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定价:28.00元
作者:李希贵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040172201
字数:200000
页码:2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以宣传当代教育家事迹、反映教育家成长和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为宗旨。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教育家?本系列丛书将会让读者体会到,教育家并不神秘,他们也是平凡的、平常的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他们也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甚至可能因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某些缺点和不足更容易表现出来。但是,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家又是不平凡的,他们为教育改革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书可以认为有三条线索,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是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位语文教师,到现在我还为没有把“语文实验室计划”做到理想状态而忐忑不安,说真话,我正在寻找机会,为把这个国家“特级教师计划”做得更好而创造条件。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是写了我的学生观的变化。在这一点上,我应该感谢苏霍姆林斯基,他教给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第三条线则是管理线,主要是写我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地级市的教育。
目录
楔子 不是教育的教育
爱书的爷爷
父亲和母亲
鼓励的效应
连环画的魅力
工地的体验
亦师亦友
第1章 乡村中学
一、教育,从平等开始
教师完全可以道歉
学生不需要假分数
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
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辅导不了的语文
《从“地下图书馆”到“每天10分钟”
让学生当一当老师
没有老师的语文课
“ACT语文教改实验”
三、管理,应当从提倡什么切人
“你到底还允许我们十什么?”
“我们真的是闹着玩的”
“校长逝世文艺晚会”
四、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
学校制度该保护谁
管理权 威与学生的命运
五、矛盾消化在机制之中
热情难医百病
“面子”也没那么奏效了
制造一杆公平秤
让聘任制软着陆
卖不出去的面条
“特殊职责”的特殊困惑
六、经营学校文化
“永不屈服”
让“苦累文化”“上市”
“领导干部日日思”
七、“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
“三朝元老”和“首席接待”
从“五子登科”到“功勋四中人”
校长的责任:“经销”希望
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
第二章 穿越“雷区”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两笔账算出一个“双十工程”
“无事可做的班主任”
“学生十大自我锻造工程”
辅导员:班主任的高境界
“我就是代理班主任!”
二、“为四十岁做准备”
让学生成为我的同盟
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
把校训“股份制”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1次”
戴警帽的男孩
三、管理,组织才华与塑造才华
让智慧在哪里集合
把积极性引向何方
寻找工作量与“实效工时制”
开发课程与开发自己
建设校外导师团
用好“制约”这把双刃剑
四、失败和成功都可以锻造出成功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
一次错误的表彰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学生技能测试站
用“比值”衡量成绩
点名达标活动
五、寻找语文教学原生态
“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
儿子的启发
“失败了谁负责?”
尊重选择与张扬个性
“文章是流出来的”
自修楼中的自主学习
六、让教育从细节人手
专人排单车,整齐,不整齐
“六角钱”的招领
从扶贫到励志
七、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一个苹果 一个梨子
“有点儿落叶怕什么”
第三章 高密教育
一、用“考试”指挥一台交响乐
畸形的考试带来畸形的教育
考试,是芝麻还是西瓜
一封学生来信引出的督查评价
二、推进素质教育从难点开始
从“乐园”建设人手
“风展红旗如画”
学生在实践基地“失踪”
三、实施教育思想领导
目标:两年把“实权”用尽
用故事传播思想
同步编写《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以政策巩同观念
四、造就一批“教育人物”
打破“彼得原理”
先戴一顶新帽子
五、扬起教育督导的“尚方宝剑”
梳理有点儿乱的辫子
让重视教育成为党政领导的“需要”
把觉悟变成责任
六、干好了就会有红头文件出台
看完第一篇报道就出发
“借鸡生蛋”
第四章 强市之梦
一、背负压力前行快
不轻松的“二传手”
把重要的事情首先做好
让孩子睡个懒觉
二、超常规的发展要用超常规的措施换取
脱下校长的“黄马褂”
让民间资本与名校品牌“联姻”
三、让学校“自由呼吸”
评估,是否可以协商
向农民种地学习
四、向教育规律靠拢
两套教材的风波
让情感的火花燃烧起来
为孩子的思维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
警惕活跃的课堂
分层教学引发的上访事件
中考大变脸
改到深处是制度
五、借水行舟: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把能够拿来的全部拿来
向社会购买智
“亲子共成长”
百万人家竞读书
六、打造教育强市
抖“家丑”抖出的教育兴奋点
墙里开花墙里香
改革,改革,还是改革!
结语 人生感言
让阅读滋养心灵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有所不为有所为
不要混到划船的队伍中去
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
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后记
作者介绍
李希贵,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历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多项国 家 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设计就透露着一股沉稳和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内容上,这本书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精心打磨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它不像某些教育类书籍那样充斥着空泛的口号和说教,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思考,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体系。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了那些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教育现场,亲身感受着教育改革的脉搏。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当代教育现状有疑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它不回避问题,而是直面现实,并在探讨中寻求突破,这种坦诚的态度非常难得。我愿意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重温,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预期,我本来以为它会侧重于某个特定的教育阶段或理论模型,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它像一张精心绘制的教育地图,将当代中国教育的各个维度都做了细致的描绘和探讨。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多元化,他似乎能够站在一个极高的高度俯瞰全局,同时又能精准地捕捉到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实践中遇到的细微困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人”的教育这一部分的论述,它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如何培养一个完整、独立、具有思辨能力的主体。这种对教育本质的追问,让我这个长期关注教育的人士都感到醍醐灌顶。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即便是比较复杂的教育哲学概念,也被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清楚,使得即便是教育领域的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获益良多。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深沉的使命感和对未来的期盼,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能激发读者去思考“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这个终极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次精神洗礼。我很少在阅读一本非虚构类书籍时,能体验到如此强烈的“共鸣”和“被挑战”的感觉交织在一起的状态。作者对教育公平和个体发展的关系的探讨,尤其触动我。他没有给出那种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而是冷静地分析了体制、文化和社会结构对个体教育机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育者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既定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我喜欢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教育理想的执着坚守,即便在描绘困境时,也从未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情绪,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书中对未来教育生态的展望部分,更是充满了启发性,它不是空想,而是建立在对当前趋势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推演。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如何以更深沉的爱和更清醒的头脑去面对教育的复杂性。
评分从装帧的质感到内文的触感,再到知识的密度和思想的深度,这本书都展现出了一流的水平。我个人非常注重书籍的“阅读节奏感”,有些书读起来像急流,有些则像缓淌的河。这本书则更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徒步旅程,时而需要攀登陡峭的理论高地,时而需要在开阔的实践平原上驻足思考,节奏变化得张弛有度,让人感到充实而不疲惫。作者对于教育理念的阐释,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我过去对某些传统教育观点的刻板印象。他似乎在努力构建一种更具包容性、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的教育模型。特别是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论述部分,既有对教师主体性的强调,也有对协作学习模式的创新构想,这些内容对于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它的存在,为我们理解和推进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光亮的坐标系。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点点审慎态度的,毕竟市面上教育类书籍汗牛充栋,真正有价值的凤毛麟角。但这本书的装帧和定价,以及出版社的背景,让我决定试一试。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的投资。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非按照传统的“理论—实践”模式线性展开,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具对话性的方式,仿佛作者正在与读者进行一场长达数百页的深度访谈。我发现,作者在引述其他教育家的观点时,处理得极其成熟,他既做到了尊重和继承,又能在恰当的时机提出自己的批判性反思,而不是一味地迎合或全盘否定。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与活力。而且,书中引用的数据和案例都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地域代表性,这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信度和操作性。读完后,我立即推荐给了我身边的几位校长和教师朋友,我们围绕书中的某个章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公共讨论平台。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好
评分很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