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书精选34家中国盆景名园500件珍贵盆景藏品,每件藏品均有精美的彩图展示和简明的说明及赏析文字。这些藏品艺术价值极高,有的已有百年历史,极其珍贵。很多藏品都是在本书中靠前次公开发布。此外,每家名园的历史及藏品特色,书中也有介绍。 韦金笙 韦金笙,1936年9月生,上海市人,原任扬州市园林管理局总工程师、不错工程师,现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和扬州市花卉盆景协会副理事长。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绝非市面上那些肤浅的“养护小窍门”集合。从植物学分类的准确性,到不同流派(如海派、苏派、川派等)风格特征的精准界定,都体现出编纂团队下了巨大的功夫。我发现它对盆景的“意境”解读也颇有独到之处,例如,它如何用寥寥数语勾勒出“空、静、雅”的禅意境界,又如何解释“曲、拙、古”的苍劲之美,这些理论支撑非常坚实。对于希望系统学习盆景艺术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权威的参考书。即便是资深玩家,对照书中的描述来审视自己手中的藏品,也能发现自己此前忽略的美学盲点和技术短板。这种专业性,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同类出版物中显得尤为“耐看”,可以反复查阅而不觉陈旧。
评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每一件藏品时所采用的叙事角度,那不是冰冷的技术参数堆砌,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园艺大师在娓娓道来他与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比如,对于一件被冠以“百年老桩”的松树盆景的描述,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匠人精神的敬佩,读来令人动容。它不仅描述了树的形态——针叶的疏密、舍利的走向,还巧妙地穿插了该盆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修剪与养护的细节,让我们窥见了“人”与“自然”之间长期博弈、相互成就的复杂关系。这种深度挖掘背后的情感和历史脉络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它不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指南,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传承”和“如何感知生命力”的哲学思考。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那些古老的树木也向我低语了它们在时光隧道中积淀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那雅致的留白到内页的精美印刷,无不透露出一种对艺术的尊重与敬畏。特别是那些高清的彩色照片,每一个盆景的形态、每一片叶子的脉络,乃至那古朴的树皮纹理,都像是被放大镜仔细观察过一般,细腻到让人几乎能感受到空气中的湿润和泥土的芬芳。我记得我翻到其中一幅关于岭南派作品的特写时,那种虬曲老干与嫩绿新芽的强烈对比,瞬间就将我带入了一个微缩的、充满生命力的自然世界。书中的排版也极其考究,文字和图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读者在欣赏那些鬼斧神工的造型时,眼睛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哪里是简单的图册,分明就是一本精心策展的艺术画廊,即便是对盆景艺术了解不深的人,也会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宁静致远的气场所吸引。光是捧着这本书,翻阅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就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涤,让人不禁放慢呼吸,去体悟那些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微缩江山”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它提供的那些超越表象的细节洞察力。它不是简单地展示“成品”有多美,而是通过对盆景“骨架”的剖析,让我们看到造型背后的逻辑和长远的规划。例如,书中对某几件作品的“截干留顶”或“分枝处理”的文字描述,清晰地勾勒出了艺术家如何在不破坏树木生长特性的前提下,引导其向着理想的艺术造型发展。这对于那些正处于养护关键期的爱好者来说,是无价的经验总结。我感觉,作者似乎在教导我们,真正的艺术不在于一蹴而就的雕琢,而在于对生命长远负责的耐心和科学的判断。读完后,我去看待我自己的几盆旧作时,眼光都不一样了,不再只关注表面的叶片是否翠绿,而是开始思考其主干的走势是否符合整体的艺术张力。这本书,让我的养护工作从一种“爱好”提升到了一种带着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层面。
评分翻阅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跨越地域的“云游”。这些珍贵的藏品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名园,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瞬间获得了私人导览的权限,得以近距离欣赏到那些平日里深藏不露的镇园之宝。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不同地区盆景时所展现出的地域文化差异。比如,对徽派盆景那种崇尚自然野趣、讲究“一树一景”的写意表达,与对蜀派盆景中那种繁复精细、追求雕琢之美的对比描述,让我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收藏级别的展示,不仅满足了我对稀有品种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审美”是如何被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塑造和定义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一卷在手,览尽天下名木”的境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