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大丰、张正编译的《基本剧作法》这是一本风靡世界的经典编剧教程,一本自电影教育家爱德华·马布利、弗兰克·丹尼尔至大卫·霍华德薪火相传的剧作宝典,一本备受美国高电影学府学子、《猩球崛起》《侏罗纪世界》《空军一号》《小鸡快跑》《天生杀人狂》《情归阿拉巴马》等影片编剧集体推崇的教学范本,一本于欧洲、亚洲、南北美洲以及中东等多地巡回讲学的好莱坞资深编剧指导的心血之作。
全球电影院校编剧专业必读
沿袭自大卫·林奇、米洛斯·福尔曼导师、前捷克电影学院院长、美国电影学会首任会长、南加大电影学院首任院长、圣丹斯协会首任艺术总监弗兰克·丹尼尔毕生教学结晶
以《外星人E.T.》《四百击》《罗生门》等十六部经典剧本为例演示分析
已被翻译为德、意、西、葡、韩等多种语言
本书向我和所有读者揭示了电影的剧作方式。大卫·霍华德先生指出:剧作虽无一定之法,但确实存在一些原则来帮助编剧理解讲好一个故事所需的全部要素。
——黛安·基顿,奥斯卡影后,代表作《安妮·霍尔》
《基本剧作法》是关于剧作的蕞佳之作,比市面上充斥着亦步亦趋、毫无创新的书籍强上百倍。
——弗兰克·皮尔森,凭借《热天午后》荣获奥斯卡蕞佳原创剧本奖
大卫·霍华德称此书为编剧指南。我则认为它是一本让制片人了解故事、叙事以及剧作的不可或缺的佳作。
——劳伦斯·特曼,制片人,代表作《毕业生》《美国X档案》
作为我的剧作老师,大卫·霍华德先生以清晰实用的方式展示出编剧的基本原则。本书写作简明优雅,让我不断巩固编剧之要。它现在就在我的电脑旁边,与词典放在一起。
——阿曼达·西尔弗,编剧,代表作《猩球崛起》《侏罗纪世界》
大卫·霍华德与爱德华·马布利先生的《基本剧作法》是一本兼具实操性和综合性的指南书籍,适合不同程度的编剧工作者阅读学习。如果能在四年前阅读此书,我可能连电影学校的学费都省下了。
——亚当·贝拉诺夫(AdamBelanoff),电视剧编剧、制片人
《基本剧作法》一书剥离了剧作繁琐的条条框框,引导读者直击要害。我希望每位编剧都能阅读本书。
——小约翰·菲里亚(JohnFuria.Jr.),美国西部编剧工会前任会长兼主席
作者:(美)大卫·霍华德 作者:爱德华·马布利 译者:钟大丰 译者:张正
钟大丰: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影历史及理论方向。著有《中国电影史》,译有《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等。大卫·霍华德著名编剧、剧本医生,好莱坞资深编剧指导,美闰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终身教授、剧作专业创始人。编剧作品我的朋友乔。(My FriendJoe,1996)曾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其他制片、编剧作晶还曾赢得艾荚奖、德国儿童电影节金麻雀奖等多个奖项。爱德华·马布利剧作家,也为广播剧、电说剧撰写剧本,曾任CBS电视台导演,并执教于美国纽约新学院。著有《戏剧性结构》(Dramatic Construction)。张正,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中外电影史方向2014级硕士研究生,电影爱好者。
推荐语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自序
第—章 关于编剧
编剧的任务
舞台与银幕
改编
电影的作者
编剧与其他人的合作
第二章 叙事基础
怎样创作“讲得妙的好故事”
三幕式的结构划分
故事的“世界”观
主人公、反派与冲突
外化内在动作
客观的和主观的戏剧性
时间与叙事者
“不确定性”的力量
第三章 编剧的工具
主人公与目标
冲突
障碍
前提与开场
主悬念、高潮与结局
主题
统一性
铺陈
人物塑造
情节发展
戏剧性反讽
铺垫与余波
伏笔与披露
未来元素与预告
大纲与分场大纲
可信性
行为与戏剧性动作
对白
视觉性
戏剧性场景
重写
第四章 影片分析
关于本章
片例1 《外星人E.T.》
片例2 《热情似火》
片例3 《西北偏北》
片例4 《四百击》
片例5 《公民凯恩》
片例6 《证人》
片例7 《欲望号街车》
片例8 《唐人街》
片例9 《教父》
片例10 《飞越疯人院》
片例ll 《末路狂花》
片例12 《餐馆》
片例13 《罗生门》
片例14 《性、谎言、录像带》
片例15 《安妮·霍尔》
片例16 《王子复仇记》(又名《哈姆雷特》)
延伸阅读
出版后记
电影产业中的一些研究往往需要经年累月才能有所收获。人们为此耗时甚巨,以至于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然而对于评论者而言,他们关心的是(通过这种研究后)影片能否达成终形式或收获目标观众,却很少因为研究项目复杂、耗时甚巨而收获赞扬。
《基本剧作法》便是其中一例。事实上,本书绝大部分的价值恰恰来源于业内人士数十年来对戏剧技巧的不断完善。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一系列富有创造力的人将建构戏剧的核心提炼出来,并用它来阐释编剧与剧作分析的本质。
