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與本係列的其他作品不同,這是一本輕鬆詼諧的小書。在如今這個“禪”已經被無數的勵誌讀物打扮成心靈雞湯的時代,本書勢單力薄地以《壇經》為經綫,厘清“禪”乃至整個佛學的本來麵目,並為《壇經》清晰梳理齣其印度佛學的理論背景,有理有據地挑戰著“禪宗是中國本土佛教”的傳統看法。
關於禪趣,很多人都會想到林林總總的機鋒公案,然而那些講解機鋒公案的讀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書則著力於貫通禪宗的核心義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機鋒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最後有必要提醒讀者的是,本書雖然采用瞭詼諧通俗的行文風格,但僅適閤於那些懷有純粹的文化趣味的讀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靈慰藉、人生感悟或關懷,那麼還是放下這本書為好。
作者簡介
熊逸
中國當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隱士,隱於市而專心著書的人。
熊逸,是一個筆名,隻有極少的人識得他的廬山真麵目。
熊逸堅持用這個筆名解剖中國傳統文化,用學貫中西的現代視角反觀中國傳統文化。
代錶作品
《王陽明:一切心法》
《道可道:老子的要義與詰難》
《逍遙遊?: 當《莊子》遭遇現實》
《思辨的禪趣:《壇經》視野下的世界秩序》
精彩書摘
禪宗從何而來?
顧頡剛論《詩經》,曾說過一句看似極端的話:“一首詩文隻要傳誦得普遍瞭,對於作者和本詩的傳說一定失瞭真相。”這個道理也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但用在佛教、用在禪宗身上卻是一點不差的。
禪宗從何而來?對於這個問題,對佛教隻要稍有瞭解的人都能說得齣:達摩老祖一葦渡江,來到中國傳法,他老人傢就是中國禪宗的第一代祖師爺。那麼,達摩又是師承哪裏呢?這似乎也是個過於簡單的問題:佛陀有一次說法,卻一句話也不說,隻是拈起一枝花來微笑,聽眾們全都莫名其妙,隻有迦葉發齣瞭會心的一笑。佛陀於是說:迦葉已經明白瞭我的意思,我這個禪的法門已經傳給他瞭。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這個動人的故事廣為人知,就在這一笑之間,禪法初傳。
但是,如果負責任地來說,這兩個故事全靠不住。
達摩的故事很符閤傳說一貫的發展脈絡:越靠後的記載就越詳細、越神異,搞得後來一些嚴肅的學者甚至開始懷疑曆史上究竟有沒有達摩這樣一個人物。湯用彤在這個問題上下瞭很大的考證功夫,得齣一個被學者們廣為信服的結論:達摩其人確實是有的,隻是他的那些身世、經曆大多是不靠譜的。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達摩確實是一位外來的和尚,但他帶來的並不是禪宗。事實上,印度佛教從來就沒有過一個叫作禪宗的宗派,雖然禪這個概念確實是從印度來的。印度佛教裏所謂的禪,是一種修煉的方式,大體上就是靜坐冥想,而這種修煉方式也不是佛傢的獨創,而是在佛陀以前就有的,是為印度的許多宗教門派通用的,其經典上的源頭很可能就是婆羅門《吠陀》經典裏的瑜伽,考古發現的源頭還要更早。《吠陀》相關典籍裏提到修煉瑜伽的八個步驟,其中之一就是禪那,簡稱為禪。
一說瑜伽,大傢都不陌生,現在健身房裏還經常在教瑜伽,雖然性質上和幾韆年前的瑜伽已經不大一樣瞭,但大概還能看到幾分遠祖的影子。
原本,瑜伽一詞的一個主要意思是“枷”或“駕”,是指駕馭牛馬、製伏牛馬的情欲,由此引申齣“聯係”“閤一”的意思,中國人譯經的時候最早曾把瑜伽翻譯成“相應”。瑜伽施之於人,一是指苦行,二是指靜坐冥想,也就是禪定。這兩種瑜伽路綫佛陀都曾走過,苦行走不通,這纔改修禪定,也就是說,所謂禪定、瑜伽,都是佛教從古代的印度社會繼承下來的,並不是自己的獨創。
禪定能在印度流行,據說是有特定的地理原因的。早期的地理決定論者認為,印度地處熱帶,吃飯不大讓人發愁,在樹上摘個大果子就可以充飢,不像溫帶和寒帶的人那樣需要辛苦勞作,再加上天熱,所以印度人最喜歡待著不動,於是就誕生齣來瑜伽、冥想這類精神産物。至於婆羅門和佛教的關係,佛教可以說是對婆羅門的一場革命——在當時當地,婆羅門纔是“正信”。然而,就像再顛覆式的革命也很難把傳統徹徹底底地推翻一樣,佛教也大量吸納瞭婆羅門的傳統,禪定就是其中之一。達摩確實把禪定帶進瞭中國,所謂壁觀、麵壁,其實就是坐禪,也就是修煉瑜伽。
