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与本系列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是一本轻松诙谐的小书。在如今这个“禅”已经被无数的励志读物打扮成心灵鸡汤的时代,本书势单力薄地以《坛经》为经线,厘清“禅”乃至整个佛学的本来面目,并为《坛经》清晰梳理出其印度佛学的理论背景,有理有据地挑战着“禅宗是中国本土佛教”的传统看法。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最后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虽然采用了诙谐通俗的行文风格,但仅适合于那些怀有纯粹的文化趣味的读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灵慰藉、人生感悟或关怀,那么还是放下这本书为好。
作者简介
熊逸
中国当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隐士,隐于市而专心著书的人。
熊逸,是一个笔名,只有极少的人识得他的庐山真面目。
熊逸坚持用这个笔名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反观中国传统文化。
代表作品
《王阳明:一切心法》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逍遥游?: 当《庄子》遭遇现实》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精彩书摘
禅宗从何而来?
顾颉刚论《诗经》,曾说过一句看似极端的话:“一首诗文只要传诵得普遍了,对于作者和本诗的传说一定失了真相。”这个道理也许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但用在佛教、用在禅宗身上却是一点不差的。
禅宗从何而来?对于这个问题,对佛教只要稍有了解的人都能说得出:达摩老祖一苇渡江,来到中国传法,他老人家就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爷。那么,达摩又是师承哪里呢?这似乎也是个过于简单的问题:佛陀有一次说法,却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拈起一枝花来微笑,听众们全都莫名其妙,只有迦叶发出了会心的一笑。佛陀于是说:迦叶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我这个禅的法门已经传给他了。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这个动人的故事广为人知,就在这一笑之间,禅法初传。
但是,如果负责任地来说,这两个故事全靠不住。
达摩的故事很符合传说一贯的发展脉络:越靠后的记载就越详细、越神异,搞得后来一些严肃的学者甚至开始怀疑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达摩这样一个人物。汤用彤在这个问题上下了很大的考证功夫,得出一个被学者们广为信服的结论:达摩其人确实是有的,只是他的那些身世、经历大多是不靠谱的。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达摩确实是一位外来的和尚,但他带来的并不是禅宗。事实上,印度佛教从来就没有过一个叫作禅宗的宗派,虽然禅这个概念确实是从印度来的。印度佛教里所谓的禅,是一种修炼的方式,大体上就是静坐冥想,而这种修炼方式也不是佛家的独创,而是在佛陀以前就有的,是为印度的许多宗教门派通用的,其经典上的源头很可能就是婆罗门《吠陀》经典里的瑜伽,考古发现的源头还要更早。《吠陀》相关典籍里提到修炼瑜伽的八个步骤,其中之一就是禅那,简称为禅。
一说瑜伽,大家都不陌生,现在健身房里还经常在教瑜伽,虽然性质上和几千年前的瑜伽已经不大一样了,但大概还能看到几分远祖的影子。
原本,瑜伽一词的一个主要意思是“枷”或“驾”,是指驾驭牛马、制伏牛马的情欲,由此引申出“联系”“合一”的意思,中国人译经的时候最早曾把瑜伽翻译成“相应”。瑜伽施之于人,一是指苦行,二是指静坐冥想,也就是禅定。这两种瑜伽路线佛陀都曾走过,苦行走不通,这才改修禅定,也就是说,所谓禅定、瑜伽,都是佛教从古代的印度社会继承下来的,并不是自己的独创。
禅定能在印度流行,据说是有特定的地理原因的。早期的地理决定论者认为,印度地处热带,吃饭不大让人发愁,在树上摘个大果子就可以充饥,不像温带和寒带的人那样需要辛苦劳作,再加上天热,所以印度人最喜欢待着不动,于是就诞生出来瑜伽、冥想这类精神产物。至于婆罗门和佛教的关系,佛教可以说是对婆罗门的一场革命——在当时当地,婆罗门才是“正信”。然而,就像再颠覆式的革命也很难把传统彻彻底底地推翻一样,佛教也大量吸纳了婆罗门的传统,禅定就是其中之一。达摩确实把禅定带进了中国,所谓壁观、面壁,其实就是坐禅,也就是修炼瑜伽。
所以,达摩带来的禅和禅宗意义上的禅完全是两码事。当然,达摩练的瑜伽和张惠兰的瑜伽也是大不一样的,至少在目的上,一个是为了终极真理,另一个是为了强身健体。
禅,在达摩那里只是一种静坐冥想的修炼方法,那么,他所修炼的教义又是什么呢?——很简单,只有一部经书,就是四卷本的《楞伽经》。达摩很直率地告诉大家:别的经都不必念了,就一门心思念这部《楞伽经》就好。
既然达摩一系主推《楞伽经》,这一派也就被人称为楞伽宗。也有人认为楞伽宗的说法不太妥当,不过我们这里就不做深究了。
达摩传法,把《楞伽经》传给了慧可,慧可又往下传,传到弘忍是第五代,弘忍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禅宗五祖,后来北方渐宗的神秀和南方顿宗的慧能就都是出自弘忍门下。一般认为,就是在弘忍这个时代,禅宗作为一个宗派才正式形成。
弘忍之前的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楞伽师时代。治《楞伽经》的和尚被称为楞伽师。唐代有人编了一部《楞伽师资记》,记载楞伽师的传承谱系,把达摩定为第二代,而开山人物则是《楞伽经》的一位译者求那跋陀罗。
《楞伽师资记》,这个书名很有意思,“师资”这个词我们现在还很常用,比如说某高校师资力量雄厚,而这个词却是源于《老子》的。《老子》里有一篇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句话很难解读,但《楞伽师资记》的作者无疑把师和资分别理解为老师和学生,所以顾名思义,《楞伽师资记》说的是楞伽师的师徒传承谱系。如果用追溯的眼光来看,可以说该书讲了很多禅宗孕育期的师承系统。令人见怪不怪的是,这本书里的谱系和其他经典里的记载多有出入,调和论者对此也经常感到无能为力——毕竟,就算一部佛经的核心思想可以被不同的读者做出不同的解读,但如果甲书说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乙书说李世民是李渊的孙子,这可怎么调和呢?符合逻辑的解释是:两者只可能都错,却不可能都对。
