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传/刘小宁著

林森传/刘小宁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林森
  • 传记
  • 人物传记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政治人物
  • 中国近现代史
  • 刘小宁
  • 回忆录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15957
商品编码:12670189414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林森传

定价:46.00元

作者:刘小宁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

ISBN:97873081159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3334965

编辑推荐


辛亥元勋 虚位元首 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 任期*长的国民政府主席 220幅珍稀图片全景再现一代平民元首不为人知的谜样人生本书是在位十三年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个人传记,史料翔实丰富,语言平实质朴,结构清晰完整,全面展现了林森复杂、坎坷的人生经历。是**本关于林森的个人传记,填补了市场空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平民元首”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成为*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并连任*元首的经历,是很值得后人研究的。林森为官清廉、不慕名利、重视教育、自律甚严、爱国之志终生不渝,终其一生为*和社会进步做过不少实事。林森崇扬民主和法制,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奉行“不争权夺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其谦虚低调、朴素清正的作风尤其为人所称道。本书共分二十章,以林森的人生经历为脉络,全面讲述其家世和求学经历、投身共和革命、步入政坛、担任参议院议长、担任国府主席等事迹,同时也叙述了林森的一些生活轶事,如嗜好收藏古董、生活简朴、摆地摊卖雨花石、三份遗嘱等,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富有个性、生动立体的林森形象。

内容提要


他,身为策反清朝海军的*功臣、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的缔造者之一,居功至伟,却深藏功与名;处事谨慎、与世无争,却力挫袁世凯、巧治汪精卫;坚持抗日,不遗余力,“领导抗战,功在*”;寄情山水、梅妻鹤子,生平有“三好”:“好佛、好古玩、好客”,却连任国府主席;克勤克俭,将一生积蓄设立“林森奖学金”、捐资办学。
他,为官处世,谦虚低调、朴素清正,奉行“不再娶、不治私产、不杀生而素食”的“三不”原则,讲究“无为而治”。在主席任上,还曾得到另一个“三不”的雅号,即“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
这就是一代平民元首林森,历史应该将他铭记。

目录


家世和求学经历
第二故乡台湾
共和革命
临时参议院
北京议会
海外三年
辗转奔波 再任议长
主政福建 督建黄花
国民政府五常委
西山会议*
主席之争
洛阳的日子
心系中山陵
无为而治的元首
在西安事变中
陪都
坚持抗战
家事与生活
领导抗战功在*
遗嘱及奖学金
结束语


作者介绍


刘小宁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客座教授。著有《话说民国:1937—1949》、《民国肇基:辛亥革命在江苏》 、《风雨沧桑总统府》等。

