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中西:中华哲学史上“批评格式”变迁考

华夷中西:中华哲学史上“批评格式”变迁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耀南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哲学史
  • 华夷文化
  • 批评理论
  • 思想史
  • 文化比较
  • 知识社会学
  • 学术史
  • 哲学史
  • 中国思想史
  • 格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72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8283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3
字数: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作为一门学问,不外三大格式:“西化比”或“以西化中”;“并置比”或“中西并置”;“化西比”或“以中化西”。“中华哲学批评”,现已被逼到“格式转换”之“拐点”上:固持“西化比”与“以西化中”格式,已经没有出路;固持“并置比”与“中西并置”格式,已经没有出路;固持“普世哲学”或“广义哲学”格式,已经没有出路。
  “中华哲学批评史”之核心,是考察“中华哲学史”上“批评格式”之变迁。暂分“原创文化期”、“佛禅兴盛期”、“西学兴盛期”与“华学复兴期”四个时期,分别论述原创文化期“效用优先”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佛禅兴盛期“智慧优先”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西学兴盛期“本体优先”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以及华学复兴期“大者优先”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等。“大者优先”格式之近期目标,是“以中化西”;之远期目标,是“全盘化西”。“全盘化西”格式,目前正在生成中。

作者简介

  张耀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自然国学评论》主编。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文化书院国学院特聘导师,北京什刹海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国学等。
  在《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核心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并在《哲学与文化》(A&HCI;)、《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等海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所撰论文近40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报刊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
  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包括《中国儒学史·近代卷》、《中国哲学批评史论》、《大人论——中国传统中的理想人格》、《张东荪知识论研究》等。
  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著作或论文曾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北京市第九届、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第二届、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等。

目录

序一 安乐哲
序二 张西平

导论 哲学批评、哲学批评学及哲学批评史
一、哲学批评与哲学批评学
哲学批评学之定义/哲学批评学之框架/构建“哲学批评学”之必要性
二、中华哲学批评史
创建“中华哲学批评史”之理由/原创文化期:“效用优先”格式/佛禅兴盛期:“智慧优先”格式/西学兴盛期:“本体优先”格式/华学复兴期:“大者优先”格式
三、欧西哲学批评史
自学科建设方面而观/白材料方面而观/自内涵方面而观/“欧西哲学批评史”之位置安排

第一篇 原创文化期:“效用优先”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
第一章 对于儒家之批评
一、《墨子·非儒》对于“孔某”及“儒家”之批评对于“孔某”之批评/对于“儒家”之批评/比《庄子·天下》更偏于效用
二、《韩非子》对于孔子与儒家之批评
关于“直于行者曲于欲”/关于“莫众而迷”/关于“泰侈倡上”/关于“过其所爱日侵”/关于“仲尼不知善赏”/关于“尧舜之不可两誉”/关于“仲尼以文王为智”/关于“仲尼之对,亡国之言”/关于“势诚易以服人”/关于“上下之利若是其异”
三、《礼记·经解》对于“六经”之批评
合正反两面界定六经之“效用”/逻辑格式完全同于《大学》/以“效用”释读“礼”
四、《盐铁论·论儒》对于“儒学”之批评
第一回合之论辩/第二回合之论辩/第三回合之论辩/其他篇章 之批评
五、扬雄《扬子法言·五百》对于儒家之批评
关于“五百岁而圣人出”/关于“用”与“不用”/关于其他诸家
第二章 对于道家与墨家之批评
一、《韩非子·解老》对于《老子》之批评
关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关于“礼者,忠信之薄”/关于“治大国,若烹小鲜”/关于“道可道,非常道”/“曲解”与“误解”之问题
二、《韩非子·喻老》对于《老子》之批评
关于“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等/关于“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等/关于“见小日明,守柔日强”等/关于“不出户,知天下”等/“曲尽误解《老子》原文”问题
三、《孟子·滕文公》之“辟杨墨”
关于“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关于“兼”与“别”/关于其他各家
四、《韩非子·显学》对于墨家之批评
以“愚诬之学”斥儒、墨/以“杂反之学”斥儒、墨/“用”是决定治、乱之根本/关于“不听学者之言”
第三章 对于诸子百家之批评

