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能阳光、健康地成长。而如果你的儿子现在十几岁,你是否发现:这一两年的时间里,他长高了好多,也不像以前那样调皮捣蛋,变安静了,但总是好像心事重重的,他不再什么都向你倾诉,还喜欢拿着小镜子照来照去,并且,他经常会对你说: “什么都不懂,懒得跟你说”“你不明白的”……
其实,这都是青春期惹的祸,这些语言和行为也是男孩进入青春期的表现。
那么,什么是青春期呢?心理学认为,孩子在10 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而12 ~ 16 岁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孩子进入这个年龄段,随着身体的发育以及知识面、阅历的增加,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渴望和逐渐尝试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因此,极易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服父母的管教。
很多父母为此操碎了心,一方面,儿子正处在青春期,会面临成长中的烦恼,需要有一个倾诉的对象,而孩子似乎已经对自己锁上了心门;另一方面,青春期是个特殊的时期,男孩一不小心,就可能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诚然,男孩虽然没有女孩娇弱,但面对青春期的这些变化,也会感到忧虑、惶恐和不安。作为父母的我们,有义务帮助孩子排除这些负面情绪,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因此,身为父母,我们需要给青春期的儿子上一堂有关青春期生理、心理、心态以及社会知识的课,让儿子能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面临青春期遇到的各种问题。
《10-18岁青春叛逆期,父母送给男孩的枕边书》以十几岁男孩的成长经历为案例,对青春期男孩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予以解答,并且对他们这段时间的人生观、价值观予以正确的引导,希望所有的青春期男孩都能够在暴风雨般的青春期快乐、健康地成长,也希望本书能够成为男孩们最好的礼物!
编著者
2015年2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 章 男孩青春期,面对身体的变化别恐慌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男孩也一样,每个成熟的男性都要经历青春期这个阶段。当然,成熟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生理的成熟。然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也出现了很多令男孩们头疼的问题,尤其是身体上的不完美。但很多问题,只是青春期独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成熟,会逐渐消失。男孩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既应该是孩子的长辈,也应该是孩子最贴心的朋友。
我们可以告诉儿子这些方面的生理知识。
第一节 我可爱的童音去哪儿了
青春期成长事件
小强今年13 岁了,刚上初一。他的爸妈发现,刚上中学的这一段时间,小强似乎一下子长高了不少,但同时,从前可爱活泼、总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儿子却一下子沉默了不少。
每天下午放学后,小强也不像从前那样喜欢逗留在学校和小伙伴们打球玩耍了,而是直接回家,然后关上房门,爸爸妈妈也不知道他在里面做什么。
这天,爸爸决定找小强谈谈。
“儿子,你是不是生病了?”爸爸关心地问。
“没有。”小强也不想多说什么,就应和了下。
“那是不是和同学闹矛盾了,或者在学校受欺负了?”爸爸继续问。
“都没有,您想多了。”
“那怎么最近总是一声不吭的?”
“好吧,您没发现我说话的声音变了吗?起初我以为是感冒了,悄悄吃了些感冒药,但是并没有好转,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说话声音真的很难听,我怕别人笑话我,干脆就不说话了,我想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就会好。”
小强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哈哈,原来是这样,不要担心,儿子,这是因为你到青春期了,男人都要在青春期变声,这段时期之后,你就会有浑厚的声音了,就能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爸爸解释道。
“青春期?变声?”小强糊涂了。
送给青春期男孩的话
作为男孩,也许你也和故事中的小强一样有变声这个苦恼。其实,这是因为你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变声期,我想你肯定注意到爸爸的声音要比你低沉很多吧。你了解过为什么会这样吗?是否爸爸的声音一直都是这样低沉、浑厚呢?实际上,爸爸在小时候也有像你那样纯真的童声,后来经过了青春期的变声期,嗓音才改变。现在,当你的声音变化没有完成的时候,有时候会听起来粗哑尖利、变调,但这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几个月之后,你的声音就会平稳起来,因为完成声带的发育是需要一点时间的。那么,什么是青春期的变声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1. 为什么声音会变粗
喉的内腔叫做喉腔,喉腔内有声带,左右声带之间的空隙叫做声门。喉肌的收缩和舒张可以使声带拉紧或放松,致使声门扩大或缩小。由于呼出的气体对声带产生冲击,从而使声带发出强、弱、高、低等不同的声音。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进入青春期后,各自都要经历一个变声期,即嗓音由原来不分男女的童声,分别变为低粗的男声和高细的女声。而这一变化,在男孩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进入青春期后,男孩的喉部迅速发育,喉结前突,声带增长,声带宽度和厚度加大。这个时期的声带容易出现肿胀、充血,致使声门闭合不全,发声时往往有嘶哑、音域窄、发声疲劳、发高音困难、咽喉部有异常感觉等症状。
任何人都无法拒绝成长,因此,对于变声,男孩可能一点办法也没有。
正因为如此,男孩可能很多时候会被人笑话,并为此而窘迫。不过,这正是你成熟的标志,你的同伴没有被取笑,是因为成熟还没在他们身上发生。
2. 男孩变声期该怎么保护嗓音
每个男孩的成长都要经过变声的过程,但变声期的长短,是因性别和因人而异的,男孩一般在半年到一年。男孩在变声期期间声带容易肿胀、充血,更容易受伤,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护嗓子。为此,男孩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不吃辛辣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会加重声带的肿胀和充血,会影响变声期声带的发育。