从禅宗谱系来看,说禅宗思想源于《楞伽经》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到了慧能这一代,从《坛经》的记载来看,似乎《楞伽经》的痕迹淡了不少,却有好几处郑重地把《金刚经》抬了出来。比如,说慧能当初就是因为偶然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里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有所悟,从此踏上求法修佛之路的。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般若系统的经典,梳理从达摩以来的脉络,涅盘一系的《涅盘经》也渐渐地发挥着影响。到了慧能这里,楞伽传统、般若传统和涅盘传统一起开花结果,当然,中国本土的儒家与道家传统占的比重也一点不少,这些都会在后文慢慢道来的。
……
前言/序言
题记1
最后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虽然采用了诙谐通俗的行文风格,但仅适合于那些怀有纯粹的文化趣味的读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灵慰藉、人生感悟或关怀,那么还是放下这本书为好。
人们总是对禅宗的机锋公案给予过多的热情,而正确的阅读顺序其实应该从《坛经》开始。《坛经》创设的理论体系是后来一切机锋公案的思想源头,所以,若从《坛经》入手,则可以高屋建瓴,一通百通。
有必要说明的是,本书是将《坛经》及禅宗纳入思想史的范畴加以考察的,尽力把相关的那些深刻的或看似诡异的佛学义理有理有据地阐释清楚,梳理它们的来龙去脉,展示的是一个和普通人心目中迥然不同的佛学世界。之所以使用轻松诙谐的笔调,仅仅为了阅读的便利。
所以,这样的一本书显然并不适合虔信的佛教徒,而仅仅适合于那些对佛教世界怀有单纯的好奇心以及对佛学义理怀有纯粹智识趣味的读者。
题记2
1859年,穆勒的《论自由》一书这样谈到,所有基督徒都相信,受到祝福的是贫穷、卑贱、遭受侮辱与损害的人,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基督徒不该评判别人,免得也被别人评判,应当爱人如己,安心过好今天而不去预计明天,应当把内衣一并交给夺去自己外衣的人,应当把自己的所有财物分送穷人……当他们这样讲的时候,他们的确满怀诚意。
穆勒认为,基督徒们都相信《新约》的训诫是神圣的,也都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些训诫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但是,当真这么去做的人可谓千中无一。他们实际遵循的行为规范并不是这些,而是他们那里的风俗习惯。
这个意见适合于所有大众化的宗教信仰。禅宗,乃至整个佛教,也是一样。那么,如果有人执意要从历史脉络与经典文本当中考订“原始意义”,阐明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经义在历史情境下是如何顺理成章,并且以极尽通俗的语言讲给听众的话,一定是非常不受欢迎的。遗憾的是,本书做的就是这种不受欢迎的工作。
思辨的禅趣:坛经 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作者: [您的名字] 出版社: [您的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您的出版日期] 定价: [您的图书定价] ISBN: [您的图书ISBN] 图书简介: 《思辨的禅趣:坛经 视野下的世界秩序》是一部深度探索中国禅宗智慧与全球秩序构建之间深刻联系的著作。作者以中国佛教禅宗的经典文本《坛经》为核心参照,从“无念”、“无相”、“无住”等禅宗核心概念出发,解构并重塑了我们对当下复杂多变的世界秩序的理解。本书并非简单地将宗教思想应用于世俗政治,而是通过一种“禅宗式”的哲学思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和分析世界的方式。 我们身处的时代,充斥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危机,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的严峻威胁,以及地缘政治的紧张与不确定性。面对这些宏大且棘手的问题,传统的思维模式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人类习惯于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逻辑,惯于寻求单一的、普适的解决方案。然而,《坛经》所蕴含的智慧,恰恰挑战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 《坛经》的核心在于“顿悟”,在于当下即是,在于放下执念。惠能大师的教诲,如“迷即众生,悟即佛”的直指人心,以及“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清净本源,为我们揭示了一种超越表象、直抵实相的认知路径。作者认为,这种“见性成佛”的内在觉醒,与理解和构建世界秩序的外部实践,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启发的。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在宣扬宗教教义,也不是在进行简单的历史梳理,而是以一种充满思辨性的哲学视角,将《坛经》的精髓转化为一种理解世界运作的“场域”。作者深入剖析《坛经》中的几个关键维度,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它们如何映射并启发我们对当前世界秩序的思考。 第一维度:无念与去中心化秩序 《坛经》中的“无念”并非指大脑的空白,而是指一种不被外境所牵引、不随妄想所动的清明心境。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自由,一种不受对象束缚的能力。作者认为,当前世界秩序的构建,正面临着一种“去中心化”的趋势。传统的权力中心逐渐瓦解,新兴的多元力量正在崛起。然而,这种去中心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无念”精神,就容易走向混乱和无序,变成各种力量的相互倾轧和无休止的对抗。 “无念”所倡导的,是一种超越狭隘利益和单一视角的“中道”思想。它鼓励我们跳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思维,认识到个体与整体、部分与全局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国际关系中,这意味着要超越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壁垒,以更广阔的视野寻求合作共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念”的智慧在于辨别真伪、过滤噪音,不被海量信息所裹挟,保持思想的独立和清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对外部的控制,而是来自于对内在的觉察和掌控。 