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3册 爱弥儿 卢梭+儿童的人格教育 西方教育学经典名著阿德勒 读懂这两本书再去教孩子西方百年学术经

全3册 爱弥儿 卢梭+儿童的人格教育 西方教育学经典名著阿德勒 读懂这两本书再去教孩子西方百年学术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卢梭
  • 爱弥儿
  • 阿德勒
  • 儿童教育
  • 人格教育
  • 西方教育学
  • 经典名著
  • 育儿
  • 家庭教育
  • 教育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雅世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318934311
商品编码:10204783990
包装:精装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儿童的人格教育》


《爱弥儿(上下册)》




《儿童的人格教育》

diyi章?人格的统一性

研究儿童的心理活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无论接触到这件事的哪一方面都会沉迷其中。这其中明显的事实或许就是必须为了理解某一特定行为而去了解儿童生活的全部历程。儿童的每一个行为都表达了其全部的生活和个性人格,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这种隐藏在其行为中的生活背景,就很难理解儿童的有些行为。对于这些行为表现我们称为“人格的统一性”(unity of personality)。

这种统一性的发展就是行为和行为的表现方式协调统一为一个单一模式,这在儿童幼年就开始了。生活的需求迫使小孩用一个统一的模式作出应对,而且这种应对环境的统一模式不仅构成了孩子的性格,也使其所有行为个性化,从而与其他孩子相区别。

人格统一性这一事实,通常被大多数心理学流派所忽略。即使还没完全被忽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理论和精神病学实践会经常将一个特别的手势或者一个特殊的表达方式孤立出来进行研究,仿佛它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时这样一种手势或表达会被称为一种情结,且假定了它们可以从个体的整体行为中孤立出来。但是这样一个过程其实类似于从一整段旋律中挑出一个音符,而且尝试着抛开整段旋律音符而只去理解这一个音符的意义。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合适,但是却被广泛地传播。

个体心理学不得不站在反对这种广泛传播的错误的立场上,因为如果这种错误被应用于儿童的教育,那么将会对儿童造成很大的危害。这一点在对儿童的惩罚理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一个小孩做了招致惩罚的事情,通常会怎么样呢?的确,在某种意义上人们会考虑小孩的整体人格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但是人们常常考虑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因为如果一个儿童多次重复同一个错误,老师或家长就会带有偏见地看待小孩,且会认为其无可救药。但是如果一个儿童的表现良好,只是偶尔犯错,那么人们就会基于儿童留给人们的总体好印象而不会那么严厉地惩罚他,这也是一个事实。尽管如此,这两种实例还是没有触及问题的真正根源,即我们应该基于对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全面理解,来探讨这些错误发生的根源。这种理解不当就好像我们试着去理解一个单个新音符的重要性,但是却将它从整段旋律中隔离了出来。

当我们询问一个小孩为什么懒惰时,我们不能指望他能够认识到我们想了解的根本原因,而这个原因对于我们了解其整体人格来说具有关键作用。同样,我们也不能期待他会告诉我们他为什么撒谎。对人性有深邃理解的苏格拉底,他有一句流传千年的谚语,至今还常常在我们耳边响起,即“了解自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权利要求小孩回答如此复杂深奥的问题,即使是心理学家,恐怕也很难回答这些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个体某一行为的重要性及其所表达的意义,我们首先要有方法和理论来理解儿童的整体人格。这并不意味着要去描述孩子做了什么和如何去做的,而是要去理解孩子对于所面临的问题而采取的态度。

下面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了解儿童整体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这里有一个13岁的小男孩,他还有个妹妹。5岁之前,他是家中的唯yi孩子,父母对他关爱有加,但这时妹妹出生了。以前男孩周围的每一个人都非常乐意满足他的每一个愿望。这位母亲也毫无疑问地对他溺爱娇惯。同时,他的父亲是一个温厚和蔼、喜欢安静的人,也很享受儿子对他的依赖。因为父亲是一个长年在外的陆军军官,所以自然而然地,儿子和母亲比较亲近。他的妈妈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女人,她总是尝试着满足这个依赖又顽固的儿子每一个要求。即便如此,她还是会常常为儿子的没有教养和威胁的手势而恼火不已。于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这主要表现在儿子想不断地欺压母亲——他命令她,取笑她。总之,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明显表现出自己的不愉快以引起母亲的注意。