(2)使用嗓子要注意,不要过度,也就是尽量不要长时间和大声喊叫,也不要无节制地唱歌,以免导致声音嘶哑,毁坏嗓子。
(3)注意保暖和锻炼,增强抵抗力。避免感冒,才能避免声带的肿胀和充血;而体制的增强,则有利于声带的正常生长发育。
(4)严禁吸烟喝酒。青春期,男孩的身体各个部分都还处于成长阶段,烟酒中的有害物质对青少年的成长发育(包括声带的发育)是非常有害的;
儿子,父母很高兴这样的变化出现在你的身上,希望你能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
作为一位父亲,我发现自己面对儿子的叛逆期时,比我老婆还要束手无策。我的处理方式可能过于简单粗暴,总想用“逻辑”和“规矩”去压制他,结果往往是让他更想跟我对着干。我买这本书,是想找一些能让自己“软下来”的技巧。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男性气质发展”的讨论。现在的男孩面对的压力太大了,成绩、体育、未来规划,哪个都不能松懈。我担心我的“权威式”教育方式会扼杀他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如何与儿子进行“深度对话”的指导,那种不是在饭桌上,而是比如一起修车、一起打球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信任和支持。我需要的不是一本教我怎么“赢过”我儿子的书,而是一本教我怎么成为他人生中那个可靠的“盟友”的指南。如果它能帮我重建父子间的默契,哪怕只是一点点,都值得我花时间去研读。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青春期指南”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进来的。市面上这类书太多了,很多都是翻来覆去炒冷饭,内容浅尝辄止,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是,这本的排版和结构看起来就比较用心。它不像那种纯粹的理论说教,我翻了几页,感觉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在跟你娓娓道来,分享的都是他在一线观察到的现象,而非实验室里的数据。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友谊圈变化”的那一节。我儿子最近开始疏远以前玩得很好的几个伙伴,交了一群我完全不认识的新朋友,他们的穿衣风格、说话方式都让我这个老妈感到一阵阵的陌生感和恐惧。我非常想知道,这种群体认同的转变背后,到底隐藏着男孩怎样的心理需求?是不是我应该停止对他的穿搭指手画脚?又或者,我是否应该主动去了解一下他那些“新朋友”的背景?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动声色地融入他圈子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要求我“放手”,那绝对是神来之笔。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肯定很扎实。我最近一直在琢磨怎么跟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好好沟通,感觉他越来越像个“小大人”,有了自己的小世界,我一靠近,他就竖起全身的刺。书的封面设计得挺平和的,不像那些故作深沉的心理学书籍,反而给我一种可以信赖的感觉。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工具箱”,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比如,当他突然对你关上房门,连基本的问候都敷衍了事的时候,我该怎么开口?是该直接闯进去质问,还是该静静地等待?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边界感”的探讨,毕竟我已经意识到,再用老一套的“为你好”去套近乎,只会把他推得更远。如果这本书能帮我找到那个平衡点——既能让他感受到我的关心,又不至于觉得我在侵犯他的隐私,那我就觉得物超所值了。我打算先从最容易入手的部分开始读,也许是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看看能不能先稳定住我自己的焦虑,再来面对他那变幻莫测的青春期海啸。
评分我更偏向于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价值。我发现现代的青少年承受的心理负担远超我们这一代,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都让他们更容易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这本书的副标题中提到了“心理生”,这让我对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清晰地剖析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困境,比如突然的情绪低落、对学习的厌倦感,以及如何区分这些是正常的波动,还是需要专业干预的信号。如果能提供一些简单的自我排解练习或者情绪识别卡片之类的实用工具给孩子,那就太棒了。我不想成为那个只会说“坚强点”的家长,我需要知识来帮助我更敏感地捕捉到他内心深处的求救信号。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和孩子之间一个共同的“参照系”,让我们能够用更科学、更理解的眼光来看待他那敏感且易碎的内心世界。
评分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对“时间流逝”的焦虑感。儿子眨眼间就快到成年人了,我感觉我错过了太多沟通的最佳时机。这本书的“枕边书”定位很有意思,暗示着它应该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融入日常的读物,而不是那种需要专门挤出时间来“上课”的厚重教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到场景的应对方案,比如,当他考试失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交流时,我应该递给他一杯热牛奶,还是递给他一本书?这种细微的举动,往往决定了关系的走向。我期待的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哲学,教我如何在不打扰他成长的同时,给予他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引导。如果这本书能帮我找回那种“掌控感”,但这种掌控感是基于理解和尊重之上的,而不是基于权威的压制,那么它对我来说就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份宝贵的“青春期导航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