20 世纪60 年代的纽约,爱德华·马布利(Edward Mabley)就开始进行编剧思维领域的训练—这是本书的开端。在编剧和导演工作中,马布利先生逐渐形成了关于戏剧建构的理论并利用舞台剧的形式进行阐释;在新学院大学(New School)社会研究方向任教期间,他终于付诸笔端,并于1972 年集结成《戏剧性结构》(Dramatic Construction)一书。
这本书绝版后便陷入沉寂,直到编剧兼教师弗兰克·丹尼尔(Frank Daniel)将其发掘出来并应用在剧作教学中。丹尼尔先生曾在多所世界著名的电影学校任教。多年来,本书成为戏剧理论及创作实践与教学的范本。
丹尼尔先生曾与大卫·霍华德交流过他对本书的热忱及其中的理论方法,后者是南加州大学研究生剧作专业的首任负责人。在两人的交流中,霍华德先生给予丹尼尔先生很多经验与启示。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将编剧作品拍摄成畅销影片且名利双收。因此,虽然本书早已绝版,但仍是诸多创作者的理论源泉。
我第—次接触这本书是在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旗下家乡影业(Hometown Films)工作之际。当时我正寻找一本令我满意的剧作书籍,却一无所获。有一天,霍华德先生曾经的一名学生带着这本书的影印版来到我的办公室。作为一名出版商的儿子,我十分好奇他为什么复印而不是直接买一本,他告诉我这本书早已绝版。
我无法理解这样一本众多著名电影院校的必读书为何会早早绝版且无人问津,于是我联系了这本书的原出版商,得知他们对这类图书已不感兴趣(自然也无心修订),而版权也让与已故作者。我经过协商获得了本书的版权,同时霍华德先生同意重写部分内容,以使书中理论更好地指导创作。不仅如此,他还选取了一些新近的影片作为分析篇目,以求与时俱进。
从马布利先生的《戏剧性结构》到现在这本《基本剧作法》,大卫·霍华德先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并奉献了他不懈的思索。在保留马布利核心观点完整的同时,他重新整理了书中有关电影的工具、范例以及引述,拓展并解释其中的关键元素,并以多种经典剧本作为范例进行分析。他用清晰实用的语言探讨了作为一门技艺(craft)的编剧工作。 正因为有了上述诸家为本书付出的卓绝努力,《基本剧作法》才有了现在的面貌。通过书写与分析剧本,教师和学生可以不断打磨并展示自己的想法。尽管剧作这一课题已研究发展多年,但对我来说,这本书才是我寻觅多年的完美典范。
感谢圣·马丁出版社编辑乔治·威特(George Witte)对本书的指导。感谢亚当·贝拉诺夫将本书带进我的视野。另外,尤其要感谢我的父亲威尔·麦克奈特(Wil McKnight)给予我全程无私的帮助。
格雷戈里·麦克奈特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剧本修改与打磨”阶段的重视程度,很多教程到最后就草草收场,仿佛剧本写完就大功告成了。然而,这本书却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杀死你的宝贝”(Kill Your Darlings)的艺术。作者深入剖析了如何进行自我审视和接受反馈,特别是针对那些“作者自嗨”的部分——那些你写起来很爽,但对整体故事毫无推进作用的段落。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审查清单,比如“这段对话是否可以被一个动作取代?”、“这个角色出现两次的意义是否清晰?”等等。这种务实到近乎残酷的自我批判方法,对于克服创作者的“自我中心”倾向极其有效。它让你明白,剧本的价值,不在于你投入了多少心血,而在于它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效果。这本书不是在鼓励你随心所欲地创作,而是在引导你成为一个高效、目标明确的“故事工程师”。读完之后,我对自己的下一轮修改充满了信心和清晰的方向感。
评分我必须称赞一下这本书在“视觉化叙事”方面的讲解,这对于写电影剧本尤其重要。很多文字工作者在转型写剧本时,最大的障碍就是思维模式还停留在“描述”而非“呈现”。这本书没有过多地陷入晦涩的电影理论术语,而是非常直观地讲解了如何用镜头语言来代替冗长的文字交代背景信息。比如,作者谈到“环境的隐喻作用”时,对比了两种场景描写方式,一种是直白说明“他很穷”,另一种是通过对房间里物件摆放、光线角度的细微处理,让观众自己去体会那种贫瘠感。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放大,是真正让剧本具备“可拍性”的关键。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写小说,而是在教你如何写一个“可被拍摄的蓝图”。