第二维度:无相与超越二元对立 “无相”是《坛经》中又一核心概念,指的是不执着于事物的具体形态和表面现象,而要见其本质。它是一种“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境界,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作者指出,我们当下的世界秩序,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东方与西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这种二元对立的划分,往往加剧了冲突和隔阂,阻碍了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无相”的智慧,在于引导我们看到事物的内在统一性和相互转化性。例如,全球化并非必然是西方文化的侵蚀,也可以是不同文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契机。科技的进步并非天然地带来失业和贫困,也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引导,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发展。“无相”的视角,要求我们超越表面的标签和定义,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联系。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态度,去理解和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不同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和谐的世界。 第三维度:无住与动态平衡的秩序 “无住”意味着不执着于任何固定的状态、观念或地点,随顺因缘而生、随顺因缘而灭。它强调的是一种流动性和变化性,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生存智慧。《坛经》告诉我们,诸法无我,诸法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而我们试图构建的世界秩序,如果过于僵化、过于追求永恒不变,就必然会面临被时代淘汰的风险。 “无住”的精神,恰恰是对当前世界秩序动态性的一种深刻回应。世界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变化是永恒的主题。无论是科技的迭代、经济的周期,还是地缘政治的格局,都在不断地演变。“无住”的智慧,在于培养一种适应变化、拥抱变化的能力。它鼓励我们建立一种灵活的、可调整的秩序,而不是一种 rigid 的、一成不变的体系。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策略,而不是固守僵化的原则。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稳定,并非来自于对变化的抗拒,而是来自于对变化的理解和顺应,从而在动态中找到平衡。 超越功利,回归根本:禅意与全球治理 《思辨的禅趣:坛经 视野下的世界秩序》并非一本“心灵鸡汤”式的励志读物,也不是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它提供的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深刻洞见,一种思考世界的全新角度。作者认为,当前全球治理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过度功利化、过度工具化的思维。我们过于关注“如何达成目标”,而忽略了“为何而达成目标”,以及“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坛经》所倡导的“不求功德,但求无念”,恰恰是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智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并非来自于外在的成就和认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觉醒和清净。在构建世界秩序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所追求的“进步”和“发展”,是否以牺牲人类的内心平和、精神自由为代价? 本书将《坛经》的智慧,如“回头即是彼岸”、“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贪多识,误却自己”等,巧妙地融入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维度的分析之中。它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包容、更加动态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本书的价值: 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 以中国禅宗智慧为基础,为理解全球秩序提供一种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 解构现有思维定势: 挑战二元对立、功利主义等传统思维模式,促进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世界认知。 应对时代挑战的智慧: 为理解和解决全球性挑战(如文化冲突、身份危机、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等)提供哲学层面的启示。 促进内心与外在的和谐: 引导读者将内在的觉醒与对外在世界的关怀相结合,追求更具深度和意义的人生与社会。 跨文化对话的桥梁: 将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全球议题相结合,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与交流。 《思辨的禅趣:坛经 视野下的世界秩序》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一次智识的探险。它邀请您一同走进《坛经》的智慧殿堂,用禅宗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并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发现那份静谧而深刻的秩序之美。无论您是关注国际政治、经济的学者,还是对东方哲学、心灵成长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盛宴。让我们一同在“思辨的禅趣”中,探寻世界秩序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