度并非随意设定,而是遵循一套严谨的比例关系,它决定了建筑的进深感和檐口的优美曲线。读者将从书中领略到,每一个斗拱组件的摆放,都是对空间深度的精确计算。 第三部分:柱网与空间叙事——传统院落的秩序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另一大特征是其规范化的柱网体系。本书认为,柱网是承载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和宇宙观的物质框架。 第八章:模数制与“材分制”的内涵 我们详细剖析了宋代“材分制”和清代“九架抬头”、“十架回头”等模数体系的建立过程。这套体系如何将复杂的建筑尺度统一在一个基准线上,保证了不同规模建筑在比例上的和谐一致。书中特别探讨了柱子的粗细、间距与屋顶坡度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揭示了“开间”是如何界定等级和功能差异的。 第十章:屋顶下的世界——檩、椽与望板的协作 屋顶是木构体系中受力最复杂的部分。本书细致描绘了从望板、檩条到椽子层层递进的支撑结构。通过对歇山、悬山、硬山等不同屋顶形式的解剖,我们展示了古匠人如何通过调整椽子的倾斜角度和跨度,来精确控制屋顶的重量分布,确保雨水迅速排出,同时维持屋脊线条的平直与庄重。 结语:未竟的营建之道 《梁柱之间的低语》试图向世人证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绝非原始的堆砌,而是一门深谙结构力学、美学比例和材料特性的复杂工程艺术。它将建筑的骨架完全暴露于人前,让观者得以直接与千年前的智慧对话。本书旨在为建筑学者、结构工程师、文化遗产保护者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工艺怀有敬意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沉默矗立在历史风中的木制脊梁,是如何承载起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营造梦想。 全书配有超过千幅高清测绘图、剖面图、细节放大图和文物对比照片,力求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上,呈现出无与伦比的视觉震撼。阅读此书,您将真正触摸到梁柱之间那份跨越千年的低语。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生态爱好者,我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这是什么”,更是“它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形态学的梳理,而是巧妙地将生态学知识融入了物种介绍之中。例如,在描述某些水生苔藓时,会穿插介绍它们如何适应水流的冲刷力,或者某些地衣苔藓如何参与到早期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这些知识点虽然不是重点,但却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描述的细节里,让读者在学习识别物种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对整个生态系统运作的理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比直接的理论灌输要有效得多。它建立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我们不仅在认识一种植物,更是在理解一种生命策略,一种在地球上顽强延续了数亿年的生存智慧。这本书让我对脚下这片看似不起眼的绿色地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沉静的墨绿色调,配上精致的苔藓微距摄影,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专注。我拿到书时,首先被其装帧质量所震撼,纸张厚实,印刷色彩的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最细微的颜色变化,如那抹初春的嫩绿或是深秋的褐红,都能被精准地捕捉。内页的布局也深得我心,大面积的留白使得那些植物照片不再是简单的插图,而成为了视觉的焦点,阅读体验极其舒适,完全没有传统工具书的枯燥感。从目录看,编排逻辑清晰,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宏观的生态介绍到具体的物种解析,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深入这个微小的世界。我特别欣赏扉页上那句引言,它如同一个温柔的邀请,瞬间将读者的心绪带入到那片湿润、静谧的森林地面。这本书显然不只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部献给微观世界的摄影诗集,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带着它去野外,去寻找书中所描绘的那些隐秘的生命。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洗涤,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耐心与匠人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其前言和后记中那份对科学精神的坚守。作者在引言部分非常谦逊地提到了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和未尽之处,这让我感受到了研究者的坦诚和对“求真”的执着,这在很多“完美无瑕”的出版物中是很少见的。这种坦诚反而增加了我对作者的信任感。我还在书的最后部分发现了一个非常棒的附加功能——一个详尽的术语表和索引,这对于需要快速查阅特定概念或物种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我试着查找了几个我之前查阅困难的术语,几乎都能在几秒钟内定位到它出现的具体页码。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编著耗费的心血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汇编了资料,更像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平台。它成功地将冷峻的科学分类与感性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让“苔藓”这个常常被忽视的主题,焕发出了令人瞩目的魅力。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读者,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起点和可靠的伙伴。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信息量的爆炸与呈现方式的克制之间的完美平衡。作者在文字描述上非常精炼,没有冗长乏味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采用了非常生动且具有画面感的语言来描绘每一个物种的形态特征。比如,对某种羽藓的描述,不是简单地罗列其孢子囊的形状,而是会用“如同迷你号的灯笼挂在纤细的颈项上”这样的比喻,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准确的形象。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不同生境的描述也极其细致,哪里是岩石上的干燥环境,哪里是林下潮湿的腐木,甚至连光照的角度都有所提及,这对于想要在特定地点寻找它们的朋友来说,简直是无价的指南。这种细节的堆砌,绝不是为了炫耀知识储备,而是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提供可操作、可感知的实用信息。我花了很长时间对比了几种形态极为相似的种类,书中的鉴别点标注得极其到位,往往只需观察一两个关键结构,就能豁然开朗,这种“拨云见雾”的体验,是很多其他图鉴难以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在“图”与“文”的结合上展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专业度。我留意到,对于同一种苔藓,书中往往配有不止一张照片——有整体的群落照,有中景的结构展示,更有近乎病理切片般的高倍放大图,清晰地展示了叶片边缘的锯齿、中肋的粗细变化等肉眼难以察觉的特征。这种多维度、多尺度的视觉信息支撑,极大地降低了野外辨识的难度。与市面上常见的,仅依赖几张模糊侧影来区分物种的做法相比,这本图鉴无疑是站在了更高的学术和实践层面上。我尤其欣赏其在图注中标注的拉丁学名和对应的中文名,清晰明确,绝无歧义。而且,书中的排版似乎预留了足够的空间给读者做笔记,我习惯性地在一些我认为容易混淆的物种旁边,手写下了自己的辅助记忆口诀,这本厚重的书,现在已经带着我独一无二的思考痕迹,成为了我个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