虽然这个男孩的行为很让他的母亲恼火,但因为他并没有特别恶劣的本性,母亲还是容忍了他,还是帮他整理衣服,辅导功课。这个男孩总是相信,母亲会帮助他走出任何一个他陷入的困难。他无疑是个聪明的小孩,像同龄人一样受到了应有的良好教育,而且在小学的时候成绩还不错。但是直到他8岁时,他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使父母再也无法忍受和他之间的关系。他不仅完全自暴自弃,玩世不恭,以此来控制母亲的情绪。而且,一旦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去拉扯母亲的头发。他绝不会让母亲得到片刻安宁,他常常去拧她的耳朵或者掰她的手。他也拒绝放弃自己的恶作剧,而且由于他妹妹的长大,他更加固守自己的行为模式。很快,他的小妹妹就成了他恶作剧的新目标。他并不会真的伤害小妹妹,但是他的妒忌已经显而易见。他的恶劣行径始于妹妹的诞生,因为从那时开始,妹妹在家庭中处于有利位置,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爱弥儿(上下册)》

谎言有两种:一种关乎既成事实,另一种则关乎未来的责任和义务。当一个人否认他已经做过的事情,或者断言他做过某件事,而实则他没有做过,或一言以蔽之,当一个人故意说出有违事情真相的话时,diyi种谎言就发生了。当一个人许下他并不打算兑现的承诺时,或一言以蔽之,当一个人公开地表示他的意图,却并不打算真正实现的时候,另一种谎言就发生了。这两种谎言有时会混杂在一起,但是我现在只打算谈一谈它们的区别。

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一直感受到别人的仁慈与好心,他就不会想着通过欺骗别人让自己有所收获。相反的,他还会非常明显地愿意别人看到事情本来的面目,以免别人误解了他。因此,很显然,就切切实实的事实撒谎并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由服从法则决定的。因为服从别人是一件不为人们所喜欢的事情,孩子私下里会竭尽全力地不去服从别人。此外,撒谎能让他们避免惩罚或责骂,这是当下就能得到的好处,比说实话会带来的遥远的好处更有价值。在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之下,你的孩子为什么要对你撒谎呢?他有什么事情要瞒着你呢?因此平时你不要随意地阻挠他,不要惩罚他,不要强求他做任何事。为什么他会把每件事情都告诉他的小伙伴,而不像那样天真无邪地把一切都告诉你呢?因为告诉你实情比告诉小伙伴更加危险,这一点他不会看不出。

关于权利而撒谎就更不是自然行为了,因为承诺要做的事情或抑制自己不做的事情都是约定俗成的行为,逾越了自然状态,就会损及我们的自由。更何况孩子许下的所有承诺本身就是空洞的,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们的视野有限,只能看到目前的情形,当他们亲自做保证或发誓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当一个孩子做出承诺的时候,他几乎不会撒谎,因为他只是在想自己如何才能摆脱现在的困难,所以不会立即产生效果的方法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当他承诺以后会怎么样的时候,实际上等于什么都没有承诺。当他生活在当下的时候,他的想象力还没有那个能力,把他自己投射到未来之中。如果承诺明天从窗户上跳下去,他就可以免掉一顿鞭打,或能得到一盒糖果,那他肯定当场就会做出这样的承诺。这就是为什么法律不会顾及未成年人做出的所有承诺的原因。如果父亲和更加严厉的家庭教师坚持要求孩子实现他们许下的承诺,那也只是因为那些承诺涉及到的都是即使不做承诺孩子也应该做的事情。