文摘


媒体推荐


暂无


沧海遗珠: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探索与挣扎 作者:[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名,或留空]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名,或留空] 页数:[此处可填写真实页数,或留空] ISBN:[此处可填写真实ISBN,或留空] 导言:时代的脉搏与个人的抉择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历史人物的传记,而是一部试图描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剧烈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与学术探索的群像史诗。它深入挖掘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国知识界从传统儒家思想的桎梏中挣脱,迎接西方思潮冲击,并在国家危亡之际寻求民族救亡道路的复杂过程。 我们选取了数位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作为切入点,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的宏大叙事紧密交织。他们之中,有人是坚定的改良主义者,试图在旧有的制度框架内修修补补,寻求渐进式的变革;有人是激进的革命先驱,主张彻底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的国家形态;还有一部分人,则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张力中徘徊、沉思,最终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本书的叙事视角是多维的,它既关注思想的宏大理论建构,也着眼于知识分子个体在日常生活、家庭伦理和学术争鸣中所体现的人性光辉与局限。我们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使命感,以及他们在实践中所遭遇的困境与悲剧。 第一部分:旧制的崩塌与新学的萌芽(1895-1911) 这一部分聚焦于甲午战败后,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全面溃败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对“救亡图存”的初步探索。 1. 师范教育的兴起与“新青年”的诞生: 详细探讨了维新变法失败后,知识分子如何从政治参与转向教育启蒙。以创办新式学堂的教育家们为中心,分析他们如何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教育模式,培养具备现代科学知识和爱国精神的新一代。这一阶段,知识分子的身份开始从“士大夫”向“学者”和“教员”转变,其社会职能被重新定义。 2. 翻译运动的浪潮与思想的嫁接: 重点分析了严复、林语堂等人对西方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著作的大规模翻译工作。这些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强力冲击。通过对“天演论”、“自由”等核心概念的引入与本土化解读,我们揭示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于“学西学”程度和方向的分歧。 3. 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 描述了大量旧式读书人(如科举中断后的举人、秀才)在面对社会结构瓦解时的迷茫。他们如何试图在新的职业领域(如报馆、实业公司)中寻找价值,以及他们与新式知识分子在治国方略上的代际冲突。 第二部分:共和的迷雾与思想的激辩(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发,为知识分子带来了短暂的希望,但也随即带来了共和实践的种种挫折,导致思想界进入了一个更为激进和多元的探索期。 1. 科学与民主的双重使命: 深入剖析了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如何将“打倒孔家店”视为思想解放的前提。书中对比了“全盘西化”的激进主张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保守回响,展示了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根本出路的深度焦虑。 2. 学术的专业化与思想的阵营化: 探讨了在北大、清华等新兴大学中,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建制化进程。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批评等学科如何逐步脱离政治宣传的窠臼,形成独立的学术规范。同时,我们也记录了思潮如何迅速分化,从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扎根。 3. 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与幻灭: 描述了知识分子在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政治黑暗时的无力感。他们如何组织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试图以舆论监督和思想启蒙来重塑政治环境,以及这种努力在强大军事力量面前所遭遇的挫折。 第三部分:民族存亡与知识分子的分流(1927-1949) 这一时期,内忧外患达到顶峰,知识分子的选择被国家命运直接驱动,其学术活动与政治立场也产生了深刻的绑定。 1. 乡村建设的理想与实践: 聚焦于梁漱溟、晏阳初等知识分子,他们放弃了城市政治的喧嚣,转而深入农村,试图通过教育和经济改革来重塑中国的社会基础。本书详细分析了他们“自下而上”的现代化路径在资源、权力结构和农民意识方面的多重阻碍。 2. 学术的“抗战堡垒”: 抗战爆发后,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大规模的西迁。这部分内容细致描绘了西南联大的精神图景,探讨了在极端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学者们如何坚守学术良知和教育责任,使得基础科学和人文学科得以延续和发展。这体现了知识分子对“道统”和文化传承的坚韧维护。 3. 思想的归属与路线的选择: 详细对比了国民政府统治下,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左翼知识分子在抗战结束后对未来中国的不同构想。探讨了他们在“第三条道路”探索失败后,最终如何面对国共两党的拉拢与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他们个人命运和学术生涯带来的根本性影响。 结语:精神遗产与历史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他们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为现代中国的思想图景奠定了基础。他们的探索虽然充满了遗憾与曲折,但那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当,构成了中国现代史上最为壮丽也最为沉痛的一页。本书旨在向这些“精神上的先行者”致敬,并引导读者反思在剧变时代,知识分子应有的职责与姿态。 (注: 本书简介着重于宏观群像分析、思想脉络梳理以及历史阶段划分,严格规避了对任何具体人物,尤其是“林森”或“刘小宁”的生平、著述的任何提及与描绘,确保其内容独立于您提供的书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林森传》堪称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刘小宁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林森这位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政治人物,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所欣赏的是,刘先生在写作中,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林森,而是力求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还原一个真实的林森。他深入考证了大量史料,并将这些零散的史料串联成一条清晰而富有逻辑的叙事线。书中对林森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等关键历史时期所扮演角色的分析,尤为精彩,他不仅描绘了林森的政治活动,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思想动态和决策过程。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以及林森在其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承受的重担。这本传记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史,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政治博弈和社会演进的生动写照。

评分

读完《林森传》,掩卷沉思,心中感慨万千。刘小宁先生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历史画卷,而林森,这位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便在这历史洪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书中所展现的林森,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历史符号,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刘先生并没有回避林森身上的争议与局限,反而深入挖掘,力求展现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人物形象。从林森早年的革命经历,到他后期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漫长岁月,每一个阶段都被刘先生详尽地梳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林森与当时其他政治派别、重要人物之间的互动描写,细致入微,充满了历史的张力。读者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林森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中,扮演着他独特而关键的角色。刘先生的叙事方式,既有宏大历史视野下的审视,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使得这本传记既有学术价值,又充满了人文温度,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林森传》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近代中国政治风云的窗口,通过刘小宁先生的笔,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与挣扎。林森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如某些叱咤风云的领袖那样家喻户晓,然而,正是这种相对低调的存在,反而让刘先生笔下的林森更加真实可感。他不是一个被神化的英雄,也不是一个被妖魔化的反派,而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努力前行的普通人,只不过,他的“普通”与时代赋予的重任交织,便显得格外不凡。刘先生在写作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注重通过史料的解读,呈现出林森思维的转变、情感的起伏,以及他在关键时刻所做的抉择。书中对于林森晚年的一些描述,尤其触动人心,那种在历史变迁中,个人力量的渺小与坚守的韧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社会思潮以及人性深处的探索。

评分

《林森传》一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的全新思考。刘小宁先生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并没有采用传统传记中那种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将林森的人生轨迹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注意到,书中对林森一些不为人知的侧面进行了深入挖掘,比如他对地方政治的理解,他对官场人事的洞察,以及他在处理复杂外交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策略。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林森这个人物不再是历史教科书上那个模糊的剪影,而是变得鲜活而饱满。刘先生在解读林森的思想和行为时,也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洞察力,他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林森的功过是非,并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入反思。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历史人物,需要多角度的观察,更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动机。

评分

翻开《林森传》,仿佛置身于一个久远而又熟悉的年代。刘小宁先生以其驾驭历史的非凡能力,将林森这位近代中国的重要人物,从史海中打捞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林森性格多面性的刻画,他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可以概括的。他可以是位沉稳持重的政治家,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又可以是位在个人情感上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普通人。刘先生巧妙地将林森的个人经历与宏大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传记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那些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细节,在刘先生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林森做出某些决策时的考量,以及这些决策对当时中国政治格局所产生的微妙影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更在于它通过一个人,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艰难与曲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