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理群等著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现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化
  • 社会
  • 历史
  • 批评
  • 修订本
  • 三十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36709
商品编码:13690055647
出版时间:1998-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钱理群 等 著 定  价:69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年07月01日 页  数:562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1036709 重印说明
初版序言
前言
个十年(1917年-1927年)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二外国文艺思潮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附录本章年表
第二章鲁迅(一)
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二说不尽的阿Q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
附录本章年表
第三章小说(一)
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附录本章年表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由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三位现代文学“泰斗”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已成为经典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该书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又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浓厚的独异的学术特色。首先,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其次,书中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再次,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该书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是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很后,对于文学流派,该书不只是强调主流等 钱理群 等 著 钱理群,1939年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与鲁迅相遇》《鲁迅作品十五讲》《我的精神自传》《语文教育门外谈》《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合著)等。 初版序言王瑶    这是一本由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三位青年研究工作者撰写的有特色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从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末一节“略讲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开始,六十多年来在不同时期出版的各种有关现代文学史的著作,已经相当多了;它已构成了一部关于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史,记录了这门学科在艰难曲折中跋涉前进的历史足迹。其中较早的著作,无论是前述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年),还是陈子展《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1929年出版,其中有“十年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一节,详述晚清以后的文学),或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年),都是着眼于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特别是与近代文学的历史变迁关系的梳理,这固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定的观察角度,同时也显示了现代文学尚未从中国文学整体研究中分等
《光影流转:百年中国现代文学的脉络与回响》 序言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激荡起千层浪花,其中,中国现代文学便是那最璀璨的一朵。它以文字为舟,承载着民族的苦难与辉煌,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思考,呼唤着个体生命的觉醒与呐喊。从辛亥革命的曙光初照,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再到新世纪的勃勃生机,每一个时代节点都烙印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画卷。 《光影流转:百年中国现代文学的脉络与回响》旨在勾勒出中国现代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轨迹,梳理其内在的逻辑与演变,展现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激荡与碰撞,以及作家们在时代洪流中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艺术探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学考古,一次对灵魂深处的回响的追寻。我们将从历史的深处出发,一步步踏入现代文学的殿堂,触摸那些鲜活的生命,感受那些深刻的思考,聆听那些时代的呐喊。 第一章:黎明前的黑暗与新生的啼声(1900s - 1910s) 20世纪初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古老的帝国摇摇欲坠,西方文明的冲击如潮水般涌来,民族危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角落。在这片土地上,一些先行者们,以笔为剑,以文字为火种,开始点燃思想的火炬,唤醒沉睡的民族。 这个时期,新文学的种子在萌芽。旧有的文言文束缚着思想的表达,白话文运动应运而生,它更加贴近人民的呼吸,更加有力地传递着变革的呼声。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一批知识分子,在《新青年》等刊物的旗帜下,高举“文学革命”的旗帜,高呼“打倒孔家店”,提倡个性解放、民主科学。他们的作品,或犀利批判,或理性思辨,或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都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鲁迅的杂文,如一把把锋利的解剖刀,剖析着国民性的弱点,揭示着社会的黑暗。他笔下的阿Q,祥林嫂,是中国农民身上普遍存在的麻木与愚昧的缩影,令人心痛,发人深省。他的小说,如《狂人日记》,以惊世骇俗的笔触,描绘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敲响了旧时代的丧钟。 周作人的散文,则以其闲适、冲淡的风格,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另一种精神面貌。他笔下的生活片段,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文的关怀,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淡淡忧思。 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的观点和理论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鼓励文学的“新国货”,为白话文学的普及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尽管此时的作品数量有限,但它们所蕴含的颠覆性力量和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已经预示着中国现代文学即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 第二章:五四的怒吼与文学的春天(1920s - 1930s) 五四运动如同一声惊雷,彻底唤醒了中国人民,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繁荣。青年知识分子们在思想解放的浪潮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 这个时期,文学流派纷呈,创作主体活跃。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各种思潮在这里碰撞融合,作家们在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与个体生命体验的挖掘中,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 茅盾,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深刻地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黑暗与动荡。《子夜》以其宏大的叙事和生动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上海滩金融界的风云变幻,揭示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春蚕》则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的贫困与绝望,以及他们在命运面前的挣扎。 巴金,以其“爱情三部曲”(《家》、《春》、《秋》)和“激流三部曲”(《灭亡》、《逗号》、《死水微澜》)等作品,表达了对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控诉和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歌颂。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理想主义,感染了无数青年读者。 老舍,以其京味十足的语言和生动幽默的笔触,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小人物形象。《骆驼祥子》通过一个拉洋车车夫的悲惨命运,展现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和精神压抑。《四世同堂》则以一个普通家庭的视角,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市民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民族气节。 冰心,以其温柔细腻的笔触,写下了充满母爱、童真和对生活美好的赞美诗。她的散文《寄小读者》系列,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年轻一代的心灵。 郁达夫,以其充满感伤情调的“自叙传”式小说,描绘了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以及他们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 同时,现代诗歌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徐志摩、戴望舒、冯至等诗人,在自由诗的探索中,用独特的意象和韵律,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的某种疏离。 这个时期,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在数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战火与熔炉中的锻造(1930s - 1940s) 民族危亡的阴影逐渐加深,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了祖国大地。在国家危难之际,中国现代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家们将创作的重心转向了抗战救亡,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爱国热情,民族担当,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他们旗帜鲜明地站在抗战第一线,用文学鼓舞士气,揭露日寇的罪行。田汉、夏衍等戏剧家创作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抗战戏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抗战改编版《保卫卢沟桥》,以其强大的感染力,激励着人们投身抗战。 小说家们也积极投身创作。张恨水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战时期社会生活的作品,如《啼笑皆非》等,在民间广受欢迎。 在延安,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文学要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一批具有陕北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绘了土地改革的图景。 同时,一些作家在国统区继续创作,他们的作品更加关注现实的困境和民族的命运。