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玲、孙家隆主编的《现代农药应用技术丛书(杀虫剂卷)》结合我国大田作物、蔬菜、果树、茶树、桑树等种植过程中多发和常见害虫防治的需要,系统介绍了杀虫剂使用的基本知识及常用杀虫剂的使用,概论部分介绍了杀虫剂的分类、剂型、安全使用、技术原理、不同作物施药技术及主要虫害的药物防治。各论部分对常用的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杂环类杀虫剂、生物杀虫剂、杀螨剂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主要包括其结构式、理化性质、毒性、作用特点、适宜作物、防除对象、应用技术和常用复配制剂等内容。 本书可供农业技术人员及农药经销人员阅读,也可供农药、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企业基层技术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作为丛书一分册,郑桂玲、孙家隆主编的《现代 农药应用技术丛书(杀虫剂卷)》在简述杀虫剂相关 常识与各种不同作物上的害虫识别的基础上,详细介 绍了当前广泛使用的农药品种,每个品种介绍了其中 英文通用名称、结构式、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 CAS登录号、化学名称、其他名称、理化性质、毒性 、作用特点、剂型与注意事项等,重点阐述了其作用 特点与使用技术。另外,还收录了一些重要品种的主 要复配品种及其使用技术。内容力求通俗易懂,实用 性强。
《现代农药应用技术丛书(杀虫剂卷)》可供农 业技术人员及农药经销人员阅读,也可供农药、植物 保护专业研究生、企业基层技术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 参考。
**章 杀虫剂概论/1
**节 杀虫剂的种类1
第二节 杀虫剂的剂型3
第三节 杀虫剂安全使用知识5
第四节 杀虫剂使用技术原理7
第五节 不同作物施药技术及主要虫害药物防治10
第二章 有机磷类杀虫剂/48
敌百虫48
敌敌畏51
甲基毒死蜱54
杀虫畏55
毒死蜱57
三唑磷66
杀螟硫磷67
辛硫磷70
丙溴磷74
喹硫磷78
哒嗪硫磷80
甲基嘧啶磷82
嘧啶氧磷84
二嗪磷86
双硫磷88
马拉硫磷89
杀螟腈92
稻丰散94
杀扑磷97
亚胺硫磷99
甲基异柳膦102
伏杀硫磷103
乙酰甲胺磷106
水胺硫磷109
倍硫磷111
乐果113
氧乐果115
第三章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118
甲萘威118
速灭威121
仲丁威123
残杀威125
灭梭威126
乙硫苯威128
硫双灭多威129
唑蚜威131
抗蚜威133
异丙威134
克百威135
丁硫克百威137
灭多威139
涕灭威141
第四章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143
氯菊酯143
氯氰菊酯145
高效氯氰菊酯149
四溴菊酯154
氰戊菊酯155
溴灭菊酯158
戊菊酯160
乙氰菊酯162
醚菊酯163
溴氰菊酯165
顺式氰戊菊酯168
氟氰戊菊酯170
氟胺氰菊酯172
氯氟氰菊酯175
甲氰菊酯177
四氟苯菊酯179
右旋烯炔菊酯180
氟丙菊酯181
氯烯炔菊酯182
S-生物烯丙菊酯183
胺菊酯184
右旋反式氯丙炔菊酯185
氟氯氰菊酯186
高效氟氯氰菊酯188
高效氯氟氰菊酯190
四氟醚菊酯192
第五章 生物杀虫剂/193
苏云金芽孢杆菌193
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196
球形芽孢杆菌196
绿僵菌197
球孢白僵菌198
阿维菌素199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0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202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203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203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204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205
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205
菜青虫颗粒体病毒206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207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207
乙基多杀菌素208
烟碱209
除虫菊素210
印楝素212
苦皮藤素214
苦参碱214
藜芦碱216
蛇床子素217
狼毒素218
桉油精218
第六章 其他类杀虫剂/220
吡虫啉220
啶虫脒224
噻虫嗪226
噻虫胺228
噻嗪酮229
烯啶虫胺232
氟虫腈233
茚虫威235
吡蚜酮237
蚊蝇醚239
灭蝇胺240
氯虫苯甲酰胺242
唑虫酰胺243
氟啶虫酰胺244
溴氰虫酰胺245
乙虫腈247
烯啶虫胺247
氟啶脲249
杀铃脲250
灭幼脲252
除虫脲254
氟虫脲256
氟铃脲258
虫酰肼260
甲氧虫酰肼261
呋喃虫酰肼263
抑食肼264
杀虫单266
杀虫双268
杀螟丹270
杀虫环272
三氯杀虫酯275
氰氟虫腙276
螺虫乙酯277
第七章 杀螨剂/279
三氯杀螨醇279
三氯杀螨砜280
双甲脒282
苯丁锡283
克螨特285
哒螨酮286
噻螨酮288
唑螨酯290
螺螨酯291
溴螨酯292
喹螨醚293
乙螨唑294
三唑锡295
四螨嗪296
丁氟螨酯298
联苯肼酯299
参考文献/301
索引/302
一、农药中文名称索引302
二、农药英文名称索引314
我手里这本书叫《设施农业环境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和你们谈论的那个专注于化学防治的书籍,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体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迫切性。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技术发烧友量身定做的,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优化温室内部环境。最让我震撼的是,它详细剖析了PID控制算法在气温与湿度调控中的应用,甚至还附带了部分核心代码的伪代码示例。这对我理解自动化系统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以前总以为温控系统就是个简单的开关,装上就行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背后是复杂的动态平衡博弈。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讨论传感器布局的优化问题,比如二氧化碳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在不同作物冠层下的最佳高度和密度,这一点在单纯的农学书籍里是很少涉及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硬核、逻辑性极强,几乎没有闲笔,处处都是干货。对于我这样既懂一点硬件知识,又想在农业领域落地应用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框架是无价的。它不仅教你如何“搭积木”,更教你如何设计出能自我学习和适应环境变化的“智能生物体”。如果说传统农业是靠经验吃饭,那么读完这本书,你就是在学习如何用代码和算法来预测未来。