第二篇 佛禅兴盛期:“智慧优先”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
第一章 佛禅兴盛期与“智慧优先”格式
第二章 对于儒家之批评
第三章 对于道家之批评
第四章 对于释家之批评
第五章 对于人物与诗之批评
第六章 对于学术史之批评

第三篇 西学兴盛期:“本体优先”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
第一章 西学兴盛期与“本体优先”格式
第二章 对于儒家与儒学之批评
第三章 对于中华“三教”之批评
第四章 中华“三教”对于“西学”之批评
第五章 近百年“哲学史”著述中“本体优先”格式之运用
第六章 走出“本体优先”格式之尝试

第四篇 华学复兴期:“全盘化西”格式之生成与未来哲学批评
第一章 明清间:甲申(1644)前后“以中化西”之努力
第二章 清民间:辛亥(1911)前后“以中化西”之努力
第三章 一阳复始:“以中化西”之作为“晚年定论”
第四章 贞下起元:庚辰(2000)前后“以中化西”之尝试
第五章 “否极泰来”:“大者优先”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华夷中西:中华哲学史上“批评格式”变迁考》:
  4.关于“过其所爱日侵”
  有关“过其所爱日侵”之讨论,见载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季孙相鲁,子路为邱令。鲁以五月起众为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要作沟者于五父之衢而飡之。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曰:鲁君有民,子奚为乃飡之?子路怫然怒,攘肱而人,请曰:夫子疾由之为仁义乎?所学于夫子者,仁义也,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今以由之秩粟而飡民,其不可何也?孑L子曰:由之野也,吾以女知之,女徒未及也,女故如是之不知礼也。女之飡之,为爱之也。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日侵。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不亦诬乎!言未卒,而季孙使者至,让曰:肥也起民而使之,先生使弟子止徒役而飧之,将夺肥之民耶?孔子驾而去鲁。”①
  从“礼”上说,不同身份者当各爱其所爱,不得“非法越权”:天子以“天下”为施爱之范围,诸侯以“境内”为施爱之范围,大夫以“官职”为施爱之范围,士则以“家”为施爱之范围。然自“理”上说,“爱宜大之”,士以“家爱”而施之“境内”,不是更好吗?诸侯以“境内爱”而施之“天下”,不是更好吗?
  孔子指责子路之所为,不是“疾其为仁义”,而是“疾其越礼”。表面是“疾其越礼”,实则是“疾其效用”,也就是指责他“好心办坏事”。越过鲁君而“擅爱”其民,即便是“仁义”之举,效果也会很差。这不是一个“理不理”之问题,也不单是一个“礼不礼”之问题,而是一个“效用”问题。<韩非子》默认孔子对于子路之指责,亦默认孔子所持之“效用优先”格式。
  5.关于“仲尼不知善赏”
  有关“仲尼不知善赏”之讨论,见载于《韩非子·难一》。云:“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愚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①
  文公行赏之标准是:“先雍季而后舅犯”,也就是“先万世之利而后一时之权”。这是就“理”而行者,而非就“用”而行者。若就“用”而行,当“先舅犯而后雍季”,因为文公败楚人于城濮,是用了舅犯之谋,而非雍季之谋。舅犯之谋在此战中“管用”,当然宜先赏之。
  “或日者”斥孔子“不知善赏”所使用之标准,正好就是这个标准,他们主张就“用”而行,而且主张就“当时之用”而行。云:“或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因,因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日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也。……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舅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则以兼之矣。……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仲尼不知善赏也。”②
  ……