孩子在许下承诺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他并不是通过承诺来撒谎。这种情况不同于他违背自己的承诺,那是一种有追溯效力的说谎。因为他非常清楚地记得自己许下了承诺,但他只是不明白信守承诺有多么重要。他还不具备展望未来的能力,因此无法预见一些事情的后果,如果他打破了自己的承诺,他也并没有做有违这个理性的阶段的事情。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孩子说谎完全是他们的老师造成的,他们教孩子说实话,结果完全是在教他们说谎的艺术。如果你急于求成想约束、控制和管教孩子,你就绝不会找到可任由你支配的足够的方法。你希望通过毫无根据的准则、不合常理的训诫对他们的思想产生耳目一新的影响,你宁愿他们熟知功课,并说谎,也不愿意他们懵懂无知和保持诚实。

至于我们这些人,只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宁愿他们聪明,但更喜欢他们成为忠厚的好人,我们绝不会硬要他们实话实说,唯恐他们会隐瞒事实,也绝不会让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做出承诺,唯恐他们受到诱惑会打破他们自己的承诺。如果我不在的时候,有人做了什么错事或坏事,而我又不知道到底是谁干的,我会谨小慎微地不去谴责爱弥儿,也不会问他:“是你干的吗?”因为在这么做的过程中,除了教他否认这件事,我的所作所为又能得到什么呢?如果他倔强的脾气让我迫不得已地要与他达成某个契约,我会极其谨慎地注意总是由他提出这个建议,我绝不主动提出。如果他保证了任何事情,他就要一如既往地怀着浓厚的兴趣,富有成效地兑现他的诺言。如果他做不到,那他就是撒谎了,这个谎言会给他招致所有不愉快的后果,而他会明白这些后果都是事物发展的自然秩序引起的,而不是源于他家庭教师的报复行为。但是,我觉得我不仅不需要依靠这么残忍的手段,而且我几乎可以肯定爱弥儿在许多年里都不会知道说谎是怎么回事,而且就算他知道了,他也会备感震惊,并且无法理解说谎到底有什么用处。很显然,我越是让他的幸福少受别人的意志或观点的左右,他想撒谎的兴趣就越少。

如果我们不那么急于求成地教育孩子,我们也就不会那么急于求成地对孩子有诸多要求,我们也就愿意多花些时间,从从容容地只在适当的情况下对孩子提出要求。到那个时候只要孩子没有被宠坏,也会自己力求成才的。但是,如果一位愚蠢的家庭教师不知道如何着手他的工作,一开始就总是让他的学生做这样那样的承诺,不加以区别,不加以选择,也不加以均衡,孩子就会因此茫然不解,所有这些承诺就会让他觉得负担过重,然后他就会忽略,忘记,更有甚者会蔑视承诺。他会把那些承诺视为空话假话,因此把许下承诺和打破承诺当作一种好玩的游戏。如果你希望孩子能信守他的承诺,那就要适度地控制你对他的要求。

我刚刚详细描述过的对于说谎的处理方法,可能在许多方面都适用于强加给孩子的其他责任和义务,那些责任和义务也因此变得不仅可憎,而且还不切实际。为了让你自己看起来像是在宣讲美德,结果却让孩子爱上了种种恶习。你禁止这些恶习,结果却把它们逐渐灌输给孩子。你想使孩子变得虔诚吗?你带他们去教堂做礼拜,结果却让他们觉得厌烦无比。你让他们不停地喃喃地默默祷告,结果却让他们希望不需向上帝祷告,觉得那才是一大乐事。为了教导他们要乐善好施,结果你却让他们去向人布施,弄得好像你不屑于亲自施舍别人一样。应该向人布施的不是孩子,而是家庭教师呀!不管他有多么爱他的学生,他都应该与他的学生争夺这个荣誉。他应该让孩子认为自己太年幼,还不应施舍别人。布施是大人的举动,因为大人可以衡量赠送之物的价值,判断他的同胞的需求情况。而孩子对这些一无所知,因此没有任何优势去布施,即使布施也不是带着慈悲之心,没有仁爱之意。他几乎为布施感到羞愧,因为根据你和他自己的做法来判断,他认为只有孩子才会向人布施,而且当人长大成人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乐善好施了。

