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是西方哲学史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也是中国读者尤为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的许多观点具有准确的预见性。我国近代就有王国维、梁启超、鲁迅,他们对尼采都很有重视和研究;在外国,受尼采影响的名人更是不胜枚举,哲学家有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和一切存在主义者都视尼采为他们理论的开拓者;文学家有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等;就连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都在自己的房中挂着尼采像!
周国平是研究尼采的一流专家,本书在尼采众多作品当中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篇章进行了翻译 ,从中可以看到尼采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也可以窥见尼采一生的命运波折,是理解尼采的珍贵读本。
译者 周国平,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代表作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非常出乎我的意料。有时,它会像一位冷峻的法官,用极其精准、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进行逻辑推演,每一个句子都掷地有声,不容置喙,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智力上的压迫感,仿佛自己的思维速度跟不上作者的跳跃。但紧接着,你可能会翻过一页,发现作者突然化身为一个充满激情的演说家,用充满火焰般的比喻和排山倒海的气势来鼓动读者,那种力量感和煽动性,让人恨不得立刻起身去改变些什么。这种强烈的文风反差,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态的张力,而不是一味的平铺直叙。我发现,要真正领会作者的意图,不能只盯着单个词语的字面意思,而必须去感受他情感的潮起潮落,就像在听一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音部的尖锐和低音部的沉稳,缺一不可。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拒绝用单一的调子来束缚思想的广度。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想了解其在后世思想史上的巨大影响力,毕竟能被反复提及和讨论数百年,总有其独到之处。但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历史意义”这个标签。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人类精神世界中那些永恒的、难以解决的矛盾。它没有提供安抚人心的答案,相反,它揭示了许多我们宁愿视而不见的真相,比如我们对权威的盲从、对平庸的妥协,以及我们构建的道德体系中隐藏的虚伪。读完之后,我的世界观并没有被彻底颠覆,但你看待日常事物的视角却被微妙地调整了。就像是看电影时,突然有人告诉你摄影师使用了某种特定的滤镜,你再看画面时,就会不自觉地留意光影和色彩的构成。这种“被启迪”的感觉,并非来自于获得了新的知识,而是来自于对旧有认知框架的深度再审视,这才是它最深刻的馈赠。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号称“必读”的经典作品抱持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总觉得太多人吹捧的东西,往往名不副实,或者说,它更适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对现代人来说,可能只剩下空洞的口号。然而,这本书里的一些论述,尤其是在探讨个体意志与社会规范冲突的章节,着实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它不像其他理论著作那样,总是试图用一套宏大的体系来解释一切,反而更像是一场针对个人内心最深处挣扎的犀利剖析。我记得有那么一段话,描述了人在面对虚无感时的那种近乎绝望的呐喊,读到那里时,我甚至放下书,望着窗外喧嚣的街道愣了好久,仿佛那些文字突然间激活了我心中被压抑已久的某种情绪。那种感觉是奇异的,它既让人感到孤独,因为你意识到这种挣扎是普遍存在的,但又让人感到被理解,好像有人比你自己更早地看穿了你灵魂的本质。我得承认,这本书让我对“如何面对自我”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说教,而是开始审视自己行动背后的真正驱动力。
评分说句实在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称不上“轻松愉快”,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折磨”。我需要经常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甚至需要回翻前面的章节来确认某个术语的上下文含义。它不是那种适合在通勤路上消磨时间的读物,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投入的智力马拉松。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刻意设置了一些“思想陷阱”,如果你只是囫囵吞枣地滑过去,很容易就会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这迫使我必须放慢速度,甚至要与作者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辩论”。我常常在心里对他的某个观点提出反驳,然后又耐心地读下去,看看他是否在后续的论述中自己解决了这个矛盾。这种主动的参与感,让我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这种被挑战、被要求去思考的感觉,远比被喂养知识来得更有收获,尽管过程更为辛苦。
评分这本厚厚的册子,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油墨味儿就带着一股子历史的陈旧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看看里头究竟藏了些什么惊天动地的学问。我本来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书向来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是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离咱们寻常百姓的生活太远了。可这次不知怎么地,鬼使神差地买了它,也许是封面设计得那种带着些许颓废和狂放的字体吸引了我,仿佛能预感到里头包裹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窝在阳台的藤椅上,伴着午后的阳光,小心翼翼地开篇,生怕动作大了会惊扰了里头沉睡的思想。前几页的引言部分就用了不少我不太熟悉的词汇,读起来颇有些吃力,像是在迷雾中摸索,每走一步都需要反复琢磨前文的语境,生怕理解错了某个关键的转折点。这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艰苦的智力攀登,每一次小小的领悟都伴随着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虽然这种快感来得不易,但着实让人上瘾。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初次踏入深林探险的旅人,既对前路的未知感到敬畏,又对可能发现的奇景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