所以,達摩帶來的禪和禪宗意義上的禪完全是兩碼事。當然,達摩練的瑜伽和張惠蘭的瑜伽也是大不一樣的,至少在目的上,一個是為瞭終極真理,另一個是為瞭強身健體。
禪,在達摩那裏隻是一種靜坐冥想的修煉方法,那麼,他所修煉的教義又是什麼呢?——很簡單,隻有一部經書,就是四捲本的《楞伽經》。達摩很直率地告訴大傢:彆的經都不必念瞭,就一門心思念這部《楞伽經》就好。
既然達摩一係主推《楞伽經》,這一派也就被人稱為楞伽宗。也有人認為楞伽宗的說法不太妥當,不過我們這裏就不做深究瞭。
達摩傳法,把《楞伽經》傳給瞭慧可,慧可又往下傳,傳到弘忍是第五代,弘忍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禪宗五祖,後來北方漸宗的神秀和南方頓宗的慧能就都是齣自弘忍門下。一般認為,就是在弘忍這個時代,禪宗作為一個宗派纔正式形成。
弘忍之前的時代我們可以稱之為楞伽師時代。治《楞伽經》的和尚被稱為楞伽師。唐代有人編瞭一部《楞伽師資記》,記載楞伽師的傳承譜係,把達摩定為第二代,而開山人物則是《楞伽經》的一位譯者求那跋陀羅。
《楞伽師資記》,這個書名很有意思,“師資”這個詞我們現在還很常用,比如說某高校師資力量雄厚,而這個詞卻是源於《老子》的。《老子》裏有一篇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很難解讀,但《楞伽師資記》的作者無疑把師和資分彆理解為老師和學生,所以顧名思義,《楞伽師資記》說的是楞伽師的師徒傳承譜係。如果用追溯的眼光來看,可以說該書講瞭很多禪宗孕育期的師承係統。令人見怪不怪的是,這本書裏的譜係和其他經典裏的記載多有齣入,調和論者對此也經常感到無能為力——畢竟,就算一部佛經的核心思想可以被不同的讀者做齣不同的解讀,但如果甲書說李世民是李淵的兒子,乙書說李世民是李淵的孫子,這可怎麼調和呢?符閤邏輯的解釋是:兩者隻可能都錯,卻不可能都對。
從禪宗譜係來看,說禪宗思想源於《楞伽經》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到瞭慧能這一代,從《壇經》的記載來看,似乎《楞伽經》的痕跡淡瞭不少,卻有好幾處鄭重地把《金剛經》抬瞭齣來。比如,說慧能當初就是因為偶然聽到有人念誦《金剛經》裏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有所悟,從此踏上求法修佛之路的。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的般若係統的經典,梳理從達摩以來的脈絡,涅盤一係的《涅盤經》也漸漸地發揮著影響。到瞭慧能這裏,楞伽傳統、般若傳統和涅盤傳統一起開花結果,當然,中國本土的儒傢與道傢傳統占的比重也一點不少,這些都會在後文慢慢道來的。
……
前言/序言
題記1
最後有必要提醒讀者的是,本書雖然采用瞭詼諧通俗的行文風格,但僅適閤於那些懷有純粹的文化趣味的讀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靈慰藉、人生感悟或關懷,那麼還是放下這本書為好。
人們總是對禪宗的機鋒公案給予過多的熱情,而正確的閱讀順序其實應該從《壇經》開始。《壇經》創設的理論體係是後來一切機鋒公案的思想源頭,所以,若從《壇經》入手,則可以高屋建瓴,一通百通。
有必要說明的是,本書是將《壇經》及禪宗納入思想史的範疇加以考察的,盡力把相關的那些深刻的或看似詭異的佛學義理有理有據地闡釋清楚,梳理它們的來龍去脈,展示的是一個和普通人心目中迥然不同的佛學世界。之所以使用輕鬆詼諧的筆調,僅僅為瞭閱讀的便利。
所以,這樣的一本書顯然並不適閤虔信的佛教徒,而僅僅適閤於那些對佛教世界懷有單純的好奇心以及對佛學義理懷有純粹智識趣味的讀者。
題記2
1859年,穆勒的《論自由》一書這樣談到,所有基督徒都相信,受到祝福的是貧窮、卑賤、遭受侮辱與損害的人,富人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基督徒不該評判彆人,免得也被彆人評判,應當愛人如己,安心過好今天而不去預計明天,應當把內衣一並交給奪去自己外衣的人,應當把自己的所有財物分送窮人……當他們這樣講的時候,他們的確滿懷誠意。
穆勒認為,基督徒們都相信《新約》的訓誡是神聖的,也都理所當然地接受這些訓誡作為自己的行為規範,但是,當真這麼去做的人可謂韆中無一。他們實際遵循的行為規範並不是這些,而是他們那裏的風俗習慣。
這個意見適閤於所有大眾化的宗教信仰。禪宗,乃至整個佛教,也是一樣。那麼,如果有人執意要從曆史脈絡與經典文本當中考訂“原始意義”,闡明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經義在曆史情境下是如何順理成章,並且以極盡通俗的語言講給聽眾的話,一定是非常不受歡迎的。遺憾的是,本書做的就是這種不受歡迎的工作。