要注意到,孩子着手施舍给别人的东西都只是他们不知道其价值的东西,或者装在他们口袋里暂时用不着的小硬币。一个孩子宁愿把一百个硬币金币施舍给人,也不愿意拿出一块蛋糕。但是要让这个豪爽的施舍者把他自己心爱的东西分给别人,比如他的玩具、他的糖果、他自己的午餐,这样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你是不是把他打造成了一个真正慷慨的人。

人们还试过另外一种方法:不一会儿就把孩子给别人的东西还给他,这样他就会变得习惯于把他知道肯定会回到他手中的东西送给别人。我在孩子身上几乎没有看到慷慨大方的品质,有两种情况除外:付出对他们自己没有用处的东西;或付出他们指望还能回到自己手中的东西。洛克说过:“好好安排,让经验告诉他们慷慨大方的施舍者会得到大份额的好处。”这样会让孩子表面慷慨大方,但实际上却格外贪婪。他补充说,孩子会因此养成慷慨的习惯。是的,高利贷者的慷慨,给别人一个鸡蛋,就要得到一头奶牛的慷慨。但是,当要孩子真正给予的时候,这个慷慨的习惯就没有了。当他们要不回来那些东西时,他们就不会给予了。这是一种思想习惯,而不是行为习惯,需要监督。应该教给孩子的其他所有美德都与这一点类似,为了宣扬这些无缘无故的美德,你要把他们的年幼时光浪费在伤心之中!难道这是一种明智的教育吗?




内容简介

《儿童的人格教育》

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自信、勇敢、独立、坚强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与集体合作的能力。

《爱弥儿(上下册)》

《爱弥儿》一书写于1757年,1762年shouci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同时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也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目录

《儿童的人格教育》


《爱弥儿(上下册)》

 

作者简介

《儿童的人格教育》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著ming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有《儿童的人格教育》《自卑与*越》《神经病的形成》等。

《爱弥儿(上下册)》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著ming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坚持“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主张自由平等,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

 

在线试读

《儿童的人格教育》

diyi章?人格的统一性

研究儿童的心理活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无论接触到这件事的哪一方面都会沉迷其中。这其中明显的事实或许就是必须为了理解某一特定行为而去了解儿童生活的全部历程。儿童的每一个行为都表达了其全部的生活和个性人格,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这种隐藏在其行为中的生活背景,就很难理解儿童的有些行为。对于这些行为表现我们称为“人格的统一性”(unity of personality)。

这种统一性的发展就是行为和行为的表现方式协调统一为一个单一模式,这在儿童幼年就开始了。生活的需求迫使小孩用一个统一的模式作出应对,而且这种应对环境的统一模式不仅构成了孩子的性格,也使其所有行为个性化,从而与其他孩子相区别。

人格统一性这一事实,通常被大多数心理学流派所忽略。即使还没完全被忽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理论和精神病学实践会经常将一个特别的手势或者一个特殊的表达方式孤立出来进行研究,仿佛它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时这样一种手势或表达会被称为一种情结,且假定了它们可以从个体的整体行为中孤立出来。但是这样一个过程其实类似于从一整段旋律中挑出一个音符,而且尝试着抛开整段旋律音符而只去理解这一个音符的意义。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合适,但是却被广泛地传播。

个体心理学不得不站在反对这种广泛传播的错误的立场上,因为如果这种错误被应用于儿童的教育,那么将会对儿童造成很大的危害。这一点在对儿童的惩罚理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儿童的人格教育》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著ming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有《儿童的人格教育》《自卑与*越》《神经病的形成》等。

《爱弥儿(上下册)》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著ming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坚持“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主张自由平等,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


