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荣博堪布 寂静之道+次第花开(2017修订新版)+透过佛法看世界给寻找答案的人 三册
自从《次第花开》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了解希阿荣博堪布,并通过短信、微博、邮件等方式向堪布提出各种在生活及佛法修行上的疑问,希望得到指导。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的常见疑问,因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
《透过佛法看世界》包含七个部分,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书中大部分问答为首次公开发表,以前在媒体采访或通过菩提洲网站发表过的部分内容,这次又作了修改和调整,问题是老问题,回答却有新内容。
第1辑和第二辑主要阐述佛法能带给人们什么利益,如何从佛法的角度看待平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第三辑中,围绕有关轮回、因果、苦、慈悲,则更为具体地介绍了佛教在这些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四辑针对已经开始修持佛法的人进行作答,包括如何辨别善知识,如何依止上师,闻思修的内在关系,正念的训练,止观,回向,等等,并特别强调了出离心。
第五辑《死生事大》对学佛者和不学佛者同样重要。因为无论信仰、价值观为何,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死和生。既然无可逃避,那么明智的做法就是尽量让自己做好准备。
第六辑《护生》是有关放生的问答。希阿荣博堪布已经发表的关于放生的文章很多,在这本书里,堪布开示的重点是如何改进放生,做到周到、细致。
值得一提的是第七辑《空性》,这是希阿荣博堪布第1次大篇幅地用汉语讲解佛法的精华所在——般若空性。空性见解甚深微妙,即使只是简单介绍,恐怕也不好懂。堪布在语言上尽可能地使用人们比较熟悉的词汇,但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推理、辨析、讲解的方法和模式却是来自传统的佛法教材,从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佛教逻辑思维的犀利和巧妙。
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德格,幼年即开始跟随家乡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二十一岁到世界*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影响力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继续修学佛法。二十四岁,获得堪布学位。之后在五明佛学院传讲显密法要,同时协助法王如意宝管理佛学院各项事务,全力护持四众学员的闻思修行。
堪布还在德格玉隆阔建立了扎西持林闭关院、养老院、医院,并对周边众多寺庙的发展给予护持,支持帮助培养僧才。同时,堪布长期资助众多贫困家庭,解决就医和孩子上学等问题。
多年以来,堪布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倡导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佛弟子闻思修习佛法,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尤其是近年来,堪布大力倡导净土法门,引领有缘众生悉皆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堪布对佛法的开示精妙而平实,由其开示、随笔结集出版的《次第花开》、《寂静之道》、《生命这出戏》,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佛教类书籍中的畅销书。
另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的叙事方式简直太独特了,它更像是一部哲思小说与个人回忆录的结合体。作者似乎是以一种“对话”的形式展开论述,他讲述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迷茫、挣扎,以及最终如何通过一种深刻的内在转变来重新定位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述,关于“真实自我”与“社会期望”之间的拉锯战,写得入木三分,让我猛然意识到自己过去常常活在别人为我设定的剧本里。这本书的文字功力非常扎实,充满了诗意的比喻和深刻的洞察,读起来不觉得累,反而有一种被不断点醒的快感。它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故事和类比,引导你去亲自挖掘答案。特别是它对于“慈悲”的阐释,超越了传统的宗教语境,将其定义为一种对自身不完美和他人局限性最宽容的接纳,这种现代化的解读,让古老的精神概念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是我近来读到的最有深度和温度的作品之一。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几本与精神探索和个人成长相关的书籍,其中有几本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为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指引。其中一本书,我记得作者似乎是在探讨如何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用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带领读者一步步审视自己内心的喧嚣与执着。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落地性”,它不像有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泛,而是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小练习,比如如何观察呼吸、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这些都非常实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放下”这个概念时的那种细腻,他没有简单地说“放下就好”,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何放不下,放不下背后的恐惧和欲望究竟是什么,读完之后,感觉心中那块沉甸甸的石头似乎真的松动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澈的了悟。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十分典雅,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午后,伴着一杯清茶慢慢品味。
评分还有一本,它的结构清晰得像一份精密的地图,专门针对那些在信息爆炸时代感到迷失,急切地想从各种哲学或宗教体系中寻找“终极答案”的人。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对比”和“整合”能力。作者似乎博采众长,将不同思想流派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比较,然后以一种非常理性和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它们,避免了任何教条主义的倾向。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殿堂中穿梭,导游(作者)非常耐心地指出哪些路径是捷径,哪些可能通往死胡同。书中对“心智模型”的剖析尤其精彩,它教我们如何识别那些无形中限制我们视野的思维框架,并提供工具来重构这些模型,以便我们能更清晰、更少偏见地看待现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培养了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某种既定的真理,对于那些习惯于逻辑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评分最后,还有一本,它的风格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它没有使用多少柔和的措辞,而是直指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意义缺失”的困境。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挑战读者的固有认知,将我们安于现状的舒适区彻底打破。我记得它对“追求幸福”的现代范式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过度专注于“获得幸福”本身,反而制造了更多的焦虑。这本书的基调虽然略显严肃和深刻,但其目的却是极其积极的——激发读者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定义的“成功”。它探讨了“勇气”的真正含义,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在明知恐惧依然选择前行。这本书的份量很重,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但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推倒重来”的清爽感,仿佛被洗涤了一遍,非常适合那些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需要一股强大推力来促使自己做出改变的人。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的另一本书,它侧重于“当下”的体验和对日常细微之处的觉察,与前几本的宏大叙事不同,它更偏向于身体层面的感知和情绪的流动。这本书的语言非常轻盈、流动,仿佛一股清泉缓缓流过。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一闪而逝的微妙感受,比如清晨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度,或者走路时脚掌与地面的接触感。它不是说教我们如何“冥想”,而是巧妙地将“觉知”融入到刷牙、做饭、通勤的每一个动作中。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自己的节奏,开始留意那些过去被我粗暴地跳过的小时刻。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所谓的“开悟”或许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恰恰隐藏在这些平凡无奇的瞬间里。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温柔、不评判的态度去对待此刻发生的一切,无论是好是坏,都只是经验的一部分。这种从“心”到“身”的转化,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来得更为直接和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