思辨的禪趣:壇經 視野下的世界秩序 作者: [您的名字] 齣版社: [您的齣版社名稱] 齣版日期: [您的齣版日期] 定價: [您的圖書定價] ISBN: [您的圖書ISBN] 圖書簡介: 《思辨的禪趣:壇經 視野下的世界秩序》是一部深度探索中國禪宗智慧與全球秩序構建之間深刻聯係的著作。作者以中國佛教禪宗的經典文本《壇經》為核心參照,從“無念”、“無相”、“無住”等禪宗核心概念齣發,解構並重塑瞭我們對當下復雜多變的世界秩序的理解。本書並非簡單地將宗教思想應用於世俗政治,而是通過一種“禪宗式”的哲學思辨,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和分析世界的方式。 我們身處的時代,充斥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衝突與身份認同危機,科技飛速發展帶來的倫理睏境,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的嚴峻威脅,以及地緣政治的緊張與不確定性。麵對這些宏大且棘手的問題,傳統的思維模式往往顯得力不從心。人類習慣於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邏輯,慣於尋求單一的、普適的解決方案。然而,《壇經》所蘊含的智慧,恰恰挑戰瞭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勢。 《壇經》的核心在於“頓悟”,在於當下即是,在於放下執念。惠能大師的教誨,如“迷即眾生,悟即佛”的直指人心,以及“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清淨本源,為我們揭示瞭一種超越錶象、直抵實相的認知路徑。作者認為,這種“見性成佛”的內在覺醒,與理解和構建世界秩序的外部實踐,並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啓發的。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是在宣揚宗教教義,也不是在進行簡單的曆史梳理,而是以一種充滿思辨性的哲學視角,將《壇經》的精髓轉化為一種理解世界運作的“場域”。作者深入剖析《壇經》中的幾個關鍵維度,並以此為切入點,探討它們如何映射並啓發我們對當前世界秩序的思考。 第一維度:無念與去中心化秩序 《壇經》中的“無念”並非指大腦的空白,而是指一種不被外境所牽引、不隨妄想所動的清明心境。它強調的是一種內在的自由,一種不受對象束縛的能力。作者認為,當前世界秩序的構建,正麵臨著一種“去中心化”的趨勢。傳統的權力中心逐漸瓦解,新興的多元力量正在崛起。然而,這種去中心化如果缺乏內在的“無念”精神,就容易走嚮混亂和無序,變成各種力量的相互傾軋和無休止的對抗。 “無念”所倡導的,是一種超越狹隘利益和單一視角的“中道”思想。它鼓勵我們跳齣“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思維,認識到個體與整體、部分與全局的相互依存關係。在國際關係中,這意味著要超越狹隘的國傢主義和意識形態的壁壘,以更廣闊的視野尋求閤作共贏。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無念”的智慧在於辨彆真僞、過濾噪音,不被海量信息所裹挾,保持思想的獨立和清明。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於對外部的控製,而是來自於對內在的覺察和掌控。 第二維度:無相與超越二元對立 “無相”是《壇經》中又一核心概念,指的是不執著於事物的具體形態和錶麵現象,而要見其本質。它是一種“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境界,超越瞭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作者指齣,我們當下的世界秩序,很大程度上仍受製於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東方與西方,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國傢利益與全球利益。這種二元對立的劃分,往往加劇瞭衝突和隔閡,阻礙瞭有效的溝通和理解。 “無相”的智慧,在於引導我們看到事物的內在統一性和相互轉化性。例如,全球化並非必然是西方文化的侵蝕,也可以是不同文化相互藉鑒、共同發展的契機。科技的進步並非天然地帶來失業和貧睏,也可以通過閤理的規劃和引導,促進社會的公平和發展。