《爱弥儿》 让-雅克·卢梭的《爱弥儿》是一部划时代的教育巨著,它以革命性的视角深刻探讨了儿童的自然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教育方法,而是构建了一个关于理想儿童如何成长的宏大叙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基于人性的、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蓝图。 教育的起点:回归自然 卢梭在《爱弥儿》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切都出自造物主之手,一切都在变坏之主手中”。他认为,人类一出生便带有天然的善性,而社会与文明的种种束缚和不良影响,才是导致个体堕落的根源。因此,理想的教育必须以“回归自然”为核心,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这与当时盛行的、以强制和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颠覆。 “消极教育”的智慧 《爱弥儿》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概念之一便是“消极教育”。这并非指无所作为,而是强调教育者应在儿童早期,尤其是婴儿和幼儿阶段,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干预,避免对他们心智的过早塑造和污染。卢梭认为,儿童的早期发展应是一个自主探索、自由体验的过程。教育者应扮演的是观察者、引导者和保护者的角色,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环境,让他们通过感官接触世界,通过实践认识事物。例如,在学习语言时,不应强迫孩子背诵枯燥的词汇,而是通过日常对话和生动的情境让他们自然习得。在身体发展方面,鼓励孩子自由奔跑、攀爬,以强健体魄,培养其勇气和探索精神。 感官教育的黄金时代 卢梭将儿童早期视为“感官教育”的黄金时代。他强调,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感官。因此,教育应充分利用儿童的感官来传递知识和培养能力。这包括让孩子用眼睛去观察自然的美景,用耳朵去聆听鸟语花香,用手去触摸事物的质感,用鼻子去嗅闻花草的芬芳,用舌头去品尝食物的滋味。通过丰富的感官体验,儿童能够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初步认知,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和判断力。例如,在学习地理时,与其讲述地图上的国家和城市,不如带孩子去观察河流的流向,山脉的轮廓,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经验与实践的重要性 《爱弥儿》高度重视经验和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卢梭认为,真正的知识并非来自于书本的死记硬背,而是来自于个体在生活中的实践和体验。儿童应该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尝试来学习。例如,在学习数学时,与其教授抽象的数字和公式,不如让孩子通过数数、测量、分割物品来理解数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几何图形。即使是犯错误,也是宝贵的学习机会,因为从中可以吸取教训,加深理解。卢梭强调,教育应该是“生活本身”,而不是对生活的预演。 情感与道德的培养 虽然卢梭强调“消极教育”和感官发展,但他并非忽视儿童情感和道德的培养。相反,他认为这些能力是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当儿童的身体和感官得到充分发展后,他们便开始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并逐渐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初步认知。卢梭主张,道德教育不应是说教,而应通过实际的榜样和生活中的事件来引导。当孩子看到善良的行为时,他们会产生共鸣;当他们经历不公时,会体会到正义的重要性。通过同情、公正、友谊等情感体验,儿童逐渐建立起健康的道德观念。 理性与判断力的发展 到了青春期,卢梭认为儿童的理性开始成熟,此时可以开始进行更为系统的知识学习。然而,这种学习仍然应以兴趣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他反对机械地学习历史、哲学等学科,而是强调让孩子在解决现实困境中,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理解这些知识。例如,通过观察星辰的运动来学习天文学,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来理解生物学。卢梭认为,培养儿童独立的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 通往社会的美德 《爱弥儿》的最终目标是将一个纯粹自然的儿童塑造成一个能够适应社会、贡献社会的公民。卢梭深知社会的复杂性和潜在的腐蚀性,因此他为爱弥儿精心设计了一条通往社会的美德之路。他并非让爱弥儿在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而是在其心智成熟后,引导他去接触不同阶层的人,去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去认识人性的善与恶。最终,爱弥儿将能够以一个独立的、有判断力的、充满善意的个体的身份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公民。 《爱弥儿》的核心在于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对个体差异的关怀,以及对教育回归自然、顺应天性的深刻洞见。它为后世的教育家们提供了无尽的启示,至今仍然是理解儿童成长与教育的必读经典。 --- 《儿童的人格教育》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是人格心理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也是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辅导的重要参考。阿德勒以其独创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深入剖析了儿童人格发展的动力、模式与影响因素,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解和帮助孩子的科学方法。 