沈从文以其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湘西的淳朴风情,但也流露出对社会变迁的忧虑。 在地下刊物和秘密战线上,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坚持创作,用文字传递革命的声音,凝聚民族的力量。 战火并没有熄灭文学的光芒,反而将其淬炼得更加坚韧与璀璨。在血与火的熔炉中,中国现代文学展现了其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章:新中国礼赞与探索的足迹(1950s - 1970s)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启了崭新的篇章。文学创作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即歌颂新中国,讴歌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位,文学作品多以歌颂工农兵,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主题。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涌现出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如艾芜的《卤虫》、赵树理的《三里湾》、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描绘了新中国农村的面貌,展现了农民翻身做主后的喜悦。 长篇小说《创业史》展现了中国农民合作化运动的历程。 在诗歌领域,郭沫若、贺敬之等人的作品充满了革命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戏剧方面,样板戏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存在着一些刻板和模式化的现象,对个体生命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度挖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和调整。尽管如此,仍有一批优秀的作家在努力探索,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并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着文学的使命。 第五章:改革的潮涌与文学的回响(1970s - 1990s)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变革的浪潮席卷而来,文学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伤痕文学”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文学的代表,以其深刻的反思和真诚的呐喊,揭露了“文革”时期给个人和民族带来的创伤,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刘心武的《班主任》、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批判,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现实的思考。 “反思文学”紧随其后,对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反思,探讨了改革开放的意义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寻根文学”的出现,则将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的深层,试图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的精神根脉,如韩少功的《爸爸爸》、贾平凹的《废都》等作品,以其独特的地域色彩和人文关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困境。 “先锋文学”的崛起,则以其大胆的实验性和对语言形式的探索,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如余华的《活着》、马原的《虚无的土地》等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作家们在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与个体生命的探索中,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挖掘,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特征。 第六章:新世纪的多元与交融(2000s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文学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态势。网络文学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传播渠道和创作空间,一批网络作家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以其贴近生活、想象丰富等特点,吸引了大量读者。 传统的文学形式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纯文学创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莫言、苏童、王安忆等作家,继续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思想,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新生代作家如毕飞宇、格非、迟子建等,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捕捉时代的脉搏,描绘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文学的题材也日益广泛,科幻、悬疑、历史、现实等各种类型并存,作家们在不同领域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同时,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走向国际舞台,他们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赢得了国际声誉。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中,中国现代文学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它既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结语 《光影流转:百年中国现代文学的脉络与回响》所描绘的,只是中国现代文学浩瀚星空中璀璨的星辰。从“文学革命”的启蒙之声,到五四的激昂呐喊,再到新中国礼赞的雄浑乐章,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深刻反思与多元探索,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作家们不朽的印记。 这些文字,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它们是时代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心灵的探索。它们记录了我们走过的路,映照出我们内心的困惑与渴望,更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就是阅读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光影流转的文字中,我们看见了历史的重量,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更听见了时代不息的回响。这趟文学之旅,仍在继续,它将继续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与思考,在世界的舞台上,奏响属于自己的独特旋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质感,硬壳封面,纸张也挺厚实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这份分量就让人觉得内容肯定不一般。我一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很感兴趣,但总是感觉零散,找不到一条清晰的线索。之前也看过一些介绍性的书籍,但总觉得不够深入,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表面。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觉得很有分量,而且“修订本”三个字也暗示了内容的更新和完善,这对于研究历史和文学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封面上的字体和排版都很简洁大气,没有花哨的装饰,反而透出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一看就想翻开它,去探寻书页里蕴藏的知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高,希望它能为我梳理出一段清晰的文学史,让我能够更系统地理解那个时代文学的演变和发展,以及那些重要作家和作品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闪耀的。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一些经典作品上,但对于这些作品是如何在历史背景下产生、又如何相互影响,总觉得缺乏一个宏观的视角。这本书的题目,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想要“鸟瞰”中国现代文学全貌的需求。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比较系统的方式,梳理出这三十年间文学发展的脉络,介绍重要的文学流派、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甚至探讨不同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和成就。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能够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我能够轻松地阅读,并且从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和启发。我非常看重它“修订本”的身份,这意味着内容可能会更加精炼和充实,能够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我一直觉得,三十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时间长度,它足够让一种文化现象经历孕育、发展、成熟甚至面临挑战。而“中国现代文学”这个主题,更是我一直以来着迷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详尽的视角,让我能够了解在这三十年间,中国的文学是如何演变的,有哪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在这个时期涌现,以及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思想状况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填补我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知识空白,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并对文学史的发展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觉得,读文学史就像是穿越历史的隧道,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百态。这本书的题目很吸引我,因为它直接点明了时间跨度,“三十年”这个数字本身就意味着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足以承载一段重要的文学转型。我特别好奇,在这三十年里,中国的现代文学是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又经历了哪些曲折和创新。这本书的出版,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史书,更能通过对作品和作家的解读,让我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生命力,理解那些文学思潮的形成和演变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那个充满变革和激情的时代,去体验文学的脉动,去感受文字的力量。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文学无疑是承载和反映这种变迁的重要载体。这本书的名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直接触及了我关注的核心。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作品和作家,而是能够深入剖析三十年间中国现代文学在时代洪流中的发展轨迹,比如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西方文学思潮的引入,以及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解读那些经典作品背后的社会现实,理解作家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创作选择和思想挣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这段文学史的整体认知,并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