“無相”的視角,要求我們超越錶麵的標簽和定義,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聯係。它鼓勵我們以一種更具包容性和靈活性的態度,去理解和處理不同文化、不同製度、不同利益之間的復雜關係,從而構建一個更具韌性和和諧的世界。 第三維度:無住與動態平衡的秩序 “無住”意味著不執著於任何固定的狀態、觀念或地點,隨順因緣而生、隨順因緣而滅。它強調的是一種流動性和變化性,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生存智慧。《壇經》告訴我們,諸法無我,諸法無常,一切都在變化之中。而我們試圖構建的世界秩序,如果過於僵化、過於追求永恒不變,就必然會麵臨被時代淘汰的風險。 “無住”的精神,恰恰是對當前世界秩序動態性的一種深刻迴應。世界從來都不是靜止的,變化是永恒的主題。無論是科技的迭代、經濟的周期,還是地緣政治的格局,都在不斷地演變。“無住”的智慧,在於培養一種適應變化、擁抱變化的能力。它鼓勵我們建立一種靈活的、可調整的秩序,而不是一種 rigid 的、一成不變的體係。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時,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能夠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調整的策略,而不是固守僵化的原則。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穩定,並非來自於對變化的抗拒,而是來自於對變化的理解和順應,從而在動態中找到平衡。 超越功利,迴歸根本:禪意與全球治理 《思辨的禪趣:壇經 視野下的世界秩序》並非一本“心靈雞湯”式的勵誌讀物,也不是一本簡單的“操作手冊”。它提供的是一種哲學層麵的深刻洞見,一種思考世界的全新角度。作者認為,當前全球治理的睏境,很大程度上源於一種過度功利化、過度工具化的思維。我們過於關注“如何達成目標”,而忽略瞭“為何而達成目標”,以及“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失去瞭什麼”。 《壇經》所倡導的“不求功德,但求無念”,恰恰是一種超越世俗功利的智慧。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價值,並非來自於外在的成就和認可,而是來自於內心的覺醒和清淨。在構建世界秩序的過程中,我們是否也應該反思,我們所追求的“進步”和“發展”,是否以犧牲人類的內心平和、精神自由為代價? 本書將《壇經》的智慧,如“迴頭即是彼岸”、“隻論見性,不論禪定”、“貪多識,誤卻自己”等,巧妙地融入對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多個維度的分析之中。它鼓勵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框架,以一種更加深刻、更加包容、更加動態的視角,去審視和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 本書的價值: 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考框架: 以中國禪宗智慧為基礎,為理解全球秩序提供一種獨特且富有啓發性的視角。 解構現有思維定勢: 挑戰二元對立、功利主義等傳統思維模式,促進更深刻的自我認知和世界認知。 應對時代挑戰的智慧: 為理解和解決全球性挑戰(如文化衝突、身份危機、氣候變化、地緣政治等)提供哲學層麵的啓示。 促進內心與外在的和諧: 引導讀者將內在的覺醒與對外在世界的關懷相結閤,追求更具深度和意義的人生與社會。 跨文化對話的橋梁: 將中國傳統智慧與現代全球議題相結閤,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與交流。 《思辨的禪趣:壇經 視野下的世界秩序》是一次深刻的心靈之旅,一次智識的探險。它邀請您一同走進《壇經》的智慧殿堂,用禪宗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並在紛繁復雜的錶象之下,發現那份靜謐而深刻的秩序之美。無論您是關注國際政治、經濟的學者,還是對東方哲學、心靈成長感興趣的讀者,本書都將為您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盛宴。讓我們一同在“思辨的禪趣”中,探尋世界秩序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