个体心理学的基石:自卑感与补偿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普遍驱动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身体的脆弱、能力的不足、与他人的比较而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并非总是负面的,它反而能够激发个体去克服困难,追求卓越,形成补偿心理。然而,如果自卑感得不到健康的疏导,过度膨压,或者补偿方式不当,就可能导致人格的扭曲,形成所谓的“缺陷人格”。阿德勒强调,理解孩子产生的自卑感,并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补偿方式,是人格教育的关键。例如,一个在体育方面不擅长的孩子,如果被鼓励去发展阅读或绘画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就能形成健康的补偿。 生活风格的形成 在自卑感和补偿的基础上,儿童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指个体处理生活问题、应对挑战、与人交往的特定模式,是人格的核心表现。它在童年早期,尤其是在家庭环境中,受到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兄弟姐妹顺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确立。阿德勒认为,要理解一个孩子,就必须了解他的生活风格,因为这反映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他的人生目标,以及他如何努力使自己变得更有价值。例如,一个总是寻求关注的孩子,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补偿其内心的不安全感;一个总是固执己见的孩子,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社会兴趣的重要性 与普遍认为的利己主义不同,阿德勒将“社会兴趣”视为人格健全发展的关键。社会兴趣是指个体对他人、对社会整体的归属感、合作感和贡献意愿。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兴趣的人,能够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愿意为集体做出贡献,从而获得幸福感和价值感。相反,缺乏社会兴趣的孩子,往往会走向孤立、敌对或过度追求个人利益的道路。阿德勒强调,家庭是培养孩子社会兴趣的第一个场所,父母应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与兄弟姐妹合作,学会分享与同情。 早期经验的塑造力:童年回忆的意义 阿德勒认为,童年早期(特别是5岁前)的经验对人格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些经验,尤其是个体对它们的解读,构成了他们看待世界的基本框架。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在孩子那里也可能留下深刻的印记,影响他们日后的行为模式。因此,阿德勒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童年回忆”。这些回忆并非简单的事件记录,而是孩子对事件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的体现。通过分析孩子的童年回忆,可以洞察其潜在的心理需求、生活风格的根源以及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家庭教育的误区与正途 阿德勒深入分析了家庭教育中的常见误区,例如溺爱、过度保护、惩罚、偏袒等,指出这些方式都可能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导致其形成不良的生活风格。 溺爱与过度保护: 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其产生依赖性,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惩罚: 容易激发孩子的恐惧、愤怒和反叛心理,破坏亲子关系,而非真正解决问题。 偏袒: 制造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和敌意,影响孩子公平合作能力的培养。 阿德勒提倡以“鼓励”为核心的教育方式。鼓励不是赞美或奖励,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它强调合作、平等与尊重,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 目标导向的行为 阿德勒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即使是看似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是在满足个体某种心理需求。理解孩子的行为,关键在于探究其行为背后的“目标”。例如,一个孩子故意捣乱,其目标可能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即使是负面的关注。理解了这一目标,教育者才能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而不是简单地制止行为。 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体。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一个合作的环境,鼓励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理解他人的观点,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包括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责任感、以及解决冲突的能力。 《儿童的人格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儿童内心世界、洞察其行为动机的有力工具。它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通过理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我们可以更有智慧、更有同情心地去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塑造一个健康、积极、有价值的人格。