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拉进了一个高效的电影制作团队,旁边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随时在提醒我:“记住,镜头永远比旁白更省钱,也更有效力。”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如何塑造丰满的人物”这类章节有点不耐烦,因为市面上太多强调“人物小传”和“背景故事”的套路了,写到最后人物都成了概念的集合体,缺乏真实感。但这本书的处理角度完全不同,它侧重于“人物在压力下的选择”。作者强调,人物的深度不是通过长篇大论的内心独白展示出来的,而是通过他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那个“非此不可”的决定来体现的。书中举例说明了如何设计一系列递进式的困境,迫使主角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暴露其最真实的人性弱点和优点。这种“行动导向型”的人物塑造法,让我眼前一亮。我立刻意识到,我之前的人物设定过于“静态”了,他们只是存在于剧本里,而没有真正“活”起来,为事件服务。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教会你如何让人物的行为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情节发生。对于那些觉得自己的角色总是“工具人”的作者来说,这本书的视角转换是非常及时的。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分析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妙。我之前一直搞不懂为什么有些电影看一遍就能记住,有些却看完就忘,总觉得是演员或者特效的功劳。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决定一部电影生命力的,是它底层那个坚固的“骨骼”——也就是剧本结构。作者对三幕剧的拆解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幕的关键转折点、高潮的设置,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参考”(当然,这不是死规矩,而是经验总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次要情节线”的处理。很多新人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把次要情节写得和主线一样喧宾夺主,或者干脆沦为可有可无的背景板。这本书里提供的那几个处理副线与主线交叉、互动的技巧,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让整个故事的层次瞬间丰富起来,避免了叙事的扁平化。我赶紧回去翻了我自己写的一些片段,发现自己在处理人物动机的复杂性上,完全没有考虑到结构上如何去巧妙地融合这些支线。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怎么写”的书,更是一本教你“怎么思考故事”的书。
评分哇,这本书真不是一般的“干货”!我最近迷上了剧本创作这回事,到处找资料,看了不少市面上的“秘籍”,但总觉得那些书要么太学院派,术语堆砌,看得我云里雾里;要么就是讲得太泛,像是心灵鸡汤,真正落到实处的操作步骤少之又少。直到我偶然翻到这本书的目录,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它不像那些大部头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反而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务实感。特别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抓人的核心冲突”那一章,作者没有用那些高深的理论去绕圈子,而是直接给出了几个不同类型电影的案例分析,手把手教你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想法,提炼出能支撑起整部电影的驱动力。我试着用书里教的方法去梳理我脑子里那个停滞了好久的点子,简直茅塞顿开,原本感觉像一团乱麻的东西,瞬间有了清晰的骨架。这种直接、高效的指导方式,对于像我这样急于上手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真的做到了“授人以渔”,而不是单纯地“喂鱼”。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面对空白文档手足无措的“小白”了,而是有了一个可靠的实战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