前言/序言

  李鸿章在晚清时面对西洋文明对中国之冲击,感叹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今日中国似乎又一次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为,自晚清以来中国从来未像今天这样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从来未像今天这样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目标。
  由此,思想之巨变在学者心中涌动:从先秦诸子中阐发其思想的世界意义;为中国哲学正名、向从黑格尔以来无视中国哲学的西方哲学界说“不”;对晚清以降的西学崇拜开始动摇;对五四先哲们的“反向格义”的中国哲学叙述提出质疑。一个怀疑的时代开始了,一个觉醒的时代降临了,一个走出西方思想的学徒期的伟大变革时代到来了,一个思想大融合的时代启动了,一个对三千年来中国思想与哲学做彻底总结的梦想开始起飞了。
  思想的飞翔是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基础之上的,一切哲学的思考根本上是面向历史的思考,由此才能开启未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下面这个判断无疑是正确的:“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张耀南这部著作虽名为哲学批评史,实际上是一部新的中国哲学史。历史成为其研究的出发点,但从他的书写中我们看到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大气势和大鹏展翅九万里的创造力,而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历史考证与分析之上的。
  耀南提出“大者优先”格式,作为中国哲学从原创文化期的“效用优先”格式,历经佛禅兴盛期的“智慧优先”格式和西学兴盛期的“本体优先”格式后,中国哲学华学复兴期的最新阶段。上下三千年,纵横中西思想,以哲学批评为中轴,他梳理出中国哲学发展的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做了新的概括和总结。
  耀南将“大者优先”格式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发展阶段,何谓“大者”?他提出“‘合和同又离和同而观’之第三极即是‘大者’,‘合一多又离一多而观’之第三极即是‘大者’,‘合主客又离主客而观’之第三极即是‘大者’,‘合力德又离力德而观’之第三极即是‘大者’,总之,‘合本体他者又离本体他者而观’之第三极即是‘大者’”。从这里我们看到他纳四百年西学于其中而超越之理想。
  从汉代佛教传人中国,历经六百年方产生中国本土的佛教宗派——禅宗,自张载、二程到朱熹,宋明理学家们完成对佛教理论的吸收,从而产生了儒学的新阶段“新儒学”。而从晚明西学东渐以来,如何消化掉这个来自欧罗巴的“本体优先”的思想体系,折磨了中国思想四百年。
  在耀南这里我们看到走出欧罗巴本体思想的一缕霞光。如果说从唐代李翱的“复性说”被视为宋明理学之“先声”,那么今日耀南之“大者优先说”,是否为开启中国学术界新学说之产生的新声呢?
  我们接触、学习西学已经四百年了,这个学徒期应该结束了,中国哲学与学术的否极泰来时代应该开始了。
《华夷中西:中华哲学史上“批评格式”变迁考》 书名全称: 华夷中西:中华哲学史上“批评格式”变迁考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考察中华哲学史上“批评格式”的流变与演变,揭示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在理解、接受、转化外来思想,以及在自身思想体系内部进行辨析、评价时所遵循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哲学思想的“华”与“夷”、“中”与“西”的对立与融合,而是聚焦于一种更深层次的、更为普遍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维度,即“批评格式”。通过对这一核心概念的细致梳理,本书勾勒出中华哲学在回应外来挑战、整理内部传承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思想活力、创新能力以及其独特的思维模式。 “批评格式”一词,在此书中被赋予了更为宽广的内涵。它不仅指代直接的思想批判、价值判断,更包含了对理论建构的模式、解释文本的范式、论证推理的准则、乃至概念运用的习惯性倾向。它是一种思维的框架,一种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惯性”与“定势”,是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形成的。理解了这些“批评格式”的变迁,我们就能更深刻地把握中华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其如何在这种动态的变迁中,既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又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本书的研究始于先秦时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及其相互论辩的“格式”进行初步的考察。例如,儒家与墨家在伦理与政治的论辩中,其价值衡量与理想推演的方式便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儒家注重“礼”的约束与“仁”的推己及人,其批评往往是在现有社会秩序框架内的补充与完善;而墨家则以“兼爱”、“非攻”等功利性原则为出发点,其批评则具有一种更强的颠覆性和革新性。道家思想的“自然无为”在面对世俗的“有为”时,其批评方式则更为隐晦,侧重于一种否定性的批判,引导人们回归本真。法家的“法、术、势”三要素,则提供了一种以实际效用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其批评往往直指权力运作的机制与结果。这些早期的“批评格式”虽然各自独立,却奠定了中华哲学论辩与评价的基础。 进入汉代,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格局形成,经学成为哲学讨论的主流。在这个时期,“批评格式”的变迁体现在对经典的解释与阐发上。如何“读经”、“注经”、“疏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活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说,便是对《春秋》等经典进行的“新注”,其批评格式在于将古老的文本与现实的政治、社会需求相结合,构建一种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而后世的经学家,如郑玄、何晏、王弼等,在对同一部经典进行解释时,其侧重点、取舍、甚至对字词的理解,都体现出不同的“批评格式”。