用户评价

评分

将这两部经典放在一起阅读,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文关系。卢梭提供了理论的制高点,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自由、自主的公民,而阿德勒则在地面上,用现代心理学的视角,解析了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具体“心理陷阱”。卢梭的“自然”理念,在阿德勒的框架下,可以被理解为尊重儿童个体独特的“生活方式”的构建过程。我发现,很多现代家长热衷的“正面管教”技巧,其实都能在阿德勒的理论中找到深厚的根基——它反对惩罚,因为它会加剧自卑感;它倡导合作,因为它满足了归属的本能。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整个西方教育思想的脉络变得清晰起来。我不再觉得教育理论是陈旧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不断演进的人类智慧结晶。特别是当阅读到卢梭对理性化的过度警惕,再对比阿德勒对“社会兴趣”的强调时,我开始思考,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护孩子那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不能让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迷失方向,变成一个孤立的、只关注自我成就的个体。

评分

总而言之,这两部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套关于“人如何成为人”的完整论述。它们不是一本本可以快速翻阅的“育儿指南”,而是需要反复品味、融入生活哲学的经典。卢梭像一位高瞻远瞩的哲人,指引方向;阿德勒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提供诊断和疗愈的路径。对于任何一个认真对待教育的成年人来说,它们都是不可绕开的文本。它们挑战了我们对“聪明”和“成功”的狭隘定义,引领我们去关注那些更难量化、却更具决定性意义的品质——如健全的人格、坚韧的内心和对世界的好奇。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次自我心智的重塑过程,它让你对孩子的未来,多了一份敬畏,也多了一份笃定。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教养之路上感到迷茫的父母,因为真正的教育,是从理解人性开始的。

评分

《全3册 爱弥儿 卢梭》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初读时,我以为这不过是十九世纪的教育论调,带着些许浪漫主义的色彩,但越往后读,越能感受到卢梭那份对“自然人”的执着与洞察。他笔下的爱弥儿,与其说是一个教育的蓝本,不如说是作者对理想人格的一次深刻描摹。书中对于儿童心智发展的阶段性划分,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具有惊人的前瞻性。卢梭强调的“负面教育”,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尊重天性的引导。这种引导,要求教育者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去观察、去等待,而不是急于用成人的标准去塑造幼小的灵魂。尤其是在感官教育和实践经验的论述上,作者反复强调,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直接的接触和体验,任何隔阂的传授都是对学习天性的扼杀。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教育中过于功利和急躁的心态,这本书迫使我慢下来,去重新定义“有用”的真正含义,它关乎的不是未来能赚多少钱,而是如何成为一个完整、自足的个体。这种对教育本质的追问,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对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

评分

而另一部《儿童的人格教育 西方教育学经典名著阿德勒》,则像是为卢梭那宏大的哲学体系提供了一份具体、可操作的心理学工具箱。如果说卢梭是描绘了“应该如何存在”,那么阿德勒则具体阐述了“为什么会这样表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尤其聚焦于“社会性”和“自卑情结”对儿童行为的驱动作用,这一点是极其敏锐的。书中大量案例分析,清晰地揭示了家庭氛围和早期经历如何塑造一个孩子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合作精神”的强调,这与现代社会对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视不谋而合,但阿德勒将其根植于儿童早期对“归属感”的追求。书中对“错误的目标”和“鼓励的艺术”的论述,非常实用,它让我明白,很多我们视为“叛逆”或“不听话”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孩子试图证明自身价值的努力。这种理解,立刻将教育者从“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为“理解者”和“支持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直接和实用,没有太多晦涩的哲学思辨,但其对人类动机的剖析深度,却足以令人反复咀嚼,每次重读都有新的体会。

评分

这两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消耗心神的,因为它要求读者不断地自我审视,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育儿观念。我必须承认,在阅读初期,我对书中一些极端的观点是持怀疑态度的,比如卢梭对于早期阅读的严格限制,或者阿德勒对过度关注“成绩”的警惕。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们并非在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在提供一套“深度思考”的框架。他们迫使你去面对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究竟是想培养一个“适应社会”的零件,还是一个“有能力影响社会”的创造者?这种对教育目的的深刻拷问,远远超越了简单的技能传授。我特别欣赏阿德勒对“勇气”的定义——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带着恐惧去行动。这对于身处高度竞争环境的家长和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帮助孩子建立面对生活挑战的内在勇气,而非为他们铺平所有道路。读完后,我的焦虑感减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具结构性的视角来看待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小波折。

评分

好评。。。。。。。。。

评分

蛮好的,很清晰

评分

书质量很好、附图都是 彩色的、孩子很喜欢

评分

书质量很好、附图都是 彩色的、孩子很喜欢

评分

快递挺快东西和描述一样

评分

挺满意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快递挺快东西和描述一样

评分

书不错?就是物流送错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