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家与中国哲学(魏晋南北朝卷)
定价:23.00元
作者:陆建华,沈顺福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010040554
字数:264000
页码:4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引论
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政治及其对哲学的影响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的发展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第二章 老子思想与正始玄学
节 正始之音
第二节 夏侯玄与老子
第三节 何晏与老子
第四节 王弼与老子
第三章 庄子思想与竹林玄学
节 竹林玄学简释
第二节 山涛、王戎、刘伶、阮咸与老庄
第三节 向秀与庄子
第四节 阮籍与庄子
第五节 嵇康与庄子
第四章 道家与西晋玄学
节 郭象与庄子
第二节 裴頠与老子
第三节 杨泉与道家
第四节 欧阳建与道家
第五节 鲍敬言与道家
第五章 道家与《列子》张湛
节 《列子》与道家
第二节 张湛与道家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发展
节 魏晋南北朝道教史略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道教主要代表人物理论述要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道教理论与老庄
节 道家与道教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道教对老庄的神化
第三节 《老》《庄》与魏晋南北朝道教
第四节 老庄思想对魏晋南北朝道教理论的影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道教理论与玄学
节 玄学与道教理论上的异同
第二节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道教理论的影响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道教理论与儒学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道教理论与墨学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佛学发展概述
第十二章 道家魏晋般若学
第十三章 道家与魏晋南北朝涅槃学
第十四章 道家与南北朝形神之辩
主要参考书目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代精神”的捕捉能力。魏晋南北朝,正是一个在乱世中对生命意义、个体价值进行终极追问的时代。作者并没有将哲学家的思想仅仅视为纯粹的思辨产物,而是将其牢牢地锚定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困境之中。例如,对“名教与自然”矛盾的探讨,就不只是停留在概念辩析层面,而是深刻揭示了士人如何在僵化的儒家礼法(名教)与对自由生命状态的向往(自然)之间进行痛苦的平衡与选择。这种将思想置于具体历史情境中考察的方法,使得那些看似飘逸的玄学论述,瞬间充满了人间的温度和时代的张力。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当时的知识分子会选择服散、纵酒或谈玄,那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标签,更是对特定历史重压下的一种精神逃逸或反抗策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品味,拿到手的时候就给人一种沉静、古朴的感觉。纸张的选择也比较考究,阅读起来触感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虽然内容是学术性的,但排版却做得十分清爽,字里行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这一点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非常友好。封面上的插图或书法作品的选择,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人风骨和玄学氛围,让人在还未深入文字之前,就已经对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不过,我个人倒是希望在卷末能增加一些当时相关艺术作品的图录,比如竹林七贤的画像砖拓片或者相关时期的造像记,那样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学术互证上,都能更添一份厚重感。整体而言,作为一本专业的哲学史著作,它在实体呈现上的用心程度,是值得赞赏的,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经典应有的尊重。
评分在比较性研究方面,作者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视野。这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它并非孤立地看待玄学的发展,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中国哲学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比如,书中对玄学与清谈之风的批判性分析,就非常精辟,它指出了过度侧重抽象思辨可能带来的思想僵化,并暗示了这种倾向如何为后世宋明理学的兴起留下了某些需要修正的缺口。作者的叙述笔法在关键转折点上显得尤为犀利,仿佛是在给历史的进程标示清晰的路标。虽然整体风格偏向于严肃的学术论述,但其对思想演变动力的把握,却有着近乎文学性的洞察力,让人在阅读学术干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想史本身的戏剧性张力。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魏晋玄学源流的进阶读者来说,它几乎是一本案头的必备参考书。它所引用的原始文献之丰富,考证之细致,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然而,对于刚刚接触这个时段思想史的入门者,我必须提醒,这本书的门槛是相当高的。开篇几章,涉及对早期道家思想的溯源和魏晋之交的政治背景分析,术语的密度非常大,如果没有事先对汉代经学和“三玄”有所了解,可能会感到吃力。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本功和耐心,去反复咀嚼那些经过精确提炼的学术论断。我认为,如果能增加一个专门的术语表或简明导读附录,或许能更好地服务于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逻辑严密得令人称奇,作者似乎是按照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和思想流派的演变轨迹来构建整个论述框架的。它没有将魏晋南北朝的哲学思想简单地视为玄学一家独大,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儒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衰微与重构,以及佛学东渐后与本土思潮的复杂交织。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格义”现象的探讨,深入剖析了早期中国佛教如何在本土哲学语境下进行自我阐释和本土化的挣扎与成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如王弼、郭象等人的核心观点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他们对《老子》《庄子》文本的独特诠释角度,以及这些诠释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当时的士人阶层对“有无”“名教自然”的理解。读完一章,总感觉头脑中的脉络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晦涩的古文概念仿佛被注入了鲜活的现代理解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