评分刚好我最近也在看一本关于农业经济学的书,叫做《小农户的现代化转型路径与政策支持》。这本书的关注点完全在宏观和市场层面,和专注于具体技术操作的书籍有着天壤之别。它探讨的是,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农户如何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如何将高科技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作者通过对几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地区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规模化、合作化以及差异化市场定位对于小农户生存的重要性。书中对农业补贴政策的解读非常犀利,它不仅仅罗列了政策内容,更深入分析了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挤出效应”和“激励偏差”。例如,它分析了过度侧重单一作物补贴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经济学后果。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充满了经济学模型和边际效益分析,读起来需要非常集中注意力,但收获是巨大的。它帮助我跳出了“种什么、怎么种”的日常思维,转而思考“如何让我的劳动价值最大化,如何适应未来的市场结构”。这本书就像是一副宏观的棋盘,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田地只是棋局中的一个小方格,理解整体的运作规则,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最近翻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构建与应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多的是对行业规范和法律框架的深刻认识。它不是教你如何提高产量,而是教你如何确保你生产出来的东西是真正安全、值得信赖的。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从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解析,到企业内部建立质量控制点的SOP(标准操作程序),再到区块链技术在信息不可篡改性上的应用,描绘了一个全方位的质量保障蓝图。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农残监测指标的国际标准对比那一章,详细列出了欧盟、美国和中国在不同农药残留标准上的差异,这对准备出口的农户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与侧重于化学品使用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更多地关注“后端”的管理和认证,它强调的是透明度,是消费者信任的重建。作者在分析当前溯源系统痛点时,提出的“数据孤岛”问题尤其尖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多地方推广溯源体系的瓶颈所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重的,因为它提醒我们,农业生产不仅仅是土地和汗水的付出,更是一份对公众健康的沉甸甸的责任。它用一种近乎“审计师”的口吻,审视着整个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评分这本《现代农药应用技术丛书(杀虫剂卷)》的姐妹篇——我最近读完的《作物营养学原理与实践》真是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出乎我的意料,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复杂的植物生理过程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尤其是在微量元素吸收机制那部分,作者似乎拥有将无形转化为有形的魔力,我以前总觉得氮磷钾是核心,其他都是次要的,但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硼、锌、钼这些“低调”元素是如何成为作物高产的“隐形推手”的。书中还加入了大量的田间试验数据和图表,这使得我们在制定实际的营养方案时,有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我记得有几章专门讲了不同土壤类型下的养分淋失与固定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种植户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它不仅仅是告诉我“该施什么肥”,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施这种肥效果最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总结部分提出的“精准营养管理”理念,摆脱了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施肥习惯,转向更精细、更环保的投入方式。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农艺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与你的作物进行一场高效的对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很棒,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让我能够沉浸其中,忘记了窗外的烈日。
评分我手头上的这本《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导论》,与你提到的侧重于化学防治的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几乎完全避开了化学干预,转而深入探究了土壤这个活的生态系统。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微观,简直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土壤内部世界的“微观之窗”。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线虫群落比作一个复杂的“地下城市”,每个物种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生态位。书中关于固氮菌和菌根真菌的章节尤其精彩,它解释了植物如何与这些微生物建立起互惠共生的关系,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养分获取,这直接为我们减少化肥依赖提供了科学的替代思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土壤健康”的定义,它不是单一的指标,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参数的综合体现。阅读这本书,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那种“消灭一切有害生物”的简单化管理思维。它提供了一种更可持续、更具生命力的农业哲学——即“与自然共生,而非对抗”。这本书的插图和显微照片质量极高,帮助理解那些肉眼不可见的生命活动,让抽象的生态学变得触手可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