这种对经典的“微观”解构与“宏观”重构,是汉代至魏晋时期哲学发展的重要特征。 魏晋玄学的兴起,标志着一种更为自觉的哲学反思的出现。“名教”与“自然”的争论,便是对前代思想的一次深刻的“批评”。王弼以“得意忘象”的方法,试图调和老庄的“无”与儒家的“有”,其批评格式在于对语言文字的超越,强调旨意的领会;竹林七贤则在“自然”的名义下,对“名教”的虚伪性进行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批评”,其方式更多地体现在行为的叛逆与精神的自由上。司马迁的《史记》,虽然并非哲学著作,但其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所展现出的史观与叙事方式,也隐约透露出一种历史学的“批评格式”,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 隋唐宋元时期,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为中华哲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佛教的“空”、“无我”、“缘起”等概念,以及其精深的逻辑体系,迫使中国本土的思想家不得不调整原有的“批评格式”。“格义”作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时,试图用中国本土思想概念来解释佛教义理的尝试,便是一种直接的“批评格式”的转换。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儒家思想在与佛教、道教的长期论辩与融合中,获得了新的生命。朱熹的“理气论”、“格物致知”便是对以往哲学体系的一次大规模的“重塑”与“批评”。他通过对《大学》、《中庸》等经典的重新解读,构建了一种以“理”为核心的形而上学体系,其批评格式在于强调道德的本体性与认识的实践性。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的学说,则进一步将“理”内化于心,其批评格式在于强调主体的自觉与精神的力量,与朱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新儒家的“批评格式”,既是对佛教的超越,也是对自身传统思想的深化。 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趋势初现端倪,虽然影响尚不显著,但已为后来的思想转型埋下了伏笔。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学术进行反思,例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清初三先生”,他们提倡“实事求是”,反对空谈心性,其批评格式在于强调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他们对明代学术的批判,也展现出一种新的“史学”与“考据学”的“批评格式”。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华哲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原有的“批评格式”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思想体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从严复的“译介”到梁启超的“变法维新”,再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与“反传统”,都体现了中国思想界在剧烈动荡中,试图构建新的“批评格式”的努力。如何理解和借鉴西方哲学,如何处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问题,如何反思传统,如何构建现代国家,这些都促使中国思想家不断调整和创新他们的“批评格式”。 “批评格式”的变迁,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每一次重大的思想转型,都伴随着“批评格式”的深刻变革。本书认为,理解这些“批评格式”的变迁,有助于我们洞察中华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理解中华文化在面对外来文明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与独特的创新机制。它不是简单的“照搬”或“排斥”,而是在既有的认知框架内,通过内在的调整、重构与创造,完成对新思想的吸纳与转化。 本书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思想家及其学说的细致分析,辨析他们所使用的“批评格式”的特点,并追溯其形成的渊源和发展的脉络。例如,书中会探讨: 概念范式的转换: 如何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性范式,转向更注重个体主体性的范式;如何从基于“礼”的社会规范,转向基于“法”的制度规范;如何从以“道”为核心的形而上学,转向以“理”或“心”为核心的认识论。 论证逻辑的演变: 从早期注重类比、象征的论证方式,到佛教传入后对逻辑推理的重视;再到宋明理学强调的“由博返约”、“由浅入深”的论证路径。 价值评价的依据: 从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评价,到以“功利”、“效用”为依据的评价,再到现代以“自由”、“平等”、“科学”为价值导向的评价。 文本解释的策略: 从注重字面意义的训诂,到强调“得意忘象”的领悟,再到追求“经世致用”的解读。 知识体系的构建: 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以经学、史学、子学、佛学、理学等为主导的知识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影响了思想的“批评”。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思想史叙事的视角。它不拘泥于某个学派或某个思想家的具体观点,而是着力于挖掘思想背后更深层次的思维模式与认识框架。通过考察“批评格式”的变迁,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华哲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与外部世界互动,不断地自我调整与革新。这种对“批评格式”的关注,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和应对全球化浪潮下的思想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我们,任何一种文明的思想,在面对外来思想时,都需要有自身的“批评”机制,这种机制的创新与发展,恰恰是文明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 最终,本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在中华哲学的长河中,“批评”是如何被理解、被实践、被创新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中华哲学的过去,也能更有信心地面对它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坚定的实用主义者,购买一本学术专著,最终看的还是它能否提供新的工具去理解世界。对于这样一本理论性极强的著作,我最看重的是其“方法论”的借鉴价值。如果它仅仅是阐述了一个古老的历史现象,那它可能只适合专业研究者。但我更倾向于认为,作者构建的“批评格式”分析模型,是可以被提炼出来,应用于其他文化领域或不同时间段的。比如,如何用同样的方法去考察某一时期法律文书的结构变化,或者某个艺术流派的风格演变——这都关乎其“表达的规范性”。如果这本书的理论框架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和迁移性,能够成为一个通用的分析范式,那么它对我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思想史”本身。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教我如何去切开任何一种看似稳固的知识结构,探究其内在的骨架和关节。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挑衅性,它暗示着在中华思想史上存在着一种“批评格式”,并且这种格式是随着“华夷中西”的观念演变而不断发生“变迁”的。这立刻将我的注意力引向了知识的“社会建制”层面。我们习惯于讨论“什么是真理”,但这本书似乎在问:“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认可的论证方式’是怎样的?”这意味着,某些在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论辩技巧或结构,在过去可能完全不被接受,反之亦然。我猜想,作者可能通过对特定文本的“解剖”,来展示不同时代知识人如何通过遵循或颠覆既有的“格式”来实现其思想的传播和论辩的有效性。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理解今天学术规范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反思意义。它提醒我们,我们引以为傲的学术严谨性,并非亘古不变的真理,而是历史特定阶段的产物。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自己书单时,注意到很多关于近代思想史的著作,它们大多集中于介绍特定的思想流派或是某位代表人物的学说,但往往忽略了思想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表达方式”是如何演变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填补这一空白,因为它似乎着眼于更宏观的、关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方法论”层面。我猜想,作者可能深入探讨了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组织、建构和表达他们的世界观的,比如,从传统的经史子集结构到受西方影响后的全新论述模式,这种转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张力与学术自觉?这种对“形式”的关注,往往比对具体“内容”的罗列更为深刻,因为它触及了知识自身赖以存在的基石。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种“格式”的流变,那么它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论述习惯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让人觉得赏心悦目。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有分量,翻阅起来也十分舒服,装订得也相当结实,看得出是用心制作的。封面设计上,那种内敛的色调和独特的字体排版,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在接触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对它所蕴含的知识体系产生了敬畏之情。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安排,都使得长时间阅读时眼睛不容易疲劳。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内容,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结构梳理上的匠心独运。那种对待学术的态度,从这本书的物理形态上就已初见端倪,无疑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学术著作应有的尊重。

评分

说实话,在面对如此宏大的主题时,我内心是既兴奋又有点担忧的。兴奋在于,能找到一本关注知识“形制”变迁的著作,这比单纯的观点比对要高明得多;担忧则在于,这种跨越漫长历史时段的比较研究,很容易因为材料的庞杂和观点的疏散而流于表面,变成一个简单的罗列清单。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范式之间的“翻译”与“误读”。比如,当西方概念被引入时,它们是如何被“中国化”以适应本土的语境和接受习惯的?这种“适应”过程本身,就包含了权力关系和文化主体性的消长。我希望作者能避免使用过于生硬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能展示出一种动态的、渐进的、充满张力的互动过程。如果这本书能够细腻地捕捉到那些思想在转轨时,在“形式”上留下的细微痕迹,那就太棒了。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篇精妙的“考古报告”,而不是一篇概括性的“通史摘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